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朋友

感悟朋友

感悟朋友

什么叫朋友?

天天与你在一起吃饭喝酒的人是不是朋友?

在你得志时与你贴得很紧的人是不是朋友?

应该说,这也是朋友,但不是真正的朋友。

朋友,你有多少个朋友?朋友,你到底有几个是真正的朋友?朋友,对于朋友你有没有静下来认真的想过?

朋友这个词,在我们的汉语中早就有了,《易经》上有“君子以朋友讲习”的说法,《论语》里边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样的名言。但是古人说的“朋友”与我们现在说的朋友不大一样的。《易经》和《论语》里说的“朋友”相当于现在的“同学和朋友”的两个意思,而现在的朋友是指志趣相投,性情能够合得来的人。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十分紧张,人际关系非常复杂,朋友的种类是越来越多。

有这样的朋友。相传唐朝的时候,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常靠朋友王茂生夫妇接济。后

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唯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当打开酒坛,发现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薛仁贵一连喝下三大碗。薛仁贵喝完后对夫人说说:“我们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荣华富贵。现在王兄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于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也有这样的朋友。相互利用,互相吹捧,阿谀奉承,甚至尔虞我诈。这是小人之交,是不长久的朋友。

总之,朋友的种类有很多,有君子之交、有生死之交、有莫逆之交、有忘年之交、有泛泛之交等等等等。

小说家马克吐温说过,‘神圣的朋友之情,其性质是如此的甜蜜、稳定、忠实、持久,可以终身不渝。’

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应该是那种能在心灵上达到共识,理解和通融的;是那种能在朋友陷入困境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温暖之手,给对方雪中送炭的,而不是落井下石的;在朋友稍有成就时,毫不吝啬地用一颗真诚之心,给对方锦上添花的,而不是冷嘲热讽的。

因此说,只有善良、朴实和心灵高尚的人才会有持久永远的朋友。

当然,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并不是反对朋友间的礼尚往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朋友之间的“雪中送炭”的行为最能体现朋友间相互关心和友爱的心情,当朋友有困难时,无私的支持,这才是真朋友的表现。

听了我的一番话,现在,朋友,你又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呢?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让真正的朋友共同来分享友谊的快乐和幸福吧。

 

第二篇:我朋友的一篇陶瓷感悟

我朋友的一篇陶瓷感悟

我收藏古陶瓷已有十几个年头了,由于自己办有一间小厂子,工作较忙,无缘结识几个真正的同好,甚至到博物馆参观展览也不多,所以在当地收藏界没有几个人认识我,我全靠看点书就“赤膊上阵”的。

最初几个年头,买货完全是“按图索骥”。不难想像,像这样“闭门造车”,买回来的自然不是“驴”就是“骡”,而很少是“马”。不知花了多少冤枉钱,我的厂子简直就是专门为外地古董贩子们办的。道理很简单,书本上说的诸如造型古朴、胎釉坚硬、釉面光滑、气泡密集、色彩纯正、线条流畅等等,这话对文博界的专业人员,或高水平的收藏家来说,自然会心领神会。然而,对于像我这样“学前班”的民间爱好者来说,程度如何,怎样理解,谈何容易举例来说:所谓“胎釉坚硬”,除非是窑温不够的废品,请问哪件胎釉不坚硬﹖又如“釉面光滑”,除非腐蚀严重,请问哪件不光滑﹖有的书中又说:“真假对照,立见分晓”,这更难做到,请问民间的普通收藏者,能有几人可以捧着真品来和自己的藏品进行对照的﹖

科技越来越发达,作假手段越来越高明。经验告诉我,仅凭造型、胎釉、纹饰、画法、色彩等等判断真假,即使找不出任何破绽仅指像我这样水平的眼光,也是绝对靠不住的,非常危险的,因为我们这些人根本就很少近距离看过真品。 作假者千方百计,收藏者也就必须使出浑身解数,你有上天梯,我有下地索。我苦苦钻研,苦苦探索,长期伏在台下,务必要找出人工无法,或难于仿造的特征来。慢慢地,慢慢地,我终于发现了时间给真东西所留下的痕迹。于是我就从这些痕迹来判别真假:

