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研究两会报道的微博效应

【传媒研究】两会报道的微博效应

20xx-05-13 17:59:05 来源: 新华网(广州)

张晋升 黎宇文

Contents

【传媒研究】两会报道的微博效应 ................................................................................... 1

双向设置议题,多方体现民意 ................................................................................... 2

呼应两会内容,凸显重点话题 ................................................................................... 2

关注场外活动,表现鲜活细节 ................................................................................... 3

Summary:两会向来被认为是严肃的政治活动,但是如今却用起了微博,确实有点让人大跌眼镜,因为最初微博最多只是被用来当做一种娱乐方式,如今的微博却甚至能够诞生一套新提案,这充分显示了微薄的几大优势,作者在文中都有提及,另外进一步思考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微博正在帮助中国走上一条民主之路呢?因为通过微博来讨论政治确实能够让群众与领导层有更多的交流,无论最终被采纳与否,至少人民找到了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地方。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既是代表、委员和公众建言献策的议政厅,也是媒体充分显示新闻报道综合实力的重要平台。今年全国两会中,“微博问政”成为时尚。很多代表、委员通过微博晒提案议案,与网友沟通交流。同时,包括新华社在内众多国内主流媒体,都不约而同地通过微博征集两会话题、报道两会内容,使微博成为今年两会征集民意最热媒体和会场内外互动最大亮点,产生良好传播效应。

作为一种新型交流工具和传播手段,微博有不同于博客或其他互动论坛的特点。微博用户门槛低,与博客长篇大论、讲求完整逻辑表达不同,微博文字必须控制在140个字之内,相当于两三条短信,无需标题、构思,无需复杂的发布程序,微博用户可像发短信一样通过手机发送信息并通过微博网站扩散,增强了微博使用度和参与度;微博的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它不仅可发送文字短信,还可把现场情况以彩信方式即时发布,多媒体化的传播内容使微博用户体验的黏性越来越强;与博客用户面对面的交流不同,微博用户是背对脸的 follow(跟随)交流,其传播广度随着关注者增加(转帖效应)而成几何级数增加。因此通过与关注者的对话与交流,把自己的内容告知给他们,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不仅可吸引更多关注者,而且有利于对所关注的人物、事件、观点或话题进行重点传播,并达到扩大传播范围、提高知名度的效果。

正因为基于微博的传播平台具有涉及面广、参与者众,现场感互动性强、信息发布迅速等优势,使微博在今年两会报道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中国新闻出版报》统计,今年两会期间有60多位代表、委员在人民网、新浪网开通了实名制微博,很多记者和主持人及中央和地方媒体均在新浪网开通两会微博,为广大网民记录报道两会上的精彩观点、细节新闻和现场花絮,营造出会场内外、代表委员与网民间良好的意见互动氛围。

双向设置议题,多方体现民意

从媒体开辟“微博版”“微博专栏”的议题设置看,有代表、委员提出的话题、有记者提出的话题、有网友提出的话题。话题中有现象描述,有问题分析,有精到点评,借助微博这一公共平台,各类社会群体都能对自己关注的问题发表意见,建言献策,间接实现参政议政的诉求。

早在两会开幕数周前,一批代表委员就纷纷利用微博向网民征集议题。2月x日,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何水法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发出消息:“初六接到省政协电话通知,将于3月x日赴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今年已有五个提案在酝酿之中,这几天要集中精神整理成文。博友们有什么建议,请尽快和我联系哦。”接下的三天,何水法委员就收到了“粉丝”们潮水般涌来的建议,内容涉及食品安全、贫富差距等问题。

3月x日,全国政协委员、小品表演艺术家巩汉林在人民微博《微言大事 博论两会》专题上发表第一条微博。在微博里,他不仅与网友分享了提案出炉的台前幕后,还就提案的主题“保证听证制度顺利进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与网友进行了交流讨论,大大提高了提案的贴近性和质量。随着两会议程展开推进,网民们参与热情不断高涨,诸如房价、医疗改革、官员财产公示等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微博这一沟通渠道陆续进入代表、委员们的视野。

呼应两会内容,凸显重点话题

两会涉及到国计民生方方面面,媒体如何帮助读者和网民在海量信息中及时准确获知所需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凸显媒体对信息的梳理和整合能力?通常情况下,网民在浏览门户网站新闻时,往往经过逐层筛选才能最终获得有效信息,有时也会因受到其它信息干扰而最终偏离方向,导致网民上网看了半天却一无所获。微博采取的follow(跟随)方式使用户能够直接抵达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微博上如果你对某个人、某家媒体、某个企业感兴趣,就可以对它加“关注”,在这种状态下你能第一时间获取你所关注对象的最新动态,大大地提高了用户获得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因此,媒体通过微博发布信息,可有效吸引公众对某一问题、现象、事件的重点关注。在新浪微博两会专题中,人气最高的媒体微博 新华视点两会微博,其粉丝截至3月x日两会闭幕已经达到230986人次,这就意味着每条信息都会抵达这部分的微博用户,并通过微博用户间的转发,使转发量成几何倍数上升。

