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教学设计

《行路难》教学设计

一、设境导入

推开唐朝的大门,就好像打开了诗歌的窗。在这扇窗里,闪过了无数熟悉的脸庞。孩子们,在这短暂的瞬间,你能回忆起唐代的哪些诗人?

(李白,诗仙;杜甫,诗圣;李商隐、杜牧,小李杜)

大家第一个提到的就是李白。是啊!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他是最华丽的篇章。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佳作,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同学们,你们喜欢李白的诗歌吗?那把你喜欢的诗句告诉大家。

我们同学刚才提到的诗句主题往往以“思乡”(《渡荆门送别》)和赞美神奇瑰丽的自然为主,既有“笔落惊风雨,诗歌泣鬼神”的气势,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有着神奇的想象,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二、整体感知

下面请大家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学生齐读课文。

师: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行路难》其二中有这样一句诗: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幻灯)

这句话怎么翻译?面对着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为什么唯独我找不到出路呢?我们可以简要的用题目中的词来概况一下,路难(路,板书)

面对这样的困难,一向浪漫洒脱,看起来似乎无所不能的李白又是怎么表现的呢?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个表示心境的词来。(茫然,板书)

三、品读赏析

一个人的情绪是可以直接表现在动作上的,作者的茫然也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的。请大家把这句话读出来,并找准相应的动词。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齐读,读准停顿。(四三结构)

再读一遍,注意重音。(重音应该落在动词上)

选择你最欣赏的一个动词来说一说它的妙处。

停:放下,可以想象应该是在喝的正开心的时候突然放下了杯子,或者是可以理解成,正把倒满的酒往嘴里灌(可以用动作来表现吗?注意脸上的表情)

投:扔下,抛开 伸出去夹菜的筷子又突然放下(也请你用动作来表现,注意神情哦)

“停杯投箸不能食”,这个句子化用了鲍照《拟行路难》中的“对案不能食”,请你说说哪个更好一些?(李白的诗句更加生动形象,两个动词具体体现了作者当时“不能食”)

“清酒”是什么酒?难道还有不清的酒吗?

陆游《游山西村》中有“莫笑农家腊酒浑”。

“清酒”和“浊酒”有什么区别?李白在这里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农家生活清苦,所以是浊酒。清酒应该是比较好的酒)

是的,我看也是,一斗都要值十千呢!十千是多少?(一万),那干脆用万钱就是了,为什么要用十千?(不重复,诗歌语言的精美)

(十千感觉起来更多一些 四万万同胞心一条(《长城长》)四万万就是四亿,感觉起来四万万更多一些,这是一样的道理。)

毕竟是用金做的酒杯,总不能喝浊酒了吧,要配套才行啊。

美酒配佳肴啊,佳肴呢?(也很好,用玉盘装的,美味的食物)

赏得很好,我们同学的语感很不错。

拔剑,食不下咽之时,很无奈地拔出了宝剑。李白的一生中,宝剑不离身,酒和剑是他最忠实的朋友。

顾:向四周看,到处寻找,希望能找到自己的出路,无奈的是找不到出路,很好地写出了茫然。

改成“四看”或者是“四望”可不可以?(“看”很随意,“望”体现不出茫然) 从几个动词里,我们可以看见一个面对美酒佳肴却无法下咽的诗人,到处寻找着自己的出路,内心一片茫然。

再读,注意情感。要求读出作者茫然的、无所适从的感觉。

被人称之为“酒仙”的诗人,平时“嗜酒见天真”“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如今却食不知味,豪气顿失,连平时最最喜欢的酒都不感兴趣了,这到底是怎么了?

因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人的梦想是什么?

渡黄河,登太行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意思是想要登上人生的顶峰,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诗人的梦想受阻,请问程度如何?

冰塞川,雪满山。(请你想象这样的一个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两三句就可以。)冰雪在此比喻困境,塞,满,比喻困难重重,表现了诗人陷入了无路可走的境地,所以茫然。

诗人只是茫然吗?除了茫然,他还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叹息和疑问。

大家发现没有,这个句子在句式上与全诗不大一致,我们能不能试着改一改? 学生改,学生交流。

老师这样改可不可以?

行路难啊行路难!多歧路兮今安在?