1凡是时间久远的古瓷器,绝大多数都会有外界的物质,或多或少地进入某些气泡里。在五十倍的放大镜下观察,出土瓷器气泡里面的物质多数是粉白色或黄色,传世的却大都是黑色或褐色,颜色都较深。这很有道理,因为地下的东西大都是水和矿物质,所以颜色较浅,传世的就会进入细菌和杂质,容易发霉而变褐变黑。但要注意,破口大的气泡可以人为塞进脏物,如果仅凭这样的几个气泡就断其为老东西,是绝对不可靠的,必须用高倍数放大镜仔细观察,如果是老东西,你会发现很多气泡虽看不到破口,里面却塞满了脏物,这应该是时间久远,慢慢渗进去的,只有这样的才比较可靠;

2经过长期钻研,我发现几百年,特别是近千年以上的瓷器,凡是出土的,不管它胎体原来如何坚硬,却很多都已经变枯,很多都能用针尖挖出粉末来。但要注意,凡是自然老化的胎体,粉末必然细润,人工腐蚀的,纵使能刮出粉末来,也是粗糙而成颗粒状的。另方面,凡是真正自然变枯的胎体,绝大多数都是吸水的,而且都会发出土香味或枯腐味;

3出土古瓷器,很大一部分釉质都会变枯,特别是口沿、棱角部分、胎釉交界处、印花凸起处、甚至有的青花部分釉薄处,釉质都会出现“霉变”,都会剥落。有的是一点点,有的是一块块,也有的是一条条;有的露出胎骨,有的又留有细润的白色粉末。凡是脱釉处,釉的断面都是垂直的,不规则的,非常自然的;保存下来的釉面都是光润的,没有被腐蚀的现象。变黄变白而未剥落的釉层,用针尖轻轻刺它,会破碎剥落。如果是经人工磨损的釉层断面绝不是垂直的,不是有磨痕就有撞击痕,更不能用针尖刺破釉层;如果是用化学药物腐蚀的,要想使釉层霉烂,那就会破坏周围釉膜,失去光泽。作假者要想顾此而不失彼,手段再高明,也是难于做到的;

4鉴别古陶瓷,手感非常重要。凭我多年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清初以前的古瓷器,只要釉面保存良好,手感都会有点“软”,摸上去特别舒服,表面好像镀了一层膜。新仿的或近现代的,手感就会有点“硬”,没有那种舒服感。什么叫“软”?什么叫“硬”?用言词很难说明,只能举例:手摸玻璃、光滑的金属表面,那种感觉为“硬”,手摸漂亮而厚厚的漆膜,那种感觉就是“软”。如果是出土古瓷器,由于环境等原因,釉膜受到破坏,虽然没有那种舒服的“软”的感觉,但它却是滋润的,甚至有的有点像触摸陈年盐缸的感觉。如果是人工作旧的,绝没有那种滋润感。就连胎体,真东西摸上去也会有滋润感,棱角部分也会感到润滑。即使是破瓷片,只要年代久远,摸上去也没有锋利感,决不会刺手; (5)真正的古瓷器,胎釉必然都会老化,质感自然不同。所以,质感也是鉴定古陶瓷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凭我多年的经验,发现真正的古瓷器,都会有“熟”的感觉,新的就会觉得“生”。什么叫“熟”?什么叫“生”?也很难用言词来表白,也只能举例说明:刚切开的冬瓜就为“生”,煮过的冬瓜就是“熟”;

(6)我不但喜欢收藏古陶瓷,同时也喜欢收藏古玉器、古石雕、寿山石和其他印石。我发现它们之间有某些共同点,可能是它们的成分都有“石”。经过盘摩,古玉器会变润,古印石、古石雕也会变润,古瓷器,特别是出土古瓷器也照样会变润。釉面会越盘越光润,手感越盘越好,那种舒服感就是抚摸田黄,高级漆膜也不过如此。至于胎体吗,有的经过盘摩,也会越来越润,就连粘着的泥土也会变得湿润,好像下雨天的陈年盐缸,长年不变;

(7)听声音。古瓷器,特别是经过地下长期埋藏的古瓷器,必然会老化,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吸入水和某些物质,使胎体变质。这样,不管它原来声音如何清亮,都会变哑,我手中凡是年代久远的古瓷器,没有一件是声音清亮的。 现在,再来具体谈谈我的两件藏品:

第一:元青花牡丹纹梅瓶,高42.5、口径5、足径14.3厘米。 不管规格、纹饰、画法、青花呈色等都毫无怀疑,与真品无二。但像我这样低水平的人,还没有资格仅凭这些就断其为真品,因为我还从未见过第二件实物,所以我就从上述各个方面来进行鉴定:(1)声音低哑:(2)釉膜虽已无存,但手感自然滋润,底足露胎处也照样润滑,没有任何涩手的地方;(3)胎体已枯,用针尖能轻易挖出细润的粉末来;将其倒转,往底足处倒上约10克清水,约五分钟就全部被吸干,而且发出浓郁的带枯腐的土香味;(4)用手盘摩底足,出现滋润感;(5)熟旧感非常明显;(6)很多气泡里都填满了白色、黄白色的东西。据此,还能不相信它是真品吗?不管目前高仿技术如何高明,丢开造型、纹饰、画法等等不管,请问现在有谁能够同时在一件器物上做出上述各个特征来?如果能,我愿将我所有的藏品,不,既然是假,藏品自然不值钱,愿将我全部家产都送给他,从此不再玩瓷器!

第二,唐朝长沙窑青瓷贴塑飞禽纹执壶。高33,口径11.5,腹径23.6,足径17厘米。

该器造型、纹饰、胎釉等等都完全符合唐朝长沙窑的特征。但是,仅从规格上看,就值得怀疑,我在书本上从未发现过唐朝长沙窑有如此硕大的执壶。再从实用上考虑,装满液体,少说也有十多市斤,不说把柄难于承受,使用也不方便。而且又十分完美,只是嘴尖处有不到小指甲大的损伤,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可能吗?

但是,只要你仔细观察研究,你就不能不相信它是真品:釉面非常润滑,摸

上去好像有一层厚厚的膜,而且越摸越滑,又滑又留手,那种感觉难于言表。更奇特的是,它的釉表、釉质后天出现多种变化:第一,釉表(可能已渗进釉里),有多处乳白色的色带,由上至下,像绸带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像清泉在无声地流淌,远看又像一段段瀑布,手感与四周的釉面无二,也是那样的舒服,但用针尖能划出道道来,有明显的胶质感。我想应该是在地下,泉水含有某种物质,长年流在釉面上,或者是泉水长年滴在壶里面,再从里面不断往外溢,盐呀、碱呀、钙呀等等,或慢慢附着在釉表,或慢慢使釉表、釉质发生质变,以至形成白色的流纹,白色的膜;第二,也可能是泉水的作用,也可能是某些物质长年附着在釉表,致使多处釉质“变质”、“膨胀”,像油泡过的猪皮,一条条、一块块,一大片,微微突出来,失去透明。颜色也有点变浅,但手感自然、润滑,只是与四周没有发生“质变”的有所不同罢了;第三,由于釉的“变质”,所以也像出土古玉一样有“色沁”,黄色的、褐色的、灰青色的、青黑色的,一点点、一朵朵、一条条、一大片,色与釉浑然一体,真像典雅的“古彩釉”;第四,釉里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结晶,有的呈放射状,恰似黄白色的菊花。有的像春节的花展,一大片,有的又像天女散花,这里一二点,那里三五朵,漂亮极了;第五,光泽异常漂亮,像我童年时在中秋之夜,将镜子放进清水里看月亮一样,是那么的柔和,那么的静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的宝光吧?——釉后天会有这么多的变化,我所读过的书都从未提及过。最后,再来看看它的纹片,特别是在釉厚处,每一片都是翘起来的。在放大镜下观察,由于光线多方折射,光怪陆离,像一堆钻石,又像许多茶色水晶的窝,漂亮之至??现在,其他不用多淡了,就凭上述几点,还能怀疑它不是真品吗?还会相信人工可以做到吗?

鉴定古陶瓷,单靠书本和放大镜是非常吃力的,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昂贵的,同时又会白白浪费许多时间。我并不主张“闭门造车”,而主张多向老前辈学习,多请教同好,我也曾经这样做。可是??。现在谈谈几个有趣的事例: (1)几年前经朋友介绍,请来一个“行家”,一进门没谈几句,老先生就说:“我过手的东西不下几千件,什么好东西没见过”!当他看到我的景泰蓝观音立像时却说:“这是朱砂”。——我想可能是看到露胎处的古铜色像紫砂。当我拿出鸡血石印章给他看时,又大声说:“这是鸡膏石”。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决非笑话。真叫人啼笑皆非!

(2)又是几年前,听说某市有个“瓷器大王”,我慕名带上青花梅瓶坐车跑了近百公里前去请教。但是“大王”随便看了看却说:“假的”。“有人说可能是真的,请先生再仔细看看”。“真的?真的你就发达了!我是这个市的瓷器大王,闻一闻味道就知真假!你是跟谁学的?”“靠看书,自己钻研。”“看书?看书看死人,仿品就是照着书本做的,靠书本买东西将会买穷你!”“瓷器大王”不读书不知是如何成为“大王”的?

