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洋务运动改革的反思

对于洋务运动改革的反思

魏方皓

院系:徐海学院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班级:电科13—1班 学号:22131131 得分

【摘要】洋务运动30年开中国改革开放之先河,它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这次改革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伴随甲午战争的硝烟散去,同光中兴如昙花,短暂盛开后终于凋零。从此中国丢失了成为近代列强的最后一次机会,在之后的百年苦难的挣扎中越陷越深。确不可否认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变,以及为后世带来的影响。前车已覆,后人既要哀之,更要鉴之。数年后的今天,我们将要进入社会,作为将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我们应该认真的比较和学习洋务运动,从中吸取教训,汲取精华为中国的发展尽出自己的一份力。前者已经沿着历史既定的轨迹走向了它最终的命运,然而透过前者来看后者,却依然能为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东西。总结经验教训,以古鉴今。

【关键词】洋务运动 改革 经验 反思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0年后,在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和近代性的官僚和军阀。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一 、洋务运动的产生及性质

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

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而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

政府面临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

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

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

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

治夷”的呼声。英法联军的嚣张狂妄和大肆侵路,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

的推动“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

地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等多方面的活动。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

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

动。这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

取的“自强”措施。总理衙门是洋务运动 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不在中央,在握有实

权的督抚方面。[1]

二 、洋务运动的内容

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此期间洋务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活动,

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创建海军、办学堂、派遣留等。洋务运动大致可划分为

两个阶段,从60年代到70年代为第一阶段,创办军事工业阶段;70年代到90年代为第二

阶段,虽然还继续创办军事工业,但重心转为创办民用工业。

军事工业:由于当时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洋务派急于用新式武器来剿灭。因而在“自

强”的旗号下,洋务派创办了一些军事工业。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曾国藩创办的安

庆军械所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仿造西式武器的军事工业;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规

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船舶修造厂。至1890

年,洋务派所办近代军事工业共有24个。这些企业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

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时遇到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最突出的是经费来源,还

有原料、燃料以及运输等问题,因此他们提出“要先富而后强”的口号,从70年代开始,

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开始创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 主要的民用工业有李鸿

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中兴办最早、规

模最大的一个。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洋务派创办的

民用工业,刺激了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

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创办海军:1875年清政府决定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计划十年建成。到80年

代中期,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以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1885年,

清政府为统一掌握海军大权,成立海军衙门。1888年北洋海军扩建为北洋舰队。中国出现

了近代海军。

新式学堂的出现:洋务运动兴起后,对翻译、科技、军事、外交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

洋务派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在兴办工业的同时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最早创办的是

1862年在北京开设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同文馆,至1896年创办的新式学堂达20多所。

并选派了大批留出国深造,中国出现了第一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1872—1875年清

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些留美回来后大多热心报国,成为栋梁之才。

三、洋务运动的破产和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不彻底

改变封建制度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但这次运动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

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改变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 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

的统治者长期以来昏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

洋务派的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洋务运动

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

惟一理想,奠定了“科学”的根基与土壤。设立的新式学堂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

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让

国人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

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2]

2、洋务运动引起思想领域的一次变革: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最主要的就是资金、

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开办民用企业。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

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

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

的活力,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历史表明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3、对中国军事的影响: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清政府决定决定每

年拨银四百万两作为海防经费,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七十年代中期,清政府内部爆发

了一场关于海防和塞防的大争论,这场争论直接推动了清王朝国防建设的近代化。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统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与国防的近代化。清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对外国的侵略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4、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政府开始重视外交,致力于培养外交人才。不仅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还培养了中国了第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从此中国外交官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使清政府的外交有了起色。 也让国人明白外交是发展一个国家的必行之道。[3]

四、洋务运动的意义

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如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4]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虽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洋务运动同一个过程中艰难地成长起来的,这主要是受中国近代经济规律制约的结果,对洋务派来说是事与愿违的。但是,洋务运动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随着近代工业的兴建,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出现了,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里,也造就了一批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人员。同时,企业的利润,还吸引了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了刺激作用。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工业企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100年前的洋务运动,是中国人拥抱西方物质文明的一次努力,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们在洋务运动期间进行的各项改革,使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是中国社会从未出现过的近代 化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

