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反思一: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这节课运用小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充分了解文中人物,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怀疑能力及解疑能力。学生的参与性较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也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系统化,但就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把"谭嗣同为变法而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现实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得到启发。希望自己在今后能够更合理地调整好教材与活动的展现的关系和调配。

反思二: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我校"自学交流模式"的适时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互动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创新能力。本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情景创造、问题探究、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等人本主义的过程,对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进行训练。

轻松导航栏目让学生带着自学提纲看书,不会的小组讨论,采用兵交兵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课前分组资料收集(有关维新变法及变法人物资料),历史人物介绍、历史故事小品的编写和模仿表演,培养了①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②口头表达历史的能力。③学生收集历史资料、整理资料及从有关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恰当的运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历史短剧的上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缩短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感到新颖,印象深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影音资料《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结果》的播放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背景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欲望。

课堂小论坛的思考与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戊戌变法的爱国与进步意义,以及在当时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的作用。也使学生感受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励学生敬仰和学习谭嗣同等为国家前途不惜流血,慷慨捐躯的精神和气节。

歌谣式课堂小结朗读起来琅琅上口,既>总结了全文,又方便了学生记忆。

另外这堂课我还注意了充分利用知识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让学生讨论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是否值得?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高贵品质?通过点播,使知识得到了升华,学生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如课堂环节的组织考虑不周。

2、时空的安排上不太合理。

3、小组成果展示还不是很到位。

这些都是我今后要注意改进的。

反思四: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内容为"近代化的探索",是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学习本课时力求让学生对该单元内容形成整体的认识,并逐步学会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戊戌变法》这一课是第二单元较重要的一课,此时正是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的阶段,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一课是较难理解的一课,维新派为了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1、在教学目标这一点,紧承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达到三维目标,又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2、在"自学检测"题设计的主要思路是:针对学习目标进行设计,同时开启学生思路,在上新课前让学生做准备,查找相关的图片与资料,为重点掌握"百日维新"内容打下基础。

3、运用学习小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说中学,在争论中加深理解,效果较好。

4、不足: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影响还是理解得不好,部分学生其实是蛮想事的,联系到戊戌变法中的历史背景是比较复杂,因为维新派依靠的是封建皇帝,但又没有实权,掌权的是慈禧太后,所以戊戌变法中又牵扯到封建势力争权夺利的斗争。有学生在课后还问到什么是资产阶级,这些学生看来是学进去了,这一点就是平时成绩相当好的也并非知道这个概念,理解其内涵。

反思五: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1、巧用主题曲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为了给学生一个既熟悉有可以调动兴趣的情景,我首先想到了历史味很浓的《走向共和》主题曲。在制作教学软件的时候,笔者根据《走向共和》主题曲和本课的内容制作了一个"导语powerpoint":以《走向共和》主题曲为背景音乐,配上从《走向共和》中"抓取"的图片。课堂上,学生在"导语powerpoint"的歌声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专注,甚至有同学开始小声议论。在音乐声结束的时候,我开始引用歌词中的一句"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过渡到本课的教学——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再一次被"铁蹄践踏"!学生开始溶入本课悲壮的历史气氛中。

2、将学生置身于历史场景

讲到民族危机的深重,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面对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日本的崛起,你会想到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请你来献计献策!通过这一情景模拟,再加上前面几节课所学习的近代中国的屈辱的知识,学生争相介绍拯救中国的良策。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相应的分析总结,让学生了解在当时的中国,进行变法改革是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为了自强而采取的促进国家富强的探索。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被动便主动。

3、合作探究法,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

讲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双方力量对比、变法的内容及过程等方面)来归纳概括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

4、结合史料,真确评价历史人物。

在学习了戊戌变法之后,针对变法失败后康、梁二人"逃"往国外,而谭嗣同流血牺牲的不同做法,以"传承借鉴——史海撷珠"小组讨论、个人辩驳的方式思考"有同学说:康

有为、梁启超逃到国外去是胆小怕死不爱国了。你们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论是暂时的逃离还是留下牺牲的,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都是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让学生达到了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了未曾有的震撼。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激发出奋发读书、振兴中华的激昂情感,没有一句口号,也没有一句说教,潜移默化的民族精神教育水到渠成。

