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5.20 微课程培训报告

微课程培训报告

20xx年x月x日,我参加了由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举办的微课程开发与应用高级研修班(第十三期)。学习内容涉及微课程的基本理论、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微课程的开发技术。培训共计3天,其中上机操作学习一天,内容是基于snap的录频制作,基于camtasia studio的视频、音频、图片等数字化资源的集成制作。

通过培训,了解到微课程具有泛在性(小粒度、跨媒体、普适性),关联性(跨学科、易组合),可视化(知识图形化、知识图像化)的特点。微课程的课程结构应具有独立性、松散耦合;课程设计体现模块化、主体化;知识内容呈微型化、碎片化。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主题明确,针对核心概念,伴有清晰的课程说明;微课程的教学策略包括:提供针对核心概念的情境引入;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集中、清晰、完整的知识总结;提供不同层次的练习;学习者能够实践。 微课程的学习评价包涵:提供在线戒离线的学习评价习题;提供深层次思考问题;学习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意义的反馈;追踪评价。微课程制作分知识萃取、教学设计、媒体设计三步。了解到5种微课开发手段,分别是录屏、实拍视频、二维、二维+实拍、三维、Html页面。开发微课的流程:选题→设计→确定开发路线→开发→检测。在理论教学中,培训师不断展示微课的实例来诠释理论教学内容,有助于学员们较好地理解。另外,培训师还向学员提供了国内外主要微课程网站,便于学员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提高。

在教学中,培训师就微课的内容组织顺序,微课的标题制作,微课软件的使用,批量化开发微课程等等向学员发问。大家发言比较踊跃,甚至有的观点针锋相对,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进行理论学习后,第二天进行上机操作学习,主要是学习snap和camtasia studio两个软件的使用。实践教学采取的教师先演示,学员随后实践操作的方式逐步推进。学员操作期间,教师不间断地答疑解惑,使学员们能较快掌握使用软件的基本功能。

通过微课程培训,我们3位受训教师感受如下:

一、微课程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微课程制作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是对诸如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媒体形式的综合运用,所涉及软件包括虚拟演播系统、智能交互黑板、云录播等,所需硬件包括电脑、相机、摄像机等,其中所包含的技术难度,对软硬件综合使用能力的要求超过了PPT课件制作,资源共享课程录制。这既是对教师现有能力的极大挑战,也是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尤其是信息素养,成为数字化教师的重要和有效途径之一。

二、微课程是教师教研的新领域

微课程姓“微”,意在课程微小,关注微问题(教学重点、难点)。但做好微课,其研究并非微小微薄,相反要有深度广度。在高职学院,微课的设计必须考虑到高职生的认识特征、学习习惯、培养目标等,使微课的教学效果破“微”达“广”。

三、积极探索微课程的应用范围

微课程可以成为网络课程,但其网络课程的定义不应是挂靠于某网站,等待有人来点击的课程。微课程的推广应与显性课程相结合、与显性课程形成互动。微课程的学习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安排学生在课下、课外来完成,课上检查,并作为新课教学的引子,从而构成翻转课堂。此外,慕课也是微课程的应用领域之一。

四、重视教师应用微课程的能力

在鼓励教师制作微课的同时,应注重教师应用微课程的能力。换言而之,就一些学科而言,当前国内外已有大量高质量、免费开放的微课在网上提供。可采用拿来主义的理念,有选择性地将高质量的微课与显性课程教学相结合。组成教学团队,制订出与显性课程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五、以学生为中心来推动微课

微课目前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在微课的推动过程中,应不断地考虑、吸纳学习者的反应反馈,对课程进行持续不断地改进。甚至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到微课开发、建设中来,围绕学生来开发微课。

20xx年x月x日

 

第二篇:20xx年阳光工程培训需求调研报告

20xx年阳光工程培训需求调研报告

为做好20xx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按照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xx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培训需求申报工作的通知》(鲁农科技字[20xx]2号)要求,按照市农业局通知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力求准确的原则,本着对我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 县农业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联合县农经、畜牧、农机、统计等部门圆满完成了这次农业农村人才需求调研任务。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业农村人才基本情况

县地处鲁北黄泛平原,辖6镇2乡2个办事处,85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1万人,农业从业人员8.4万人,耕地面积63.45万亩,20xx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3.75亿元,农业总产值2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90元。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工作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对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大力实施,一批批优秀的农村人才和职业农民、农业龙头企业相继涌现,极大的提高了我县农业农村人才的整体素质,促进了我县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据调查,全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人员为300人,并发展成为一支专业化植保队伍,农民合作社管理人员达400余人,沼气熟练工达50人,休闲农业服务人员100人,村级动物防疫员180人,畜禽繁殖人员近百人,农村信息员200余人,此外还有拟进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及从事农产品质量监管的职业农民300人。截止20xx年底,全县已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

加工企业116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4家、县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6家,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农民工近万人,直接或间接带动20余万户农民,带动农民增收达4000万元。同期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2个,出资总额达2.9亿元,入社社员达4200人,辐射带动2万余户增收。

在农村农业人才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教育总体水平偏低,高中学历水平以下的占绝大部分,专业化技术人员匮乏,技术力量明显薄弱,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拥有中高级支撑的农业农村人才寥寥无几,现有的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二是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年龄结构不合理,40岁以上的约占农村农业人才总数的60%,年轻力量比较薄弱;性别结构不合理,女性占农村人才总数的25%左右;行业分布不合理,生产能人型约占农村人才总数的60%,经营型人才约占总数的10%,文体类人才匮乏。

三是缺乏资金,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对农村人才培养重视不够。

四是培训资源不足、力度不够,农民积极性不高,培训机会少,农民少有机会接触新知识、新技术,培训方式和内容较为单一。

二、农业农村人才需求预测及应对措施

随着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和农业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农业人才需求量将越来越大,预测未来3年内我县农村农业人才

需求量为20xx0人左右,其中种植业服务人员6000人左右,畜牧繁育人员20xx人左右,农机服务人员4000人左右,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20xx人左右,涉农企业及休闲农业、农业创业人员6000人左右。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农业基层人才,要把农村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兴旺、农民富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农村农业人才的思想观念较一般农民新,适应市场能力较一般农民强,既是农民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致富带头人,也是一批扎根于农村的“土专家”。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方面,他们的社会经济行为在农民中的认同度较高,对农民的影响更直接,引导更实在,示范更有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创造良好环境。确保国家、省、市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比如对贡献较大的农村农业人才在土地承包上给予优先、优惠和扶持,在工商登记、税务减免、畜禽防病、农药化肥、新技术推广等方面提供政策倾斜,积极引导每年毕业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去锻炼和实践,鼓励他们学以致用,在家创业。

三是加强培训,提高人才素质。要加大对农村人才培训经费的投入和扶持,设立专项培训资金,完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提高教育培训工作质量,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和单位共同投入,共同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培训

基地建设,整合现有教育资源,聘请当地的“土专家”或者农业院校及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

四是健全表彰机制,增强人才队伍活力。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带头作用的先进人物及事迹,宣传农村农业人才在促进农业开发、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中的巨大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让人才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重视,从而使他们扎根于农村,更好地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县农业局

20xx年x月x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