同时,媒体通过微博可迅速筛选出公众关注的关键词。新浪两会微博专题专门设置“两会今日热话题”“两会热词实时排行”等栏目,提炼两会微博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其中3月x日的“两会热词实时排行”中“腐败”“两会”“温家宝”“低碳”“通货膨胀”“打黑”等热点词汇位列榜首,透过这些热点词汇可以观察到公众最关心的是哪些人和哪些事。

此外,媒体通过微博还可以确定报道重点,如《人民日报》3月x日和3月x日两会特刊“微博来客”专栏就对网友热议的孩子学前教育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发表题为《网友热议“入园难”》《大力推进大学创业教育》报道,且引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发言和广大网友对这一议题发表的观点。《新华每日电讯》则重点关注了《讲真话难度有多大?》《“蚁族”:到哪儿有肉吃》《民主的细节很动人》《房价能不能降下来》《出国不当“土财主”》等议题,媒体对网民关注问题及时回应和重点解读,体现出媒体新闻报道自觉的贴近性和互动性。

关注场外活动,表现鲜活细节

从两会报道效果来看,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会场内提案和议程,而且还包括记者现场观察获得的许多生动细节、鲜活内容。而微博的报道方式使两会不再局限于“高峰论坛”,而是走入了寻常百姓生活。《四川日报》在“20xx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中开辟《记者微博》专栏,以记者现场记录的方式报道两会:“9:40:安检的门终于打开,我第一批冲进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一看,傻了,还有3层楼,而且是相当于普通楼房六层楼高的高度 11:15:有点像喊口号,主持人一声: 请记者朋友们发问 ,倾刻数十双手举了起来。咱可不能丢四川人民的脸,举手,招手,不行挥手。”这样一种观察体验式报道,给读者带来强烈现场强,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会场,内容生动,形式鲜活,拉近读者与会场、记者间的距离。《羊城晚报》两会期间设立的“微拍客”专栏,注重捕捉两会中的一些场景细节。3月x日的“微拍客”《你真牛!你是谁?》为题报道了在参会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身边出现了这名女记者含笑挽臂的身影。细心的网友发现了这一点,一时众说纷纭,纷纷揣测记者身份,最后知情人士在微博上澄清事实:“其实她是在大会堂一楼北大厅帮各路媒体拉部长过来接受集体采访的,是大家同意推选的”。透过媒体微博报道,两会终于向公众透露出生活化的一面。

 

第二篇:近年来两会报道的变化

近年来两会报道的变化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领域的盛事,也是中外媒体的焦点,各大媒体纷纷开足马力,抢占舆论高地。本文通过对国家媒体和地方媒体报道方式、方向的转变,,从而得出媒体的变化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及影响。

谈及以往两会时媒体报道的方式,我们印象颇深,头版头条自不用说,更是醒目的红字,大篇幅的讲话内容,作为党政机关值得学习,但都市报也常常如此,的确让老百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最近全国“两会”,国内最大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巧借“微博”兴盛的东风,在国内最大的商业门户网站“新浪网”开设“微博”,取名“新华视点两会微博”。利用时尚的传媒手段第一时间讲各种信息“分段输出”,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之前主流媒体的报道常常不尽人意,报道过于严肃。而今年的微博着实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因为关于“两会微博”不仅专门用于发布上会记者采集的现场报道和短小精悍的新闻评论“为广大网民记录报道两会上的精彩点滴”,而且开设了很多微节目,例如“代表委员一言”“两会微评”等等,即公布类似两会的议程、会议文件等,也发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精彩言论,还经常爆料内外名人趣闻、上传有意思的照片等等。

“两会微博”开设后,每一条微博,都会有大量网友跟帖,转帖、评论,或许民众在此时才有参政议政或者才发觉自己有对政策评头论足

的机会,能吐露自己的心声,与以往或许显得有些距离的代表媒体直接沟通。

在今年的两会中与以往相比,国家大媒体是出彩的,运用微博,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不仅让“新华社”与“微博”互赢,而且开创出一种全新的新闻实践模式,产生的后续效应绝不局限于国内新闻界,还为国内政治民主进程的推动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我们的地方媒体,在实力和资源方面均处于弱势,以往往往是这些日子跟风,向党报看起,报道全国的、高层的新闻,但在今天市场化要求各个地方报要想办法留住读者吸引读者即使在两会的主题上,这时候我们地方媒体的巧劲儿就用上了。一,理念的更新,既然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那就要“四两拨千斤”,用上巧劲,首先在时政报道处理上要“举重若轻”,因为种种原因,地方媒体在全国“两会”报道模式上其主动性、创造性往往不能像在地方“两会”中发挥的那么好。全国两会期间会议、报道、决策等时政新闻较多,处理不好容易枯燥,一些地方媒体在充分调动图表、漫画等各种编辑手段活跃版面外,针对一些政治性要求较强的硬新闻,做了个性化的处理。例如在标题制作上,直击新闻核心”口语”化标题成为一个趋势;其次,突出“地域性”及“差异化”,在两会报道中,地方媒体精心筛选本地读着最关切的新闻,充分放大地域特色;最后,边报边“评”,两会的民主进程加大,媒体报道中的评论加强,联系本地实际,即使剖析政策的变化对本地区的影响。二,打造特色,深入挖掘两会地方资源,与地方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紧密联系。在两会前开始密切

