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性别意识话语建构

大众传媒的性别意识话语建构

作者:刘坚彭程《光明日报》( 20xx年01月10日 06版)

性别意识话语具有重要的建构功能。一方面,它建构以性别意识为对象的内容话语;另一方面,它建构以性别意识为主体的话语内容。因此,性别意识话语建构既是传播意义上的建构,又是生产意义上的建构。在文化传播领域,大众传媒的性别意识话语建构,主要体现为传播意义上的建构,同时也具备生产意义上建构的功能。尽管大众传媒并不是直接的思想和意识生产机构,但它在传播活动中的议程设置和思想信息选择,具有话题生产的性质。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提出的北京《行动纲领》,在“妇女与媒介”一节中,多处提到媒体要“平衡描绘非陈规定型的妇女形象”。其中有关“平衡描绘”的要求,是强调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现象的信息选择和信息配置上,应注意不同性别社会成员的相对权益关系,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和视角,完整展现社会现实生活,杜绝社会信息传播上的性别歧视。同时也强调,应坚持客观性和全面性的原则,完整反映女性各个方面的社会活动和生活状况,避免媒介关注的偏执和狭隘。从性别意识话语建构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基于传播角度选择和信息量控制的媒介话语方式,更多地带有传播意义上的性别意识话语建构性质。而描绘“非陈规定型的妇女形象”的要求,则是强调大众传媒在女性传播活动中话题设定的主导性,强调大众媒介反映先进性别文化的社会责任。这种要求下的媒介性别意识话语建构,是借助话题设置集中反映相应的社会见解,向全社会传播新的性别意识和性别文化成果,因而是一种具有意义生产性质的性别意识话语建构。

性别意识话语的传播性建构,是对现实中性别话语资源的平衡配置,这些话语资源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和不同视角,它们共同构成了性别意识内容的丰富性。但在媒介传播环节,这些话语资源的配置不当、信息传播量控制偏误,就会形成不合理的话语情境。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性别话语的失衡与失度,会导致性别意识表述的扭曲和变形,甚至会由性别话语资源选择的以偏概全变成特定性别话语的专制,从而建构出特定的性别意识话语环境。经由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这种性别意识话语环境渐渐形成性别认识和性别现象理解的惯性视角,形成影响性别观念判断与评价的拟态现实。

传播性建构的性别意识话语,从效果上看,它的意指倾向不易被觉察,原因在于这些话语所对应的意义客体,都具有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两性社会活动的特殊性,既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又体现多样性构成的价值。问题在于,媒介的关注和话语反映,是在什么样的信息结构关系中进行的;性别视角的社会生活多样性话语,是依据什么样的性别活动特殊性构建的。以大众传媒的女性传播为例,女性的社会活动,是女性群体普遍的社会实践性的反映,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心理、不同境遇女性的生存状况和活动特征,构成女性话语的多样性环境和现实依据。然而在大众传媒的语境下,女性社会生活的话语关注往往集中于特定的领域和范围,如青年女性话语多于中老年女性话语,职业女性的评价多于非职业女性的评价,城市女性的生活展示多于农村女性的生活展示等。这种话语对象选择的偏颇,导致它所建构的性别意识话语,不是反映女性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话语,而是通过传播过程的信息选择体现出来的特定倾向和旨趣的话语。大众传媒性别意识话语的传播性建构给我们一个启发,大众传媒应当通过“平衡的和多方面描绘妇女形象”,来实现合理的性别意识话语建构。

如果说性别意识话语的传播性建构侧重于话语资源的平衡配置,那么性别意识话语的生产性建构则侧重于话语资源的意义设置。大众传媒的生产性话语建构,实际上也是一种话语资源的选择。但这种选择,不是话语价值程度的选择,而是话语价值性质的判断。选择的结果,不是对某些两性社会活动领域及其话语的强调或忽视,而是对某些两性社会活动议题的

肯定或否定。通过性别话题的意义阐释和价值批判,生产大众媒介的性别意识话语;借助系统化的性别文化议题设置,实现特定社会性别意识话语体系的建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众传媒性别意识话语的生产性建构,主要任务是建立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反映积极的社会性别意识、符合现代社会两性和谐发展要求、推进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话语体系,这是批判意识和建设精神并存的话语体系。

大众传媒性别意识话语生产性建构的批判意识,表现为否定陈腐的、落后的、狭隘的、极端的性别观念和社会性别活动。从社会传播的范畴看,主要的否定对象,是以不平等的两性社会观念为基础的歧视话语和话语歧视。歧视话语反映的是女性作为话语客体的身份歧视,对女性角色和能力的偏见积淀于社会的语言流通中,形成具有特定贬抑倾向的话语环境。话语歧视反映的则是女性作为话语主体的权利歧视,主要表现为女性身份话语的微弱、女性表达意志和愿望的途径阻塞、媒介话语活动中女性权利的不平等、性别意识话语建构中女性的缺席等。《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为女性话语歧视的否定和批判,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依据。

大众传媒性别意识话语生产性建构的建设精神,表现为倡导和弘扬新的社会性别关系、积极的社会性别意识和先进的性别文化,也包括用新的性别观念阐释和反思历史演进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性别主张。大众传媒整合社会性别文化资源所进行的生产性话语建构,是来自历史语境和时代语境交织融合的辩证思考与阐释。例如,在传统社会背景下,男性权力的专制和女性权力的剥夺是主要的社会性别矛盾,因此性别主体意识觉醒的吁求突出表现在女性独立、女性自由和女性解放的目标上。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性别主体意识张扬的目标和意义,更多的不是抗拒两性社会关系的对立,而是建构两性社会关系的和谐。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大众媒介的性别主体意识话语,应当是在社会关系总和框架中的思考和阐释,应当是基于两性社会角色的有机结构和系统关系的判断与评价。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第二篇:大众传媒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与建构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大众传媒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与建构

姓名:高文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社会学

指导教师:王晶

20090501

摘要

在当代社会中,大众传媒作为一个基本的文化传播形式,正发挥着巨大的功能,也许目前我们尚不能用量化的指标来确定它对于我们的社会以及每个社会成员的影响力,但是我们却能够感受得到它正深度参与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大众传媒具有双重功能,它不仅再现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同时也是在建构着我们的生活。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大众传媒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社会生活的“影像",人们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与这个“社会影像"的互动中来,通过传媒大众文化成为了影响我们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身边的媒体就会发现,大众传媒中存在着许多缺少女性主体意识的表达和意象,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也依然严重存在,媒体并没能以均衡的方式来描述两性的形象。

本文认为大众传媒中的种种性别问题,反映出了在文化,特别是传媒文化中依然是男权文化占主导的地位,这是造成女性主体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反过来,女性集体无意识的形成又更加巩固和加强了男权文化的地位。然而作为“话语生产和斗争的场域"大众传媒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具有文化传统的继承性和传递性,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提高传媒以及全社会的性别意识的途径,来克服传统文化的障碍,改变女性长期弱势、边缘化的状态,促进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并借鉴了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将大众传媒与女性主体意识这两个问题放到一个互动的过程中来分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来解构传媒中的种种迷思,剖析传媒在建构两性关系中的运作逻辑和方式,这也为更加全面和深刻了解女性主体意识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考。关键词:大众传媒;女性主体意识;社会性别;建构

Abstract

Inthecontemporary

playingallera,asabasicformoftransmitionculture,themassmediaourareimportant

ourfunction.Perhapswecan’tconfirmtheforcetocansocietyandthesocialmembersinusingquantitycfitedonsyetuntil,butwedeeplyfeelthatitistightlynotonlyreproductsconcernedwithdailylife.T11emassmediahavedoublefunctions.It

constructsOursociallife,butalsoOurlife.Massmediaconstructan“image’’ofsociallifein

usingvarioustechnicalmethods.Peopleparticipatemuchmoreintothemutualmoveof“socialimage”,throughmassmedia,themassculturebecomeanimportantwayinfectingOursocialization.However,usinggenderperspectivetowatchthemediaaroundUS,wecanfindthattherearemanyexpressionsandimageslackoffemalesubjectconsciousness.111etraditionalrole—stereotypeaboutfemalestillexistswidely,themediadoesn’tdescribethebothseximagesinabalancedway.

111ispaperthinkthevarioussexualproblemsinmassmediareflectthatinthecultIIrr一--especially

mainreasoninthemediaculture,theman-centeredculturestilltakesdominant,thisisthethatcausesthescarcityoffemale

thecollectiveunconsciousnessconsolidatessubjectconsciousness.Ontheotherwayround,andintensifiesthestatusofman-centeredcultures.

notaclosedHowever,asthe“fieldofwordsproductandstruggle”,massmediais

asystem,asobstaclecultureform,althoughithasinheritandtransfer

thesexcharacter,westillCanconquertheandtheoftraditionalculture

tothroughenhancing

aconsciousnessofmediawholesociety,changethewomen’Spunyandfringestatus.Tllispapertakesthemassmediaandfemalesubjectconsciousnessasmutualprocesstoanalysisfromsociologyperspective,using

transmissiontheoryforreference,deconstructsthediversifiedmythsincultureresearchmethod,takesaparttheworkinglogicandwaysinmassmediawhenitconstruct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sex,andalso,itoffersusahelpfulthinkingtomakeafurtheranda11.aroundunderstandingoffemalesubjectconsciousness.

Keywords:Massmedia;Femalesubjectconsciousness;Gender;construction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i翕.主一。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电话:邮编:

东:ll:lJi百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1.女性主义对大众传媒的挑战与反思言

媒体专家道格拉斯?恺尔勒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的文化里,这种文化的“形象、声音和景象帮助建构日常生活的结构、主宰业余生活、影响政治观点和社会行为,以及提供给人们赖以打造他们身份的各种材料"。④恺尔勒还明确地把媒体文化的影响和性别联系起来,他发现媒体文化灌输给我们“什么意味着男人或女人的典范"。从报纸到音乐电视,媒体塑造着我们对于性别的理解。通过向我们展示有关女性、男性及其关系的形象,媒体暗示我们,作为男人和女人,我们个体的形象应该如何。当今社会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电视、报纸、广播、电脑网络等传播媒介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媒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然而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关注当代大众传媒领域,我们会发现一个失衡的两性世界。尽管人们至今仍对于两性平等的概念存在着分歧,对于大众传媒于受众的影响力有着矛盾重重的解释,对于女性的理解和尊重已经比过去有了许多的进步,然而我们还是可以在大众传媒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男权中心主义与女性主体性的缺失。20世纪60年代曾经作为杂志编辑的贝蒂?弗里丹撰写了引发剧烈讨论的《女性奥秘》一书,这本书的问世让人们开始从性别的角度思考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权力形式对于个体的深刻影响和控制。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研究者们开始带着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反思当代社会中大众传媒表现,对于传媒中出现的贬抑、忽视、歧视等女性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批判和反思,自此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不仅作为一种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作为一种女性维权的行动逐步展开。

2.我国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再现中的偏颇

传统惯性的巨大力量常常超乎我们的想象,尽管大众传播手段在当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传播技术的提高并不必然带来传媒文化的进步,与此相反,我们却常常可以在传媒中发现许多饱含了各种社会性别陈规、成见甚至是歧视的文化信息,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它开始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在与当今社会各种复杂因素进行结合后,大众传媒成了再现与建构男权文化更大的平台与庇护伞,并没有很好的承担起舆论引导和宣传教化的作用。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媒体在面对正处于深刻变化中的女性时则表现出了某种迟钝,媒介研究者塔奇曼指出,“我们的社会,如同任何其他社会一样,必须将社会遗产代代相传。于是个体需要熟悉过去,但是,人们也必须准备面临变迁,这个变迁在性别角色上尤其显著。(1973a:3)",然而塔奇曼也用各种①【荚】伍德(Wood,J.T.)著,徐俊,尚文鹏译‘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0,P186页。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不同的数据证实了当前媒介并没有完全实现上述的功能。根据她的观点,电视对妇女进行了象征性的歼灭(symbolicallyannihilates),男人势不可当地主导者各种电视节目,电视不仅告诉我们妇女在家庭主妇和母亲之外都不重要,而且,电视通过把女性塑造成为无能、卑微的形象来象征性地贬低妇女。传媒对于女性形象的保守或许并非绝对的,然而这种明显存在的对于女性展现偏好却会阻碍女性发展所必需的更加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更大的个体发挥的空间,也不利于新的性别观念的形成和传播。

3.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需要建设和谐的先进性别文化

在我国妇女解放与发展的过程是与民族国家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女性运动,我们的女性权力的获得不是自己争取的结果,更大程度上是被赋予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女性意识的反思上不够深刻和彻底。因此,我们要格外警惕当前大众传媒中性别文化再现,它不仅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同时还建构着我们对于性别的理解,影响着我们社会价值观的建立。传播体现性别平等的语言和知识,树立社会公众共享的、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切实贯彻我国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需要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先进性别文化。所谓先进的性别文化就是指是一种主张男女两性的人格和尊严受到同等对待,保障男女两性参与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文化和家庭生活的权利和机会平等,提倡男女两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平等相待、和谐相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文化。大众传媒作为传播社会性别文化的重要载体,无疑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本文将研究的视角放到大众传媒领域,观察并反思大众传媒中的性别问题,深入探讨当前大众传媒中所暴露出来了一种女性主体意识普遍缺失的问题,希望通过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历史和现实等原因的分析,努力发掘与展现女性自身发展所必须的主体精神,重塑具有女性主体意识的新媒介,这不仅是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的需要,也是促进两性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文献回顾

