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

论文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途径

论文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由于社会的发展,

使得人与自然从统一走向对立,由此造成了生态危机。

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 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马克思曾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指出了环境通常是由人来改变的一面,

而且强调了人的革命实践的特征:即人改变环境和环境改变人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 那么,应该如何实现这二者的一致呢?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

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 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

与其他自然存在物所不同的是,人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

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人类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

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受到自然界的本质——自然规律——的设定, 也就是说人化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化。步入现代文明进程中,由于人类自身认识的发展和制造工具能力的不断提高,

人类树立的是单纯肯定人的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启蒙运动尤其强调人的自身价值, 将自然世界看作供人任意改造、利用的资源或工具。自然世界从一个活的有机体变成为死一般的物质世界,

人由此也就从自然宇宙世界中分裂出来,成为与自然世界对立的存在。笛卡尔首开先河, 将人与自然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且平行存在、互不以来的实体。斯宾诺莎反对这种对立说, 但他主张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个实体,那就是上帝,而心灵和物质仅是上帝这一实体的两个属性。

这之后,康德、黑格尔等人试图努力改变这种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局面,但他们却把人看作是自然价值的显现根源。

人类的理性之光渐渐揭开了自然的神秘面纱,用马克思·韦伯的话说就是“世界祛魅”的

过程。

在工具——目的的理性主义的导向下,步入现代化的今天,人类面临的是“现代性的危机”。 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正是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一致性发生了异化,

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异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异化,以及社会的不和谐。

因为人们为了占有由人与自然关系生化出来的财富,造成了人与人的分裂和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

这使人处于一个无情冷漠异己的物质世界,造成社会关系的物化,

使人的精神在巨大异己的物质世界中处于无家可归的渺小无助、无根流放的异化状态, 丧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就是人类面临的精神意义失落的危机。另一方面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支配下,

人类奉行的是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结果是人类对自然界资源进行了近乎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性、

粗放性的开发和超负荷的索取,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

人类排入环境的废物大大超过了环境的承受努力,由此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生态环境发生着某种联系, 因此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方面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 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

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工业文明中, 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 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 在这种旧的价值观支配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提倡无节制的消费和肆意开发自然资源。

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发达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表征,

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自然不是被当作与人亲和、协调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征服、统治的对象。

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

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

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

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

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

(2)构建和谐的生态精神文化。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

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

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

①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指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环境的自觉而清醒的感悟和认识。

是人对所处于环境和自身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能动反应。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要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随时从环境的角度,

从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思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②能够直接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莫过于教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

,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 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3) 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具体要加强绿色文明宣传教育,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倡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加强绿色生态标志的推广和管理,

倡导绿色消费;要推进绿色城镇建设,发展绿色交通;要通过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卢风,刘湘溶主编,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Paul Hawken,Amory Lovins,L.Hunter Lovins著, 王乃粒等译,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篇:建设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建设水保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礼县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

祁忠惠 1 袁新兴2

(礼县水土保持局,甘肃礼县742200)

[关键词]:水土保持;持续发展;问题思考;甘肃礼县

[摘 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为主要的是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完全依赖于水、土这一根本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目前,水土流失已成为世界的一大“公害”,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礼县是一个国列贫困县,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有效开展水土保持,不仅是保障农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实现礼县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

礼县是一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地区,同时也是滑坡泥石流集中爆发区之一,不仅形式多样,类型复杂,而且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危害强。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制约着礼县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礼县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对礼县水土保持现状深刻剖析和可行性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礼县实际的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思路和对策,进而促进礼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 礼县水土保持现状

1.1 礼县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礼县地处甘肃东南部,位于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总面积4299.92km2,境内山大沟深,土薄石多,地形地貌复杂。据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3037.92 km2,占总面积的70.7%,平均年侵蚀模数3975t/km,年侵蚀总量达1700多万t,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地区之一,面积广,危害大。

