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导师成就青春梦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纪实(一)

人生导师成就青春梦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纪实(一)

来源:中国教育报 :

黄来女、马福元、杨晓军??一串响亮的名字背后,是闪光的奖牌——“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十大孝贤之星”、“志愿者之星”。

手捧大红的荣誉证书,佩戴熠熠闪光的奖章,领奖台上,这些优秀大学生在抒发获奖感言时都会说出这样一句话:“我要感谢最亲爱的辅导员老师!” 每一名优秀学生的背后,都有很多故事、很多细节、很多感动。大学生是当今时代一个响亮的名字,他们的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字——学生辅导员。 挥洒青春成就梦想

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武汉大学学生黄来女一边读书,一边照顾患了脑梗阻、糖尿病、膀胱癌的父亲,一边还在外做家教、在校内勤工俭学,以维持生计。

黄来女的背后,有她的辅导员——“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李勤老师。他用爱心点燃希望,帮助黄来女办理“绿色通道”借款、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带头捐款、联系媒体寻求社会资助、做饭送饭??

重庆交通大学背瘫痪爷爷上学的学生马福元;三峡大学“身残志坚,热心公益,传播爱心”的学生侯海燕;哈尔滨工业大学“见义勇为,勇救落水女孩”的学生何晓波、刘峰??一个个闪烁着道德光辉的大学生的名字,不胜枚举。 而在他们的背后,有一群默默耕耘的辅导员。这些辅导员用自己的灵魂、汗水和温暖,用日复一日的一言一行,化成生命的力量,化作指路的明灯?? 在黄来女最艰难的日子里,是李勤陪着她与患病的父亲一起走了过来。“每次李老师到病房来,我感觉就像阳光照了进来。李老师每次都是笑呵呵地来,笑呵呵地走,我的心情也不自觉地好起来了。”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刘绘,曾获得由德国和瑞士面向中国学生设立的首届“爱因斯坦奖”,她是当时全国20位获奖博士生中仅有的两位女生之一。站在领奖台上,刘绘哽咽着说:“没有辅导员,就没有现在的我,辅导员,您辛苦了!” 每当学生们向辅导员报喜的时候,那一声“老师”里面包含的无尽的感谢,足以让每一个辅导员忘却工作的疲惫,感到心醉。

“钱导,我无法呆在这个校园里,因为我每天必须面对她的出现带来的难以释怀,我要去外面走走,也可能永远都不回来了??钱导,最近你和我谈了很多,我虽然觉得很有道理,但还是不能自拔??”这是上海交通大学辅导员钱静峰收到的一封电子邮件。

因为正在成长,难免痛苦挣扎;因为年轻,难免思想稚嫩;因为充满理想,难免困惑多多??

是他们,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苦口婆心的教育,耐心细致的工作,让大学生们跨越了生命的鸿沟,把他们从坠落的边缘拉回来,帮助他们完成了思想的洗礼??

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曲建武回忆辅导员工作时说:“当辅导员是辛苦一些,但是‘痛并快乐着’的真谛就蕴藏在辅导员工作中。”如果从头再来,还会选择辅导员吗?曲建斌的回答斩钉截铁:“我会的!”

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回忆说:“从我的经历来说,大学辅导员对我生活上、政治上的影响和关怀都很大,对引导我过好大学生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辅导员的作用超过父母。”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评价奥运志愿者时说,奥运志愿服务之所以出色,是因为有10万名辅导员在背后支撑。

首创新中国政治辅导员制度的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在辅导员的第一次会议上说:“一个人年轻时担任一些政治工作,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对一生的工作都会有好处。这就像唱京戏要从小训练、科班出身一样。”历史证明了蒋南翔校长的远见。

辅导员,他们挥洒青春成就了梦想,配得上“导师”的称号!