1.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回顾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兴起,电话、电影、广播等一批新的传播技术相继问世,这些新的传播方式在为人们提供生活基础的同时,也在深刻的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注意到传播的变化能戏剧性地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且对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政治民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一种源于社会学的思考方式——传播学,就此诞生。

在早期的研究中,“传播”被作为人与人互动的一个关键要素被纳入到各个流派的理论之中,这一时期的研究将新闻与传播置于人类行为的实证分析层面,更加注重传播对于人的社会化的形成重要作用,但是这种研究却过于注重媒介影响力的研究从而忽略了对传播过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0世纪中叶,由于二战后新的社会氛围的形成,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在一个高度互动的传播系统中信息如何传递。1952年,施拉姆最早提出传播即“分享"信息的观念,认为传播是一种关系,是一种分享的活动,而不2

东北9币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施加的行为①,这在总体上扬弃了传统的“传播者——受众"的单向度的媒介效果理论,而西方传播学理论也进入到了一个多样化的时代。60年代,形成了欧美两个传播学研究的两个路径。面对大众文化(包括电影、电视、杂志等)在各个国家、各种文化中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和渗透力,人们在看到了媒介市场所具有的巨大潜力之外,也看到了大众传媒的权力特征。欧洲的传播学开始流行批判和诠释学的方法,在文化批判者那里,媒介内容是多义的,应该用一种动态的方式去理解外部世界、事件对人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知识是通过批判而产生的,要从价值分析和判断中去寻求人类社会的解放和变革。传播学家詹姆斯?凯利(J.M.Carey)指出,传播活动是人们交往的一种仪式,其作用在于通过符号的处理和创作,定义人们活动的空间和人们在这一空间扮演的角色,使得人们参与这一符号的活动,并在此活动中确认社会的关系和秩序,确认与他人共享的观念和信念。固凯利将文化研究导向一种对传播媒介内容变化及其变迁的过程,向我们呈现了人们通过媒介的影像建构实体生活的过程。而女性主义传媒批判作为文化批判的一只重要力量,也开始对于大众传媒中出现的性别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尖锐的批判。

女性主义学者对于传统传播学研究展开了多面向的批评,她们认为传统科学不仅仅忽略了妇女的经验和主题,而且否定了妇女的认知方式的合法性。她们强调女性视角的观察方式,并用它去发现现存体制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拥有的视野”,她们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构、情境化的知识去理解,主张用一种解构的方式去理解传播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政治意义。在这些女性主义传播学者的努力下,刻板印象和社会性别的社会化,以及意识形态批判等议题已经获得了一种研究的重要性,同时这种文化研究的方式也为更深层的分析传媒与性别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2.国内外女性主义关于大众传媒研究的回顾

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在西方轰轰烈烈地展开,女权运动不再相信仅仅赢得了政治上的投票表决权,女性就已经和男人平等了,新一代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将她们的目光投向了妇女经济上的机会和公民自由。她们相信能够通过改良“制度",即努力铲除在文化、教育、法律和经济政策上的社会性别歧视,由此达到社会性别平等。因此,女权主义者开始关注社会的各个层面,她们将研究的触角延伸到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而另一方面,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这一时期开始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密切的影响。大众传媒的这种反映和建构的双重意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女权主义者们的关注。她们通过对大众传媒这个放大器的观察,发现了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再现和强化真实社会中的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的,是如何包含了对于性别的传统态度的,是如何向期望男孩和女孩具有的那些目标和理想靠拢的。

随着大众传播手段的不断进步和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继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开始从性别的角度来观察传媒,以弗里丹为代表的大量女性主义学者们开始反思大众①何庆良:《施拉姆的传播理论》,载《新闻研究资料》第52辑,中国社会科学}l;版社,1990年12月

圆参见潘忠党“传播媒介与文化: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研究的三个模式(下)”载鬈现代传播》1996年第4期。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传媒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因此,早期的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主要是批判性的,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分析批评、精神分析批评、以及意识形态分析三个方面。这其中对于文本内容的研究和对于受众的研究是讨论的热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早期的盖尔?塔奇曼主编的《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主要讨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女性在媒介中如何被描绘;二是媒介中工作的女性。从这本书开始,女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形象问题开始被认为是重要的问题,它的出版开辟了“性别与传播"研究的新领域,是“性别与传播"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而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妇女杂志、广告等大众传媒进行了研究。她在书中强烈谴责了媒介以及一群参与共谋的专家,认为他们不断的灌输不安全感、恐惧和挫折感给那些不能或不愿意成为“快乐家庭主妇’’的普通妇女。这一类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主要是运用内容分析和社会实验的方法,有关刻板印象的理论和研究已经具有了相当的价值。而进入20世纪的后期,受后现代理论思潮的影响,女性主义的研究开始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对于性别与传媒的研究也从单一的性别分析工具发展到运用多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解构成为后现代女权主义者们最大的特点,研究从批判进而转向一种文化研究,更加注重对于过程以及现象背后各种复杂因素的结构化分析,如劳拉?穆尔维对于受众的研究《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安吉拉?默克罗比对于女性流行文化的研究,伊恩?安与雷德威对肥皂剧与言情小说的受众能动性研究等等已经广为学术界接受。

在我国,媒介与性别研究相对国外较晚一些,最早的研究出现在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电影研究领域,而无论是在传播学界还是在社会学界女性与传媒的议题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我国的召开成为一个契机,在它的12个关注领域中,将“妇女与媒体”列入其中,并提出了该领域的两个战略目标:在媒体和新的通讯技术内并通过媒体和新的通讯技术增强妇女参加表达意见和做出决策的能力;促进媒体对妇女做出平衡和非陈规定型的描绘。∞这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媒介与性别研究的发展。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如有关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他》@、《减肥广告与病态的苗条文化——关于大众传播对女性身体的文化控制》⑤、《正视现实、正确评价、正面引导——中国大陆广告传播与女性问题的相关研究》④等等。以上研究主要关注以下议题:传播中有关女性的内容研究、女性传播者研究和女性受众研究。在对于传播内容的研究方面主要通过对内容进行文本分析的方式,对传媒中所广泛存在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描述方面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对于女性传播者的研究,多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尽管研究总量不是很多,却具有相当高的说服力。1994年4月至1995年6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①性别甲等媒体倡导实践——妇女传媒监测网络的十年行动

http://www.china-gad.org/HRNewsDetail.asp?strDetailld=7715吕频

o潘一禾:《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j£他》,《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06期。

@徐敏,钱宵峰:《减肥广告与病态的苗条文化——关于人众传播对女性身体的文化控制》,<妇女研究论从》,2002年03期。

@童芍素、胡晓芸:‘正视现实正确评价正面引导一中国大陆广告传播与女性问题的相关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三期。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所联合进行的对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的现状与发展情况作了抽样调查,第一次较为全面和权威的展现了当前传媒中的女性工作者的情况,与此同时,一些研究也采用个案的方式对传媒中的女性进行关照,对于传媒者的性别意识与传播内容的研究也有了许多丰富的成果。

但是总的来说,女性主义关于性别与传媒的研究还处于学术研究中的边缘,研究成果不多,研究议题也不够广泛,特别是对于受众的研究在我国目前的研究中尚处于薄弱的环节,相关文献很少,对于女性受众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其收视模式、阅读习惯等行为方式的调查方面,缺乏对于女性在传媒中的缺席状态的深入研究,这一方面由于女性与媒介的研究发展尚不充分,另一方面从研究范式看,受制于传播学“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的传统研究模式,这种将传播过程割裂开进行分析的框架,使得对于整个传播过程的分析不能够深入。表现出来就是文献仍主要集中在对于大众传媒中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的描述上,而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从整体上把握大众传媒与受众互动关系的研究很少,解释力也有很多不足。我们可以发现采用单一的量化分析法对媒介文本进行分析,不可能帮助我们理解被描述的内容与产生它和在它其中运作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某些领域,一些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将对传播者,传播内容与受众的研究结合起来,将它们放置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研究,取得了很多非常丰硕的成果。本文即是对这种整体性研究的一种尝试,以传播内容的分析为问题的切入口,结合对制媒者和受众的问卷调查与访谈,以传播学和女性主义传媒理论为自己的理论支撑,在诸多性别问题中紧紧围绕女性主体性缺失的现象进行分析,力图在整个传播过程和社会语境中寻找大众传媒中女性意识淡化的原因,同时,也为性别平等的传媒文化的建立寻找到一条可行的路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假设

本文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基于这样的假定:第一,大众传媒并没有均衡的、真实的展现男女两性的形象,这其中甚至包含了很多歧视、贬损、物化女性的信息,大众传媒中的两性关系依然主要体现了一种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的男权社会传统价值观,而这种明显缺乏女性主体意识的价值观在当今仍然被许多人接受和认可。第二,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深刻影响人们对于社会,对于自身的认知,它对于女性意识的建构以及女性自身主体性的发挥都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本文认为以上研究假设具有这样的意义:首先,它使我们意识到,女性应该和男性一样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她们应当首先拥有作为一个人的各种基本权益,两性之间应当是平等的、和谐的、互助的关系,不应当总是将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陪衬,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来看待,更不能鼓励她们成为利益的牺牲者。其次,在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今天,我们的文化,特别是大众传播文化应当以一种积极地姿态来展现这种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的女性形象,它应当是一种多元的,开放的价值体系。这种新的体系应当具有包容性和责任感,既要尽量真实与全面的再现多元化的女性形象,又要担负起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的任务。大众传媒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它对于唤醒女性的自觉,培育女性的主体意识,为全体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以及促进男女两性性别平等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文明社会来说,物质的发展固然十分重要,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但是如果没有了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进步。同样在一个女性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女性主体意识尚不健全的社会,人们也不可能实现最终的解放和发展。因此,男女两性应当携起手来,这不仅仅是传媒工作者们,还包括各个领域的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加强自身的性别意识,努力消除大众传媒中的男权话语,树立平等的两性意识,从而促进我们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2.研究思路

本文根据写作目的认为,要想深入分析当前大众传媒中的女性主体意识缺失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大众传媒中各种传播方式如何展现男女两性的行为方式和特征,进而对传媒中所反映出的女性形象问题有一个大致的归纳。其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我们还需要了解传媒机构的运行方式,这包括制媒者、行业组织、行业模式和行业规范等等。本文相信任何现象的反复出现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随机的结果,其背后一定有某些因素在起作用。因此,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可以作为我们深入了解其运作的一个窗口,通过对媒体如何再现和塑造女性形象,我们可以了解男权社会中的价值观是如何成为为整个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的;通过对传播过程的分析,我们又可以发现它是如何一步步使得女性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意识逐步丧失的,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女性被刻板化、物化、对象化、消费化等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研究方法

本文的写作主要运用了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文献法和观察法,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问题既是一个比较抽象和复杂的历史问题,也是一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议题,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需要对相关领域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于相关理论有一定的把握。同时,对于大众传媒的批判也离不开对于传媒大量长期的观察和分析,因为任何个人的观察和认识都只能是片面的和有限的。借助文献分析和现实观察我们可以在总体上把握讨论的内容,在借鉴了他人的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既能够保证研究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大大节约前期资料收集和准备的时间。其次,文献研究的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本文的写作不可能展开更大范围的调查,也就不能够非常详实和确定的包含所有内容,因此许多因素诸如,人们因所处阶层,地域,年龄等方面不同可能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就会有所不同,而这些又都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所必须要考虑的,因此文献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采用观察法对近些年来与受众接触较为密切的媒体,及其如何展现女性形象进行了观察,这些媒体主要包括平面媒体中的报刊、杂志,电视荧屏中的广告、影视剧、新闻以及网络媒体,具体调查内容如下

●电视: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吉林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湖南电视台、

广东卫视、新疆卫视。主要考虑因素:地域不同,较高的覆盖面和收视率。

?杂志:《瑞丽》、《女报》、《爱人》、《女友》。主要选择依据:较高的发行量和订阅量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及其内容的选择。

?报刊:新文化报、吉林日报。选择依据:吉林当地报纸有本土特色,两种类型更利

于进行比较分析。

?网络:主要针对在百度搜索引擎中以女性为搜索关键字的一些女性网站。

在了解受众对于大众传媒的看法和态度时,本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这也与文献法和观察法进行了相互的补充。问卷主要涉及了人们接触传媒的方式,收视习惯和收视态度,对大众传媒的了解程度以及性别敏感度等方面的问题。调查时间从2008年lO月至12月,主要通过网络进行随机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共19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99%,符合研究需要。其中男性样本70份,女性样本119份,学历分布如下:初中或初中以下5%,高中10%,专科13%,本科54%,研究生或以上18%。为了弥补问卷法的不足,解本文还随机选择了一些个案样本作为补充,希望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

●个案1:高校教师,女,27岁,本科。

?个案2:在读研究生,女,26岁,硕士。

●个案3:某电视台节目制作人,44岁,从事媒体工作十七年。

?个案4:广告文案策划,38岁,从事广告行业十五年。

●个案5:新闻记者,27岁,从事新闻行业五年。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一、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本文的研究中涉及到一些概念,具体如下:

1.大众传媒

按照《辞海》的解释,媒介是指“各种信息的传输手段”。而大众传媒则是指“用集体力量等值等量的信息对广大社会群体进行大规模传播的工具和手段。"Ⅷ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一些学者对大众传媒进行了两个方面的界定:一个是指经过机器复制的;一个是通过印刷符号或者是电子符号所表现的。而本文所研究的大众传媒是指一般包括报刊、影视、广播、书籍、音像制品、国际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总称。

本文认为大众传媒一般来说具有以下四个功能: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其他功能是在这一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它不仅传播前人的知识与经验,记录同代人的探索与创新,还能够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倡导一定的价值观念。第三,大众传媒具有监督功能。第四,大众传媒具有娱乐功能,它提供了大量文学、艺术、休闲方面的内容,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同常生活,陶冶我们的性情。对于大众传媒基本功能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同时对于大众传媒基本功能的定位也是我们对其进行深刻批判和把握的基础。另外,从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来看,也可以将其分为正功能和反功能,为了更好的发挥其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功能,我们需要对其反功能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因此本文的探讨将主要针对当前传媒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缺失的现象来进行。

2.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概念来源于对人的主体性的探讨,在哲学的意义上,主体性是伴随着对于人的本体性的思考而产生的,所谓主体就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且居于主动和主导地位的存在者。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特征,卢见在“自然的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一文中指出:“凡处于主导或主动地位且具有能动作用和创造能力的存在者便是主体,而处于从属、被动地位且无能动作用和创造能力的存在者便是客体。”圆自从尼采发出“上帝死了"这样的号召之后,对于人的自由的呼唤成为了存在主义者们最真实的向往。人作为一个主体而存在成为了一种共识,人之所以成为人而与物不同之处就在于对成为自我的自由选择权利。之所以强调主体性,也就是要强调入作为一个主体的价值和意义,而与此密。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ff{版社1999年版1146页。

函卢见,“自然地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载《湖南师范人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17页。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切相连的则是主体意识,即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自主意识和自由意识是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应当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在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人居于主导和主动方面;同时,人也应当意识到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有选择的自由,也有承担责任的义务。因此主体意识是体现人的主体性的关键所在,也是人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3.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作为一个人,首先应具备人的所有品质,因此,她们也有权利和义务去获得一种自主性的存在。现代女权主义之所以非常强调和关注女性的主体性是因为长期以来女性在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从属地位和被动地位,女性地位的低下对女性无论是心理还是行为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她们在心理上自卑,行为上依赖和屈服,“在男权文化统治下的社会,她们不是自身经验的言说体,而是由男性引导下的被动言说,她们的形象和内心都无可逃避的被男性话语所控制"∞。为了女性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和发展,我们需要重塑女性的主体性,寻找回女性作为一个人所应具备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因此唤醒女性的主体意识和争取女性的主体地位是现代女权主义的核心内容和目标。然而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也有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一些女权主义者们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在男性话语霸权的社会体系中,一切标准和话语都是建立在男性经验基础上的,体现的是男性的标准和利益,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谓女性的主体性,也无法建构真正属于女性的主体意识;还有人认为男性通过将女性“客体化’’来实现自己的主体性地位,而女性则无法通过复制这一过程而达到建立自身主体地位的目的,因此,必须寻找到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建构方式,即“立足于人文主义价值立场,以自己经验为基础,在尊重每一个人(包括男人和女人)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主体性,"②以避免对于女性本质的探讨再次落入男权文化的窠臼之中。本文认为尽管对于女性主体性的讨论存在众多复杂甚至矛盾的理解,但是这种多元化的理论是有助于我们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选择的。无论是哪种观点,其宗旨和出发点都是基于解放与发展女性的目的,因此,本文也同意这样的观点,即在一个男权话语仍占主导的社会中,无论把“女性"界定为什么,都不会找到“真正"的女性特征,我们不妨将对性别的定义暂时搁置起来,回归到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反思上来,“只有消解了这种理性人的概念并坚持对性别认识的多元化立场,强调多元化的差异,才能使性别丧失意义,从而使女性摆脱由于性别而受到的不平等的对待。’’⑨因此,本文认为具体地说,女性主体意识就是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女性主体意识要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女性主体意识也应当有着不同①后现代女权理论与女性发展,张广利杨明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12I页。

@同上,第124页。

@左维远,“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流变”,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65页。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的内涵,在当今社会中衡量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状况的标准应当包括性别意识,即女性要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要有作为“人"的自我价值和追求,同时要能够正确地评价两性关系,既非“男尊女卑"、“男强女弱”,也非“女性至上”,既尊重个体的不同选择,也要勇于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总之,女性的主体意识不仅仅是某个个体的特质,而应当成为女性群体乃至全社会的一种集体意识。

4.他者

这是一个与主体相对应的概念,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把千百年来形成的女性的刻板印象、“第二性"或依附性的人格,形象的表达为——“他者",即指“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①在本文中用“他者"的概念来描述女性在大众传媒中被异化了的状态,她们不是作为一个主体而存在的,而是作为与男性相对的,处于次要地位的,被对象化了的客体。

5.社会性别概念:

社会性别的概念是从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在研究中引入并发展的概念,如今日益成为女性主义学术和理论的核心,更是理解分析两性、尤其是妇女生存状况的一个关键概念。社会性别是指基于自然性别的而差异而被社会按照不同方式进行建构着(过)的性别。20世纪60年代末,西蒙?波伏娃在她的女性主义名著《第二性》中指出:“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而是变成女人的。”圆也由此女性主义开始了对生物决定论的传统性别观念的反省。如今在西方学术界,“社会性别”已经和“阶级"‘‘种族”一样成为研究人类社会与历史的一个基本的范畴。社会性别不仅仅是一个词汇,它是一套的分析范畴、工具、框架和研究方法,包括社会性别意识、社会性别视角、社会性别分析、社会性别理论等。女性主义用社会性别的立场挑战、分析和批判现有的社会制度,并制定重建社会性别平等的社会理想和目标。因此,社会性别研究就是用社会性别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对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进行审视、解释、分析、批判和重建。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是对性别问题认识的一个重大进步。研究者们指出,人的性别意识,性别行为并非是由与生俱来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决定的,而是社会活动的产物,现实中,人们所认同的、由社会所接受的男性或女性角色,都是在社会生活的不断规范中逐渐形成的。社会性别是一个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范畴,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们对于性别的理解无不与当时这个社会的结构紧密相连。

(二)理论分析框架

1.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是女性主义理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主张社会性别是社会建国【法l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iI:版社,

@l司一七。IO1998年。

东:ll:lJili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构的结果,它最终体现了父权制社会中两性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并且作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模式以及个体的生活选择。社会性别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是在颠覆了传统的生物决定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极具批判力和解构力的新的理论视角。传统的男权N/父权制观念根据两性生理上的差异断定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认为只有改变男女两性的生理结构和先天差异,才有可能改变两性的社会角色与地位。而这种“不平等的理性化”∞是不能被女性主义者们所接受的。20世纪60年代被称作第二次浪潮的女权主义运动中,社会性别的文化建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建构出来的"圆西蒙波伏娃的这一论点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认同。社会性别并非是简单的人们通过某些文化象征来识别男女的事情,而是一整套确定两性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社会制度,它通过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作用,使女性处于社会中的从属地位。尽管女性主义对于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关系还有不同的解释,社会性别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争议,然而这种“观念上的双重转变构成了当代女性主义的理论标志——首先是从生理性别转向社会性别,其次是从影响男女发展的性别力量转向描绘他们所居住的社会和自然界的文化图景的性别力量”。@通过这样的视角,我们可以去观察、分析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分工,分析男女两性不同性别地位的形成,分析所谓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分析两性对于自身性别的认识和解释,总之,社会性别作为一种有效的历史分析范畴,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特定的性别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是权力的表现。在对于事实进行解构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男权社会下的真实的两性状态。社会性别的双重作用——建构与解构,也让我们看到,两性的这种关系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改变的。

90年代社会性别的理论才在我国得到传播和研究,而社会性别的研究方法用一种建构的观点来考察事实和结果,它不满足于仅仅对现状做出的解释,而是努力发掘事实与结果形成的历史过程是什么样的,以及影响过程形成的诸要素又是如何运作的,它的女性主义背景对于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及社会建构,提供了一种曾经为男权观念及男性知识视角遮蔽、漠视了的、但却可能更为合理的、更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理性"选择。随着后现代、后结构、后殖民主义思想的冲击,中国的学者们也开始反思文化对人的种种束缚,他们相信女性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生活世界"中不应该只是作为一个被物化,被凝视甚至是被歧视的对象。在这一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过程中,各种有关女性的研究著述层出不穷,特别是针对女性教育和女性心理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呼唤人们对于女性问题的重视,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话语理论

在当前的女性主义大众传媒研究中,话语理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罩我们所说的话语并不等于语言学中的言语,他并非是一种泛指的语言实践或个人表达方式。而是国吴小英.科学、文化与性别:——女性主义的诠释【M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5页

。【法】两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中国书籍}11版社,1998.309页

@Keller,EvelynF’SecretofLife,SecretsofDeath.Routledge.1992,p.17.转0I自吴小英.科学、文化与性别:——女性主

lI义的诠释【M】.中国社会科学fJ:版社,2000.6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指语言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限定之下的群体表现形式。因而“话语是没有单个作者的,它是一种隐匿在人们意识之下,却又暗中支配各个群体不同的言语、思想、行为方式的潜在逻辑与潜在机制"∞。强调话语的规范形式和规范力量是话语研究的重点所在。福柯的理论认为“话语即是权力,权力通过话语而在文化机制中起作用"。@在媒介营造的这个巨大的话语场或话语生产平台中,媒介机构虽然受到了其他诸如法律、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专业因素的种种制约,但作为信息发布的来源,它拥有空前的话语权。@简言之,话语就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下,决定自己该说什么、怎样说的潜在制约机制。

女性主义传媒批判者们认为当前的大众传媒依然是男权话语占有主导地位,男性对媒介工业的控制,必然导致大众文化中男性视点的流行。而男性话语宣传的更多的是传统父权制社会中对于女性的种种定义和安排,满足的是男性群体的利益和要求。大众传媒不断复制大量对于女性刻板化的形象,而这种“由大众传媒所塑造的定型化了的性别角色,极易内化为受众的社会期待,最终影响受众的社会性别认识和行动。’’固这种话语“霸权”的现象无疑将不利于女性意识的唤醒和进一步的提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对待大众传媒的分析中,女性主义者们坚持首先分清“是谁在说话”或者他们“为谁在说话",他们“说了哪些话’’以及他们“为什么这么说”,这些对于传播内容上的观察分析不仅仅是为了描述现象,更重要的是要揭示出这些话语所生产出来的“意义”以及这些现象背后所隐藏着的各种权力关系。

3.传播学中的相关理论

(I)把关人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

把关人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都是传播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把关人理论”是说大众传媒在向社会和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起着过滤的作用,而传媒内部的工作人员则是主管这种过滤作用的“把关人",这一概念最早出卢因提出,它强调传媒在为受传者挑选信息、过滤和放大信息的过程中所承担的主动、积极和自觉的责任。因此,媒介报道女性,反应女性问题,塑造女性形象的过程,其实就是经过记者、编辑等采编人员的一次次把关,信息经过一次次的筛选和过滤的过程,把关不仅要受到媒介组织及其规范的约束,而且还要受到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李彬,1993:113—116)而最终所呈现在受众见面前的传播成品则是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建构出来的而并非仅仅是信息的复制。

议程设置理论关注了这样一个议题,就是大众传媒如何通过对公共议题的设置来建构影响受众的思考和认知的。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来自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社会评论家李普曼(WalterLippmann)。1922年,李普曼在其经典著作《公众意见》(PublicOpinion,中国翻译为《舆论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即:“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一。李普曼指出大众传媒(在他的时代,亦即报纸和杂志)创造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图。李彬.符号学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IM】.复旦大学}}i版社,2003.309页

@罗们特?C?艾伦编《重组话语频道》,中国社会科学fIj版社2000年版,263页。

@蔡敏《传媒话语生产与控制》,载《现代传播》2002年第6期(总第119期)。

回朱易安、柏桦著《女性与社会性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7页。1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像,这些图像常常是不完整的和扭曲的。然而,这些反映却是构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基础。李普曼在真实的环境和媒介制造的仿真环境之间划分了清楚的晃限。他认为现代的人们生活在一个被大众传媒所包围了的“拟态环境"之中。大众传媒通过每日每时的版面设置和节目安排为公众确定需要关注的问题,新闻媒介可以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某些事物上,而让人们忽略另外一些事物。虽然它不可能决定人们的观点,但是它可以提出社会的“议事日程"。这就是大众媒介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即“确定议程"。有许多相关的研究表明,受众在看报纸的头版和电视新闻节目时,对“议程"(即什么是当前的重大事件)的注意远比对其内容的注意大得多。通过“议程设置”研究,我们知道媒介并非镜子,它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完全真实地反映社会的实貌,它总是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有人将它比作一盏探照灯,它照到的地方,可能是被与此有关的特殊利益集团引导的,是被制造出来引起注意的假事件,也可能是被新闻工作者的传统、习惯和规则所左右的,被过分强调的而也许并不重要的事件。总之,它是人们有选择的建构出来的“社会真实",尽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承认他们的认知判断正在被媒体所操控,然而正如美国政治学家科恩(BernardCohen)曾经说过的那样,“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Cohen,1963,P.13)。