1.1.1 土壤肥力减退,农业生产受制于天。全县共有坡耕地面积82813.33 hm2,坡度一般在15°以上,最大的在45°左右,这些耕地每遇大雨暴雨,便发生强烈的水土流失,形成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破坏地力、损失耕地,减少土壤。据测算, - 1 - 2

坡耕地每年损失土壤5万t,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质含量降低。粮食生产广种薄收,一遇干旱几乎颗粒无收,山区群众“靠天吃饭”。

1.1.2 灌区水库淤积,西汉水河床逐年抬高。礼县红河水库、苗河水库灌溉着1333.33 多hm2良田,对农业生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水库上游,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大量的泥沙淤积水库,蓄水能力大大减弱,渠道淤泥阻塞,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并且每到夏季,暴雨相连,泥沙俱下倾于西汉水,冲毁河堤、淹殁良田,逐使西汉水河床逐年抬高。刘家沟流域的下游环绕礼县城,由于长期泥沙淤积,河床现已高出礼县城中心地带18.8m,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县城5万多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1.1.3 滑坡泥石流频发,自然灾害十分严重。全县4630条泥石流沟,发生灾害性较大的就有20多次。其中,19xx年刘家沟流域及其5个乡泥石流泛滥,共有244人伤亡,4万多亩田被冲毁,冲埋各种牲畜598头(只),粮食129万g,毁坏房屋2310多间,水磨12座,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万元。19xx年7月,刘家沟泥石流决堤冲入县城,伤亡多人,300多间房屋被毁,道路通讯中断,各种财产损失惨重,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江口乡的茨坝村,过去曾是背依青山,面迎汉水,一派生机勃勃景象,19xx年8月,景林沟泥石流泛滥,昔日的风貌荡然无存,变成了现在的一片乱石河滩。

1.1.4 生态环境恶化,干旱现象异常频繁。由于境内林草覆盖率小,地表蓄水能力不断降低,小区气候失调,造成全县十年九旱现象。19xx年是礼县连续七年干旱中最为严重的一年,全年四季干旱相连,降雨较正常年景下降49%,月极端最高气温达35.5°,持续一个多月。在高温干旱袭击下,全县88.2%的农作物受灾,因灾减产粮食7489.31万g,172.51万株经济果树被晒死,258条小河断流,764条小溪,2342个山泉干涸,14.76万人,5.2659万头大家畜饮水发生了困难,县内因干旱出现了水荒,多年来的连续干旱,给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2 礼县水土保持取得的成效

礼县自19xx年被列入长江上游重点治理区后,历届县委、县政府积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发扬三苦精神和四实作风,开展了系统有序的治理,谱写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辉煌篇章。二十年来,全县共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5 km2。其中坡改梯19566.67hm2,水保林35200hm2,经济林20586.67 hm2,种草20886.67 hm2,封禁40060 hm2, - 2 -

保土耕作26100 hm,修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4766座,新修田间公路559条,1357.21㎡。通过二十年长治工程建设,使治理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1.2.1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治理,县境内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初步减少60-80%,土壤侵蚀降低1-2个等级,全县径流模数由治理前的17.66万m/ km2下降到现在的10.88万m/ km,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3975t/ km下降到了2096t/ km,减沙效益达72.35%。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轻,保土蓄水能力大大增强。

1.2.2 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流域内基本建成了以薪炭林、用材林和地埂经济林为主的绿色防护工程,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5.6%提高到现在的25.1%。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土地利用趋于合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大增强。近年来,在连续遭受百年不遇大旱的情况下,治理区的农作物仍获丰收,显示出较强的蓄水抗旱效果。

1.2.3 粮食产量逐年稳定增加

水土保持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的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据测算,粮食亩产由治理前的127 kg提高到264kg,人均产粮由248kg提高到412kg,粮食产量稳定增加,群众温饱得到了基本解决。

