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案及反思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及反思 历史教研组:丁龙

导入:(学生历史歌谣背诵),刚才大家背诵的历史非常流利,那么老师问同学们,根据背诵的歌谣,请问清朝是何时建立的?学生回答:皇太极。师:皇太极在1636年将金改成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首先我们来看看清朝的疆域,导入清朝疆域图。

这张是清朝前期的疆域图,形状像一个海棠叶子。偌大的国家一定会出现内外种种方面的问题,清朝在建国之初就面临着外患与内忧,外患来自(点击)东北沙俄的侵犯,另一个就是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根据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我们知道,清朝为了消除外患分别于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在1684年在在台湾设置了台湾府基本解决了外患问题,但同时内部的边疆地区也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3分钟)

目标展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这一课,看看清朝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如何维护民族团结的。(下一张主题)。为了更清楚我们本节课的主线我们有必要了解今天所学习的目标。(集体朗读),老师黑板板书题目。(1分钟)

打出投影(西藏布达拉宫),师:这幅图片上的建筑物叫什么名字?历史上是谁给谁建造的?学生: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是松赞干布给文成公主建造的。

师:对,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点击),大家回忆一下,西藏自古以来是都与中央保持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历史史实有哪些?打出(激励引导的幻灯片)

生:唐朝时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嫁入西藏,吐蕃唐朝合同为一家。元朝时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宣政院”。

师:(总结):对,历代中央王朝对西藏关系都非常密切的联系,那通过自学检测我们看看清朝是如何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的。(打出自学检测的投影)。(4分钟)

自学检测

一、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

1、确立达赖、班禅册封和继承制度:__________帝赐予班禅五氏“_____”的封号。后来,________帝又赐予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____________”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_________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_______年,清朝设置________,代表中央与______、______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师:(开火车形式提问自学检测的内容,并叫学生将板书填写完毕)。通过自学检测大家看到了清政府通过册封和增派驻藏大臣等措施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在顺治帝时册封了达赖喇嘛,康熙帝时册封了班禅额尔德尼,(讲解什么叫做达赖喇嘛,什么叫做班禅额尔德尼)

同时雍正帝在位时设立了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前两者共同管理西藏。那么我就要问问大家了,中央册封制度有何作用?教师点拨:一方面册封使得班禅和达赖得到了正统的地位是清政府注重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有利于地方的稳定,有利于中央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金瓶掣签)那么当达赖、班禅圆寂之时将如何继承呢?于是清政府相出了一个方法,首先由中央颁发一个金瓶,通过查验、掣签、确认几个方法找出转世灵通。(教师用制作好的盒子充当瓶子,演示过程)。(8分钟)

(打出展示金瓶掣签)补充做年轻的政协委员“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 师:反映出自建国以来当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稳定,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信仰,对宗教领袖给与了极高的待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更是国家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体现。(2分钟)

过渡:西藏问题解决了,我们把目光转向我们家乡,美丽的新疆。清朝前期,新疆的局势也并不太平,通过自学检测我们来了解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进入自学检测环节)

二、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1、背景:回部上层__________建立割据政权,搜刮人民。清政府派人招降,惨遭叛军杀害。

2、过程:在________人民的支持下,________帝时,平定了_________分裂祖国的叛乱。

3、管理新疆:设置________,管辖包括_________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派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卡伦(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师:(开火车对答案,找学生上黑板补充板书)(3分钟),解释什么是回部?什么是和卓?通过大家自学检测强化大家对本知识点的了解,(导入合作解疑)

合作解疑

大小和卓叛乱是妄图分裂祖国活动,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乾隆帝部署的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对统一新疆、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大意义。当时清朝著名学者纪晓岚来新疆后,他的许多同事当年都参与过平定叛乱,讲述了许多有关平定叛乱时的故事,有心的纪晓岚都将它们记录下来。

纪晓岚记载,大小和卓叛乱事先就表现了失败的前兆。

《阅微草堂笔记》卷六:

乌什回部将叛时,城西叛乱者的始祖墓地经常出现奇异的现象:每天傍晚,经常见一巨人站立墓地上,巨人面宽超过一尺,翘首向东,若有所望,叛党被消灭后,巨人再没有出现。有人说他们祖宗知道劫运将临,等待收他子孙的魂魄。有人说东望者是指示他子孙,有兵自东方来,要及早准备。有的人说回部(清朝的回部指维吾尔族、或者特指南疆)在西域而向东,是面向内地也,表示他的子孙不应该叛乱。到底是什么含义,人们不得而知,但是它显示乌什叛乱将灭亡,则没有疑义。

参考书上材料P111页的动脑筋,你是怎么认为清军能够取得平定大小和卓的胜利的,你认为谁是对的?你还能提出其它的见解吗?

生:清军取胜的原因: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是一种分裂的行为,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是非正义的。清军的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他捍卫了祖国的统一,是正义的。

老头和孩子的说法都不太全面,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教师点拨:如何分析,注意方法)。(7分钟)

师补充:新疆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问题。西汉时的西域都护府,唐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对新疆进行有效管辖。历史告诉我们统一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无论何时企图分裂祖国,破坏和谐的组织或个人都将会被历史的车轮轧的粉碎。增强学生名族团结教育。

(伊犁将军略讲述)(1分钟)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清朝基本消除了内忧与外患,国家趋于稳定与强盛。国

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逐渐加强,这个时候一支漂泊在海外的游子一方面在祖国强大向心的感召下,另一方面不堪忍受沙俄的凌辱毅然决然的踏上了东归的路,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土尔扈特部东归。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这段历史。请同学们做一下自学检测。(3分钟)

