拟行路难 教学设计 公开课使用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其四)》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中的选修教材,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第一单元的题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与主旨,围绕这一目标,介绍两种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材料,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时代,把握他们的心灵历程与精神世界因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另外,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与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就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与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只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像欣赏《拟行路难》时首先要知道当时实行的是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激,决不仅仅是鲍照的个人牢骚与私愤,而是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分析学生

大部分学生对诗词阅读的兴趣不浓,欣赏诗词的能力停留在对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这一层面,不懂得如何挖掘文本蕴含的深层含义,对欣赏诗词的方法所知甚少。这一节课,我将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提高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2)掌握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4)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过与李白的《行路难》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2)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针对本文特点,本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来领悟作品内容和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与他的遭遇联系起来,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挖掘作品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课堂,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中找到成就感,找到阅读的乐趣。采用这些教学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有力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且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

初中时我们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请尝试背诵这首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提问:本诗哪些地方提到行路难?

明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提问:此处“行路难”仅仅指交通阻塞吗?

明确:还指人生道路,具体说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负的政治之路不平。

提问:面对此种境况,作者也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可是作者最终的选择是什么?

明确:面对困境,仍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未来可以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行路难》虽为精品,但借用“行路难”这一乐府旧题来写诗的,李白并非第一人,他之前还有一位诗人鲍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拟行路难》,比较两篇作品的异同,并从中领悟鲍照对唐代诗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以意逆志——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一)诵读——秀出你的声音(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1、自读——找出不足,不断改进(请好好读1-3遍给自己听,看看自己哪些读得还行,哪些还需要改进)。

2、互读——相互评比,继续改进(请把你最好的朗读奉献给你的同桌,并且让他/她给你评一评,出出主意,改进一下)。

2、展读——秀出亮点,共同学习(诵读比赛,秀出你优秀的诵读,由2—3名读得较好的同学来诵读,其他同学评点、学习)。

(二)翻译——秀出你的理解(通过翻译,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初步感知诗人在诗歌中所寄托的情感。)

1、翻译比赛——理解诗歌内容(请逐行把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诗的内容);

2、体会情感——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请体味诗的感情基调,抓关键字,如“愁”“酒”“难”“踯躅”等,明确感情基调:愁/叹/不平)。

(三)思考——秀出你的感悟(通过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1、抓住诗眼——读懂诗人的心灵(你抓住了本诗的诗眼了吗?)

2、爱句赏析——感受诗歌的魅力(你喜欢本诗中的那一句,谈谈你的理解,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有什么效果”等方面来谈)。

以上环节重在学生自主学习探讨,学生通过动口读、动手写、动脑想积极参与课堂。所设计的环节开放性强,难度不大,适合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升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但是,学生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带领学生进行提升。

(四)交流——智慧的碰撞

1、全诗中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发展过程?

2、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愁”,作者为何而愁?

明确:行路难(人生亦有命)。

3、面对“人各有命”这一无法改变的事实,作者是如何宽慰自己的?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举杯断绝歌路难”。用反问句理智地告诉自己不能行时叹息坐时愁,酌酒浇愁,悲歌消愁。

4、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作者的愁有无消除?

明确:“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一反问句可看出作者愁绪无法消解,有一种愤懑不平之气。

5、既然愤懑不平,那作者有没有把这种感情宣泄出来?

明确:“吞声踯躅不敢言”,不敢言更添愁。

6、解题: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的象征意味?

明确:道路难行。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志难酬。难在现实既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又无处哭诉!

总结:同学们,作者内心蕴结着一股愁绪却不能表达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

三、知人论世——悲愤各有因(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深入理解知人论世这一诗歌鉴赏方法对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并提高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进行诗歌鉴赏的能力)。

问题: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是才华抱负无法施展,李白大声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照却“吞声踯躅不敢言”,原因是什么?

明确:

(1)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全社会形成的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能令懦者勇、弱者壮。李白的诗歌中也总会出现愁绪,但是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盛唐气象(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感情丰沛、形象鲜明、思想深沉含蓄,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虽才华横溢,又献诗言志,却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最后死于战乱。

(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

李白处世自信,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终无果,但仍乐观面世;鲍照则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

四、全课小结

借助于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来更好地阅读鉴赏诗歌,把握主旨的方法,即所谓”知人论世”。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的去把握作者的情感,更好的理解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五、拓展延伸

1、熟背本诗,体悟作者愤懑不平的情感。

2、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鉴赏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板书设计:

内 容 情感基调 艺术手法

《行路难》 世路艰难中,难展抱负 乐观自信

《拟行路难》门阀制度下,怀才不遇 愤懑无奈 比兴、反问

 

第二篇: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高二选修优秀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339 更新时间:2010-8-6【我要加点】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1)作者情况:;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拓展: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