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此文系我的研究生课程要求所写的一篇论文,但好象大多数学校的研究生课程都有要求写这类的论文。我当时从网上找了大量的材料,自己重新组织整理,也算是原创吧)

【摘要】在人工自然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行为已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紧张,人类正受到大自然的猛烈报复。

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重新认识科学技术和实践的价值,回归“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适当限制自身的活动,保护环境,在更高层次上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统一。

【关键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对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在农业社会,从事农业劳动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是在一些局部区域也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促使相对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或区域性的不和谐现象。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杨多贵,2005]。

1、自然资源已经极为有限:

20世纪以来,人口膨胀,资源开发过度,各类资源严重短缺,甚至面临枯竭。以土地资源

为例,目前可利用耕地占陆地总面积的8﹪,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0.3公顷。其中开垦一半,其余难以利用。而在水资源方面,淡水占2.7﹪,人类能利用的淡水资源约占水资源的0.0091﹪,扣除蒸发量实际上可供开发利用的淡水约为37500立方千米。金属矿产资源上,经罗马俱乐部预测,主要金属储量所能维持的年数为:铁173年、铬154年、铝55年、铜48年、铅64年、银42年、锌50年、汞41年、金29年。做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石化燃料,仅再能维持50至100年。自然资源已经极为有限。

2、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工业革命后,人类文明已高度进化,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污染。

在大气污染方面:温室效应带来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地表大量聚集,截获太阳辐射,同时阻挡地面辐射,导致地表生温;臭氧层遭到破坏,从19xx年到19xx年,臭氧层厚度全球平均减少5﹪;酸雨:ph值一般低于5.50;生活空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的程度。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监测,我国北京、上海、沈阳、广州、西安等大城市的总污染指数已超过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在水污染方面:当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大约有1/3受到污染。20世纪80年代后,全世界43个国家用水告急。全世界每年因饮水不洁造成的疾病达6亿人次。被人认为最安全的海产食物也富含有害物质,危害人类。而我国占全国水资源36﹪的长江,江水中带有的污染物质达10余种,被污染的江岸达50万米,许多经济鱼类汞、酸检出率很高,有的已失去食用价值。

在固体污染方面:包括工业废渣、生活废物。目前全国城市年产垃圾5000多万吨,粪便3400万吨。城市垃圾正以10﹪的速度增长。

3、自然界生态平衡非常脆弱。

经过各国学者多年的研究工作,使得我们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地了解过去的自然界生态平衡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然而,自然界生态平衡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对她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若想全面、准确地理解地球系统,为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科学理论,我们已经知道的要比我们需要知道的要少得多。我们能知道的,就是自然界生态平衡非常脆弱,尽管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个调节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例如,当今社会广为关注的大气co2温

室效应问题:虽然人们已经从冰芯中了解到过去42万年来co2、ch4等温室气体的变化规律,但是,对于co2和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十分清楚。在短时间尺度上,co2浓度变化与全球温度变化一致;随着大气co2浓度的进一步增加,温度是否会继续增加下去呢?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增加了80×10-6v,我们今天的气候却不比过去更温暖,为什么?中新

世早期全球十分温暖,co2浓度却不高,被称为“没有co2的温室效应”,这又是为什么?

同时,有人认为,co2含量在冰期和间冰期的变化是很大的,足以成为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也有人指出,过去4个冰期—间冰期旋回大气co2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模式表明,co2(以及ch4)含量也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即co2(以及ch4)含量是气候波动的“果”而不是“因”。这些不一致意见表明,我们对co2的气候效应及环境系统内部的运作过程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又如,全新世中期是气候温暖的时期,但雷州半岛海岸线珊瑚7500~7000ab.p.有9次死亡,说明在全新世温暖期有急剧变冷事件。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冷事件期间,夏季温度与1994~20xx年相似,冬季却要低3~4℃,月最低温度可达10.7℃以下,导致珊瑚大量死亡,形成“雷州事件”。

再如,中国罗布泊的干涸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而非洲乍得湖也是在同一时期开始变干,这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

温室气体和气候突变等例子说明,地球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是无比精妙的,我们已经认识到的仅仅是冰山之一角;而人类的日益繁盛,又使得这个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大为增强。人类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在地球系统的运转中发挥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鲜明的作用,这迫使我们必须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考察今天的地球系统,关注自然界生态平衡。

二、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课题。人类在喝下自己酿造的苦酒之后,已经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中检讨自己的行为,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人和自然的完美的和谐统一,保证人类自身全面发展,健康的走向光明的未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xx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协调发展到失衡,再到新的协调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

程。

对于人与自然的长久利益与长远发展来说,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扩大了人的责任范围,为人类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尺度,人的一举一动被放在了“人—社会—自然”这一大的坐标系之中,如此就使得人能够逐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全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对人类行为可能给自然界造成的多种结果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人类所应承担的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人类在发展自己的同时,需要和大自然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并不是简单的维持和恢复某种平衡,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的干预,利用自然界的力量使自然平衡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人类必须同大自然协调一致,运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真正实现人类和自然的高度的和谐统一。