不过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值得我进一步改进,比如说教学的容量大了一点,导致课堂上练的东西少了。今后在教学中还得忍痛割爱,尽量突出重难点。所提的问题有的偏大了一点,导致学生会有一时答不上来的情况,再慢慢引导多今后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多花力气,把学生考虑进去,设计出更加贴切的题目。

 

第二篇:《戊戌变法》教学实录

《戊戌变法》课堂教学实录

一、设计思路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戊戌变法的背景、变法内容及历史意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供相关图片、历史资料,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获得情感体验,提高认知和思维能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材分析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戊戌变法是其中的突出代表。19世纪末,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农民阶级发动了义和团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则进行了一场富国强兵的尝试——戊戌变法。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但是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戊戌变法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并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志士们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的行动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本课在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后来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其经验教训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课程标准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公车上书;②知道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和事件;③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与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师生谈话互动,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事件正确地剖析和理解;②通过阅读和分析课内外中的历史信息,掌握提取信息、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③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认识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②从对维新人士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事迹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③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成为历史的有益借鉴。

五、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二)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与资料阅读法。

七、教学过程

生:大家好,我是《纽约时报》记者某某,下面播报一则来自大清帝国的新闻:

PPT: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突然传至,犹如一个晴天霹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公车上书。”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督察院”门前请代奏,但督察院拒绝代呈,故上书根本未送达皇帝。

师:同学们,一则新闻报道把我们带到了不平静的1895年,清光绪帝二十一年。这一年的中国发生了两件有影响力的大事:《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公车上书”,这两个事件有没有联系?有,根据以上新闻可知,正是《马关条约》的签订,直接引发了“公车上书”,《马关条约》是一个非常苛刻的条约,它给中国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国家主权的丧失,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接受的,于是便有了“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知识分子的联名上书请愿,“公车”是举人进京赶考专坐的马车,引申为知识分子。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公车上书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落实知识点:

时间:1895年

地点:北京

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

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师:举人在反对议和的同时,为什么还要请求变法呢?

师:在任何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对时局的变化都是最敏感的,甲午战争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堂堂的中国竟然败给了一个岛国;为什么中国搞洋务这么多年,又是买兵器,又是练海军,又是请外国专家,还是不堪一击?惨痛的教训让他们逐渐认识到,原来中国缺的不光是先进的武器和技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也要来一个改变,我们的邻国日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向日本学习就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进步的政治、经济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提出这一主张的阶层我们称之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派看到了中国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学习来改变中国命运,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最进步的思想。

师:让我们走近两位启蒙运动的先驱:

PPT:(显示维新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及相关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泰,广东南海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今文经学的著名大师,其著作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发”。

材料二:毛泽东评价康有为:他是先进的中国人,是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找真理的先驱人物。

材料三:梁启超,广东新会县人,从小聪明好学,十五岁就中了举人,是人们眼中的神童。他的作品文笔犀利,富有感染力,鼓舞了很多热血青年。

材料四:诗人黄遵宪这样评价梁启超的文字: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师:简单补充梁启超向康有为拜师并成为其得力助手的小故事。 师:那么,由康、梁领导的“公车上书”结果怎样呢? 生:对清政府触动不大。

师:换言之,失败了。但其影响却是巨大的,对社会的震动极大,上书的内容被大量传抄、印刷,维新思想迅速传播;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开始以群体力量来干预现实政治,这说明,维新变法已经从一股社会思潮转变为一场政治运动。

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继续宣传变法,他们都进行了哪些活动呢?

