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反思

二年级下册《我要的是葫芦》教 学 设 计

乌市第六十四小 高洁 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班级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

一、根据教材与学生情况,确定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认识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让孩子们领悟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二、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水平,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正确认读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是: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让孩子们领悟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三.教法与学法

通过读读、找找、想想、说说、议议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葫芦一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师:出示葫芦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注音的生字。 (2)全班拼读生字 (3)大组开火车读生字

(4)个人开火车读去掉拼音后的生字。

2、游戏巩固:让学生在桌子里找出老师藏的葫芦词语卡片认读。 三、精读课文,读懂课文

1、分自然段抽读课文。(同学们在家预习得非常好,生字词语都读得很准确,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预习情况。检查标段。男女生分自然段朗读。)

2、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从哪里看出他想要葫芦?自己读一读,找一找。

(1)指名答。(结合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相应语句。) 板书:葫芦可爱

指导朗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2)这句话是第几自然段?第一自然段。

(3)全班齐读取该段。

3、这人得到了他想到的葫芦了没有?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课件。)板书:生蚜虫

(1)这些蚜虫会怎样?可他怎么想的?怎么说的?自由朗读第二段,男生回答怎么想的?女生回答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有几个蚜虫怕什么!”

(2)指导读好“有几个蚜虫怕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改成陈述句:有几个蚜虫不用怕。 老师读前一句,学生读后一句。

(3)课件出示: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指导朗读,理解“自言自语” 看图,说说种葫芦人的表情。

4、邻居劝他他听吗?找出邻居与种葫芦人说的话。在哪个自然段?

(1)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共同评议。

(2)种葫芦的人着急吗?应用什么语气读?

课件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男生读反问句,女生读陈述句。

师:你们觉得他们俩谁说得有道理? 学生讨论,指名答。

课件演示:小葫芦和绿叶的对话——葫芦藤每天向叶子输送养料,叶子再将养料输送给小葫芦。蚜虫吃绿叶,使它无法输送养料。小葫芦因没有养料供给,随即变黄落下。

四、齐读第四自然段。板书:葫芦落了 出示烂葫芦让学生观察。

五、扩展练习

1.小组讨论: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续讲故事: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 4.指名讲故事。

六、小结

师:在邻居的帮助下,种葫芦的人明白了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了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改变了过去只盯着葫芦,不管蚜虫的做法,最终种出了他想要的葫芦。

七、作业

1、把这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小朋友听。

2、动手画一画小葫芦。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的板书属于图文并茂式,在设计上力求体现抓重点词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突显课文的中心。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年级下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乌市第六十四小 高洁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第二篇:《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反思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方法,正确、快速的计算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12153+ - 4+ 1- 34510125

2、简便运算。

75+4+25 86-35-15

说说你用到了那些运算律?

二、学习新知

1、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淘气是一个有心的孩子。他对本班同学星期日的安排十分感兴趣,并做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出示课件(“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刚才有很多同学汇报了他们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计算过程不一样,是不是都正确呢?

(3)小组讨论:这几种算法对吗?各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a、按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级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但有时为了简便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b、在右括号的算式里进行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12331311151练习:++ -- 1-(+) ++ 2510438634123

4、活动四: 拓展学习,正确运用简算方法。 315出示例题:++ 请你试着寻找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认真观察的858

好习惯。

学生练习,交流方法。

252114341517116练习:1-- ++ +- ++ 1-- 7736xxxxxxxxxxxx7

三、课堂练习:课本69页第题。

四、小结。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抓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旨,大胆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我只是在一旁适当加以引导,效果不错。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让我感受颇深的是:

1、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