(3)七、八年前花了几千元买了两只“成化斗彩杯”,看来看去觉得不对头,于是跑去广州某文物商店,找到专门收购文物和给人鉴定的老师傅,给他一看,说是真的,问我多少钱肯卖,弄得周围十几个求鉴定的人羡慕非常。但是,不到半年,佛山地摊上多次出现类似,甚至一模一样的“成化斗彩杯”,作旧方法一模一样,开价一对才200元。不用说,我的两只绝假无疑。

(4)又有一次,又是跑了一百多公里,又是带上青花梅瓶等去拜访某市“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他也照样说是假的。再拿出水银沁、铁沁非常漂亮的先秦玉圭向他请教,他又说是玉石的本色,并非色沁,是新仿的。接着他从裤带上解下一个圆雕动物玉佩:“这才是真正商代的”。上手一看,雕工拙劣,纹饰不

伦不类,黄褐色的油脂状的染色物,深浅不等地浮于表面,好像是几天前吃过饭还没有清洗的碗筷,佛山地摊上不用二、三十元就能买到。

我们要尊重专家,相信专家,他们在某方面必有专长所以才叫专家。但我们不能迷信专家。可以设想,我国开始生产陶瓷器以来,时间跨度几千年,全国上下窑口千千万,类别品种万万千,假如他有一百岁,最多研究不会超过了九十年,可能将所有东西都研究透彻吗?世界上不会有全能专家的。我们如果有东西要找专家鉴定,一定要符合他的专长。理由是:比如都是医生,假如皮肤科专家说你有喜,已经怀孕,我看你也用不着高兴;又如果骨科专家说你肠胃有问题,你也不应该担心。就拿我来说:“闭门造车”十多年,虽然造出了几枚螺丝,自己摸透了的东西,假如碰到非常类似的,不是夸口,只要看一下,摸一摸,就能断真假。但是,对于某些特征不明显的,钻了十多年,上手不止一百次,至今仍下不了结论。至于少见的,可以说还一窍不通。再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洗,造型风格,金丝铁线,米黄釉杏黄胎,部分气泡里面有黑褐色脏物,但还未找到其他更有说服力的特征,又连破瓷片都没有见过,我有什么依据断定它是真宋代哥窑器呢? 断真难,要有充分的依据,说假也不容易,也要有相当的理由。现在,在收藏界,不,仅指我所接触过的一部分人,有的自高自大,瞧不起人,自己的东西样样是宝贝,人家的东西件件是垃圾,这是其一;有的自己没有水平,看不懂,却死硬不承认,不管是何物,却理直气壮地大声说:“假的!”这是其二;又有的心理不平衡,不相信草里会藏珠,不相信普通人手里会有不普通的东西,而只相信名人才会拿得出有名的宝贝,这是其三;再有的不看物,只看人,只要有专家的鉴定书,他才相信是真的,否则全假,这是其四;再有一种人,只会说“好,很好”,白费唇舌,白费口齿??。

目前,民间收藏者,一般的水平都不高。前年7月某日中午一点左右,我路过佛山市白燕街旧货市场,由于天气太热,百分之八十的摊档都已离场了,只剩下几档在打包准备走人。上前一看,一个明朝洪武的青花玉壶春瓶放在地上,过去一看,相当完美,只是腹部有较严重的陶裂,釉已变枯,光泽却又很好,手感滑腻,百分之百的真品,一问价才一百元。这里节假日有几十档地摊,来寻宝的人少说也有二三百,这个玉壶春瓶由早上八点左右一直摆到中午一点还没人要,这就是水平不高的很好说明。

要想真正提高收藏水平,有条件尽可能多向坦诚的、真正有水平的前辈请教,至于“瓷器大王”、“鸡膏石先生”们,我看就免了。同时更要认真学习,多看书,敢于钻研,敢于发现,发现人工无法,或者难于仿造的特征,去判断自己的藏品,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从而触类旁通,逐步提高自己的水平。我认为这样,对普通的民间收藏者来说,应该是可行的,应该是有益的。

我只进过几年学校,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这篇小文章只能叫“也谈”,既然是“也谈”,也就难免有些“胡谈”,恳请前辈们斧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