如果将这两个理论纳入到我们的分析中来可以有助于我们解释当前大众传媒中的许多有关性别的问题。从这样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分析大众传媒是如何选择以及为什么选择一些带有性别歧视、不利于女性意识发展的议程的,这些议程的设定又会对受众产生怎样的影响,同时议程理论也赋予了我们一种行动的意义,那就是如何去通过改变传媒议程的选题,从而正确的引导公共舆论,减少对于女性刻板的描述和展现,促进女性意识觉醒和进一步的提高。

(2)涵化理论

涵化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家格伯纳等人提出的。其基本内涵就是探讨电视是如何影响受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和信念的。它的基本假设是:电视反映了主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非客观现实;收视时间越长,上述倾向越明显。也就是说,人们看电视时间越多,其对社会现实的观念就越受到他们所看电视内容的影响,这一过程即所谓“涵化”。格伯纳等人的研究旨在证实电视具有潜移默化的“培养’’、“涵化"功能,他们认为,传播媒介的涵化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其中电视媒介在这一“主流化"过程中更是发挥着及其强大的作用,它能够超越阶层,种族、性别、年龄等等社会属性,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认识。透过媒介,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标准得以传递,在成为主流文化并得到大众的认同的同时,也为人们建构了一种社会信念。

涵化理论也是关于大众传媒对于受众影响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结合了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两种研究方法,从中我们可以接受这样一个信念,即“涵化就是文化的浸润’’。可以说在当今电视作为最普遍的故事讲述者,在形成社会成员的共同信念、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的涵化过程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观众在收看电视的过程中会学习电视1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中的行为和特征,而且,看电视多的观众由于观看了很多电视的样本,他们会更倾向于将电视中的形象视为真实世界的代表。所以收看电视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学习——建构的心理过程,因此获取信息的优劣和学习的好坏,都将最终影响到受众的主观建构。如此,我们再将性别的视角加入进来就会发现,大众传媒在对于人们的关于性别的理解和解释上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电视等传播媒体所承载和传递的带有某种性别暗示的信息或许并不能直接导致现实中的某些行为,但是它的长期的深层次的影响却不容我们忽视,而这种在人的心理层面所产生的影响也更是巨大的和难以改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种事实,即许多女性自身对那些明显不利于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持一种肯定的态度。换言之,女性自身缺乏对于性别问题的敏感度,也容易忽视女性作为一个主体存在的意义,可以说在媒介信息业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今社会,这种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问题与大众传媒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正因为此,我们需要对传媒中的传播内容进行认真的观察。对于媒体如何展现两性形象,两性关系以及对两性的看法等内容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大众传媒是如何反映、建构并深刻的影响我们的认知的,具有重要的意义。1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二、当前大众传媒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

(一)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再现

美国著名舆论学家李普曼(WalterLippman)认为:“所有影响中最微妙和最有普遍意义的是创造和保持固定的成见的储存物。在我们观察世界以前,已有人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的了。对于大多数事物,我们是先想象它们然后经历它们的。如果不是教育使得我们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的话,那么这些先入之见会深深地支配整个知觉过程。"叫大众传媒作为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影响无疑是深刻而长远的。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对社会,对自身有什么样的认知,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接触的大众传媒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文化具有广泛的象征性,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象征性的社会之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文化的象征性的过程。为了对大众传媒有一个具体清晰的了解,首先有必要对于传媒中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大致的观察。因为,这些不仅仅是一个现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们所承载着的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符号。透过它们我们可以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真正的社会价值观,和那些深刻影响和建构女性意识的力量。

1.强化女性传统的性别角色

在众多的媒介形式当中本文首先选择了其中存在性别问题最严重的广告来分析,广告作为商业社会的宠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对于性别“社会化"的作用更是值得研究。和其他传媒手段一样,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秩序象征,事实上,上演着现代道德剧,服务于辩护和维持社会主流的价值和观念"。@美国广告评论家帕克德也在《隐藏的说服者》中所写到的:“我们中有许多人在日常生活的方式上,正不知不觉地受广告的影响,并受它巧妙操纵和控制。’’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在自觉不自觉的在践行着它所为我们设定的各种行为和规范,而主观上却仍固执的以为自己并没有受到影响和蛊惑。那么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究竟是什么样的?媒体为什么如此展现?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开始接下来的讨论。

这类型的广告无论是在电视中,还是在各类平面媒体中都是最常见的一个现象。所谓传统的性别角色,就是指在传统文化中基于生物差异而划分出来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成规,这种对女性的角色定型也明显的体现在各类广告中。在社会生活中男人通常被认为是稳重、理智、高大、对事业富有进取心的,女性则应当是温柔贤惠、柔弱娇小的,她们更多地关注于婚姻家庭、情感生活,或者是相夫教子、甘愿默默奉献的家庭主妇,或者青春靓丽、多情又善解人意的现代女郎。在电视中,我们也①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中译本),华夏}};版社1989年版。

国Hargreaves,J.SportandHegemony:Sometheoreticalproblem[A].InH.Cantelon&&Gmneau(Eds).Sport,Culture,and

15theModemState[C].Toronto:UniversityofTorontoPress.1982: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不难看到这样的女性形象。如在许多家居用品的广告中,我们看到穿着围裙在家庭中繁忙劳动的主妇们,她们出入于厨房与各种劳动场合之间,在向我们推荐产品的同时还不忘告诉我们她们是多么的快乐。在化妆品类产品的广告中采用女性作为主角的比例就更大,这些女性基本上都很年轻,具有姣好的面容,婀娜的身段,穿着突出性特征的衣服,通常也都是一些知名的女明星,她们代表了“公众’’的审美,引导着女性对于所谓“女性美’’的无限追求。据中国社科院2005年对于中国电视广告中的两性形象的调查研究显示:在电视广告中,女性角色的出现比例要高于男性角色,这在化妆品、药品和医疗保健广告中尤为突出,而男性角色仅在酒类和IT产品广告中出现的比女性角色或混合角色更多。在对于两性角色出现在工作与家庭场景的统计中,可以看到,男女出现在家庭场景中的比例11.8%和11.9%,尽管如此,但是男性在家里从事娱乐休闲活动的比例仍高于女性,从事家庭劳动的比例则明显低于女性。①总之,从广告中女性角色的扮演上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在广告中存在着性别隔离的现象,女性仍然主要集中在家庭这类私领域中。

另外,从电视广告中的职业比较来看,也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调查表明:在可辨认的女性角色的职业中,男性角色比女性角色拥有更高的职位角色,对男性社会身份的强调也超过女性。在电视广告中,女性更多的扮演服务者、被保护者、被爱慕者、被观赏者,而男性则更多地扮演被服务者、保护者、爱慕者和观赏者。从这些调查和数据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当前大众传媒中对于女性形象的描述依然是以传统角色和分工为主。流行的女性角色是母性的、家庭妇女或从事地位低下的辅助性职业,她们不如男人聪明,关注的是自己的魅力和形象。这些对于女性传统角色的定型就这样通过大众媒介反复传播,逐渐形成了我们头脑中的形象。尽管在过去的十几年当中,人们对广告中的存在的传统角色定型的问题已经展开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然而无论是本文的观察还是相关数据都显示了这一问题至今依然存在。据~项对比研究显示,与十年前相比,电视广告在将女性表现为年轻、外观理想、衣着暴露的性感形象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2.将女性物化或拟商品化

所谓物化,是指媒介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只把他降格(degrade)到“物”的地位。观察媒体,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时尚杂志还是电视媒体,广告中时常会见到将女性的“身体’’与商品相结合的现象。女性在广告中是作为被男性观赏的对象而出现,如在某女性沐浴乳的广告中,为了突出其产品的美白效果,镜头中出现多个对身体性感部位的特写和女主角的挑逗表情和姿势,除了沐浴动作外,女主角还出现了多处不必要的暴露。在最后的镜头中女主角由于使用了该产品而受到了男性们的青睐,一个得意的笑容定格在画面上。通过对于广告文本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女主角在这些镜头中其实作为观赏对象和性对象出现的。同时,广告中不断出现的画外音:“皮肤只有一种颜色”,就告诉了观众,女性必须保持皮肤的白皙,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男性成为一个“魅力女人”。无疑,这是一种男性的凝视方式,女性的美是为了要迎合男性的审美和欲望,这样的文本国王金铃主编《妇女法发膨蓝皮书: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2(2007)妇女与传媒》社会科学iI{版社20071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典型的反映出了媒体对男性中心的强化和献媚。还有一些将女性色情化的广告也常常出现在媒体中,这些广告常常暗示女性是性的吸引者和性对象,通过女性和产品之间的某种联系,将两者合二为一,以此来显示产品的魅力。广告为了达到让人印象深刻的目的,或使用恶俗的语言、画面,或使用暖昧、易产生歧义的创意来迎合低级趣味,以此不断地冲击人们的听力,吸引人们的眼球。如清嘴含片的广告则是利用“清嘴"与“亲嘴”的相似音来故意引起人们暖昧的联想,“想知道清(亲)嘴的味道吗?"这一句广告词就能够达到使人过目不忘的目的。再比如浪莎袜业的广告,画面中的女性不仅衣着性感,同时动作也很撩人,再配上“不只是吸引"的广告画外音,就不得不使人会“想入非非"0还有那些针对女性的丰胸广告,也在不断的告诫甚至恐吓女性,“做女人‘挺好’’’,“挺不起胸,怎能抬的起头"等等。在这里广告通过将女性的身体特征与其价值联系起来,巧妙地将商品的价值与女性自身的价值等同起来,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媒介“神话",而女性在这个过程中也就丧失了其作为人的主体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多的女性投入到了减肥的大军中来,不管她们的身材如何,她们总是对自己的外表不满,她们总是会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于是,对身体的苛刻要求,对外貌的无限追求构成了她们一种自主的愿望,最终“女性作为形象,男人作为看的承担者’’,“看的快感分裂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起决定作用的是男人的眼光,它塑造女性的形体”∞,女性就这样被物化和商品化了。正如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所理解的那样“男人行动,女人表现。男人审视女人。女人在男人的注视中端详自己。这不仅决定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也决定了女人和她们自己的关系。女人自己的审视者就是男性:女性是被审视的。这样,她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对象,而且尤其是视觉的对象:一种景观”。圆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媒介逐步走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来,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多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特别的关注,因为互联网中的性别观念不仅影响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而且网络生活中的事件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大众传媒的报道议程。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08年12月31同,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在本文基于互联网络平台进行的的调查中,也能够发现,网络使用群体都比较年轻,主要集中在20"-30岁之间,而使用网络也正是他们平时最常接触和关注的媒体,有68.5%选择网络,高于电视31.5%的比例。与其他媒体相比,匿名性是网络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网络媒体在内容呈现上也具有更大的自主性,而通过观察本文发现,网络中将女性商品化、消费化,对女性进行贬抑和歧视的现象也是最为突出和明显的。

为了研究方便,本文选取了针对女性群体的一些网站进行观察。通过百度搜索引擎,以女性网站为搜索关键字可以发现几大主要门户网站都设有专门针对女性的频道,而一些针对女性美容、瘦身、消费、婚姻、情感与性的网站更是数不胜数,从数量上来看,@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载张红军编《电影与新方法》,中国广播电视fIj版社1992年版,第212页。

@陈阳.性别与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1,(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一(2009/1),

http://www.cnnic.net.cn/index/OE/00/il/index.htm,下载时间:2009-3-3。1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所谓“女性网站”发展可谓一片繁荣,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充斥着对于女性“身体’’的特别关注和浓厚的商业气息,与电视、报纸等媒体相比,其中的语言也寻求更加刺激,画面更加的暴露。以女性经理入网站为例,这是世界经理入网站下的一个分网站,针对群体是主要高端的商务人士,然而与世界经理人网站风格截然不同的女经理人网站上依然是以服饰美容、休闲娱乐等内容为主,在资讯快报栏目中各种标题也是充满了将女性贬损的表达,如在女性名人的题目中有:“张爱玲:这个胡兰成的女人”;“朱丽倩怎样成长为天王的女人",女性创业栏目中的“中国最年轻美女硕士富豪’’“身价上亿的美女老总"等等,在首页的精选栏目中有“三八节扫货护肤品省钱绝招”、“黏住男人心的十五条秘诀”,可以看出,无论是作为“名人’’的女性,还是作为“职场”的女性,始终摆脱不了其从属于的地位,女性的美貌和身体是网络媒体吸引点击率的最大噱头,而这一切的背后又处处体现的是男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审美趣味,女性在这里只是一种“符号"一种与男性主体相对应的“客体存在”。