(学生看书,同桌合作完成。)

PPT:

2.发展

?摇创办报刊?摇组织学会?摇继续上书?摇新旧论战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PPT,增强直观认识:

PPT:维新派创办的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

师:(配图讲解)维新派最锐利的武器便是手中的笔杆子,报刊是一个重要的阵地,这一时期出现的进步报刊达30多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合计达300所以上。

PPT:强学会旧址

师:(配图讲解)维新派经常在这里集会讲演,兴盛时一度吸引了不少朝中大臣,如张之洞、袁世凯等,李鸿章也想成为会员,但因其签订《马关条约》,名声太臭而被拒绝。

PPT:展示康有为的一封上书

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师:此材料道出了中国面临的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也道出了康有为忧国忧民的情怀。

PPT:正面交锋——康有为舌战群臣(想象图)

(学生表演课本剧《总理衙门的较量》)

旁白:1898年初,光绪皇帝想传旨召见康有为,但守旧大臣却以清朝的旧律为由极力阻挠维新派与光绪帝接触,于是,便有了总理衙

门的一次问话。出席问话的大臣有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

荣禄(气势汹汹):你老是变法呀,变法的,可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

康有为: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领土的,现在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死守祖宗之法还有什么用呢?制度总是要应时而变的呀!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原来祖宗的法里也是没有的。

李鸿章(大声质问):你说要变法改制,难道连六部、军机处也要撤消吗?

康有为:从前的制度,不能适应今天的形势,就应该废除。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旁白:面对康有为义正词严的回答,荣禄等人自知理亏,气得张口结舌。第二天,翁同龢将问话的详细经过奏报了光绪帝,并极力推荐康有为。

师:这场论战是新旧思想的正面交锋,在这场论战中,康有为表现得有胆有识,有勇有谋,这一表现也由翁同传递给了光绪帝。对维新派来说,这次“问话”是一次重要的胜利。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以上这些活动的展开有什么影响呢? 生: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壮大了维新派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广开民智,为维新改革做了充分的准备。

师:说到维新思想的传播,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就是严复,严复最早把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并用它来解释维新变法,在思想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PPT:《时局图》

师:就在维新变法运动蓬勃发展之际,国际上的形势怎样呢? 师:指图形象描述:这是中国的领土,上面却盘踞着几只野兽,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学生兴趣很大,众说纷纭。)

师(总结):中国正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亡国的危险。甲午战争后,小小的日本获得了大大的利益,于是其他国家受刺激了,他们纷纷来到中国,抢 占地盘,争夺利益。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时站在救亡图存队伍最前列中的,就有我们的维新派!

师:庆幸的是,康有为的最后两封上书终于送到了光绪手中,并深深打动了这位立志有所作为的皇帝,光绪决定任用康有为筹划变法。

PPT:《纽约时报》评价光绪“推行改革,功不可没”

显示问题:光绪帝作为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会支持变法呢? 生:不甘心做“亡国之君”。

生:不甘心受制于慈禧太后,朝廷内存在着帝党和后党之争。 生:另外,受他的老师翁同龢的影响,思想比较开明,富有改革精神。

师:(赞许地点评)大家的回答都很有水平,几乎和标准答案完全一样。

(二)戊戌变法

师: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百日维新的开始,此后的三个多月中,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PPT:出示戊戌变法内容,想一想:这些措施分别会带来什么影响?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表格)

师:(补充变法的局限性)变法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开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等等,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师:这些法令集中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也是他们救国的具体方案,如果真正推行,中国社会将会走向何方?(生:将会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一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如果毕竟是假设,出示一段材料:

PPT:1898年6月15日,光绪连发三道上谕:

“革除翁同户部尚书的职务,开缺回籍”;

“自今日起,新授二品以上大臣要到慈禧面前谢恩”; “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师:6月15日距离变法开始只有几天?(生:只有4天)怎么感觉光绪变卦了?猜猜看,光绪可能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诏的?(生:胁迫、威胁)

师:可见,从一开始就有人在破坏变法,这个人是谁?从三道上

谕中,暴露了这个人怎样的用心呢?