(短句,简洁有力,节奏急切;反复和反问的修辞,两个感叹号,增强了语势,强烈的感叹行路难)

四、知人论世

学生看《行路难》的背景资料。

久郁诗人心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喷涌而出,作者连声探问,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到底在哪里啊,为什么我独不得出呢?我们也不能不为他感叹,哎,难哪!我们同学试着读一读,读出作者的无奈和深深的迷惘! 那么多的岔路,如今我身在何处啊?我应该往哪里走啊?诗人发出深深的疑问,自己到底该做出怎么样的选择,(选择,板书)

自古以来,有才之士在仕途上受阻、不得意是常有的事,怀才不遇的人有很多,每个人的做法都是不一样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韩愈:我们刚刚学到过的《马说》,就是在怀才不遇之时发出的深深的感慨之情,以此表达自己难遇伯乐的愤懑。

陶渊明:发现自己与当时污浊的社会格格不入,而自己又无力改变时,就转而隐退山林,喝酒作诗写文章,种豆采菊赏美景,来度过余生。

毛遂:自己推荐自己,也因此得到重用。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学生谈。

李白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里运用了吕尚和伊尹的典故,在修辞上,叫做用典。(看课下注释),想到了姜尚在八十岁的时候还悠然自得地在磻溪用直钩钓鱼,他掉的不是鱼,而是周文王,在长期的等待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贤主,并被重用,最终大有所为。 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边经过,后来被商汤委以重任。

是啊,他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效仿古人,选择等待。(板书:等待),不愿意向权贵低头。

诗人就要退出朝廷、离开长安了,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但想到古代的这两位贤人,诗人心里不禁一热,终于找到了一丝慰藉。

人间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一次惨痛的失败后,有的人会改弦更张,另觅它途,而有的人则以矢志不移的执着来继续自己的追求,即使头破血流也殒身不惜。 你会怎么做呢?(学生谈)

李白就是属于后者,不仅不放弃,而且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强有力的感叹。(齐读)(板书:济沧海)

请一位学生来读,请注意节奏。

再读,读出重音。

男生读,读出气势。

齐读,读出乐观,读出豪迈,读出自信。

破字的赏析,凝聚一切力量,冲破层层阻碍,不达目的不罢休。

正所谓“有希望的地方就会有磨练。” ——村上春树

我们总是在不断地磨练中,慢慢地接近希望,最终实现自己的希望,就像我们同学,都有希望进入东中,所以我们一直在接受磨练,这样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李白也不例外。

改一个字,改成:长风破浪应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会更自信,更豪迈。应,应该,可能不够确定。与李白的豪迈和傲气不符合,也与李白一生追求的“济苍生,安社稷”思想相违背。

再全班齐读。

让我们再次齐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要求读出李白的自信满满,积极乐观。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李白,一个迎风傲岸的李白,一个自信微笑的李白。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理想的光辉,让人不禁为其折服,令人难忘。盛唐这沃土养育了他,他也充满了盛唐的气象。

五、拓展延伸

难怪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萧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让我们再次走进李白,去诵读他的美丽篇章,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齐读全诗。

李白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据你所知,李白这次离开长安后还做了哪些事情?学生说。

(在这次离开长安后,李白仍执著于自己的理想,关心国事,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十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安定的志愿,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虽然后来因此而获罪并被流放。这可以看做是李白的第二次从政。这次和第一次一样,也是以失败而告终,甚至比第一次还要惨。

这时李白已经是五十九岁,但他仍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放弃自己的信念,这让我们想起屈原的名句“虽九死而其犹未悔”。流放归来后,李白报国之愿不减,后来史朝义叛乱,李白一度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军队,但中途忽然得病,未能如愿。两年之后,李白在当涂去世,当时六十二岁。)

李白感叹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对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他一生命运多劫,却始终未停下脚步,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把这条路倒过来画,这就是一条什么路?

这又何尝不是李白的人生之路呢,满怀着希望从蜀中出来,想要一展宏图,渴望建立惊世骇俗的功业,却发现现实是那么的残忍,使诗人不断地陷入茫然之中,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与失败交织在一起,我们的未来也不会一帆风顺,或许当我们在成长的路上遭遇失败时,可以拿李白的诗句来勉励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齐读)

让我们用这样一首小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胸怀壮志欲报天下苍生,

报国无门惟将怅然离去。

脚下的路虽坎坷崎岖,前途渺渺,

但令我欣喜的是,我看到了你:

一个铁骨铮铮、豪气冲天的李白,

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

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对我们绽放自信微笑的李白,

一个??