1.2.4 群众经济收入稳步增长

在不同类型区按区域特点,以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积极培育水保产业,建成了一定规模的经济林果基地,为治理区群众开辟了稳定的增收来源,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200元增加到现在1378元,经济林果产业已成为全县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

2 礼县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2.1 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格局基本形成

礼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始终把预防监督放到重要位置,依据水土保持“一法一例一办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配套法规、规定和办法,划分了水土保持“三区”(重点保持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成立了预防监督组织机构,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监督管护网络,基本形成了以落实“三权、两费、一方案、三同时”制度为核心的执法监督工作体系。据统计,近年全县共依法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54起, - 3 - 32222

办理《水土保持方案许可证》137家,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18家,收缴水土流失危害补偿费286万元,督促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水土保持资金614.56万元,建设了一批恢复治理工程。使监督执法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有效遏制了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2 水土保持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礼县充分利用当地山区资源优势,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水土保持产业基地,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的转化。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实施“三地并用、五路兴林”的方略,全县累计栽植经济林21760 hm2,初步建成了西汉水上游13333.33 hm2苹果林带和下游6666.67 hm2的花椒林带,以及西南部2000 hm2的核桃基地,培育了区域性支柱产业,全县平均年产各类果2408.88万t,收入1204.44万元。经济林果已成为礼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为礼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

2.3 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全面建立

礼县设有滑坡泥石流预警二级站,下设城关镇刘家沟、石桥镇大山沟两个滑坡泥石流预警点。同时在各乡镇、村组分别建立了群测群防组织,将全县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的泥石流灾害点,全部列为群测群防重点区,制定了应急躲避方案,增强了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使滑坡泥石流灾害不断下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共成功预报3.2万m3滑坡一处,避免148人伤亡,减少直接经济损失41.75万元,并及时处理滑坡泥石流险情11处,保护了6694人生命和财产安全,减少经济损失385万元。

2.4 小流域综合治理整体成效明显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资源,通过不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走出了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治理、管护、开发、利用四位一体,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流域治理的路子。全县有71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625 km2,并相继通过了达标验收。礼县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十百千”示范县,同时,冰凌沟、四方沟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2.5 形成一整套成功的治理经验

在多年的治理工作中,礼县积累和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即“十环连动”战略。

一是宣传发动。全县把大抓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水保意识作为搞好工作的前提, - 4 -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文艺演出、专栏标语、出动宣传车辆及各种会议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大办水保的强烈意识。

二是行政推动。礼县各级党政组织始终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主旋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大事大议、大事大办、常抓不懈,一届接着一届干,届届都有新举措。特别在每年夏季坡改梯建设中,县、乡、村三级建立强有力的组织网络和领导体系,推行“四集中”、“五统一”的工作方略,开展整乡联村大会战,进行连片规模治理,有力推动了水土保持的深入开展。

三是政策调动。多年来,礼县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了政治、经济双向激励措施。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有效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创造性和治理积极性。

四是示范带动。抓点示范,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是礼县水土保持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多年来,不同程度的抓出了一批品位高、质量好、规模大的精品工程,起到了极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效益驱动。经过多年的治理,治理区产生了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流域内大多数的群众得到了稳定脱贫,不少农户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水土保持给礼县山区的广大群众带来了利益、实惠和希望。事实教育了群众,增强了群众投入治理的自觉性。

六是机制启动。县上把水土保持工作引入了竞争机制。制定了“大干大支持,小干不支持,不干要追究政治、经济责任”的择优扶持原则。对“四荒”资源实行拍卖、承包、租赁,并允许继承和转让。鼓励企事业单位和能人大户,对“四荒”资源进行开发治理,加快了治理步伐。

七是龙头拉动。在不同类型区分别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流域一品的产业基地,如永兴成立的果业开发公司,把苹果保鲜贮藏,营运经销相结合,促进了苹果产业的深层次开发。寺沟流域的白金村采取“公司加农户”的股份合作制模式,使面粉加工、饲料加工等小型企业得到较快发展,龙头企业起到了促销、增值和带动生产的作用。

