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需构建新型话语体系

主流媒体需构建新型话语体系

白晨晖 范以锦

2013-4-8 6:43:39 来源:20xx年03月28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内容提要: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构建能力已今非昔比。以报业为例,随着各类都市报、晚报、行业报和休闲类报纸应运而生,多元化的报业格局形成,党报一报独大的局面已经被迅速打破。以速度快、传播广为特色的传播工具——微博的横空出世,更是大大强化了新媒体的话语构建能力和言论表达功能。

关键词:话语体系 “三贴近”原则 语言表达陈旧 视觉语言呆板

随着传播生态的变化,在多元的声音中,传统主流媒体的强势地位正在被削弱,这不只是表现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传统主流媒体话语权的缺失,还包括在话语的表达方式中妙趣横生的新媒体往往能独领风骚。我们经常讲传统主流媒体要“三贴近”,构建良好的话语体系是主流媒体实现“三贴近”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主流地位的要件。

话语体系是主流媒体之所以成为主流的要件

对于话语体系,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作了以下定义: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外在的表达形式。他进一步提出,“不同特色、不同风格、不同气魄的话语表达,对于某种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增强传播力、竞争力、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的效果是不一样的”。①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话语体系对媒体来说何等重要。而传统主流媒体由于其特殊的使命,对此更不能忽视。目前,处于多极、多媒体的合围之中的传统主流媒体面临着严峻的竞争环境。如果我们的机关报、电台、电视台不思进取,不注重内容和话语体系的创新,报道和评论不能被读者接受和信服,不能影响相当数量的主流读者,还能继续成为“主流”么?

其实,国家管理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早些年就提出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我们过去谈传统媒体如何“三贴近”的问题,经常想到的是采写作风的深入、内容与民众的贴近,这当然是“三贴近”的主要方面,但我们还应从

整体的语境构建上来思考问题。

要打造良好的话语体系,主流媒体工作者的知识体系、办报理念应与时俱进,有所改变。这将直接导致话语形式即其外在表现的改变,从而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譬如,用生动活泼的表现方式多报道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之事,使新闻更加入脑、入心,否则就会“传而不通,通而不受”。话语体系是主流媒体之所以成为主流的要件,主流媒体只有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良好话语体系,才能成为真主流。

传统主流媒体话语体系现存的问题

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构建能力已今非昔比。以报业为例,随着各类都市报、晚报、行业报和休闲类报纸应运而生,多元化的报业格局形成,党报一报独大的局面已经被迅速打破。以速度快、传播广为特色的传播工具——微博的横空出世,更是大大强化了新媒体的话语构建能力和言论表达功能。相比之下,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则有所削减。有传媒观察者尖锐地指出:“不得不说,在议程设置上,传统媒体是失职的;在创造社会流行语方面,传统媒体得分基本为零;在设置讨论话题上,传统媒体基本没有贡献;在引领公众讨论和引导舆论上,传统媒体也非常乏力。”②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给出过这样一组数据,深刻反映了主流媒体话语权的衰微:20xx年的20个网络热点事件中,如“我爸是”事件、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等,人民日报与中央电视台介入报道的占80%,但很快对40%的热点采取了封堵,舆论引导有正面效果的约占30%,起了反向作用的也有30%。综合分析,官方媒体只占据了25%的话语权。③

传统主流媒体话语体系现存的问题不容忽视,总的来说有几方面的问题:

1.社会热点新闻话语权弱化

客观原因是新媒体有技术优势,但也有传统主流媒体自身的问题。对社会热点传统主流媒体不仅反应慢,而且经常缺席,有的即便报了,也常常从网上取稿,没有发挥好传统媒体做深度报道的优势。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曹林毫不客气地指出:“经常发生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事情,网络议论纷纷,微博有图有细节,有当事人诉说有旁观者描述,可传统媒体竟然不见半句报道,纸媒无字,电

视无影,广播无声。这就形成了一种很奇特的话语失衡怪象。”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财富持续增长,思想空前活跃,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哪里都是敏感点”,党报官媒的失声让人们求索真相的呼声越来越大。如果传统主流媒体继续将话语权拱手相让,那么“主流”易主绝非危言耸听。

2.语言表达陈旧

与晚报、都市类报纸相比,我们的不少机关报语言表达缺乏新意,有的还有浓重的“八股味”,难以让人“悦读”。与新媒体相比,更是形成强烈反差。传统主流媒体常常被称为“耳目喉舌”,报道内容多关注党和国家大事,政治、经济新闻比重大,政策解读是其重要职责。这本来是干部和民众关注的,但是往往报道时显得呆板。如果不能做到“悦读、悦看、悦听”,其“耳目喉舌”的功能也会失去。