你可以进行仿写,可以续写,也可以写读后感。交流。

结束语:人生如洪水奔流,不遇岛屿暗礁,怎能激起美丽的浪花,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学习李白的胸怀坦荡、积极乐观、坚强自信,学习他永不言败的精神!请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第二篇:行路难 李白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行路难

吉X洲

教材: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

2、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品味、赏析诗歌。

3、体会诗歌意境,掌握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了解诗歌背景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诗中个别语句的疏通与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1、有这样一个人,他年少而有大志,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离开家乡,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得到翰林之职,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离京,他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情感旅程。

3、简介文学常识,介绍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

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补充: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国家安危,热爱祖国

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

一、一读古诗,正确流利诵读。

①、教师范读,学生对照注释解决生字读音及句子的停顿。

②、学生自由读。

③、点名读,师生互动指导纠正。

④、学生齐读。

二、二读全诗,疏通大意,了解内容。

①、学生对照注释及相关资料,自由疏通。

②、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③、教师质疑,探究。

三、三读全诗,品味诗歌,感悟情感。

教师设置情景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①、同学们,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请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呢?

明确:(前途未卜,奸臣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慨,忧郁呢?

1

明确:(停、投、拔、顾)

③、请学生自由赏析“停”“投”“拔”“顾”的作用。

明确:(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且这四字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对比。)

④、那这种情绪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

明确:(低沉、失落……)

⑤、学生尝试去诵读,之间互相评价。

⑥、教师范读,学生感悟情感。

⑦、诗人内心茫然,面对自己未卜的前途,面对自己的遭遇,他很自然地想到了什么? 明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⑧、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与他的遭遇有什么联系吗?试赏析此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 )

⑨、李白本是个积极乐观之人,他才高志大,想干一番宏大的事业,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诗中哪里体现这份自信?

明确:(“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⑩、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

11、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不免会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慨,应该以什么样的语调去读出来呢?

明确:(四句三字短句表达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形象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矛盾、彷徨、短促、跳跃……)

12、李白毕竟是有着远大抱负和豁达胸襟的人,他悲而不伤,并没有因此沉沦,放弃,他相信他的理想终有一天会实现,他的这份自信、乐观、豪迈正体现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那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读出这份情感呢?

明确:(高亢、激昂……)

13、诗人的这份情感还体现在他的哪些诗中?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

四、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五、拓展迁移

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不如意,你会怎么做?

六、作业

熟读成诵

七、板书

赏析 情感 诵读

停、投、拔、顾 苦闷抑郁 低沉、失落

两典故 不甘消沉 昂扬、憧憬

三字短句 进退失据 短促、埋怨

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乐观豪迈 高亢、自信

2

教学反思:

本课文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诗歌欣赏,就初三的学生而言,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能借助工具书独自完成对一篇诗歌的赏析,因而相对来说,本课还是较浅显易懂的。

作为一个农村教师,面对的是农村学生,学生中个体差异也较大,再加上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所以在授课中还是存在部分不足的:

1、 疏通,古诗内容的理解,虽然教材中配有注释,但学生对“金樽清酒

斗十千,玉盘珍饲馐值万钱”一句和诗中引用的两个典故,在理解时

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原因可能除了自身基础外,还有可能就是对诗

歌的写作背景不了解。

2、 质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问题,我在教授过程中采取了

“设置情景问题”降低难度进行引导,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学生未能

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及时互动,质疑探究,因此,在以后的教学

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一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会学习。

3、 诵读,我发现农村学生最大问题就是有感情地诵读,因为学生在特定

的环境中,未能养成良好朗读习惯和素质,所以往往很多学生,在赏

析品味时已经能感悟到诗中蕴含的情感,却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

来,这样的话就很难培养出优美的语感,有碍于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

所以,培养语感是重中之重,多找些配乐朗读、美文和古诗的鉴赏,

让学生去听,去看,去学,帮助他们提高语文素养。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