八是市场牵动。各地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大抓市场建设,拓宽流通渠道,让市场牵动龙头企业,带动商品基地,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 - 5 -

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一条龙生产体系。

九是部门联动。在小流域治理中,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负其责的原则,将项目部门联合起来,整合资金,共同治理,合力开发,形成了部门联合办水保的新格局。

十是服务助动。在多年的水土保持工作中,水保部门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无论从规划设计、施工指导、质量把关、工程验收、科技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优质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确保了工程建设的科学有效开展。

3 礼县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法制意识淡薄,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依然存在

礼县自开展水土保持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成效,但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乡镇、一些部门和一些人的防治水土流失的意识仍然不强,法制观念较为淡薄,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一边治理,一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问题仍比较突出。特别是大面积的无证开采、陡坡开荒、铲草皮、挖草根、乱砍滥伐等人为的破坏依然存在;矿产资源开发、开办砖瓦场、石灰窑、以及修路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相对滞后,随意乱倒弃土弃渣,造成人为新的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据调查,累计开荒1300 hm2,扩耕15%。

3.2 治理步伐缓慢,水土流失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虽然通过多年的治理,水土流失有所控制,但目前全县仍然有1459.57 km2的水土流失面积还未治理,且大部分属于土石山区,条件恶劣,治理难度较大,水土保持治理的步伐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对防洪减灾的要求。目前水土流失的治理面积仅占流失面积的48.05%,占总面积的33.94%。

3.3 追求经济效益,加剧了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在水土流失治理中,不能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很好的结合起来,没有处理好治理与开发,预防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农业上,由于过分强调粮食的自给自足,许多边远山区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大量砍伐森林树木作为薪柴和毁林开荒,导致森林资源的极大浪费。在造林工作中,人们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用防护功能较弱的经济林代替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造成水保功能的减弱。在水土保持产业的运行过程中,盲目把水土保持完全推入市场,致使水保工作与持续发展难以协调一致。

3.4 投资机制薄弱,严重制约了水土保持的发展

- 6 -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原有的水土保持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己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水土保持是一项国补民办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大、见效慢。国家的投入有限,地方政府又没有投入治理资金的能力,并且在两工制度取消的情况下,群众自觉投入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治理步伐。据测算,治理每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需投入资金60万元以上,而国家投入的资金为每平方公里10万元左右,治理资金投入远远不足。礼县又是甘肃省重点扶贫县区,财政困难,集体经济匮乏,治理水土流失的大量任务,只能靠群众投劳来完成,对于部分投资大的拦挡坝、防洪堤以及沟道治理工程没有能力实施,制约了水土保持的发展。

4 礼县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4.1 继续加大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

为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水土保持治理的积极性,要把宣传发动,提高全民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作为搞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宣传舆论工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大力宣传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要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水土保持工作向高科技、高效益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振兴区域经济,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通过宣传,进一步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营造人人思干,人人参与,开拓奋进,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强化全民的水保意识。

4.2 争取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和资金的更大支持

水土保持的发展,一靠政府,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群众。水土保持工作属于公益型行业,相对而言,所需的投入较多,见效也较慢,因而,必然会出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国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水土流失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在几个直接事关水土保持兴衰的重点环节上,从较高层次给予贫困山区以切实支持,为其顺利开展治理工作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国家应从公益型行业的特点出发,保障并逐渐增加水土保持经费,在新型治理和开发工程的启动环节上予以大力支持,改变常规的经费资助办法,把资金投向与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4.3 拓宽思路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综合治理

4.3.1 采取拍卖、承包、股份合作进行治理

在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中,可采用拍卖、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综合治理, - 7 -