3.误导女性价值观

大众传媒在对性别的建构上是意义非凡的,一方面,它在反映社会中的性别文化时需要对男女两性做出一定的划分标准,另一方面,这种在传播过程中的划分标准必然携带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判断,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对人们产生影响。为了使受众更容易理解媒介所要展现的内容,广告总是选择那些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价值和前提,而这些往往是社会中占有优势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在一个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角色规范就必然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男性被赋予刚强的形象,女性被赋予的则是柔弱性的形象;男性被赋予帅气、刚强和富有男子汉气魄,女性则被赋予漂亮、温柔、顺从和富有“女人味’’;男性应该追求事业的成功,女性则应该关注自己的身体。在这类型的广告中,推崇的依然是男权视角下的两性角色向传统的复归。比如我们看到这样的广告,是福临门天然谷物调和油的一则电视广告,画面中爸爸与儿子在为妈妈拍摄DV,妈妈面对镜头摩拳擦掌,在使用了福临门天然谷物调和油做饭后,爸爸与儿子享用妈妈做的饭,他们对于妈妈的成果非常的满意,最后儿子给妈妈颁发金牌以示嘉许,广告画外音:“用金牌好油,做金牌妈妈”。广告中不仅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还将男性作为是家务服务的享受者,也是对女性的评论者,相比之下,他们处于更优越的地位。而广告中出现的男性儿童让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样的广告会对儿童产生更多的影响,因为男性儿童在广告中已经学会了和爸爸一起观赏妈妈做家务。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对女性价值的一种定位,即女性相对于男性的附属地位,她们是服务于男性的。

因为对社会问题的分析缺乏性别视角,大众媒介总是习惯性的描述女性的刻板印象,性别角色规范成为大众传媒对于不同性别者形象塑造的准则和依据,而大众传媒在反映社会既定的性别角色规范的同时又参与着新的性别角色规范的再塑造,而“媒介在1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对于社会规范、角色、等级和制约的种种描述,常常内化为受众的性别认识和行为"。①这种忽略了不同性别之间不平等的处境、利益和权力关系的表述,不仅强化了两性间的社会差异,还营造了一种扭曲的社会文化氛围,不仅使女性自我价值容易产生自我迷失,还影响了社会对女性正常评价。在媒体广告不断鼓励和引导妇女追逐消遣倡导消费,把追求时尚当成现代女性的一种身份、地位的同时,也使得一些虚荣的女性误把外在包装当成提高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盲目追求物质金钱而忽视自己精神的成长和内存品格的培养。在鼓吹“掏尽老公的口袋"、“花男人的钱”的消费观念的同时,也暗示了女人依赖男人供养,男性拥有女人把玩女人的传统两性关系。近些年来在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女人的家庭比事业更重要"、“干的好不如嫁得好”的论调,以及对于“女强人"和“女博士"的恐慌和嘲笑的言论也印证了人们的这种担忧。

除了广告,许多其他的媒体形式中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观看影视剧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休闲方式,从我们的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在对于平时喜欢收看什么节目的选题中,选择影视剧的人数仅次于选择新闻类节目的人数,比例达到45.5%。影视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作用于人的方式也是很复杂和微妙的,这里我们仅将电视剧中的一种——家庭伦理剧做文本上的分析,来看看其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伦理剧作为一种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电视剧类型,受到许多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的欢迎,但是这些电视剧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特别是其中暗含的许多人伦价值观念是否符合人们真实的社会生活经验,是否具有积极的意义都是值得怀疑的。本文观察到了一部叫做《升生两难》的电影,这部电影关注了一个当今许多职业女性都会遇到的问题,即是升职还是生孩子的问题:

“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是比较典型的都市白领,结婚五年但尚未有孩子,皆因两人都处于事业发展比较关键的时期,因此,生孩子的事情被一推再推。后来,在男方母亲想方设法的劝说下,女方决定采取两不耽误的方法进行“计划生育”。然而,事情总是不能像所有人希望的那样顺利,这也是故事情节吸引观众的重要方式,就是要让人们的普遍心理得不到满足,从而吸引大家不断看下去。女主人公的周密计划没有成功,不仅没有怀上孩子,还丢掉了升职的机会,婆婆伤心的离去,丈夫也对她十分不满,整个家庭都因此而蒙上了一层阴影。显然,这种情节的设计是要符合人们在生活中对同样问题的感受,即“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然而,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女主人公又在一个阴差阳错机会中终于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主管的位子,可是这时她并没有为此感到多么的兴奋和幸福,相反她更多的是对于丈夫和家庭的愧疚感和失败感,因为她没有完成一个女人应尽的“职责”.在影片的最后,这位女主人公在进行了深刻的感悟和反省之后,最终还是决定生下“意外”怀上的孩子。”

这样,故事又仿佛回归到了人们最初的愿望,就是“生"与“升”的两不耽误。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大团圆”式结局,然而事实其实并非这样简单。这种电影为我们讲述的故事是经过了艺术处理的,它通过某种方式巧妙的回避了许多现实中的障碍。首先,在影片中女主人公可以“阴差阳错"地得到主管的位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苏红:<多重视角下的社会性别观》,上海人学出版社,2004年,第120页。1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这种戏剧化的事情却并不那么容易发生。另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女主人公之所以能够成为主管,是因为她的竞争对手在怀有身孕的情况下依然拼命工作,最终导致自己流产,而主管的位子自然也就落到她的头上。这样一种情节的安排给了电视观众这样一种强烈的暗示和价值指导,那就是在“生"还是“升”的选择上,明智的人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生”,因为这才是女人的义务,家庭才是女人幸福最终的归宿,而那种宁可牺牲家庭也要争取事业的女人是不值得提倡的,是“不道德的",也是最重不会得到成功和幸福的。观看了这样一部影片后,本文的感受是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其中不难看出整部影片所倡导的伦理价值。在解决当代女性困惑的问题上,最终还是回到了传统伦理的窠臼当中。故事讲述的行为本身并不具有内在的意识形态属性,而是叙述的结构本身大大有助于某些意义形成的维持和再现。当这样的意义形成起到使某些群体的利益再现同时却排除其他利益群体的利益时,于是叙述便在意识形态上发挥了功能。∞近些年来,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创作人员们将各类人们的家庭生活、情感等内容搬上了荧屏,然而传媒所提供的“符号现实"与“客观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差距,而一般受众很难将电视中虚构的成分与现实区分开来,因此也很容易将虚构的成分当作现实来接受。而当电视用难以计数的符号和形象生产出“拟态环境”时,受众长时间浸润其问,往往会失去对现实的准确把握,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会受到涵化。这样的故事,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被“教化"的对象,而沉浸在虚构故事情节中的我们自己却浑然不觉。

(二)大众传媒对于女性的负面影响

一个法国女作家曾经说过“:如果一个火星人来到地球,想通过报纸来了解地球,那么它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男性占整个人口的80%以上’’圆。这个形象的比喻让我们看到了在当前大众传媒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传媒并没有完全真实反映我们的现实生活。不论是把关人理论,还是议程设置理论都告诉我们,媒介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拟态环境”是经过了一整套程序所建构出来的“景观”,因此,我们从媒体上所获得的信息并不一定能够完全转化成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人们的价值尺度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传统文化以及具体生活环境对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是一个方面,大众传媒的影响则是另一个方面,虽然传媒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是外在的、短暂的或者是临时的,但是久而久之,它会转化为心理上的“内在的"动因。正如涵化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当电视中的世界与真实世界发生某种重合的时候,就会引起一种“共振”,这让那些常常接触它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主流的、同一的、标准化的意识形态以及世界观,也让他们更加相信和依赖传媒所提供的信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大众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与周围世界联系的最主要通道,它取代了传统社会人群中“意见领袖”的地位,甚至还取代了父母和同辈群体的忠告,上升为影响人们决策和判断的主要依据。

o文化:社会学的视野【美】约翰?R.霍尔玛|9I彳乔尼兹著周宪许钧主编第三页

。女性与传媒[DB/OL].妇女传媒监测J】c)9络,2003-03-3120

东北9币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然而,如前文所述,传媒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还存在着很多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将要分析一下大众传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强化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

大众传媒在表现女性形象方面依然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而这将非常不利于女性角色多元化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所谓刻板印象(stereotypes)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术语,在研究中它一般指“以选择及建构未经发展的、概括化的符号,将社会族群或某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处在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总会有一些相似性。比如,同一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人,他们在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方面也可能比较接近。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认识社会时,会自然地将概括这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固定化,这样便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因此,刻板印象本身包含了一定得社会真实,它通常是人们为了简化认识过程、迅速适应环境的所采用的一种手段。但是,这种固定的、高度概括的方式不但有可能是非常片面的,而且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它往往阻碍人们看到新的现实,接受新的观点,结果导致人们对某类群体的成见。传媒中一味的表现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和认为“理所应当"的传统女性角色和女性气质,不仅不利于一种新的开放的传播模式的建立,更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这些传统观念的认知,特别是对于那些本身就缺乏社会阅历和辨别能力的青少年,而对于他们来说,大众传媒则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旦传媒认同了“刻板印象”,其传播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榜样等就会对社会上的每个人造成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不但对女性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潜能的发挥构成障碍,而且也加剧了社会对男性的高成就期待和男性的高成就动机,逼迫男性面对非成就事业不可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焦虑,最终还可能使他们丧失作为一个人同样也应具备的情感能力罾,因此,性别刻板印象是我们首先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它的日益泛化对于两性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束缚压迫。

2.复制与再生产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与制度

一般来说,大众传媒的传播过程具有双重属性:即反映现实的再现过程,和建构现实的过程两方面。而大众传媒所反映和建构的“社会境态”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则主要取决于传播者的意识形态、媒介体制、媒体对于受众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市场的需求、传媒文化等等,这些因素的都会影响到媒介的内容呈现,因此,其所描述的内容就有两种可能,一、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真实和生活的再现;二、可以具有也可以不具有进步和积极的时代意义,也就是说,媒介并不必然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经常存在着负面的信息,为了迎合某些观众群体的审美和价值观,在最大程度上获得他们的认同,制媒者常常习惯性的复制与再生产着传统的性别观念和性别文化。传播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传播的过程并非仅仅是话语、形象等单一内容的传递,@火众传媒心理学方建移章洁主编

@【英】多米尼克?斯特林纳提:《女权主义与大众文化》。陆扬,王毅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200页。2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包含大量复杂信息的立体展示的过程,这些信息或明或暗,或有意或无意,以传播内容为载体不断向受众进行演示,它以一种隐蔽的、温和的形式存在和发生功效。比如在电视对于许多成功男士的报道中,人们在关注他们如何创业,如何为了事业打拼的同时,也会注意他们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甚至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都会对受众产生影响,观众在这样的报道中得到的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取得成功的信息,他们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默默牺牲的女人”、“只有事业成功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男人"、“男人可以为了事业而牺牲家庭"等观点,或许这种影响并非绝对,然而却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因素。当代的大众传媒已经日益侵入到人们的生活世界之中,影响并规划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从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已经超越了家庭这个传统个体形成认知的初始单位,成为了人们认知和了解社会角色规范的重要途径,承担着主要的作用。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对性别的认识以及现实中的两性角色模式大都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它将生理性别差异无限扩大到能力、个性等领域,以说明“女不如男”的合理性∞,而如果大众传媒基本上反映了这样的文化规范,那么人们通过大众传媒所了解到的为社会所认可的规范和社会对于不同性别的角色预期就会被认为是合理的“常态",并在自身的生活实践中遵从这一规范。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认知能力尚弱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更是深远的,他们会自觉的去理解一定文化所规定的角色期待,性别角色标准以及性别模式,并依照这样的模式去行动。这样,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以传统性别文化为核心的互动系统,完成了对传统社会性别文化的复制与再生产,而其实质则是对于不平等的性别关系的再生产。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状况,实现大众文化的良性互动,则需要一种新型的开放的媒介文化,能够吸收和运用先进的性别观念,打破这种封闭的循环系统,从而发挥媒体的积极功能。

3.女性话语权的丧失

尽管我国早己将“男女平等”写入宪法,但在大众传媒中,“女性的形象与角色仍然处于被异化的状态,它以其复杂和隐蔽的方式维护着男权文化和男权观念。"②通过前文对当下媒体中出现的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以新闻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中,男性出现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其次,就媒体再现两性角色而言,男性多为社会角色,女性多为家庭角色。第三,在个性方面,女性多为在传统文化中得到认可的温柔,善良,忍让和富有牺牲精神,而男性则是坚强,勇敢,宽容等等。第四,在能力方面,男性主要表现其知识渊博和能力高超,女性多表现出无知和孤陋寡闻。最后,在两性互动关系上,男性是主动的,主导型的,而女性则是处于被动的和依附于他人的。我们也许会看到女性在传媒中出现的频率和频度上有所上升,然而却不难发现在男性话语霸权的控制下,女性的出现只是作为男权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她只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不论是作为性的对象还是消费的对象,她们的宗旨最终都是用来满足男性的①《媒介与性别》卜:I!著,江苏人民…版社2001年lO月第l版,第259页。

国杨珍.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j发展

【EB/OL].[2004—08?31].http://www.culs-tudies.com/rendanews/displaynews.asp?id=35692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欲望。在我们得到了普遍承认的知识话语系统中,在一套看似组织完整严密,论证严格、无懈可击的概念和理论背后,其实质却是对于女性气质的忽略与歧视,而这些贬损行为又都是隐藏于无形之中的,依靠的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暴力,其结果是将女性排斥在主流话语之外。在这里,女性的声音被边缘化、被压抑了,而女性也就成为了“失语”者,她们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

