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拉近大学生人际关系四辩辩词

互联网拉近大学生人际关系

谢谢主席、评委,对方辩友。

听了对方辩友慷慨激昂的辩论,我发现,不管是对方辩友还是我方,还是全场在座的各位大学生,渴望交流渴望被关注渴望巩固和扩大人际交往圈是我们大学生共同的追求。正因为如此,我方才深深感到为了我们这一共同的追求我方必须让大家看到,互联网是实实在在拉近我们大学生人际关系的

我方一辩在开篇立论之时已从互联网的特性,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我们所处的时代这三方面来论述我方观点。我方二辩三辩又从理论与事实两个层面来论证互联网拉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首先互联网具备了技术优势,人际关系交往的前提是实现信息交换。理想的交流工具应该兼有强大的信息传输能力与低廉的传输成本。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之一恰恰是高效率、低成本。从而互联网成为了迄今为止最好的交流平台之一,也保证了互联网在拉近人际关系上的巨大作用。其明显的开放性、快捷性、互动性、无国界性,向当代人展现了一个新世界、新空间,其应用的趋势必然是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第二今天辩论赛的主要对象是我们大学生

大学生、好奇心强,头脑敏锐,接受新事物快,素质高、辨别是非能力强这些特点使得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更容易去选择互联网作为人际交往的方式,在互联网这一交流平台上我们可以畅享着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超越空间的限制把天南海北的人全都联系到一起,快乐而毫无阻碍地的交流和沟通。交流是我们的本能要求,彼此沟通更是我们灵魂深处的呼唤。对方辩友应该反省的是,什么使我们个别的大学生的交往、人际关系变得淡漠疏远?到底是因为互联网还是因为他们彼此的心变得冷漠畏惧交流,亲爱的对方辩友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更应该致力于我们自己心的改变而不是把责任推给互联网这项伟大发明啊。如果对方辩友要把这笔账算到互联网身上的话,互联网真的比窦娥还要冤。

第三当今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与互联网的规模扩高速发展已密不可分。 从前人们是天涯海角各一方,而今人们却可以有网千里能相会。网络交流使我们的沟通更上一层楼。一个小小的鼠标点燃了多少友谊之火,一片薄薄的网卡连接起多少大学生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其次,从交流的本质与核心看,互联网上的交

流更具有开放性和民主性,在这么一个自由平等的交流氛围里每人都有一张平等的互联网身份证,在互联网上这样的交流不是更容易沟通么?

况且我们所面对的互联网也不是单纯的人机交流,对方辩友难道不知道网线连着的那一头也是活生生的人啊,电子邮件还是照样可以家书抵万金;视频聊天依然能够人约黄昏后,网站论坛依然能让志同道合的人们海内存知己,互联网交流使得客居异地的大学生天涯若比邻啊。可见互联网不仅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和工具,更重要是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Intel给电脑一棵奔腾的芯,Internet给我们交流一扇明亮的窗还有一条宽敞的道互联网交流的深入人心,使得大学生交流的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我们没有理由再对互联网交流使我们更容易沟通持怀疑态度了。

诚信缺失是我们现代社会的问题,并不是互联网造成的。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互联网拉近大学生人际交往。

现代社会,互联网为我们搭起了交往的桥梁,使我们告别了步行天下的历史,迎来展翅蓝天的现代,网络使我们更多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人们已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中走出,真正实现了“海内存知己,大涯若比邻”。

现代社会,人们已从过去封闭的生活小圈中走了出来,与更多的人甚至原来不可能相识的人接触交流。这难道不是更容易沟通了吗?也许对方辩友依然陶醉“执手相看泪眼”的那种旧式人际关系中,却没有看到现代社会网络飞速发展,网络交流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第二篇:浅谈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浅谈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引言

互联网(Internet),即国际信息互联网络,它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工具,已在全世界迅速的发展起来。自从上世纪xx年代登陆中国后,迅速成为科技革命最亮丽的风景线之一。而当代大学生是一个走在时代潮流和思想前沿的青年群体,极强的适应性和接纳能力无疑使得网络存在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异次元空间”,网络的不断发展也成了大学生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以及青年社会化的新型场所。统计报告表明,我国网民中10- 29岁的占66. 7%,另就网民身份来看,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33. 2%,远高于其它群体,其中大学生网民约占6. 4%。网络是人际关系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传统交往相比有了很大改变并对大学生的内心产生了诸多深刻的影响。