(一)从整体上转变人的传统的观念和行为规范

走出生态环境的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制度上、政策上的改变,需要法律约束,而更重要、更深入持久的是要运用道德的约束力,依靠扎根于内在的信念,运用道德的规范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以人类发自于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人与环境的共同协调发展,从而改变人的传统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转变人的传统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就是要形成新的道德观念。

目前国外新兴的环境伦理学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到当代已经形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调整个人与集体或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三层次调整人与自然或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道德基本上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的规范,只是进入本世纪以后道德才真正发展到调整人与自然或环境之间的关系的阶段。

事实上,调整个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调整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道德,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它们往往同时发展或交叉发展,只不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而已。道德不同于法律,在一个国家只有一种法律但却可以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道德,至于有关道德的理论或主张则更多。

人与地球上一切生命体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在新世纪里必须树立的新的自然观。这种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完美地实现当代科学和伦理学的结合,这不仅适合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协调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当代科学或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深化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人类活动作用与自然的同时,自然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的经济活动只有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又遵循生态环境规律,

才能获得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概念在国际社会的提出,始于19xx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又称“布伦特兰委员会”)发表的著名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于同年为第42届联合国大会所接受。根据《布伦特兰报告》,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可,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尽管尚有若干模糊)。人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内容中,可以引申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伦理内涵,不管是适度开发、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还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等等,不难发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伦理内涵仍然是指向人与人之间的,仍然是一种基于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际伦理,同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相比,虽然不可否认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巨大进步,但它仍然是一种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可以这样说,可持续发展只是为了明智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它的目标仅是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而控制自然并让其为人类提供永久的物质利益的保障。

新的生态价值观建立在新的生态道德的基础上,认为“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要求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本身,实行尊重大自然的原则,应该设法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单纯地让自然只满足我们的需要,更不是征服和破坏自然。应该尊重其他生命形式的价值和延续性,维护大自然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从开发利用自然转变到保护、保存自然,在人和自然之间建立起协调关系和伙伴关系。

(三)以市场机制为手段,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自然生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的破坏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的,而自然生态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中,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取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佳的综合效益。要处理和安排好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宏观布局,注重和提高生态效率。要树立绿色gdp观,将环境成本纳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

由于环境建设具有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以及综合性、地域性强等特点,针对当前的单一的经营模式,应以市场机制为手段,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从经营体制上进行改革,运用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切实让资源使用者和污染排放者承担相应费用,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创建环境资源市场,如水市场、排污交易市场等,有效降低治理成本。在资源环境相关的公共投资中引入市场机制,大幅度提高投资效益。开展横向联合,建立以资源利用为基础的新的生产经营体制,逐步建立各种诸如农工商联合体等,对自然生态区、风景旅游区以及其他特殊生态区建立生态特区,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将人口控制、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和养育、科研等通管起来,实现开发和保护一体化。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加强中

小企业的规划管理和技术支持,加快技术改造,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及实现途径_文秘114_免费文秘网》由文秘114()为您整理,更多文秘文章请访问:/wenmi/lunwen/xueshulunwen/2009-06-12/20090612143505_2.html

 

第二篇: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

摘要:

人类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引人深思的历史问题。而核灾难就是最为残酷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实际的案例来展现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在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现今对于修复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方式。

关键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自然辩证法 核灾难

19xx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前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原本以列宁的名字来命名)4号反应堆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大约有165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辐射。后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涵盖了大面积区域。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事故导致30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的长期影响而致命或患的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绿色和平组织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危害被低估10倍,专家称消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后遗症需800年,而反应堆核心下放的辐射自然分化要几百万年。 20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约为9.3万人左右。27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前苏联立即疏散了11万多人,随后数年,又从污染严重地区搬迁了23万人,前后共疏散34万余人。建立在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研究成果上的报告说,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相类似的灾难还有19xx年3月28日美国 三英里岛核事故以及20xx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地震福岛核泄漏。

核电站的产生与发明本身是为了使得人类社会更加迅速的发展,在依靠能源发展的人类文明中,核能是具有突破意义的。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与自然界发展相一致,在人类发展的疏忽中导致自然生态的破坏,最后还是以灾难的形式反射在人类的身上。在以上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经久不衰且具有强大现实意义的。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1

首先,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是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时候 ,首先运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 ,从哲学高度对人类的起源、人的自然属性进行科学的概括 ,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说 :那些 “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 “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 “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 ,是自然界的组成1李慧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与当代价值[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

部分之一。恩格斯也说 :“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绝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 ,决不象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 ,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 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之中的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类不仅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而且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基于这样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人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生活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这就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此为出发点 ,揭示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其次,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的中介是劳动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与自然的关系的。马克思恩格斯进而研究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及其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实现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就是人类的劳动 ,人是通过劳动和人周围的自然发生关系的;人类通过生产劳动不断的改造自然 ,支配自然。从而创造了一个 “人化的自然界” 。而人类在运用工具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过程中也不断改变和推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状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人类与自然界环境之间 ,通过物质能量的转变 ,表现出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然的活动来中介、 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 ,就是说 ,自己能改变物质的形态” 。