参考文献

1.《天朝的崩溃》.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中国早期工业化》.费维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弱国的外交》.王尔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第二篇: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和反思(修改)

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导等几个方面都作了一些修改。总体上表达了在普及义务教育的条件下,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些理念。这些理念的核心是,现有的数学课程与教学不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普及义务教育条件下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主张在课程设计的总体思想上体现“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等。即力图使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向全体学生。这些新理念是普及义务教育总体目标的需要,也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现将把这几年来围绕小学数学课改所做的工作做以回顾。

一、成功的方面

1.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课改老师通过这些年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能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从生活中导入,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如:有位老师在上《厘米的认识》一课时,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采取直接从观察直尺导入,而是让在引导学生用肉眼不易直接比较物体长短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进行比较,进而再让学

生用各自选用的不同测量工具(铅笔、文具盒、信封等)测量课桌的长度,在交流测量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同样长的物体为什么测出的结果不相同呢?这样就产生统一测量工具和长度单位的需要,从中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厘米,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厘米,最后又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2.教师能转变自己的角色,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在与教师们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大多意识到:“学习方式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且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传统课堂一味地采用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虽然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东西,对于他考试、进大学有许多帮助,但同时在他们的头脑中也必然形成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会带给他未来生活很多负面影响,如:有些高分低能的研究生,一旦让他搞一些研究工作,就会感到不安、感到着急,主要是因为需要走的路与他过去的学习完全不一样。过去的学习是人家指出来的路他走,而新的学习是要人他自己去找路走。”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不仅能关注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因为知识是会遗忘的,而学习的能力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我校一位老师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的应用题》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抓一抓、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因为教师要求学生

思考:怎样摆才能使大家一眼就看出谁比谁多几个或少几个。很多学生就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摆成一一对应的情况,并且知道没有对应到的那部分棋子就是多出来的,即从大数里面去掉小数就是谁比谁多的或少的,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用减法算的道理,而且也发展了学生操作和思维能力。

3.教师能呈现开放性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

所谓信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就是指学生主动收集和运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即学生对信息的“择取”、“储存”、“运用”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中习惯于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缺少现实性的信息,出现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一些“人为加工”的应用题,如:呈现的信息量不多不少正好,有的教师甚至还强调凡是应用题,每个条件都必须用上,如果没用上,那么肯定错了。正因为如此,才会造成很多学生能熟练地解答数学题,却往往不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才会出现学生不会求课桌面的面积(因为长、宽未知)的状况;也才会出现一个老爷爷养了30只白羊、40只黑羊,老爷爷就是30+40=70岁的笑话。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校大多数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信息处理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呈现开放问题情境是发展学生信息处理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在应用教学中,老师们不但能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而且能呈现多样化、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有条件和问题都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有条件以图呈现,而问题以文字呈现

的;有条件问题齐全的;也有呈现条件,而缺少问题的;有具备问题,缺少条件的等等。在解决这些灵活多样的现实问题过程中,不仅有效地防止学生思维出现僵化的现象,提升学生思维水平,而且发展了学生判断、选择信息,收集、处理信息以及综合运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能积极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方法

教师能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老师们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挑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又能巧妙地运用了“卖关子”、“装糊涂”、“精包装”等教学艺术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方法。如:老师在安排了学生同桌“抓棋子比相差多少”的反馈活动中,当发现快的组比慢的组抓的次数明显多时,老师及时地让学生思考并总结了“游戏的过程中也是要讲究方法”。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1.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理解不够深入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

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学生活动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目前,好多教师已经有了让学生动起来的意识和行为,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有些教师往往对学生所进行的学习活动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确,给人以一种为让学生活动而活动的感觉。如:有的课堂会呈现出:教师和学生都在忙,可忙了半天都看不到数学的影子。这是因为教师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时,只考虑到要让学生动起来,而没充分考虑动什么、为什么动以及动的效果怎么样等问题。总之,他们只关注学生活动的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最终为学习数学新知识服务这一本质。