魅力无限发展无限

辅导员岗位越来越有吸引力

一位哲人说,幸福的人生有三个标准,有目标、有事做、能爱人;幸福的老师也有三个标准,以学识激励人、以道德教化人、以爱心感染人。如果这三点都能够做到,相信他一定能成为世界上最幸福和最快乐的人。

选择当一名辅导员会成为最接近幸福的人。

辅导员从事的是高尚而光荣的事业,由于各地各高校的充分重视和媒体的广泛宣传,辅导员这个职业被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已成为大学毕业生青睐的岗位。近年来,许多高校出现了上百名高校毕业生竞争1个大学辅导员岗位的火爆场面。

今年x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着手进行“20xx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各地推荐人选高达五六百名,负责此项工作的王海宁接到几百个电话询问评选的相关事宜。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倍感欣慰:“这个现象好啊,人气旺,说明关注辅导员工作的人多了!”

以前辅导员工作没人干,现在抢着干。这一可喜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梁家峰说:“如今辅导员之所以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是由于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下发以来,给了这个职业一个新的起点。近几年,北师大每年都招聘10名左右的辅导员,有上千人报名。”

各地各高校在中央及教育部的推动下,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把队伍培养、培训作为基础和核心环节紧抓不放,加大投入。举办国际国内各种专

题、各种层次的学位班、培训班、研讨班、论坛等,为辅导员学习提高提供了多种机会。同时,积极搭建辅导员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平台,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待遇有保障,使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得到增强。

在复旦大学,辅导员培养工作已经成为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学校“青年教师补充计划”中明确为辅导员提供一部分名额,“公派带薪出国计划”的每年100个名额中,明确将一部分指标用于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距离学生最近的人。诸如学校安全稳定的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问题、志愿者服务的问题等,都是辅导员必须面对的硬任务,一个都含糊不得。

辅导员工作走向专业化这是必然趋势。“做好学生工作,得先抓好辅导员队伍。”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朱正昌认为,“辅导员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帮助青年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把握人生的方向,做好人格培养、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干预等工作,任务非常艰巨。” 近年来,教育部除了解决辅导员的编制、待遇、职称等问题外,在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在全国建立了21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究基地,编辑出版了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究示范教材,组织协调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甚至把辅导员写博客的技能也纳入培训计划之中。这些措施促进了辅导员工作逐渐走向育人工作的中心,逐渐走向了专业化。

如今,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许多辅导员能够熟练掌握日常思想教育引导、党员发展、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网络运用等方面的专门业务,教育方式方法得到迅速改进,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有所增强,受到高校其他专业教师和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解决好发展问题是关键。各地各高校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问题,纷纷搭建辅导员与各类人才交流的校内外“立交桥”,走出学

生工作系统的“小循环”和教育系统的“内循环”,融入社会人才交流的“大循环”,实现队伍在流动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使队伍真正成为优秀人才的“蓄水池”。

北京大学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专职辅导员予以重点培养,并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输送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使一大批优秀学生工作干部有机会脱颖而出,转岗到地方政府部门或者在学校担任管理干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内现职的管理干部中,1/4以上有过辅导员工作的经历,相继有一批辅导员通过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进入到教师队伍,成长为教学科研骨干。

从19xx年清华大学率先提出政治辅导员制度开始,50多年来,在高校辅导员这个岗位上,既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也走出了一大批勇攀科学高峰的学术大师,同时也不乏在共和国建设事业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兴业之将、治国之才,有的还担任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第二篇: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加强高校辅导

一、定好位,选好人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其核心问题是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要使这支队伍保持相对的稳定,光靠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不够的,要着眼于这支队伍的生存和发展,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根据对新时期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进行专业化的建设,催生职业化的队伍。

所谓专业化的建设有两个路径考虑:一个就是《教育部关于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说的,要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另外一个,就是在高校中设立“辅导员专业”。传统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最贴近辅导员岗位,但实践证明,两者差距还是相当的大。因为辅导员给予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不仅是思想政治的教育,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还要为学生提供成材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服务,这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既然每年国家都要新设很多的专业(仅今年就新设了500多个专业),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设立“辅导员专业”呢?按照《意见》中的1:200的比例配备,根据去年20xx万的在校大学生数目,全国高校需配备辅导员10万人,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可以为设置高校辅导员专业提供巨大的现实支持。 只有专业化的培养和建设,才能使辅导员向专家化方向发展,催生职业化的队伍,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定位问题。再就是要选留好辅导员,既要做到数量充足,又要“优中选优”,在自愿服从、合理安排的前提下,应从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和优秀青年教师中选拔。建立严格的选留制度,严格把关,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和学历层次。