1.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积极影响

1.1网络扩大了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

由于地域环境和生活范围的限制,人们的活动往往局限在某一区域,人际交往范围较窄。而网络突破了任何组织、民族及国家的限制,使人际交往具有了多元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交际观等因素来选择朋友。你只要有一台电脑,有上网的知识,有电,就能经常经营你的网上家园。这些对于学习时间紧,生活圈子狭窄,同时又经济实力薄弱的大学生有着相当的魅力,非常有利于拓展他们人际交往的范围。

1.2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及丰富的共享信息。

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大学生能够大胆的倾诉内心的隐秘、敞开心扉与人交流,它能有效消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害关系和顾虑,实现倾诉、宣泄、被人理解的欲望。此外,互联网还具有无限开放性和信息的海量化等特点,通过网络把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共享所有的信息资源,更可以扩大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扩大了他们认识的范围和信息量。

1.3网络交往有利于消减大学生文化冲突导致的不适

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是面对面的,人们对事物的反应尽收眼底,传播者之问如果存在文化上的隔阂,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小同,其最初的反应必然影响交流的结果。而在网络交往中,人们不能看到对方的表情,只能依靠文字、表情符号、声音等来传播自己,依靠想象来还原对方的思想感情。非直接的表达方式给予了人们思考的空问,而且一旦出现文化冲突可以利用文字、表情符号等多媒体形式来适时解释化解。

1.4 网络使人际交往更便捷且更具主动性

不管距离多远,运用网络交流感觉距离都是一样的。你输入的信息,对方能迅速得到。在以往的活动中,人际交往受地域的限制,而且难得组织起来的活动

过分有组织性,人们参与某种人际关系的交往经常是被动的。而现在网上招聘、网上购物、网上聊天等,给人们自愿组合各种人际关系创造了条件。在网上较容易查寻自己需要的专业人才,自己需要的合作伙伴,那些志趣相投、专业对路的人员可以自愿结合。这些自愿、主动组合的人际关系的圈子,一般要比硬性组合在一起的人员相互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更加容易沟通,人们的心情也更容易舒畅,但是这种主动组合的人际关系,由于缺少约束性,相互关系也就表现得较为松散。

2.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消极影响

2.1网络交往疏远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

网络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又容易刺激与触动人的感官的另类世界。它能够紧紧地把人吸引在屏幕面前,使之每天漫游在网上,如此密集的参与网络或与网络相关的活动中,必定会减少在校大学生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和时间,减少与身边亲人、朋友之间面对面相处的机会,其结果必然将是对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疏远和心理距离的扩大。

2.2 网络的虚拟性及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性容易危害人的心理健康

一方面,对新异网络信息趋之若鹜的大学生由于网络交往的深度卷入,减少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更淡化现实中已有的多方位的人际关系,人际之间的互动形式越发的单一;另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交往中选择的随意性,也造就了网络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性,从而限制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其随意的方式也导致了交往的肤浅化。而且不少学生在网上与在现实中完全表现为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他在现实生活的挫败就到网上寻找安慰,以此来逃避。长久以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很可能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3 网络交往冲击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削弱现实交往中信任感、责任感和道德感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巩固需要交往双方彼此间的相互重视和支持,也需要双方能够平等和互惠互利。而在网络中则很难形成实质性的情感联系,这也就限制了道德、规范在人际交往中的约束力。网络是非常自由的平台,在这样自由的条件下,个人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也在潜意识中放松了警惕。同时,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则是强烈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这也很容易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

3. 网络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原因

3.1 主体(大学生群)的特殊性

大学生正处于个体由不成熟到成熟,思想理念、价值观念逐渐定型的转折时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头脑敏锐,接受新事物快,暂时不面临现实的生活压力,属相对“有闲”的社会群体。这些特点使得大学生容易选择网络作为人际交往的方式。而且,大学生的好奇心强烈,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时,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也使得他们自愿或被“裹