4.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

女性在大众传媒中主体性的缺失不仅不利于传媒功能的完善和发挥,更重要的是,它严重压抑和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这种自我意识的缺陷不仅阻碍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体现,同样,也限制了男性的发展,使他们同样处于枷锁之中。1990"--'2000两期妇女地位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年轻人中问性别观念的性别差异扩大了,女青年面临更为艰难的选择。∞在本次调查中也看到,女性网民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也存在着困惑,面临着许多不平等的待遇。一些受答者对于社会文化中的观念和价值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和批判,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反思能力,但是大部分人对于意识形态中的这种性别成见还比较淡漠、模糊。比如,在关于“女人更适合照看子女,照顾家庭’’、“男人更适合做领导,当官’’的命题中,有超过半数的人表示赞同或者不知道;有半数以上的人不赞同“男人能力本来就比女人强",但同时也有半数以上的人赞同女人的家庭比事业更重要,可以看出,女性在面对自身发展与现实冲突的时候是非常矛盾和困惑的。

通过各种把关和对议程的选择,大众传媒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男主女从、男强女弱的“社会环境’’,它通过各种形式在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要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男人的成功是事业,而女人的成功则是家庭,是男人;女性不断的被告知,我们应该关心自己的形体容貌,应该温柔美丽,“女强人"是可怕的,事业和家庭是不能兼顾的等等。对于女性的这些文化陈规在长期的“涵化”作用之下将会在女性内心深处的认知结构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她们也会自觉地认同男性话语中为她们所设定的女性角色。她们唯一的主体性就在于如何把这一角色扮演得更好,将自己与传媒所制造的“幻象"拉的更近。而且这些文化陈规在某些程度上已经内化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它们钝化了女性的生命感觉,使其对既存的不公平的两性秩序缺乏反思和批判的能力,而且在客观上起到维护和保护作用。

事实上,女性的价值是非常丰富的,也应该是丰富的,这包括她们的聪明智慧、她们的创造精神、她们的奋斗精神等等,难以尽言。可是有时我们会发现在媒体中女性却变成了美貌与性的符号,而男性则变成了金钱与地位的符号。这就抽空了男女两性作为人的丰富价值,男人和女人同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客体,它们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在传统的视野男人和女人却是主客体相分裂的,男性是一切的主体,男性的价值观、男性的思维方式、男性的需要,女性只不过是为了衬托男性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而存在。正①高嘉陵:“1990~2000年性别观念变化研究”,蒋永萍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北京,当代中国池版社,2003,第446-468页。2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如美国学者苏珊?布朗米勒指出的那样,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某些女性错失了女性特质。而在于女性特质错失了一个可靠的目标。”什么样的目标呢?这个目标就是女性自己忽略了作为人的、个体的、创造性的社会价值主体的意识和权利。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三、大众传媒中女性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作为占人类人口二分之一的生命的孕育者与社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的女性,其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媒介完全客观真实的反映。为什么女性的“刻板印象’’能长期充斥于媒介世界,为什么会形成所谓的“美女经济"?为何女性在漫长的时间里集体失语?大众传媒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现实原因。

(一)社会性别的文化建构

从社会学的建构理论出发我们知道,我们的性别除了生理上的差异外,更多的两性差异是在社会性别制度的安排下产生的。社会建构的基本理论指出,现实是被建构的而不是被发现的,现实与社会情境是相互影响的;知识是在社会交换中通过话语建构的,而我们所认同的现实是相互建构与相互认同的。根据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女性主义心理学认为,社会性别不是个体的内在特质,而是由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语言及特定文化的话语所建构的。社会建构论者亨德森(Henderson,K.A.)指出:“社会性别的意义是社会地建构的,我们中的每一分子均被纳入这种建构,因此,社会性别是指一系列社会建构的关系,它产生及并再现于人们的行动中。一(P.121)社会性别化的行为不是由生理性别,而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所塑造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威斯特(West,C.)等人指出:“人不是拥有性别,而是塑造性别。"(p.39)

1.基于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指由于人们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我们生活的社会总是对不同性别的人有着不同的规定和要求,对于两性所扮演的角色也有着明确的分工和期待。角色的概念,是最初来源于戏剧中的名词,在社会学中是指一系列预期行为以及相关价值观。角色对于每个个体而言是超越于个体存在的,社会以常规的方式来定义角色。由于社会对我们的定义,社会期望每个人都能够履行某种角色。性别角色、角色期待同性别认同一起,构成了人的性别社会化的完整系统,并贯穿于它的始终。不同性别的人们通过对社会上大多数人持有的对不同性别所表现出来的期望,了解成为某一性别所应满足的基本要求,从而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主动表现出自己要扮演的性别角色,并在他人对自我的评价中,获得社会和自我的性别认同。由于社会分工以及私有制产生的历史原因决定了女性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依附性经济地位,而这种经济地位低下也导致了社会对于男女两性长期的不同角色期待,那就是强调男主女从,男强女弱的地位。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人们会自觉不自觉的习惯于教导女孩子要温柔、乖①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4页。2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巧、懂事他、听话,也鼓励男孩子们要勇敢、坚强、要富于拼搏精神。这样本来只是属于生物性别不同的两性,却在社会性别制度的安排下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当他们将这种社会期望内化为自身的性别认同后,又会按照这个模式去要求自己和别人。

在社会生活中,大众媒介作为大众文化最有力的传播工具,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源于大众媒介的讯息建构了一个社会现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可供参考的世界观。人们会不自觉地依据媒介所提供的参考架构,来诠释社会现象与真实。而在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往往也无法摆脱传统惯性的思维,将两性形象更多的限制在传统的范围内,这同时也是对原有价值的又~次肯定和强化。据相关研究表明,在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其信息管道狭窄,缺乏成熟的分析能力,他们受媒体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受众(不论是成人或是儿童)均会透过对电视的观察,学习并模仿媒体中有关性别角色的行为,比如男人(或女人)都做些什么事,他(她)们喜欢什么样的事物,怎样的行为和装扮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男(女)人,如何才能吸引异性,如何受到他人肯定等等。

尽管我国人大积极制定并不断完善有关男女平等的法律和法规,政府部门也在执行中做了不少努力,但是,文化的变迁往往遵循由表及里的程序,在文化的制度层和观念层之间有时存在较大距离,而这种距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的,制度可以限制不平等权利,却很难限制人们的思想意识。因此,我们还是更需要从观念上入手,对影响和塑造两性的社会性别制度、对我们的大众文化、传媒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也为打破传统的桎梏,建立和谐先进的性别文化做出一定的努力。

2.男权社会中的话语霸权

人们常说,新闻是反映世界的一面镜子,这源于新闻记录和报道事实的传媒功能,因此新闻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社会中的情况。2005年全球媒介监测分析报告——《谁制造了新闻?》分析和比较了76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报告显示,不管在哪一个新闻主题下,有关女性的新闻都比男性要少。女性只在两种职业范围内出现的几率比男性高,分别是家务劳动者(75%)和学生(51%),女性通常是作为“明星”或者“普通人”出现在新闻当中。而中国的数据也在整体上显示了与国际社会相似的情况,但在具体方面也有一些不同。比如,中国从事新闻工作的女性占69%(高于全球53%的平均数),女记者占54%(高于全球37%的平均数),然而在新闻人物中,女性却只占19%(低于全球21%的平均数),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在促进媒体中的男女比例平衡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然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从事传媒的女性入数的提高并不等于女性就具有了传媒中的话语权力,相反,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更加反映了数字背后男性话语霸权和女性“失语"的问题。

据本文的调查了解,在官方的报刊系统中,传播的主管者经常有意识的突出提高女性话语的比例,但在统计学显示的结果却并没有提高。可见,女性在主流新闻媒体中的“缺场”,不仅仅是地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女性自身的问题,如何使得女性从作为男性的附属中解放出来,拥有具自己的特色、作用和独立个性的精神,是女性找回属2矗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于自己话语权的关键所在。

从前文对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看到,在当前的大众传媒中女性处于“失语’’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女性在新闻等“真实社会"的表达中话语的缺失,也同样表现在女性作为一个被观赏的、被消费的对象和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丧失的过程中,女性的声音在一种男性文化的霸权中被“象征性的歼灭"。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告诉我们,霸权是一种处于统治地位的人群通过社会制度和被统治者的“同意”来维护自己权力的过程。Ⅲ然而文化霸权并非像人们过去所理解的那样是由统治阶级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被统治阶级,是一种简单的、赤裸裸的压迫和支配关系,处于统治地位的人群不一定需要采用压制性的手段才能使其他人群获得“同意",事实上,处于被统治阶级的人群只要适应主流社会规范和实践或认同其所处的从属关系,就可能同意。在他看来,霸权的形成依赖的是被统治阶级某种自愿的赞同,依赖的是某种一致的舆论和意见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男性霸权的意识形态的建立,其中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女性接受这样的权利结构,并内化成一种集体无意识。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受到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在根据社会现实创造自己的文化,而男权文化作为主流价值观必然在这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媒介通过大量、重复的含有男权文化价值观念的信息,将本就处于弱势的女性群体有效的纳入到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当中,使得女性的话语变得更加虚弱。社会通过话语来定义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反常,通过标准化来要求人们服从规范。观察媒体我们会发现,媒体常常强化这样一种意识即:“如果妻子一心一意照顾丈夫,她肯定是个好女人;如果妻子在事业上成功,还必须是个好妻子,才能算是个好女人;而如果没有家庭的成功,即使她有成功的事业,也是个有缺陷的女人。”男性话语的长期垄断,使许多女性丧失了争取话语权的斗志,在男性话语不断言说中她们丧失了对成功的渴望,丧失了对完整人格的追求,转而更心甘情愿的接受贤惠、温柔而拒绝那种刚强勇猛的符号。正如福柯所说:“用不着武器,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上的禁制,只需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就会在这一凝视的重压之下变得卑微,就会使他成为自身的监视者,于是看似自上而下的针对每个人的监视,其实是由每个人自己加以施加的。”因此,现在有一种观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女性真正的对立面不是男性,而是深入内心的这种无意识的对男权的认可。“女性成功最大的心理症结在于总忙着跟男人斗,男人的价值取向限制了女人的视野。实际上,所谓女人受男人的压迫,正是女人本身没有超越自己的心理障碍,现在大多数女人都活得特别犹豫,既想享受妇女解放后的种种待遇,又不想付出男人那样的努力,或者至少是心存依赖男人的那种企盼和奢望"。@

(二)大众传媒对传播内容的选择

1.制媒者的性别意识淡漠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制媒者在对传播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具有一定的主动权,因:g咄’ynM.ByerlyandKarenRoss,Women&Mc.dia:ACriticalIntroduction,BiackwellPublishing,2006,E3.

.对的专访【J】.女性研究,1997,(2)2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此,他们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主题,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方式对于传播效果是有重要影响的。然而,在对于各行业中的媒介从业人员的调查中我们也能够发现,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对于社会性别的概念尚不明确,对于传媒中涉及的性别问题尚不敏感,许多人甚至表现出了对于性别问题的无知和反感。一些人认为,当今社会女性的弱势与边缘地位由来已久,不是源于某个时期、某个群体的压迫,而是由于女性在实力和能力方面与男性存在的先天差异造成的,这也是历史和自然的选择。这种性别生物论的看法在今天仍被许多人所接受,尽管西方学者在对现代社会中女性在组织中机遇和待遇不同的原因进行了大量调查后证明“男女之间根本没有能够足以解释他们在组织中的不同经历的实质差别",但是仍然有许多人相信,男性与女性在能力上有着“先天的不足’’。

在传播学领域中有关传播者的研究被称为“控制分析’’,意思是指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比如记者在众多的事件中确定自己的报道对象,编辑对众多的来稿进行筛选,主持人按照自己的意图对采访对象提问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把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制媒者缺乏应有的性别意识,就容易选择那些包含了偏见和刻板成见的观念。本文对于媒体从业人员的访谈中也了解到,许多人并未感觉到他们在传媒制作的过程中有性别歧视的倾向,然而正是这种意识的淡漠使得深植于我们头脑中传统性别观念轻松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一位从事媒体工作的制作人表示:“我们在制作节目过程中并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我们只是在反映一种现实状态,这也是符合大众口味的。"表面上看传播者对于女性主义者的指责很无辜,而事实上当他们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也是在进行一种“性别仪式"的展示,使得那些我们原已熟悉的东西更加习以为常了。而媒介创造出的这种“人为的、但却真实的象征性秩序不向人提供信息,而是肯定现状;不改变人的观点或心灵,而是展现事物潜在的秩序;不是发挥,而是再现一种持续但脆弱的社会秩序"(Carey,1989:19)。因此,在男权文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中,女性成为被抽空了主体的对象化客体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了。

