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积极心理学名言

哈佛积极心理学名言:

信念即自我实现预言

运动员的成功由56%的期望值组成,成功取决于你相信自己是否成功的程度.

相信会成功,同时也要直面最残酷的现实.

成功的秘密: 乐观、热情、勤奋

放手去做不敢做、不敢说的事,面对接受承担风险

自我觉知,自我观察

乐观是指诠释的方式,而不是盲目的自我感觉良好

准备、再准备,然后顺其自然

对幸福而言,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比客观环境更重要

专注创造现实

我们问的问题决定了我们的现实

积极者——专注于成功的事物,生活的光明面,在普通中寻找奇迹

我们要关注人性中伟大的种子,关注那些正直而成功的人

感激、感恩能形成良性循环,能不断增值,感激一定要出自真心实意

让自己为自己自豪

当关注不到优点时,优点就会贬值

总能找到可以感激的事情,把感激变成第二天性

想种子成长开花结果,就要不断灌溉,撒播阳光

幸福心理学本质:研究好的现象,专注于优秀中的优秀

用心思考我们拥有的美好的东西,看看曾经无视、忽视的东西

没有比成功更好的催化剂

首先塑造习惯,然后习惯反过来塑造我们

想象成功

一旦专注,就有了空间

唯有长期坚持和熟悉,方能使事情变得容易

奇迹终会出现

99%的汗水,1%的灵感

设立目标——使我们专注,注意到以前忽视的东西,帮助我们成功

愈成功愈自信

只要我们有目标,一切皆有可能

被正确理解的目标让人幸福,被正确理解的目标是解放我们,享受当下

不是实现目标让人幸福,而是拥有目标让人幸福

一个人一旦全身心投入,就会触动冥冥中的天意,所有意料之外的帮助都会涌来帮助他成功 目标是达到结果的手段,结果就是当下的体验

想变得快乐,当下最重要

设定目标,全心投入,只要你投入了,走哪条路都会开心,与我们做何事无关

如果你想让世界更快乐,就从自己做起

问题开拓了思路

积极地面对压力培养了我们的忍耐力和力量,从长远来讲让我们更快乐

一个人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害怕犯错

放手去做,放手行动

自我概念即命运

坚持磨练自己的正直

勇敢不是没有畏惧,而是有畏惧还能继续往前

 

第二篇:一门教授幸福的学科——哈佛“积极心理学”课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门教授幸福的学科哈佛积极心理学课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卷第期年月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学科建设●

一门教授幸福的学科

———哈佛“积极心理学”课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张 倩

华东师范大学,)

摘 要: 中??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关键词: ;:  文章编号: 

---

  一“、幸福课”:专门教授人获得幸福的学科

  幸福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而将幸福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并且专门在学校开设幸福课程,则是近十年的事情。其中开设最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哈佛的“幸福课”。“幸福课”的原名是“哈佛积极心理学(

)

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直面幸福缺失的现状,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着乐观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因而很快获得学生以及社会的认可。从心理学本身来考察,传统的心理学以及科学心理学,以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类心理的产生及其演变,关注更多的是病态心理。而“幸福课”要求学生利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通过人生的追问,做出积极的改变。在认识论上“,幸福课”重视目标导向下的思维训练,将行为主义下的“练习”置于课程成败的关键地位;同时“幸福课”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

(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

”,[]是一门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心理学选

年开设,到了

年选修该课程学

修课。这门课程最初由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第一人菲利浦?斯通教授在

生超过哈佛大学的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而备受关注,而此时开设这门课的教师是泰勒?本沙哈尔———菲利普?斯通的学生。这门课一周两次,分别在周二和周四的中午,每次一个半小时,持续一个学期。此课程并非积极心理学的通识课程,而是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教授学生获得幸福的方法,因此又被称作“幸福课”。

质,指向幸福的建构。在价值观上,首先关注个人的积极健康成长,建立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之上,并且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课程内容,体现学生主体;其次要求学生将积极心理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每个人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的状态,实现学科的应用价值。