二、加强技能培训

马卡连柯指出:“教育者的技巧,并不是一门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辅导员工作不再是“兔子的腿,婆婆的嘴”的工作,而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而且更要有高尚的人格和一定的专业技能。这就需要学校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坚持业务知识与培训内容相结合,坚持在职培训与日常学习相结合,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有目的地组织辅导员到重点院校学习和考察,从而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式,不断增加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对新上岗的学生辅导员,除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外,还要进行工作技能、网络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具备一定条件且有强烈愿望的,应该鼓励其兼授“德育教育”、“邓小平理论概论”、“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有的甚至还可兼专业课。这样不仅能提高辅导员的素质,也为今后分流拓宽出路奠定基础。

三、建立评价机制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在工作中,既要提倡先进性,倡导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也要考虑广泛的群众性,采取适当的物质手段激励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可按照“科学设岗、负责到人;量化考核、职责明确;责任追究、严格奖惩”的思路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任务,建立一套完善的辅导员工作目标的科学考核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优罚劣。辅导员的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修养、工作作风、理论政策水平、组织能力、指导活动、就业服务等。在努力做到考核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同时可按季度、学期年度做好工作总结,对在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在考核中表现优秀的辅导员在转岗分流中给予优先照顾,同时与职称、薪酬挂钩;对于连续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及时调离岗位,从而优化整个辅导员队伍。在辅

导员评价机制上建立奖惩性评价制及发展性评价机制相结合,从制度上保障学生辅导员在工作中充满积极性、主动性。

四、做好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是对制度管理的有益补充,它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对辅导员的情感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通过优化人际关系,创设人文环境,使辅导员的体力和精神负担得到必要的释放。比如在工作之余关心辅导员的生活、住房等困难,开展娱乐活动、访谈活动、考察活动等。另一方面是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待遇和精神待遇,在组织发展、干部任用、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等方面向辅导员倾斜。三是鼓励辅导员科研。在传统思维中,高校辅导员都是凭人格和经验开展工作,不需要多高的理论水平。这种思想不仅不再适应高校新的教育形式,而且在现实中还阻碍了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以及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为鼓励他们开展科研活动,引导辅导员注重调查研究,分析研究和解决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每年上交一篇与学生工作有关的调查报告或论文,每年创造或总结一条学生工作新经验,以此引导他们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五、解决出路问题

切实解决好出路问题,是安定辅导员工作情绪的基本保证,也是辅导员队伍平衡、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辅导员队伍具有鲜明的学生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决定了这支队伍应是一支动态而又相对稳定的队伍。辅导员工作到一定年限后,要把他们适当分流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同时要适当补充政治思想品质好、有一定经验或学历高的“新人”,“为有源头活水来”,做到新进一批、稳定一批、流动一批,始终维持这支队伍的动态平衡,以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对辅导员的生存和发展要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采用“重视使用、促进流动、相对稳定”的办法:一是大胆给辅导员压担子,鼓励其在任职期间创造工作成绩,促进自身的发展;二是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表现和能力大胆提拔任用,安排到其他党政管理岗位;三是把善于钻研教学业务的优秀辅导员分流到教学岗位上;四是把注重调查研究,分析研究和解决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突出者分到科(教)研部门。辅导员的流动一定要有计划地进行,以确保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和队伍的稳定性。为了解决学生辅导员的后顾之忧,对学生辅导员在评优、进修、考察等方面单面指标,职称评审时亦充分考虑其工作实绩,成绩突出者可提前晋升中级职称(如:上海市已有部分高校开始实施),也可根据学生辅导员的个人特长,为他们的合理分流提供依据。 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