把土地使用权更彻底地交给农民。劳动者有了权属上的稳定性,调动了劳动者治理开发小流域的积极性,他们就更愿意在这片土地上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和劳力,从而取得最大效益。通过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可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聚集起来,由各村级水保基金社统一管理、主要用于小流域治理开发,形成资金流动发展机制。同时,鼓励群众积极向小流域投资、投劳,一方面使流域得到较好的治理,同时对于礼县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是一个很好的渠道,解决了水土保持任务大,投劳少的矛盾,对礼县水土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3.2 充分体现群众投入治理的主导地位

礼县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国家、组织、个人治理实行扶持政策,实行“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明晰治理产权,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相结合,规模治理开发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允许和提倡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强化竞争等激励机制,扶持自我发展。

4.3.3 依托旅游开发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水土保持要结合旅游经济开发区建设,注重搭车上效益。要把综合治理同绿化、美化旅游线路和景点建设结合起来,工程措施尽量建设一些有观瞻价值的工程建筑物。在生物措施的配置上,同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的美化结合起来,荒山绿化和道路植树尽量栽植一些与旅游内容相协调,具有当地特色、经济价值较高的乡土树种。这些措施在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既有效地烘托了旅游景区和景点的观赏价值,又形成了水土保持小流域各具特色的绿化模式。如赤土山园林建设上,要进一步修建亭台楼阁,栽植常绿树种,配植果树花草,全力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提高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4.4 积极全面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步伐

小流域治理不仅有蓄水固土保肥、改善土壤结构,拦蓄泥沙、涵养水源的作用,而且能够改进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发展和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长期的水土保持工作实践证明,必须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规模治理,才能发挥整体效益和综合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规模治理,符合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小流域治理上,科学规划是基础,加大投资是关键。首先要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科学实施的原则,生物、工程,农耕措施一次性规划,一次性配置,全方位综合治理。其次要改革投资经营机制。以国家投资治理为主,并坚持各投其资,各负其责的原则, - 8 -

整合项目资金,多部门联合治理。第三,提高小流域治理的水平。要加强质量意识和创优意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实行质量监督管理,提高国家补助标准。第四,实施规模治理综合配套。在小流域治理上,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宜林造林、宜田修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坚持整流域规划,整流域治理,整流域开发,整流域推进的方略。第五,创建精品样板工程。通过治理,将小流域建成水土保持的典型,产业开发的样板,使小流域治理工程成为“治理一方水土、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群众、改善一方生态”的脱贫致富工程。

4.5 大力培育与水土保持相关的产业基地。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要进一步把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千方百计培育符合当地资源与经济发展优势的产业,建立逐如苹果、花椒、核桃等林果产业基地,并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生态建设。要依靠政府政策引导,通过市场运作,建立水土保持与产业发展的纽带,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4.6 创新机制争取多元化水土流失治理投入

一是要在坚持国家、地方和群众共同投入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多元化投入机制。必须积极开拓利用外资渠道弥补国家投入资金的不足,并且要引进县外先进的理念与技术。通过建立内资与外资、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全社会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有效解决群众投劳和工程建后管护问题。要根据不断发展的水保新形势,深化水保改革,结合实际出台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与管理制度,切实把水土保持工程群众投劳纳入村级“一事一议”的范畴,把工程建后管护作为水土保持工程的前期立项审批和检查验收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推进水土保持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保障水土流失治理者的合法权益。

4.7 正确处理好群众减负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新时期随着群众的“减负”和税费改革工作的实施,“两工”逐渐被取消,对于水土保持这样一个“国补民办”的社会性公益事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主要表现为:治理水土流失的活化劳动严重不足;村社筹资兴办公益事业更加困难;以往水保工作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将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正确处理“减负”与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力度, - 9 -

构筑舆论平台。通过对《水土保持法》等宣传,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进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自觉性,为兴办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二是坚持治理、开发、保护三位一体,构筑效益平台。 既突出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更要注重其经济效益,以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的经济效益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三是加强生产用地的治理、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构筑环境平台。通过对生产用地的治理,促进生态自然修复,减少群众的投劳投资。四是加强水土保持管理,构筑机制平台。要做好水土保持公示制和投工投劳承诺制的落实,调动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极积性,充分确立广大群众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人翁的地位。