  二“、幸福课”的缘起

从社会背景考察,积极心理学之所以正式登台于世纪末期的美国,正是美国社会渴望得到幸福的一种心理追求。众所周知,美国经过几百年发展,到

世纪末已经

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然而物质生活的富有和国际地位的超级霸权,并没有给人们真正带来幸福祥和的感受,相反,很多人仍然处于紧张、忙碌、焦虑和空虚之中,人们急需一种知识帮助自己在丰富的物质和理想的追求中获得幸福。而积极心理学一改科学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忽视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将研究视角直指普通和正常人的心理,激发人的积极潜能,而“幸福课”又致力于将积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张倩(

-

  三“、幸福课”的本体结构

“幸福课”作为一门大学的心理选修课,在一开始就提出本课程的目标指向学生的积极改变,包括情感、行为以及认知(

)三方面的积极改变。幸福课程内容的选择

以多元的学科背景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素材,选

[]

择幸福主题。在根据讲义出版的《幸福的方法》一书中,

将其组成三个篇章:一是对于“幸福”的感知,从时间指向上(过去、现在、未来)探究幸福的内涵;二是幸福在现实生

),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设计与开发1—

?43?

一门教授幸福的学科哈佛积极心理学课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卷第期年月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活中的应用,用积极的视角解读日常活动(生活、学习、社交);三是关于幸福的七个冥想练习,积极面对日常关系

[](对己、对人、对事),最终实现积极改变。

据哈佛课程管理委员所收集的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在课程负担上,学生选择这门课程是觉得这门课程比较容易通过,不过也有

的学生反应,这门课程改变了他们的生

活方式。泰勒老师强调本课程并不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而是学生的积极改变。评价以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为主,不仅要求学生作大量的读书笔记以及参与式反思活动,而且要求学生将自己所学与家人分享,考察教学效果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学本身。

“,学生控制、合作、。,冥想练习等多种“幸福课”强调学生个体持续不断的练习,强化进行积极地转变,回应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理论。这种改变建立在明确的内在的积极目标下的反思,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最终是在个体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生积极的变化,符合知识的建构原则。

当然,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还不够成熟。“幸福课”没有系统科学的学科基础,对学生个人经验过分重视,同时,哈佛的“幸福课”作为一门大学课程,开课教师发挥核心作用“幸福课”,体现出较强的个人色彩。哈佛大学特殊的人文环境,对教师创新教育的支持是“幸福课”成功的重要外部条件,而这些成为哈佛“幸福课”难以推广的重要原因。但是“,幸福课”实现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在课程应用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认知理论,促进学生的积极改变,从课程效果上看,教师和学生在追寻幸福的路上共同进步,最终实现积极改变取得成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幸福课”无论是目标的制定还是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将积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成果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在活动中实现学生的积极改变。内容结构安排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加深对幸福的感知。主题的选择综合考虑幸福的时间指向、活动类型和关系维度,跨越学科的限制,重视学生的思考练习,将冥想练习纳入主体课程,充分体现出课程的应用价值取向。

  四“、幸福课”的课程实施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总导演,。,,。

,。泰勒老师是哈佛学子,,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同时有过在公司进行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在选择“幸福课”的教学内容的时候,能够从学习者的立场出发,选取最为贴近学习者生活实践的幸福问题;能够超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从多元的学科知识选取最有价值幸福见解;能够从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研究经历中,选取最贴近真实最有说服力的幸福案例,和学生一起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幸福感知。

多样化的思考练习,培养学生的积极体验。“幸福课”的课堂上,根据课堂实践需要,经常出现短时间的“”———静默的教学以及长时间的“冥想练习”。它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演讲,传递幸福的信息;也不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得出关于幸福的认知。而是每一个学习者个体的自我教育,通过回忆、反思唤醒对幸福的感知,同时将自己对幸福的认识与同学、家人一起分享。每个人都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又是倾听他人分享的对象,从而构建起新型的教育结构内在的双主体的平等关系。

积极的情感和评价,促进学生的积极改变。幸福课旨在要求学生做出情感,行为和认知(

)三方面的积极改

  六“、幸福课”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发挥学科应用价值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新进展,是一门带给人幸福和力量的科学。青少年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科学有效的发挥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在诊断评价体系、治疗与咨询内容和总目标三个方面转向积极心理学:从过于强调负性情绪的诊断转向积极情绪的诊断;从治疗疾病转向积极预防;以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要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关注人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

[]

会行为,促进人的积极改变。

变,鼓励学生真正理解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对自己的世界产生意义,注重学生在日常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形成性评价。在“幸福课”的课堂上,尊重学生的多元文化差异,学生的积极改变通过个人不断的冥想练习,在课堂之下,要求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积极内容、积极态度、以及积极方式及时应用到生活中,并且要求学生与自己的同学朋友家人一起分享的课堂上所学习的获得幸福的方法。

  五“、幸福课”的课程评价方式

“幸福课”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主体评价的方式。根?44?