生:意在孤立光绪;笼络、收买人心,更重要的是控制了人事大权,防止光绪帝提拔维新人士;通过亲信荣禄掌握了军权,控制了整个京城。

师:这样的破坏贯穿了变法的始终,到后来,光绪帝已完全被架空,绝望中的光绪给康有为发了一封密诏:

PPT:“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生气。现在朕位几乎不保。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

师:皇帝已自身难保,接到这封密诏后,康有为、谭嗣同抱头痛哭,改革的理想就这样破灭了吗?会不会出现转机呢?这时候谭嗣同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荣禄的部下,曾经参加过强学会,他叫袁世凯,于是,谭嗣同连夜拜访袁世凯,这次夜访的结果怎样? 学生阅读书上小字,找到答案: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

师:从这个事件中,你能看出袁世凯是一个怎样的人?(想几个成语形容)

生:见风使舵,察言观色,口蜜腹剑,两面三刀……

师:后来他更是玩弄权术,甚至骗过了孙中山,爬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由于袁世凯的告密,慈禧提前下手了。

(三)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

提醒学生注意:戊戌政变和戊戌变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PPT:慈禧做了三件事

①幽禁光绪帝;②废除了全部法令(除京师大学堂外);③大肆追捕维新志士。

师:其中哪一点宣告了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为什么?

生:第二点,因为维新派的主张几乎全部化为泡影,只保留了一个京师大学堂,这是戊戌变法的唯一成果。

师: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变法只持续了103天,百日维新由此得名。

PPT:斩首戊戌六君子的新闻

旁白: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留下了维新运动最悲壮的一页。 PPT:谭嗣同图片及其临刑前留下的诗句

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讨论,得出答案)

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强大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PPT:连续播放戊戌六君子的遗像及遗言:(背景音乐《二泉映月》)

“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康广仁

“缘继到头真不悔,未知谁复请长缨”——杨深秀

“以澄清天下为己任”——杨锐

青蒲饮泣知何补,慷慨难酬国士恩。愿为君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轻言。——林旭

“祖制虽强盗临刑呼冤,当复讯。吾辈纵不足惜,如国体何?如祖制何?”——刘光第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悲凉压抑的乐曲和视死如归的图片、诗句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也衬托了近代化之路的艰辛和不易,本环节是对本课情感目标的升华。)

师小结(语气低缓而有力):以澄清天下为己任,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信仰的执著,更是对后人的激励!六位志士,各个 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我想说:“他们是真的猛士,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是每一个热血青年的楷模!”历史已一去不返,昔日受辱的民族如今早已变了模样! 但,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为了中华的未来,为了民族的复兴,我们将勇往直前!

(结合静态板书和课件归纳,让学生进行知识归纳:) 板书设计:

?摇?摇戊戌变法

1.序幕——“公车上书”

2.发展——政治团体形成

3.高潮——百日维新

4.失败——戊戌政变

(学生回答。)

师:本课我们了解了发生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它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政治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短暂的戊戌变法如同昙花一现,但是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 PPT: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这场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它给后世留下了什么教训?

师点拨:维新派力量还很弱小,没有武装力量,相反他们的对手却很强大,当笔杆子遭遇枪杆子,谁更厉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依靠改革能不能改变现状?事实证明,此路不通,这就注定了戊戌变法只能昙花一现,这朵昙花只开了103天。

那么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呢?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可以找到答案!

[一显身手]

PPT:材料:“在一次变法后,有人说:“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变法的人仍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人人都知道应该 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 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带头领导的人是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文中的“变法”是指什么()。

A.自强运动 B.护法运动 C.百日维新 D.立宪运动 ②文中的“国难严重”最有可能是指()。

A.割让台湾B.签定不平等条约 C.瓜分危机 D.巨额赔款 ③“提倡实学”主要是指()。

A.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 B培养农工商业人才

C.购置军舰成立海军D.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④“带头领导的洋奴汉奸”应指何人( )。

A.康有为 B.李鸿章 C.袁世凯 D.段其瑞

八、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论较强,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点,注意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实生活,为此,着重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尽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知识。

(二)用时间轴来串联本课琐碎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

(三)以问题设计突破重难点,精心设计提出的每一个或每一组问题,引发悬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去解决历史问题。

(四)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建构知识,在交流中体验感悟历史。

(五)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使历史知识趣味化、形象化,从而达到

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思的目的。

从实践看,以上活动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统一。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能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来共同讨论,就能够发散他们的思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