2.媒介组织的运作机制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组织机构,其运行过程也具有组织的特征。媒介对于新闻对象的选择,对节目制作内容的偏好,对广告创意的遴选,并不完全由媒介制作者决定。从事媒体行业的工作者们并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拥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力,而恰恰相反,从组织理论的观点来看,供职于某个机构的个体会被这个机构所社会化并接受该机构的价值文化。这种组织价值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和隐性压力使得个人若想在组织中生存就必须遵从而不是对抗己定型的现行组织文化,媒体中的行业常规往往也是影响制媒者议程设置的重要原因。拿新闻来说,一则新闻的产生就不仅是其本身的新闻价值的问题,他们还会受到组织运行中各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它要受到组织目标的影响,比如在我国电视台基本上属于国家控制行业,因此有政策宣传、引导正确舆论方向的电视媒体就较少存在明显的歧视女性的现象,而在一些纯粹商业性的杂志报刊中,这类问题就会比较严重。第二,受到媒介组织结构的影响,在我国,女性传媒工作者的人数并不比男性少,然而她们主要分布于“软新闻"领域,对于“硬新闻"领域的介入较少,同时她们进入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传媒决策层的人数较少,而且,即使少数女性进入其中也未必一定愿意或者能够扭转女新闻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女性遭受性别歧视这一现实。因此,媒体组织中的不同分工和不同层次的权责制度也是影响议程的重要因素。最后,成熟的媒介组织还有一套自己的完整工作流程和制度,并且依靠他们来保证日常传播工作的正常进行,如某电视节目编导指出的:“我们也是按照规矩来做,节目都要求有一定的收视率,我们制作节目要想保证一个好的收视率就要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和口味",这些行规往往也是制约媒介最终呈现内容的影响因素。

(三)消费工业的兴起

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使得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商品极大丰富性,而同时市场也迫切需要一个与产品产量一样巨大的消费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组织越来越围绕着对商品,服务和休闲的消费而展开,在这样一个“万物商品化"的社会中,与性、性别气质以及与性相关的一切皆成为了消费品。

在消费社会中商品的意义又称为符号价值,让?鲍德里亚提出了符号价值的理论。他指出,人们的消费不仅是商品和服务本身,而是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其代表的价值,即是符号消费。一件商品,无论是一辆汽车、一款大衣、一瓶香水,都具有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这就是商品的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够彰显它的拥有者和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在鲍德罩亚看来,今天符号价值的消费已经构成了社会所有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和纽带。鲍曼指出,为了使自己最终成为公众注意的焦点,商品、服务和标志都必须能激起人们的欲望,它们必须引诱那些可能的消费者,并使其竞争对手失去诱惑力,它们一旦做到了这?点,就必须立即为其他的欲望目标腾出地盘,以免全球性的利润追逐和更高利润的追逐会逐渐停顿下来。①

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快感,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引领之下性别也成为了最有价值的利用工具。商品被赋予了性别的意义,人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购买的不仅是商品的使用功能,同时也在购买其性别化的符号意义。如彰显男性地位与品味的汽车、领带、打火机;为女性所专用的戒指、化妆品等等,越是奢侈的商品越具有性别化的特征。而性别气质就在这种性别化的消费中被建构出来,大众传媒再将这种建构进行放大和强化。广告作为商品流通的中介,成为消费社会刺激消费的一个重要工具。我们无时不在于广告的包围之中,我们的消费也在不自觉的受到广告的影响。在本文的调查中,有50%的人认为当前大众传媒中存在着商业目的性太强、庸俗低级化明显的情况,在直接询问是否会认真阅读或观看广告中指导消费的问题时,有59%的人选择不会,然而在询问传媒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中,却有63.6%的人认为大众传媒对于自己的消费理念、生活方式有所改变,其中有35.7%得人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对自己有①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郭国良、丁浩金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75.76页。2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影响。可见,广告对于我们的影响更大程度上是在不经意间的,潜移默化的。商人们发现美丽与消费是女性市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于是针对女性的消费成为了当今社会普遍的现象,而女性也在这样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正如一些文化学者所说“我国的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以牺牲女性主体权利为代价的;中国的女性从未像今天这样获得了打扮化妆自我标榜的自由,但同时,今天的女性比共和国历史任何时期的女性更具有沦为男性的玩物和附属品的可能性"∞。可以说,是消费主义文化与男性的话语霸权的结合使得无论是在传媒中的女性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女性,都陷入到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从而丧失了她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文化改造的动力。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人学出版社,1992.3843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四、重建大众传媒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从前文的分析来看,大众传媒中的女性正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她们深陷于消费文化与男权文化的双重作用之中,她们的话语被压抑了,她们的主体被抽空了,在众多的女性表象我们看到的不是拥有独立主体的人,而是一个被异化了的女性形象。而思想家傅立叶曾经说过:“某一历史时期的文明程度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立。’’在我国性别平等已经在理论上得到肯定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对于事实上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真J下意义上促进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而研究者的共识是,要建立理想中和谐的两性媒介世界,关键在于女性自身,女性应该建构自身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被看的“他者"状态。“当我们自己开始制造话语,并用它来进行思考的时候,无形中可能已经颠覆了某一种权利"∞。

(一)促进女性意识的觉醒,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

先进性别文化,是一种主张男女两性的人格和尊严受到同等对待,保障男女两性参与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文化和家庭生活的权利和机会平等,提倡男女两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平等相待、和谐相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文化。圆从女性自身出发,要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重建女性主体意识需要一个思想启蒙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恢复了女性作为社会主体的资格,但是,作为一种深层的社会观念和文化心理,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强女弱的的男权意识仍然积淀在社会文化心理深处,深刻的影响着每一个人,不仅掣肘着女性的主体行为,也制约着社会对女性角色期待和价值评价。这也是为什么在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与角色,仍然处于被异化状态的本质原因。然而,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并非是隔着一道封死的墙,传播学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不是传递——接收的单向关系,而是通过一种互动的方式相互影响和制约。因此,改变传媒首先从改变我们自身开始。

女性要寻找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和意义,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独立的能力。正如恩格斯所说“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因为女性人格的独立完整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作保障。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女性要学会自强、自立、自主和自信,要敢于以主体的姿态参与到公共事务与社会生活之中,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策划、管理、组织、实施及评估,将妇女的文化需求和在社会文化及家庭生活中遇到的障碍充分反映出来,积极寻求改变的途径。其次,女性应当对于当代大众文化具有一定的反思和批判能力。要善于了解和分析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却体现了不平等的社会文化规范,并学会判别这些不平等的文化规范所导致的问题或结果,而函鲍海波.新闻传播的文化批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57.

@谭琳.贯彻男女,F等基本因策构建先进性别文化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pq卷【M】.北京:人民i{i版社,19723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不是简单归因于自己的命运或认同不平等的文化规范。同时善于利用社会组织、社会网络等社会资源和支持系统,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应该自觉地实现从传统角色向现代角色的转变。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独立意识,摆脱对于男性的依附心理,维护自身的权益,实现从弱者态势向自主自强的主体转变;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从而实现自我进步。最后,女性应该更加广泛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中来,承担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提高全社会的性别意识

除了女性自身的努力外,提高全社会,特别是男性的社会性别意识也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条件,是实现女性主体价值的提供重要的保障。在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可以发现,没有人会公然的站出来反对两性平等的,然而,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女性会发现要想突破一些传统规范的束缚,还是有许多困难的。许多人也许能够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愿望出发,追求独立自主、平等公平的但对于社会制度性的障碍尚认识不足,还不能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待女性和自己的生活。而社会性别意识就是让人们自觉地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并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实现社会性别公平的观念和方法。社会性别意识的提高不应仅针对某些女性或者某些男性,而是应当针对全体社会成员需要学习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指标,只有整个社会的性别意识的提高,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大众传媒才能在本质上有个提高。本文认为,提高全社会的性别意识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注重性别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教育是一个重要方式。广义的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每个人都在这些不同形式的教育下完成了其社会化的过程,实现了由一个“生物人’’到一个“社会人”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获得了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规范j生活目标和基本的社会角色,同时也学会了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的态度、动机和行为。教育使得我们的文化得以传递和延续,同时也实现着对文化和制度的再生产。而性别的社会化也正是伴随着社会化的过程而进行的,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说:“在每天无数的小活动中,我们社会化地再生产着——亦即制造和再制造着——性别。’’①两性的社会角色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被学习、领悟和效仿,同时,两性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被生产。因此,提高全社会的性别意识要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入手,将性别平等的观念深入到教师、家长以及所有社会成员的观念和价值体系中来,让他们用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两性问的差异问题,用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这样才能有效的克服传统刻板印象对人的消极影响,在良性的社会互动中实现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主体意识的发展。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第133页。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促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女性主义者们为了促进性别平等,在与两性相关议题的决策和制度上进行一种干预的行动策略,根据联合国1997年的官方定义,社会性别的主流化是一个过程,它是一种将妇女与男人各自的关注和经历加以整合,在设计、执行、监控和评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政策和项目的战略,以保证男女平等的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其最终目的是达到社会性别的平等。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妇女主流化”(mainstreamingwomen),就是把妇女归纳入主流的制度,使两性在各政策范畴的参与得以平等的过程。二是“社会性别观点主流化’’(mainstreaminggender),就是去评估所有政策及发展项目对两性不同的影响,来了解男女在决策及社会资源运用方面的差别,把社会性别观点纳入制定政策的过程。在大众传媒中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十分必要,因为它不仅传达了媒介信息,还搭建了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共识,在传媒的“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们形成观念,达成共识,进行选择,采取行动。通过改变传媒可以改变我们的文化,从而改变我们的命运。将社会性别观点主流化就是要提升传媒决策者及执行者的社会性别觉醒意识,并把社会性别观点带入到日常的议程中来。

决策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政府的公信力,他们实现着对社会资源所以进行的分配,决定着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他们的认知和行为也直接影响到传媒的内容,所以,决策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政策对于两性可能造成的不同影响,并采取积极的举措来保证女性的各种权益,促进女性的地位平等,比如,在进行新闻、广告、各种电视节目制作等传媒内容选择的时候,多重视一下妇女的利益和诉求,让更多妇女所关心的议题、需要及意见在主流媒体中得到体现;在对于传媒自身的建设中,重视培养女性媒体工作者的各种能力,而不是将她们限制在一些传统的领域,提高女性媒体工作者的比例,也让她们发出更多不同的声音等等。只有将性别意识自上而下,从国家政府到每个机构组织,从政策制定到对政策的执行、评估贯穿于整个过程当中,才能逐步改变女性边缘、弱势的地位,实现男女两性资源共享,而最终为两性的共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三)强化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发挥积极地传媒作用

作为社会文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传播者,大众传媒对于受众的影响十分深远的。如果说书籍报刊等为人类拓展的是平面的文化社会,那么电视和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是一个立体的文化社会,当代人几乎没有谁能够摆脱它们的影响。而如何实现媒介与真实社会“虚拟’’和“再现社会"的对接或平衡,保持社会和人在媒介环境下健康发展,实现媒介对人类的最大福利,是我们所要关心的问题,面对当今大众传媒中女性意识淡漠的现象,我们必须要强化它的社会责任,因为对于它的接受者,特别是那些最新媒介最热忱的接受者——青少年们来说,媒介是他们成长教育方式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是他们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一课堂’’。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1.树立制媒者正确的性别意识

性别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和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性别本质的认识,关于对性别问题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绝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文化的规范造成的。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首先要让媒介工作者了解,女性在社会中的边缘地位并非仅仅是由于性别差异造成的,社会系统障碍与歧视是造成女性整体劣势的重要因素。要想在男性长期占领的领域里获得肯定和取得成功,并不仅仅是凭借女性自身的努力就够的,我们的制度还应当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帮助。事实上,不仅仅是在传媒领域,在社会中的许多其他行业中,女性都表现出了相当的能力,只不过她们处在长期被压抑的话语之中,她们的许多能力还没有得到“主流话语’’的认可。树立媒介J下确的性别意识,首先就要转变制媒者们的社会性别理念和认知,改变他们对于女性的传统刻板印象,性别偏见、性别成见,让他们成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一个重要倡导者和践行者。

树立J下确的性别意识还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提高媒介工作者对于性别意识的敏感度。几千年以来,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男权社会的主宰,男权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即使我们自身没有感觉,但是它已经深深的内化到了每个人的心里,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们对他人和自己的看法,我们的行为准则,我们的教育、甚至我们使用的语言无不打上了男权文化的烙印,可以说,这些基于男性世界观的性别成见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默认了的“习惯’’和“自然’’,因此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在具体的传播实践活动中,传播者可能很难发现这些隐匿的性别问题,在无意间成为了男权文化的“帮手”,或者很难制作出具有较高性别意识的节目内容。因此,对于传媒工作者进行社会性别的培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培训一方面可以加强相关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使其认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发展他(她)们将社会性别意识转换成实践的技巧,掌握社会性别的分析工具。在对媒介进行性别意识培训的时,不仅仅是告诉他们什么是不对的,还应当积极地推出具有行动力的策略,提高社会性别培训的效力。例如首都女记者协会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就在给记者进行的“社会性别与媒体报道”培训中就介绍和推广了中国法学会反家庭暴力网络传媒分项目2003年推出的“家庭暴力报道专业准则";200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广西、青海、宁夏社会性别与媒体多步培训班’’集体制定了“女童报道指南"。这些具体准则在指导传媒工作者的同时,也帮助传媒树立了正确的性别文化导向,促进了社会性别主流化在全社会的进一步深化。