3.政府工作类报道充满文件式语言

这种现象有两种情况。有的是某些地方政府过度管理,动辄发通稿,而且还规定原文照发,连标题都不能改,媒体无法以良好的方式表达。有的则是媒体自身不思进取,不与时俱进创新表达方式。党委和政府会议多、文件多,记者常泡在会议和文件中,照搬照抄,用文件语言表达新闻。

4.视觉语言呆板

有一些报纸几十年一贯制,报纸的形态、版面长期不改革创新。新媒体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体验的成功。传统媒体如果没有生动的版面视觉语言,不能让受众有良好的阅读体验,就很难让受众接受。

构建良好话语体系,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官方话语体系的变革已经开始。那么,传统主流媒体又应怎样构建新的话语体系?笔者认为,构建良好的话语体系,不只是播音和文字呈现这么简单,应该是一个体系,包括话语的内容价值、适时表达不缺位、表达技巧等。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

1.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丰富话语表达内涵

传统主流媒体在话语中传达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通过多年的新闻实践,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形成了优良传统,比如有强有力的专业队伍,采写作风严谨,话语表达稳重不偏激等。在继承优良的传统作风的同时,还要大胆创新,有所发展。传统主流媒体的报道方式虽然早就从单一往多样化发展,但由于各地方政府自定的“中心工作”报道题材太多,主流媒体往往应接不暇。中心工作报道与信息传播以及社会生活、文化娱乐报道等如何协调,如何进一步丰富表达内容,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

2.处理好舆论引导与遵循新闻规律的关系,以贴近民众的话语提升新闻价值

传统主流媒体总是强调自己的权威地位,这种权威性一方面来自身份赋予,承担着政策宣传、政策解读、主导舆论、批评监督的任务;另一方面则来自实际操作,比如对重大问题的深刻分析、对重大社会现象的理性阐释、对重大经济问题的专业化描述。要确保其权威地位、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则应遵循新闻规律,通过贴近民众的良好语境表达提升新闻价值。在现实中,一些传统主流媒体用心地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20xx年10月19日、20日,央视《新闻联播》破天荒地播出桂林四兄弟寻母的报道,“接地气”的表现迅速在观众中激起正面回响。由此可见,要构建良好话语体系,必须解决好贴近性问题。贴近性不仅仅体现在报道的文风上、选题上、版面上,更重要的是与人民同声同气,了解人民的愿望、呼声与要求。

3.处理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补的关系,用好网络语言

传统主流媒体在巩固原有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其原有优势的同时,应在介入新媒体中有所突破,积极发展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产品,通过多媒体的渠道提升综合传播能力。话语体系的改变可以先从自己办的新媒体开始,并与传统媒体互动,相互促进。传统媒体要善于引入在网民中流传的经典语句。比如,《人民日报》刊登范正伟写的《“回应”: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一文,引用了“元芳,你怎么看”的网络语言。这种引用,要得体,是自然的对接,而不要给人生搬硬套的感觉。当然,这需要精选,不能过滥,多了又有可能成为“新八股”。

4.处理好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根据新媒体语境要求激发受众的良性互动

传统媒体办的网站、手机报、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应根据新媒体的语境要求,善于激发网友和受众的情感,通过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吸引网友和受众,实现良性互动。20xx年7月22日凌晨近5时,面对北京暴雨,人民日报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权威大报一改居高临下的姿态,其充满温情的表达,打动了人心。

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要经常关注语境的社会环境。当某一事件成为热点,成为民众和舆论广泛关注的话题时,传统媒体及其办的新媒体不能“你说你的、我干我的”,置之不理。关注语境的社会环境,并以良好的话语方式提高表达效果,是媒体的责任,也是一种功力。比如,人民日报微博对永州遭强暴幼女的母亲因上访被劳教事件适时介入,清新的语言风格,贴近民生的话题,在重大问题面前不失语、不回避的态度,吸引了众多关注,大大提高了人民日报的影响力。20xx年12月,已突破300万粉丝的人民日报微博曾在一条微博中如此要求自己:“做一个诚实的微博,不骄矜、不浮夸,以敬畏之心守护事实真相;做一个负责的微博,不盲目、不媚俗,以虔诚之心呵护发展进步。”这同样能给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之变带来启示。

注释:

①张国祚:《关于打造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中国社会科学网,20xx年7月9日

②曹林:《当网媒跟屁虫,传统媒体只有死路一条》,《中国青年报》,20xx年10月24日

③祝华新:《“两个舆论场”的由来和融通之道》,《南方传媒研究》,20xx年第38期

④曹林:《传统媒体优势的自杀》,《南方传媒研究》,20xx年第37期

(白晨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

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二篇:构建执政党理论新的话语体系

构建执政党理论新的话语体系

姚桓

话语是表达一定思想观念的字词、句式。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外在的表达形式。话语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要用新的话语来表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产生新思想,也产生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党处于新的历史方位,要求执政党建设理论大发展,原有理论和话语体系已经过时。特别是极“左”的语言不适用,有的语言甚至要淘汰;另一方面开放使党面向世界,既要吸收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使之纳入中国共 产 党建设;也要向世界展示先进、向上、自信的中国共 产 党形象,让世界了解和接受。因此,时代进步和理论创新呼唤构建新的执政党建设理论话语体系。

一、以中国执政党建设面临的问题为导向,以党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用新的概念、新的范畴、新的表述来阐述新的理论,是构建执政党建设话语体系的基本任务

中国执政党建设的主要问题是:保持先进性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党面对的主要问题,在实践中成为党的建设的主线,理论上表现核心概念。为此要在总结历史经验并借鉴人类政治文 1

明有益成果基础上研究解决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领导而非代替国家政权、推动发展;如何发挥民主党派作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如何赢得群众支持、巩固执政基础;如何防止执政可能带来的创造力衰退,保持自身活力。这四个问题形成四个基本概念:党政关系、党派关系、党群关系、党内关系。四个基本概念下又包括若干重要问题和重要概念。围绕核心概念、基本概念和重要概念,形成一系列新范畴、新表述,说明执政党建设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及怎样才能长期有效执政的问题。

准确表述这些重要概念和新范畴,这就是构建执政党建设话语体系要完成的任务。

二、解决学风和文风问题,坚持构建话语体系的科学原则 理论的研究、创新和理论表达问题是与学风和文风紧密相连的。中国共 产 党在延安整风中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和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党八股与教条主义互相依附、互为护卫,有极大的顽固性。不反对党八股,教条主义难以彻底扫除。目前在话语体系构建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全盘否定历史、编造概念、照搬西方、为创新而创新、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等。

新的执政党建设话语体系是反应党的优良传统的,又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是表现中国共 产 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 2

特色的,又是能和世界其他政党对话的;是来自实践为党员干部所熟悉的,又是高于实践指导实践的。新的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成果,对内,能够为全党掌握,变为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对外,既有助于中国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又有助于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共 产 党,增强中国的影响力。

三、构建执政党建设理论话语体系要解决四个问题:

1、时代新要求与历史继承性的结合。要反映时代变化对党的新要求,提出新任务,但对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不能误读,这不是党的根本性质的改变,不是革命精神的丧失。在广义上,共 产 党永远是革命党,不能丧失她赖以安身立命的革命精神。因此不能割断历史、自我否定。二者的结合有三种情况:有些过时的话语要淘汰;有些新话语要创造;有些传统话语要沿用并赋予新含义。

2、借鉴吸收与自主创新的统一。人类政治文明有相通性,各国执政党面对许多共同问题。外国尤其是西方政党执政的经验、西方政治学中许多思想有借鉴作用。但由于取得政权的路径不同、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和范围不同、国家政党制度不同,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有些没有意识形态色彩、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客观情况的话语可以直接用于中国执政党建设:制定政策参考帕累托改进;防止两极分化注意基尼系数;提高生活水平降低恩 3

格尔系数等,使政策表述更容易为国外接受。有些话语从字面上是相同的,理解上有共同点也有深刻的分歧。总之,对西方政治思想及话语表达既不能跟着走,又不能对着干。既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摒弃不科学、不适用的话语;又要有开放、学习、借鉴、包容的心态,搭建好与国际交流的话语平台。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话语体系更具有感染力、亲和力、影响力、说服力和发展壮大的潜力。

3、尊重实践,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产生新概念。话语体系的构建不是封闭的概念推演和逻辑论证,而是与社会实践发展息息相关的思想活动。建设伟大工程实践是打造中国党建设话语体系的源头活水。理论创新和构建话语的着力点应该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上思想理论的创造、丰富、发展和表述,而绝不仅仅是话语的词汇、概念的翻新。

4、用简约、朴素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大道至简”,“马克思主义其实是很朴实的道理”(邓小平语)中国的话语体系应当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把深邃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懂的道理。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