第三,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形式的社会性 :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继而又分析了人与社会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 ,其实隐藏着深刻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互动共生的。而后者又始终是主要矛盾。这就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社会性。自然界除了以其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必要前提外 ,还对人类社会有巨大的制约作用。表现为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加速或者延缓作用 ,丰富的自然资源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地理区位对社会的综合生产生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对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具有选择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类的生产方式和各种技术发明和创造 ,都是为了更高的开发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结果。但是 ,自然演化过程一般说来是缓慢的 ,而人类社会、 经济的发展却是快速的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自然变化往往超过自身演化的承受力 ,从而导致自然的迅速蜕变。上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 ,人类在其中扮演双重角色 ,既是自然之子 ,又是自然界的主体 ,当然也是人与自然对立与矛盾的始俑作者。人类作为“类存在物”,在改造和占有自然的过程中 ,即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 ,又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这两对矛盾中 ,人与人的矛盾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恩格斯也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说的 “报复”,其实就是指人类的行为违背自然界发展规律而遭到了自然界的惩罚。“每一次胜利的最初确实起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今天的事实有力佐证了恩格斯的重要观点。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停留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中介和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上 ,也为我们提出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解决之道 ,并把实现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 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 ,并围绕这个目标提出了人类必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立足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去解决人与自然

的关系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应从调整、 改善人与人的关系着手 ;必须“对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 ,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不可能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对立 ,只有变革社会制度 ,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才能达到“人和自然之间、 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 ,人类才能真正地脱离动物界 ,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地实现和谐相处、共存共荣。这就从社会制度的运行层面揭示了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途径 ,为我们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提供了宏观的理论基础

(二 )重塑人与自然关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2

人与自然矛盾深化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错位。长久以来, 人类始终以自我为中心,走人类中心主义的路线。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 其他存在物都无内在价值,只有工具价值。近代以来由于科技快速进步,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走向了极端, 对自然的危害日益明显。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巢臼, 是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如何能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呢? 首先应重新审视人类能力。从生物学意义上讲, 自然界的进化使人具备了彻底认识自然的物质器官---人脑。但问题是:第一,人脑只有超越时间才能做到穷尽真理,现实中的人总是很无知的, 能力总是有限的。第二,人类无法超越时间, 因为人类在时间中产生,它总是会灭亡, 是有限的。而大自然是无限的,以有限去认识无限怎么可能呢? 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人认识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其次,要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作用。人们对科技作用认识的片面性加剧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传播。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是伴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从而推动生产能力的巨大提高而来的。但我们决不能把环境恶化完全归罪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它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 也可以给人来带来灾难,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科技同样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人与自然和谐之路必须以科技作为手段,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尽可能去预测科技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使科技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类。人类不要试图去主宰自然, 而应转变观念, 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 以正确态度对待科学技术, 把价值观由只关注人转向全面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合理地在自然承载范围内改造自然, 这样才能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误区,保持人与自然间动态平衡。

(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就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获得尽量多的物质财富,认为人类所有对自然的改造都是合理的,认为人类对自然的变革是不受限制的,认为物质生产发展的速度越快越好。而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关系,当代人不仅要谋求自己这一代人的发展, 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可持续发展不是放弃发展,而是放弃不合理发展;不是消极地抵制发展, 而是合理、协调、有效发展。它是全人类谋求发展的唯一正确途径。现代经济发展中渗透了太多功利主义思潮, 忽视了经济发展的人文境界、人文精神, 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这里有两点不得不提,一是对 GDP数量增长的盲目追求,它成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标准。但 GDP也有其缺陷, 它只计算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增加值, 而不考虑是用2王国成,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4

什么方式取得的和为此而付出的资源、 环境和社会成本等代价,也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所以盲目追求 GDP发展势必会造成一些严重的社会后果,如环境恶化、 资源浪费等。二是消费及生活方式的不合理。多年来我们强调刺激消费, 而对合理引导消费和生活方式则做的比较少, 造成不小的负效应,危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挥霍性消费、 超豪华型消费越来越多, 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还产生了大量生活垃圾。由此还助涨了享乐主义、 金钱至上等风气, 造成恶性循环,必然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阻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毋庸置疑,当今的经济发展还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时代的发展要求经济的发展必须上升到人文境界,大力倡导人文精神, 这样才能真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 )积极发展生态文明

人类发展面临的严峻现实要求必须建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包含三方面内容: 一是人们通过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可永续利用的资源环境; 二是人们思维方式的绿化、 生态意识的觉醒和一系列生态学化的大学科群的崛起;三是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则的建立、 完善和相应环境机制的形成等。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上升到人文境界, 笔者认为只要做好了这一点, 生态经济的时代就会到来。生态经济指的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与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生态高效产业,建设体制合理、 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这种生态经济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是资源利用在时间上的持续性。我们应该为后代人留下宽松的生存空间。二是资源利用在空间上的持续性。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不应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三是资源利用在效率上的高效性。即低耗、 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 最大限度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和环境代价, 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 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发展生态经济的目的在于实现人与自然合理的物质变换0, 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平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