.培养教师的积极力量

教师是课程应用环节领导者,是人类美德和优势的体现者和传承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每个学(下转第

页)

一门教授幸福的学科哈佛积极心理学课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卷第期年月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然而,该社的核心社员并未囊括当时第一流的经济学家如南开学派的方显廷等,缺乏代表性。而且,在普通社员中,存在着如董维键那样对比较优势存疑的学者,更有学者完全表示出对于主流学说的质疑和对德国历史学派原则的推崇,如刘秉麟写道“:我们对于欧美欧美各种学说,若想要介绍他们,或采用他们的时候,先要看我们的环境,与他们所设定的,以及他们的背景,是否有相同的各点。若是

[完全不同,就不要挂起洋旗,去瞎吹”

]

[] 王亚南1中国经济原论[[] 萨缪尔森1经济学[

]1上海:生活书店,111

]1上海:三

[] 毛泽东1毛泽东选集[]1北京:人民出版社,

]1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林毅夫1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联书店,

1

[[[[[[[[[[

1

[] 罗荣渠1从“西化”到现代化(下册)[]1合肥:黄山书社,

] 董维键1国际贸易浅说[

]1上海:商务印书馆,

。犹有进者,核心

1

社员如马寅初本身思想多变,一度倾心德意志传统“颂扬,亚当慕勒、李士特与斯班”

[]

] 李嘉图1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

1

]1]:]1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在学说上呈现出极大的混

杂性。因此,即以中国经济学社为基干,新古典经济学亦绝非近代中国经济学的主流,相反,那种重视国情的者的经济学大行其道,总之,,多数经济学,将重心放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上,不盲目跟风西方理论,这一优良传统构成了一种“迟到者的经济学”,也是今日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学发展可以挖掘的思想资源。

1

1

][

]??赖纳特,贾根良1穷国的国富论[]1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印书馆,版社,

11

1

]1北京:商务

] 泰萨?莫里斯-铃木1日本经济思想史[] 冯玮1日本经济体制的历史变迁[

]1上海:上海人民出

]1上海:上海人]1北京:北京大学]1台北:经济与

] 高柏1经济意识形态与日本产业政策[

民出版社,出版社,

1

1

参考文献:

[] 孙大权1中国经济学的成长:中国经济学社研究(

)[

]1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克里斯?弗里曼1工业创新经济学[] 詹隼1推动日本奇迹的手———通产省[

1

]1上海:商务印书馆,

生活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刘秉麟1理嘉图[

1

1

[] 夏炎德1中国近百年经济思想[

]1上海:商务印书馆,

1

[] 马寅初1经济学概论[[] 朱伯康1经济学纲要[

]1上海:商务印书馆,

【责任编辑:陈冬冬】

1

1

]1北京:中国文化服务社,

(上接第页)生都有有形和无形的影响力,建构教师的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人员、课程专家、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家长的共同努力,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政策支持、人员以及情感支持。只有稳定的外部支持,才能促进人的美德和优势的发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

积极力量,让每一位教师都看到自己身上的美德和优势是今后教师培养的重要方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在积极心理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价值观以及教育观四个方面得到专业的培养。同时,以点带面,非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也要加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利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发现自身和学生身上的美德和优势,拥有自尊、自信、乐观和求知激情以及创造力,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并且用自身的优势和美德去感受生活,积极工作。

.提供稳定的外部支持

参考文献:

[] 

.

[] 任俊.积极心理学[[] 泰勒?本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沙哈尔.幸福的方法[].北京:当代中国出版

,().

学校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广泛的外部支持。“幸福课”的成功离不开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支持以及哈佛大学的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本土的文化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开发本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需

社,.

[]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

[] 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

教育研究,,()1

【责任编辑:张竹云】

?4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