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大树小学的2.1

关于教学内容:《我要的是葫芦》是西师版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篇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讲了一个种葫芦的人,每天都去看葫芦,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学习生字,同时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知道开始葫芦长得很可爱后来因为长了蚜虫就慢慢黄了落了为此设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有办法解决吗?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于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感悟——

首先,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其次,让学生明白,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劝告,不能固执己见。

第三,只有多看科普书籍,才不会闹笑话。

关于教学流程及反思:

第一步:从复习生词入手,听写两个平时容易出错的词语“邻居”与“爬着”,同时矫正孩子们的书写姿势。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为了保证在本节课有书写的时间,同时巩固所学生字。在这个环节,给予学生书写、评价的时间不能太多,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第二步:以“葫芦开始长得很可爱,后来却慢慢地变黄了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那个人的想法是什么说了什么,以及邻居说了什么的相关语句,然后让学生合作朗读。在这个环节,孩子们起初不大积极,后来渐渐积极了,其间,老实来回巡视指导。遗憾的是,我们没有以各个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没有给予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仅仅是找了两个孩子与老师一起合作朗读2——3自然段,没有进一步深入分角色朗读。于是,孩子们的积极性受到了抑制,部分孩子变得不安分起来。在朗读时,我相机带着孩子们进行了变换句式的练习——

有几只虫子怕什么!(有几只虫子不可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说法。

这个环节大约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为宜,而我可能花费了15分钟左右,但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步:带着孩子们针对以下几句话进行情境对话练习。

那个人:有几只虫子怕什么!

那个人:“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邻居:“你别光盯着葫芦,快治治叶子上的蚜虫吧!”

那个人:“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在这个环节中,我按部就班的进行,引语显得有点生硬,缺乏创造性,仅仅是出示了那几句话,没有穿插相应的图片,视觉效果较差,因此,学生的对话显得情感不足。其间,相机理解了“盯”与“自言自语”两个关键词,帮助学生了解那个人之所以得不到葫芦就是因为忽略了叶子的生长。而且,原计划在这个环节中邻居劝告时发挥出一唱三叹的效果而实际上因为缺乏层次感而黯然失色。显然,课前对教材的解读还不够深入。其间,通过一个课件的演示让孩子们进一步明白了植物生长离不开叶子的重要性,进而揭示“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个道理。在让孩子们谈感受时,有的谈到了肚里疼是因为饮食不卫生与健康有关系,有的谈到了营养不良是因为挑食与健康有关系,有的谈到了要听从劝告之类的,等等,孩子们思维还比较活跃。我以为在这个环节也可以控制在10分左右为宜,可我却花费了15分钟左右。

因为时间紧迫,不得已砍掉了第四步“创新表演”这个环节,而直接进入最后一个环节“发挥想象编故事”。原计划让学生看着事先准备好的讲故事的提纲,只要想着课文内容就能续编故事,最后才让孩子们自由创编故事,但因为时间紧迫没有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讲故事的天分,这是遗憾。

总之,本节课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情境对话练习以及创编故事,从而进行情感熏陶感悟事理,说来简单,但是真正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效果并不明显。显然,如何有效挖掘教材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还需要在课外下功夫在课内多实践才行。 2015.10.30

 

第二篇:【百度参赛】《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百度参赛】《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汪清县第四小学 张洁

百度参赛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百度参赛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百度参赛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百度参赛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