4.8 加大监督力度依法防止人为水土流失

实践证明,搞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是促进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发展,尤其是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的倚天长剑。要更有效的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一方面要加大《水土保持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引导人们珍惜水土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破坏水土保持,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惩治不法分子。第三方面要切实贯彻落实开发建设项目与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坚决做到凡是没有经水保部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予审批可研报告,规划和国土部门不予办理征地用地手续,环保部门不予审批环评报告。同时要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队伍,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执法人员的素质,提高办案水平,增强工作效率,为全县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廷辅著《水土保持的发展与展望》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xx年 [2]中国水保学会编《水土保持持续发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xx年 [3]王礼先主编《水土保持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xx年

[4]石观海 蒲福荣 著《陇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思路》 ,中国水

土保持,20xx年第9期

[5]熊国琪 熊红萍著《论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研究,20xx年第3期 [6]舒乔生 谢立亚著《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 - 10 -

年第4期

[7]王正秋著《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与农业持续发展》,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0

年第1期

[8]王禹生 朱良宗著《水土保持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水土保持

SWCC,19xx年第3期

[9]陈明著《水土保持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根本措施》,中国水土保持SWCC,19xx年

第2期

[10]齐 实 余晓新著《山区综合治理开发与持续发展》,世界林业研究,19xx年

第3期

[作者简介]祁忠惠(1966— ),男,甘肃礼县人,礼县水土保持局局长,从事水土

保持管理工作。

袁新兴(1966— ),男,甘肃礼县人,礼县水土保持局工程师。

- 11 -

甘肃省委党校

研究生毕业论文

论 文 题目: 陇南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研究生班级: 二OO二级在职研究生班 研究生姓名: 潘 东 海 学 科 专业: 政治经济学 研 究 方向: 水 利 经 济 导师姓名: 朱 宁 教授 论文工作起止时间: 20xx年11月—20xx年5月

- 12 -

内 容 提 要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完全依赖于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或称为持续农业)则完全依赖于水、土这一根本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水土保持则是对水土资源持续利用而采取的预防保护和治理措施。水土流失已成为世界的一大“公害”,我国是全球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陇南是我国西部水土流失尤为严重的一个地区,同时也是全国四大滑坡泥石流集中爆发区之一,不仅形式多样,类型复杂,而且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危害强。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制约着陇南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持生态环境,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陇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旨在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可持续发展原理,在对陇南市水土保持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论证以及对现状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探讨研究该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出符合陇南实际的水土保持发展思路和对策,实现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陇南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目 录

一、水土保持与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1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1

(二)水土保持与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2

(三)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任务???????????4

二、陇南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5

(一)陇南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5

(二)陇南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6

三、陇南市水土保持现状分析????????????????11

(一)陇南市基本概况与水土保持现状????????????11

(二)陇南市水土保持取得的成效??????????????13

(三)陇南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14

四、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实现陇南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17

(一)牢固树立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的主导地位???????17

(二)牢固树立水土保持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思想????????18

(三)牢固树立依靠科技兴水保的观念????????????19

(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20

(五)牢固树立正确的水土保持政绩观????????????20

五、 陇南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21

(一)继续加大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21

(二) 争取国家对陇南水土保持政策和资金的更大支持?????21

(三)转变观念,采取多种投资机制??????????????22

(四)以流域为单元,集中资金进行规模治理、综合治理、典型示范·23 - 13 -

(五)正确处理好治理区群众“减负”与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4 (六)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完善预警预报体系??????????25 参考文献????????????????????????27 后记??????????????????????????29

参 考 文 献

1、郭廷辅著《水土保持的发展与展望》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xx年

2、中国水保学会编《水土保持持续发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xx年 3、辛树帜 蒋德麟主编《中国水土保持概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xx年 4、王礼先主编《水土保持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xx年