追踪他们的动向,以在第一时间推出有价值的新闻。跟踪报道地方代表团成员参会情况,因为本地读者十分关注他们是如何在两会上参政议政及为民代言的。在地方特色新闻宣传上把握先机。三,多媒体联动,发挥各媒体优势,打造全媒体互动。1月x日到30日,新华网浙江频道、《青年时报》、青年时报网、青年时报3G新闻网、 FM93交通之声共同推出特别直播平台—“省两会·市民议政厅”,以网络媒体为主力,为公众搭建一个网络、报纸、广播、手机亲切对话民生的立体全媒平台。 该市民议政厅就关注的热点问题、急欲解决的民生问题力邀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同时征集公众走进网络直播室,参与省计大事的讨论。不在现场的受众可通过网络、主办方开通的电信114号码百事通转“省两会——市民议政厅”的特别热线、发送短消息到《青年时报》短信平台,实现与嘉宾的沟通,这种全媒体立体合作报 道两会的尝试为数字化时代的受众展示了生动的浙江两会全景。 点评:地方两会报道中,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开设 “民意直通车”“访谈”“议政”等互动栏 目,一度提高了传统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今年两会报道中,纸媒等传统媒体越发注重传播实效,精研媒体报道组合,显示出其在两会报道运作策划中更加理性的一面。

因此,地方和中央媒体,各出奇招,在20xx两会报道中,都完成了圆满的答卷给民众带来了新的资讯体验,这样不仅仅使得两会的精神得以上传下达,更是激发了人民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民主进程。 之所以从上到下,各个媒体都放低身段,抛弃以往报道中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把受众的要求放在第一位,理论上讲时因为受众本位的传播

观与会议报道方式的转变,上文我们着重讨论了后者会议报道方式的转变,下面我们将谈谈从理论上分析受众本位转变的原因及重要性。 中国受众熟悉的传播者本位的传播观,特征就是一事当先,首先考虑的是传播者自己的利益,以传播者的好恶决定取舍,以传播者的意志代替受众的意志,并且希望用灌输的方法将受众作为靶子,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愿,并按照传播者的预期行动。这种传播观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者唯长官意志是从,以领导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最高准则;或者是以广告主的意志为转移,谁能出大价钱,就看谁的眼色行事,也不管受众能不能接受。传播过程中常常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说话,面对受众的意见和建议不屑一顾,或者虚与委蛇,没有多少诚恳的态度。

这种传播观体现在会议报道中,就是新闻中只见大大小小的官,生怕漏了谁的名字,甚至是十几或几十个名单之后还担心谁的排名顺序有没有问题,记者编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这样一些地方,怎么可能还去顾及会议的实质性内容呢?所以,新闻稿件中关于会议的实质性内容即便有也是语焉不详,没有多少是老百姓欲知而未知的东西,许多时候,塞给受众的都是些诸如官员名单之类的冗余信息。

受众本位的传播观则完全不同,它把大多数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放在首位,受众急切希望了解的,传媒就不惜代价地去挖掘、去报道,受众不感兴趣的就少报甚至是不报。

客观地说,受众本位传播观的形成不是哪个人的一厢情愿,它是传媒的市场格局变化的结果,随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有计划经济为主转

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传媒领域也跟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播手段的增加,传播频率的增多,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使得传播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也就是说,受众已经从传播短缺的时代走进传播过剩的时代,这个时候,如果传播者还一味地死守自己曾经有过的架子和高高在上的传播意识和传播作风,必然被受众所唾弃。

从会议报道的角度说,我们知道,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往往涉及到有关国计民生的各个重要方面,这些方面都是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及时、准确并且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广大公众既是传媒自身的责任,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从经济角度看传媒,所谓传媒经济就是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假如对受众的影响力微乎其微,那么,传媒自身发展的经济基础也就失去了。如果我们把那些受众欲知而未知的内容淹没在冗长的领导人的名单或者是讲话背后,甚至是被根本忽略了,那么,受众就会扭头离开,乃至听到、看到提要就没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从传播学的角度说,就是受众拒绝接触,更不用说是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对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动没有任何影响的可能性。这样的结果就是,从经济的角度说,是失去了受众市场,当然也就失去了广告市场,而这正是传媒发展的经济基础;从政治角度看,就是赶跑了宣传对象,这样一来,不管传播者的主观意识是多么崇高,最终也只能是马克思所说的“沙漠里的布道者”,传播效果接近于零。如果用收听收视率的指标去衡量,它就会连播放流行音乐和内容庸俗

的电视剧的频道都不如,如果用发行量去比较,它就会连街头小报都不如,这种情况不但不能实现传媒的“二次售卖”,从而赢得经济效益,连社会主义的宣传阵地都拱手相让了。

所以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媒体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改变,只是步伐不一,但“变,则通”。此为不变的法则。变得更亲近平常的百姓、更被人们所喜闻乐道,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建设的更加富强民主,而好的措施政策才能飞入平常百姓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