2.建立和完善传媒监测网络

为了更加有效的约束媒体中对女性的不利表现,促进媒体对妇女做出平衡和非陈规定型的报道,并为提高妇女地位做出更大贡献,还应该建立对传媒的有效监测和反馈机制。1996年3月,在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倡导下成立了妇女传媒监测网络,这一网络是中国内地第一个以关注妇女与传媒的关系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它通过网络成员聚会、举办研讨会、策划大型采访报道、撰写专栏文章、组织对媒体工作者的社会性别培训等活动对于大众传媒进行干预,产生了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妇女传媒监测网以促进媒体以均衡的方式描绘多元化的妇女形象,监测并抵制大众传媒中贬抑妇女、否定妇3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女独立人格、鼓吹性别角色陈规定型的报道,与媒体协商以确保适当反映妇女的需要和关切的问题,为妇女走向男女平等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为自己的宗旨。①这一网络的建立对于促进大众传媒的良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大众传媒正确的舆论及宣传方向。为了切实发挥传媒监测的功能,还应该进一步完善这一组织在各地方、基层的监督网络,同时应该包括各种形式的媒体,特别是应重点关注与当代人们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互联网络媒体,而目前这在我国的媒体监测中还尚数欠缺。

在具体的操作上,妇女传媒监测可以与各地方的主流媒体建立有效的长期合作机制。在对各类媒体进行监测,实现与传媒的互动反馈作用外,还可以建立评估机制,传媒监测网通过对传播内容的社会性别观察和分析,定期形成针对性的评估报告,对大众传媒是否合理的表现妇女形象,是否传递了正确的性别观念等进行评估,传媒机构再根据报告来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和策略。通过这样的互动机制,可以对传媒进行有效的约束,同时减少大众传媒中对女性的不当表现,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消费主义、商业文化对于大众传媒的过度浸染,有利于减少媒体的负面功能,发挥其正面的社会功能。@http://www.gcnderwatchina.org/pages/index.asp3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大众传媒具有建构性别意义或模式的功能,而当前的大众传媒建构了一种男性文化为主导的权力关系格局,表现出了许多对于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将女性物化、他者化的现象严重,女性在传媒中的话语受到了压抑,无论是在传媒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女性都表现出了主体意识不强,自主意识弱化的趋势。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大众传媒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其中,既有来自于历史上传统男权文化的桎梏,也有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而催生的消费文化的冲击,多种复杂原因共同造成了女性被异化的状态。而为了打破这种不平衡的性别权力结构,我们需要唤醒女性主体意识,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对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其重要性的认同,女性只有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的独立主体的地位,意识到自我与男性的平等关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作为人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正如美国评论家玛格丽?富勒所说“妇女所需要的不是作为女人去行动,去主宰什么,而是作为一种本性在发展作为一种理智在辩解作为一种灵魂在自由自在的生活中无拘无束地发挥她天生的能力"

重建女性的主体意识,需要我们有一种文化批判的精神。让更多的女性了解大众传媒的这种意识形态的功能,了解其中建构的性别权力结构,同时,还要建立和丰富女性表达的渠道,将社会性别的视角纳入到主流文化当中,构建新时期的女性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媒介中,如何找到被男权媒介所遮蔽的女性的表达方式,从抒写无性别体验到展示五彩缤纷的极具女性主体意识的体验,不仅是女性主义研究者面临的学术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生态平衡的一道大题。"∞

@杨珍.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EB/OL].妇女传媒脏测网络

http://www.genderwatchina.org/pages/showncws.asp.3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K?姆贝著.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3]塞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4][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Tarde)著,[美]特里?N?克拉克(Terry?N?Clark)编,何道宽译.传播与社会影响[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祝平燕,夏玉珍主编.性别社会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王红旗.女性文化[G].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7]潘之常,林玮.传媒批判理论[M].北京:新华山版社,2002.

[8][荷]凡?祖伦(Zoonen,L.V.)著,曹晋,曹茂译.女性主义媒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王金铃主编,妇女法发展蓝皮书:中国妇女发展报告№,2(2007)妇女与传媒[G].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凯瑟琳?霍尔?贾米森(Kathleen

CampbelHallJamieson),卡林?科洛斯?坎贝尔(KarlynKohrs1)/著,洪丽/等译.影响力的互动——新闻、广告、政治与大众媒介.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11]潘之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2]黄会林/等著.影视受众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美]约翰?R?霍尔,玛丽?齐?尼兹/著,周晓红,徐彬/译.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14]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美]茱莉亚?伍德著,徐俊,尚文鹏译.性别化的人生[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7]胡晓红.走向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8][美]贝蒂?弗里丹(BettyFriedan),程锡麟,朱徽,王晓路译.女性的奥秘[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2).

[19][法]西蒙?德?波娃(SimondeBearvoir).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0][美]凯特?米莉特(KateMillett).性的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71.

[2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2]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3]佘绍敏编著.传播学概论[G].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4]李彬.传播学引论[G].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25]李小江.主流与边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6]卜卫,刘晓红.关于中国妇女电视节目的研究报告[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3).

[27][美]麦克拉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7-188.[28]王宁.消费社会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9]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3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30][英]多米尼克?斯特林纳提著,高燕译.女权主义与人众文化.大众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31]沈美华.传媒工作者社会性别观念和行为取向调查及其对策的战略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02,(2).

[32]戈夫曼.性广告[A].广告的符码[C].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

[33]塔什曼.大众传媒对妇女的象征性歼灭[A].大众文化研究[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34]罗敏.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失位现象思考[J].文化论坛,2005(5).

[35]郭培筠《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36]金一虹,刘伯红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第2辑[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37]黄扬.媒介中的女青年形象简析[J].妇女研究论丛,1996(2).

[38][美]G?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C].[美]C?W?莫里斯?米德著作集:第一卷。芝加哥:芝

加哥大学出版社,1934.

[39]查尔斯?霍顿?库利著,包凡一,汪源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0]张锦华.媒体的女人,女人的媒体[C].台北:台湾硕人出版有限公司,1995。

[41]戴锦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J].当代电影,1994年6期.[42]崔保国.媒介变革与社会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3]劳拉?莫尔维.叙事电影的视觉快感[J].银幕,1975年,16卷.

[44]Lent,John.Women

York:GreenwoodandMassCommunication:anInternationalAnnotatedBibliography[A].NewPress。1991.

andHome:ImagesofWomaninthe[45]Tuchman,Gaye.Hearth

UniversityPress,1978.Media[M].NewYork:Oxford

[46]Unesco.WomenandDecisionMaking:The

van。FeministMedia

impactofInvisibleBarriers.Paris:Unesco,1987.Publications,1994.another

on[473Zoonen,LiesbetStudies[M].London:Sageon[48]Baehr,Helen.‘Thebreak?’,infeminismmediastudies—justcommercialD.Spender(ed.),Men’SStudiesModified:TheImpactofFeminismtheacademic

DiSCiplines.Oxford:PergamonPress,1980,141—53.

IK,BrovermanDM。sexrolestereostypesandself[49]Rosenkrautz

conceptsPS,VogelSR,Brovemanincollegestudents.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1968.[50]Beth

andMassOlson.Delights,Desires,andDilemmas:EssaysonWomenandtheMedia.JournalismCommunicationQuarterly,1999.3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附录

关于大众传媒与女性主体意识的调查

亲爱的朋友

您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众传媒与我们的接触越来越密切,也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着越来越人的影响,它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事实的一个重要渠道,它再现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在建构着我们的生活。对于大众传媒如何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我们专门进行此次调查,希望您能配合提供个人的真实信息。问卷所得信息仅限于数据统计和研究所用,实行匿名处理,不涉及个人隐私,请放心作答。非常感谢您的参与和协助4、您的职业是——l、您的年龄——

男‘女2、您的性别’

3、您的学历广初中或初中以下r高中r专科r本科r

6、从以下方面看,您觉得大众传媒在多大程度上对您产生影响?

很大程度上

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对人、对事的处世态度等潜移默

化的影响

信息的获得和知识结构的改变

消费理念、生活方式的的改变

对自己的认识

7、您平时最关注或最常接触的是哪类媒体?

‘--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2008年12月研究生或以上5、您认为当前的大众传媒(新闻、影视剧、广告等)中是否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一定程度上很小程度上没有任何影响电视r报纸r杂志、期刊r网络r广播

8、您认为影视剧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生活态度、价值观会对你的价值观或态度产生影响吗?‘会有明显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

1--没有明显影响r不会产生任何影响r不知道

9、您会认真阅读或者收看报刊杂志、电视中的有关指导消费的相关内容吗?

‘会‘不会

10、您是否收看类似于中央电视台《半边天》的女性专栏节目

r经常看广偶尔看r从没看过

ll、在观看影视剧的时候,你会假设自己是剧中的某个人物吗?3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常常会‘有时候会‘从来不会

12、您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为:

‘2小时以下‘2-4小时‘5—8小时‘8小时或以上

13、您会根据广告宣传购买商品或选择服务吗?

’常常会‘有时候会‘很少会。绝不会

14、您观看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时间?

r平均每天1小时或以下r平均每天1小时一2小时r平均每天2小时一3小时r平均每天3小时一5小时r平均每天5小时或以上

15、您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广学习知识广休闲娱乐广获得信息广没什么目的,习惯性的打开电视而已

16、您比较喜欢的女性形象是

您不喜欢的女性形象是

17、对以下不同说法您的态度是?

非常赞同赞同不知道不赞同

家务劳动应夫妻共同承担

男强女弱更搭配

女人的家庭比事业更重要

女人的样貌比真才实学更重要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女人应该甘于奉献、勇于牺牲

家庭幸福或丈夫子女的成功更能让

女性感到满足

男人的能力本来就比女人强

女人更适合照看子女,照顾家庭

男人更适合做领导,当官

18、您平时喜欢收看什么类的电视节目?(可多选)

r休闲娱乐类综艺节目广新闻时政类广

感类节目’科普纪录片类’其他——生活消费指导类广经济资讯类r影视剧类r情

19、您对大众传媒的评价接近于以下哪一项(或儿项)

’基本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是获取信息的可靠平台

能够促进自身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

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积极作用有限,长期接触会影响个体的正常发展

商业性目的太强,庸俗化、低级化趋势明显,不利于自身发展

没什么感觉’‘’5’’

‘其他(请注明)——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您比较认可以下哪些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某红酒广告中高贵优雅的女性

某洗洁精广告中的快乐主妇

手机广告中忙碌的职业女性

驾驶名牌轿车的成功女性

某丝袜广告种充满诱惑、性感的女性

公益广告种为子女家人操劳的母亲形象

f一

‘ror’r一’r’r’护肤品广告中面容姣好的女性

I-其他

21、您认为当前大众传媒中存在哪些性别问题?4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后记

四年的大学本科,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如今我的学生生活就要暂时告一段落了。回首七年的求学生涯,百感交集,时光总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静静地流淌。想起刚刚迈进大学校门时的懵懂和稚嫩,想起入学时的兴奋与好奇,想起第一堂社会学概论课,第一次亲自设计问卷,第一次用自己设计的问卷去大街小巷跑调查,第一次公开发表专业论文……,无数的第一次让我与社会学这个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今天我依然觉得这不仅是我学生生涯最大的收获,也不仅仅是我将来谋生的一个手段,而是我将受用终生的宝贵财富。它使我完成了一个转变,就是从一个社会的旁观者到一个参与者蜕变,也许在很多方面我并不完美,然而我始终坚定这样一种信念,一个从事社会学研究和工作的人一定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一个充满激情的人,而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这样一个人。

在我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我的可敬可爱的老师们,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的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实现着他们的人生价值。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智慧的光芒,人格的魅力,一种令我为之折服的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令人惊叹,令人钦佩。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王晶教授,她温和儒雅的性格,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潇洒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她的博学和谦虚也让人油生敬意。感谢我的导师,能够在众多的候选人中选择了我作为她的学生,让我实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专业理想,也感谢她三年来对我学业的悉心指导,特别是在做毕业论文最艰难的时刻,她同我一起经历了许多起起伏伏,在我最迷惑的时候是您及时给我指点,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您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借此机会我也想对您说一句埋藏心底许久的话:老师能够做您的学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

同样,我也要感谢那些曾经在学业上、生活上给予过我许多帮助的学院领导和老师,是你们的无私与慷慨让我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是你们的公平与正义让我更加略信自己的选择和未来。三年以来,我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所有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与帮助,这里谨以此文向他们表示深深地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尽管由于本人的研究能力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原因,使得本文的写作并不能够令人十分满意,然唯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希望今后能做的更好,来弥补这样的遗憾。

高文二零零九年四月三十日于东北师大

42

大众传媒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与建构

大众传媒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与建构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高文东北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1条)

1.学位论文 徐茵 动漫形象在广告中的运用 2008

动漫形象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在整个创意产业和大众传媒中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动漫形象与广告的结合,成为了一种大众喜爱的文化传播形式,这种新的形式的广告与传统的广告形式相比有着自己的独特规律和适用情况。如果选择优秀的内容和定位,建立良好的推广渠道,加上成熟的市场运作,动漫形象广告将给动漫制作商、广告商和广告主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

本文深度剖析具有时代特征的形象与广告的本质特征,借助现代传播媒介的多样形式寻求两者结合的最佳途径。将广告这一具有经济文化多元探讨价值的现象放在全球化时代中和文化的维度上去探察分析,得出具有全球语言特性的动漫形象可以带来最具国际扩张力的广告,成为营销利器。提出借用广告多样的互动传播媒介发展动漫品牌形象的必然性的思考,得出动漫品牌形象广告是实现产业经济价值的有效途径。

本文链接:http://d..cn/Thesis_Y1466342.aspx

授权使用:中南大学(zndx),授权号:633670d7-97c2-4460-bb80-9e38009fe12b

下载时间:20xx年11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