挟”地融入网络交往中。

大学生非常渴望巩固和扩大他们的交往圈。而网络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因为网络突破的空间的限制,可以巩固已有的人际关系,同时,网络交往的广泛性为大学生扩大交友圈提供了可能。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成熟,自尊心越来越强,也会有自己的秘密不愿于人分享,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宣泄,长期的积压会使得他们急于找到抒发自己情绪的出口。网络由于具有隐匿性恰好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

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对自己的未来抱有美好的幻想,当现实生活与他们所想的冲突时,他们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迫切希望能有一种可以完成现实中不能完成的自我实现方式。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平等性为大学生“缩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提供了良好平台。

3.2 客体(网络交往方式)的特殊性

网络交往不同于传统交往方式 (面对面交流、书信、电话等),它本身具有的特点契合了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好奇心强又精力充沛的特性,因而对大学生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首先网络的虚拟性与隐匿性给大学生戴上了“面具”,他们可以畅所欲言而不用为他们的言行承担责任,这也会使大学生缺失责任感与道德感。其次,网络提供了丰富及形象的信息,使得人际交流更具生机与活力。第三,网络交往的互动性与开放性深得大学生喜爱。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孤独、困惑等等不到舒缓,网络的同步性,及时性聊天使他们获得了共鸣。最后,网络的平等性与广泛性使得大学生具有相同的交往权利,不用在意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美丑等个体差异。

4.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对策

4.1政府方面

4.11健全法律制度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在传播着不健康的信息,如迷信、恐怖、暴力、色情等,大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往往抵制不了诱惑,而且大学生的好奇心强,总想寻求刺激,这就样的网络环境令人堪忧,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当务之急。

4.12政府必须建立成熟的网络管理体系

网络由于隐匿性,人们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使得网络不文明现象日趋严重。所以,建立成熟的网络管理系统是必须的,建议每台计算机对应一个 IP 地址;每个地址的户主实行网络实名登记(登记后可用验证码匿名)。当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时候,网络交往中的不文明现象必然大量消减。

4.13创造条件,优化网络人际交往的环境

我们的社会,包括国家有关部门、家庭,学校应尽可能的提供帮助,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协议,创建优秀的网站,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使其成为大学生良好人际交往的载体。

4.2 学校方面

4.21学校应积极关注,正确引导,妥善解决

学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青少年引向正确的学习道路。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将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游戏上转移,加强他们的自控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的关系,进行文明网络交往,.创造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

4.22.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知、情、意、行四个发展阶段,把思想政治观点内化为学生个人的情感和意志,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因上网而导致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应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用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正确地对待心理矛盾和社会矛盾,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4.2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学生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下降。老师在向学生传授网络知识时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

4.3大学生自身方面

4.31 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观

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以现实人际交往为主,网络人际交往为辅,拓展人际交往范围。

4.32大学生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制能力

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深刻认识网络只是一种工具,它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做自己的主人,远离网络依赖症。

4.4家长方面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一向缺乏家长教育课程,家长应该与学校一起引导孩子,相辅相成,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家长对待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应该多一分理解和关注,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网络交往。

总结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是主流,但也存在着消极影响。大学生极易沉溺于网络之中,会陷入一系列的人际交往困惑之中。他们中的一些逃避现实,不愿与人交往,对他人漠不关心;个人主义流行,缺乏安全感;各种变异行为,心理疾病增多;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加上过度沉迷于互联网中,减少与社会、家庭的沟通,从而导致家庭与社会价值观的日趋淡漠。因此,政府、学校、家长、大学生自身都应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减少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结论

上面提到的针对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所采取的措施目前完善力度不够,仍然有不少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之中,忽视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政府、学校、家长、学生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实行有力的措施,而不是各方面自己干自己的,

这样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效果还不明显。所以接下来还需各界共同努力,实行上述提到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孙华峰.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_形成原因及对策浅析[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xx,

(1).

[2] 王琦.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对策[J]. 理论导报,20xx,(1).

[3] 季春红. 浅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J].校园心理,20xx,(4).

[4] 姚静仪.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xx,(4).

[5] 张俊杰.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高校辅导员学刊,20xx,(2).

[6] 王莉.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xx,(2).

[7] 徐曼. 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J].河南社会科学,20xx,(5).

[8] 杨世传. 网络条件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xx,(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