三、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1、土尔扈特回归:土尔扈特是_________族的一支;在_____年,由西迁的土尔扈特首领____________的领导下,粉碎了__________军队的堵截和追击,历时八个月重返_______,受到政府的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维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师:讲述东归过程。配上视屏(3分钟)

总结检测(6分钟)

我国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出来的。维护这个来之不易的局面需要你我共同努力。本节课中清政府通过对西藏、新疆的有效管辖使得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尤其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位皇帝在维护多民族统一国家方面可圈可点。让我们一同归纳一下。

顺治 赐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康熙 赐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雍正 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设军机处

乾隆 粉碎大小和卓叛乱

设伊犁将军

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其中伊利将军管辖的区域包括:

A.西藏 B.黑龙江 C.蒙古 D.新疆

2、你认为清朝在拉萨设驻藏大臣的主要目的是

A.抵抗荷兰侵略 B.平定回部叛乱

C.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下列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中,配搭正确的是:

A.顺治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康熙帝——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C.雍正帝——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D.乾隆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4、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与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共同作用是

A.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驱逐了殖民势力

C.增进了中外友好交往 D.巩固了清朝海防

5、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哪些史实可以支持这一观点 ①清顺治时期确立册封“达赖”的制度

②清康熙时期确立册封“班禅”的制度

③清雍正时期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

④“驻藏大臣”监督“金瓶掣签”过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教学板书设计

一、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1、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称号

2、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称号

3、设置驻藏大臣

二、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1、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设置伊犁将军

三、土尔扈特东归

1、时间:1771年

2、首领:渥巴锡

3、意义:为维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反思

五月中旬就开始酝酿着转正课的事宜,不管有多少人转正,学校还是按照前些年转正的步奏一步不落的落实者我们的转正工作。跟师傅曾淑君老师一直在学习她如何将一堂复杂的课讲得充实而简单的方法,这次转正课也正是对自己一年的检测。

静下心来总结刚上完的转正课,其实就是我工作一年的缩影。备课就像刚进校那样的轻松,不过带着迷茫和不是所措。磨课是痛苦的,就像我经历过整晚的失眠一样,而痛苦的背后是自己一点点的成长。上讲台是幸福的,就像你在下面积攒着充分的能量,在舞台上瞬时爆发。

一:备课阶段

个人认为一堂丰富的历史课堂离不开生动的图片资料,尤其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初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故精心准备图片和相关视频制作相应的精品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但精美的课件是以书本为基础的,是为了教学而服务的。丰富的图片资料固然越丰富越好,但必须紧靠本课主题。尤其是环节设计方面要自然合理,便于自然过渡。认真的挖掘书本的知识点,截取有效地知识点以小见大突出主题。本堂转正课我并没有认真的挖掘书本的材料,对于有些起到画龙点睛的知识点我却一带而过,这足可以说明在备课阶段自己并没有很好的处理教材,而多注重于制作幻灯片的精彩程度。

二:艰辛的磨课阶段

磨了两回课,讲课的内容大不一样。首堂课设计的精心导入成为了本堂课失败的败笔。导入过长且与本节课关系不大的问题浪费了课堂整体用时。细节方面问题很多,如字体颜色、错别字、学案、都出现了问题。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因对教材的不熟悉语言组织缺乏准确性,重复过多。整节课没有突出的亮点,衔接过于简单且不自然。对于主题的突出没有彰显。1:1的五环节更是没有完成。第二次磨课,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我以简单熟悉的复习导入法进入本堂课。效果明显一举两得,其次在衔接方面做了适当的调整。在时间的分配方面做了灵活的调整。有所侧重的讲解知识点。详略进行调整。加入学生互动的环节,(如开火车回答问题)。增加些学生学法的指导,对历史问题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并按照1:1的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但第二节课缺乏对主题的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没有得到很好地灌输,如西藏、新疆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土尔扈特东归等都未设计。

三:转正课

前两次的磨课让我对课程有了一个重新的构架,在上课前一晚我再次对课程进行了大的调整。修改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加入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灌输,故在合作解疑方面设计了相关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环节。为了增强学生感官意识,我准备了道具设计了金瓶掣签制度的过程,由学生演示,我来引导。在平定大小和卓方面加入了民族团结教育。并加以学法指导。土尔扈特东归配合视频用数据说明土尔扈特东归的意义。

转正课是对我一年教学的检验,通过一年的教课我基本能做到了把课“讲明白,讲清楚”,能较好的完成学校的1:1模式,在处理一些问题时能够做到将问题化大为小,化难为易的讲解。有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趋势。课堂形式较为灵活,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体验。

同时值得改进的问题任然很多,多于课本的把握仅局限在表面,对课本的挖掘和利用还欠火候。需要不断琢磨和阅读才能在本专业上有所提高。细节问题还很多,对于历史的基本年代的书写在板书上没有体现。语速过快,出现了许多不严谨的话语。备课准备较为仓促,课件中有错别字出现。讲课对主题的凸显不够,缺乏对主题的画龙点睛。

通过一年的教学经历我深深意识到要想真的把一堂课讲明白讲清楚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反复的尝试,俗话说教无定法,常教常新。这需要自己探索出来一条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路子。历史学科的广博性也不断的向老师提出新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更多补充历史知识的储备,研读专业论文,洞察中高考考察动向,将热点大事件有效地与历史知识相融合,做一个心里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教师。

 

第二篇: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反思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反思

永顺县灵溪镇中学 杨水红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二、难点: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

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讲解、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

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习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课后反思

历史新课标对于教学方法的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对知识的能力的要求是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在设计这课时,我领会新课标的精神,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20xx年8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