5、张卓元主编《政治经济学大辞典》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xx年12月

6、谷书堂主编《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xx年4月

7、石观海 蒲福荣 著《陇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思路》 ,中国水土保持,20xx年第9期

8、熊国琪 熊红萍著《论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研究,20xx年第3期 9、舒乔生 谢立亚著《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农业环境与发展,20xx年第4期

10、王正秋著《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与农业持续发展》,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xx年第1期 11、刘绍之著《西藏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水土保持SWCC,20xx年第2期

12、刘树新 赵卫泽著《谈知识经济与水土保持产业化》,黑河科技,20xx年第1期

13、杨运祥 熊柱桃著《水土保持与西部大开发》,《四川水利》,20xx年第3期 14、王禹生 朱良宗著《水土保持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水土保持

- 14 -

SWCC,19xx年第3期

15、滕朝霞著《水土保持在济南市持续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中国水土保持SWCC,19xx年第1期

16、陈明著《水土保持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根本措施》,中国水土保持SWCC,19xx年第2期

17、李树生著《水土保持产业化》,吉林水利,20xx年第4期

18、黎锁平著《水土保持经济学的性质及研究内容探讨》,水土保持通报,20xx年第5期

19、齐 实 余晓新著《山区综合治理开发与持续发展》,世界林业研究,19xx年第3期

Abstra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to some extent, depends completely on that of the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production which, particularl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or th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totally relies on natural resources like water and soil that can be exploited properly and can be used continually.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s taking measures to protect water and soil for the continued use. The loss of water and soil has become one of the public harms in the world. China is the worst country in the loss of water and soil in the world, and it has become the first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China. Longnan city is one of the worst district in the loss of water and soil in the west of China, mean while, it is one of the Chinese four areas where slope-slide and mud-rock flow usually with different kinds and varieties, Large in area and causing serious damages. The serious loss of the water and soil limits the continued advance of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in Longnan city. Thereby it is essential and important to Longnan city to control the losses of water and soil, to make proper use of the resources, to keep the eco-system ensur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by means of un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theory of the continued advance, study the effective ways of the continued advance of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obability of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 Longnan city, promote the thought and the strategy of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developing that adapt to the Longnan’s practice, and realizes the continued advance of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So it stimulate the sustainable strategy of the Longnan’s economy and society to work completely. - 15 -

后 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省委党校两年紧张有绪的学习中,我已完成了研究生学业。两年党校的学习生活使我受益非浅,感触颇多。在这所大熔炉里,不仅使我锤炼了坚强的意志,打造了高尚的品德,感悟了生活的真谛,定位了人生的坐标,增长了极大的才智,输灌了无限的知识。而且是我人生的里程碑,生活的起跑线,知识的转折点。党校是真理的殿堂,是知识的海洋,是交友的桥梁。在两年的党校学习生活中,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和深深的倦恋。面对庄重而神圣的校园,能够随时感受到校领导和班主任李振佑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时刻领略到讲师、教授们渊博的知识和为人师表的胸怀;时时身感到同学们团结互助,同帮共进的友爱和兄妹般的亲情。在此我要衷心感谢党校和领导为我们提供了检验和展示所学知识的平台;感谢两年来给我传道授业解惑的各位恩师;感谢志同道合,并肩学习,帮助我携手共进的同窗好友;感谢关心支持我完成学业的单位同事和亲人好友;同时,特别要感谢精心指导我完成论文写作的朱宁导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甘农大林学院院长、教授蒋志荣先生给了不少帮助,在此一并致谢。漫漫人生,道路修远,在我今后人生的旅途中,将铭志省委党校这所培育和谛造了诸多精英的母校,并时刻激励我扬帆奋进、勤奋耕耘、拼搏人生、铸造辉煌。

最后,我真诚祝愿省委党校越办越好,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祝愿全校教职员工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工作顺利;祝愿党校各届同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积极工作,奋发图强,芝麻开花节节高。

- 1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