(2)歪曲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标中提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就是对传统讲授法的全盘否定,就得不管什么内容都得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去讨论。岂不知:讲授法对学生来说可能是无意义的学习,也可能有意义的学习,而探索法也是如此。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方式,把有探索价值与意义并且学生有能力探索与发现的内容,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去探索与发现;而那些毫无探索价值与意义的内容,或者即使有探索价值,可学生根本无能力探索的内容,我们仍然应考虑用讲授法。

(3)组织学习活动还不够到位。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面不是很广,往往让少数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教

师提供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充分,“走过场”的现象比较严重;在组织活动时,往往出现“放得开收不起”和“为收得起却又放不开”的现象。

2.在处理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关系上还需加强

目前,教师大多已能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即日常数学)。但在处理日常数学(它附属于具体情景上,迁移性差)与学校数学(一种模式的科学,具有普遍性,迁移性强)的关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老师在教学“前、后、左、右”这一内容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辨认方向性非常明确的内容,但最终却没能引导学生上升到类似于”前3小时”这些方向性是虚的内容,这样,学生虽然学了“前、后、左、右”,但对日后数学中遇到的前3 小时、后3小时等问题却不能理解。为此,我们在承认、挖掘学生丰富数学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学校数学的一面,力争把日常数学上升为学校数学。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才能灵活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3.在处理多元化与最优化的关系方面还需加强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知道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广大数学教师已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种培训具有了以上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还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了追求创新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而缺乏最优化的环节,课堂中往往会呈现过分追求标新立异的现象,这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将会带来很大的不便。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45+30”时,教师大多能让学生去探索得出多种算法:有通过摆小棒的算的,有通过拨算珠算的,有从45开始十个十个往后数的,也有用40+30=70、70+5=75这样求的等等。从而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应该说老师们在这里“放”得很好的,但有些教师在此时往往缺少通过比较让学生得出优化算法的环节,即:不管哪一种算法,其本质都是先把十位数相加,再与个位数相加,都可用40+30=70、70+5=75这种算法。甚至还有些老师对比较麻烦的算法倒是大张旗鼓地表扬某某学生会“创新”,结果不但导致受到表扬的学生而不愿接受别人优化的想法,而且还给其他同学带来效仿的可能,这样,他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过分依赖小棒和算珠,导致他们不但计算速度慢而且正确率低。因此,我们在学生探索产生多种方法的过程中,不能只注意少数学生的标新立异,(因为这样会对大多数学生造成很坏的影响),而应通过比较给出最优化的策略,让学生掌握优化方法,并且要注意让学生主动接受优化方法,而不应教师强制学生接受。当然每个学生在接受优化策略或方法的过程中肯定有快慢之分,对于慢的学生教师可以等待,但一定要帮助其及早达成优化。

4. “死扣教案”、“强牵不放”的线课堂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不能

随学生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控。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教师本身没有把

课堂教学看成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而是把其看成是一层不变的静态过

程,头脑中装的只是教案,而不是学生,对待学生中出现的任何情况,

他们都不从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去考虑对策,而是以不变的教案去应对

千变万化的教学过程。二是教师本身也知道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

但在课堂上一旦出现教案中没有备到的情况就不知怎样去调控,无可

奈何之下只能置学生的现实情况于不顾,按原先设定的教案去处理。

三、引发的思考

小学数学课程是最具有基础性的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必需以

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改革不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等。

(一)在改革教学内容方面

要进一步删减过时、无用、繁难的内容,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

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适时引入计算器等等。

(二)在更新教学思想方面

一是要重视培养数学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

析客观事物的习惯。

二是要重视培养自信心,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知

识,主动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预测、解决问题,得到成功的

自豪感,体验自己能力不断发展的乐趣,树立不怕困难、学好数学的

自信心,进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自信心。

三是要重视培养发展能力,使学生形成一种科学合理且具有发展

活力的知识结构,以及具有发展活力的能力基础,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