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1)、文学活动论, (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5)、艺术交往论

二、文学作为活动

1、文学活动的构成(填空)

世界 作者 作品 读者

2、文学活动发生的几种学说及其关键人物

(1)、巫术发生说 弗雷泽 提出的巫术原理:“相似律” “接触律”

(2)、宗教发生说 赫尔德 格罗塞

(3)、游戏发生说 康德 席勒

(4)、劳动说 马克思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艺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3、把劳动作为文学起点的原因

(1)、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

三、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的文化及审美含义

(1)、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2)、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就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①、无功利与功利 (从目的看)文学的无功利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②、形象与理性 (从方式看)

③、情感与认识 (从态度看)

3、什么是话语,什么是话语蕴藉,话语的构成,什么是语境

(1)、话语是特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语言行为,

(2)、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意义状

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的可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话语的构成: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4)、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语言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4、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的内容

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指看似单一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四、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1、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生产[微软用户1]

(1)、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2)、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3)、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的“始因”,而且在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总之,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

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但是另一方面,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首先,精神生产的繁荣与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其次,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4)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共同的特征,首先,两种生产都作为人的生活活动,具有人的生活活动的一般特点,这就是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其次,两种生产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

(5)、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①、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

②、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③、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6)、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文学创造就是以话语为原材料的生产活动)

①、 首先,作为叙述、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文学活动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 ②、其次,文学话语甚至使用“陌生化的语言”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③、最后,文学话语的虚构性常常制造某种处在变化中的情境,这种叙述出现多种可能性

2、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1)、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反映的对象)的两种解释

①、客体即“自然”说 ,这以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

②、客体即“情感”说,与客体即“自然”说相对立的一种理论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

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

(2)、文学创造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①、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②、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3)、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②、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③、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4)、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作家、诗人)解释

①、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②、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5)、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①、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③、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3、何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

精神生产的繁荣与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精神生产的一

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发展成一般比例的”

五、文学创造过程

1、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艺术发现是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虽然生活是文学活动的唯一源泉,材料是文学创造的起点,但艺术发现却是文学创造赖以发生的根基)

2、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六、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1、文学的真实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艺术真实,情感把握,形式创造)

(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①内蕴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认识是理智的体察、感悟是直觉的把握) ②、假定的真实: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属性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①、主观的真实

②、诗艺性

(3)、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2、诗意的裁判 谁对谁的评价

“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七、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文学作品的类型(填空)

现实型 理想型 象征型

八、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态的理想形态

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包含哪些层次

(1)、文学言语层面,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3)、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2、文学典型[微软用户2]

(1)、何为典型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2)、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①、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B、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C、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整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

九、叙事性作品

1、叙事的构成有哪些构成、 时间的问题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以及视角的问题(人称)

(1)、叙事的构成:

①、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体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物、人物、场景等

②、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③、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2)、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概括的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

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文本时间”(也可以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和故事时间顺序互相对照形成的关系(顺叙、逆时叙)

(3)、视角,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的情境的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①、零聚焦叙述,“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多

②、内聚焦叙述,“内聚焦”的特点是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一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

③、外聚焦叙述,“外聚焦”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

十、文学风格

1、创作特性和风格的关系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创作个性是风格的内在根据。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十一、文学消费与接受

1、 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

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2、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因此文学产品及其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与精神享受以及意识形态再生产的二重性质,具有商业(交换)价值与审美价值,价值规律与艺术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二重性。

十二、文学接受过程

1、 期待视野的具体层次(填空)

(1)、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2)、形象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3)、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2、 接受心境有哪些

欣悦 :欣悦心境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振奋、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

抑郁 :抑郁心境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伤感、郁闷、压抑的情绪状态;

虚静 :虚静心境则超脱于二者,其情绪状态呈现为冲淡平和、清静自然。

3、 何为召唤结构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那里面包含着某些“空白”,只有读者能填充这些空白。(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

4、 何为隐含的读者

所谓的“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5、 文学接受的高潮的几种表现

共鸣 :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净化 :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领悟 :是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余味 :所谓余味,就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态。

十三、文学批评

1、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及其标准(填空)

(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2)、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在运用艺术标准时,首先是文体的评价,即对文体的外在形态,内部结构所达到的完美程度作出分析判断;其次是艺术形象的评价;最后,艺术标准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即意蕴的深刻与丰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