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演讲稿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大学之道我不知道》。

是的,你没有听错,大学之道我不知道。作为一名大一新生,我还只是入门级的菜鸟,因此我说,大学之道,我不知道。

但是作为一个文科生,其基本的技能就是能瞎诌。所以尽管我还没来得及真正体验一把大学的滋味,但我可以谈一谈我臆想的大学是怎样的。

它关乎选择,关乎青春,关乎梦想。你可以选择人云亦云,也可以选择独立的人格;可以选择成为一个观众,为他人喝彩,也可以选择走到舞台中央,展示自我;可以选择在象牙塔中无忧无虑的生活,挥霍韶华,也可以选择走上斗兽场,创造绝地反击的神话…….

毋庸置疑,大学能帮助年轻人获得安身立命的专业能力,在今天这样分工高度专业化的社会,专业教育具有关键作用。大学在帮助学生形成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个人就业的“配置能力”。教育具有发展能力、健全人格两大功能,但是很多人却忽视后者。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让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我们享受大学,但是大学同时也要求我们以精神为报。它要求我们理解科学、体会人文、表达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灵魂、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表达,并且探求新的意义,质疑旧的观念,不断开拓创新。

诗人艾青说:“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在接触大学的两个月里,它给我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富于弹性和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参与校园活动,体验和成长。在这样的参与之中,大学锤炼了我们的自律和选择的能力。刘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精力是有限的。未来是无限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及时做决定,才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件事情上,别被过多的事稀释,显得自己特寡味。”但是这些还只是简单的选择,深入思考,我的大学四年怎么过、想成为怎样的人、怎样成为想成为的人,这些无不是选择……

最后,以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话来作结:“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第二篇:大学之道与修身之道

大学之道与修身之道——《大学》之读后感

大学之道,三纲八目

大学之道,就是《礼记 大学》中篇中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代的著名思想家朱熹将它们总结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为三纲八目。

《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明德

所谓明德,是指天所赋予人的、根植于人心中的人类本性,也就是人性。这是就整个人类而言,因而具有普遍性。而“明明德”,就是显明发挥出人类所普遍具有的德性,认识到这种德性,也就是认识到了人性中所具有的天道的本质。更明确的讲,“明德”是天所赋予人的本性,“明明德”是昭显并发挥这种本性的道德实践。(这种观点说明了,《大学》的确体现了持“性善论”的子思、孟子一派的观点。)

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亲民”。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施之于广大的生活世界,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拿我们NGO志愿者来做一个比方。大家之所以来到这个家园中奉献出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就是本自于内心中的“明德”,希望将自己的爱心、社会责任感释放出来,推己及人,让老百姓都能体认到这种奉献而去参与到这种实践中去,这就是“亲民”,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施之于最广大的空间,就是“止于至善”了。至善的确不容易达到,那么我们就必须不断的努力,努力的方向也就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己正人

把这样一种“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动态过程,放到整个儒学的理论结构中去考察,“明明德”就是正己,它的目的在于为自

己树立起一个人生的价值尺度与道德标准,从而达到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亲民是推己及人,就是《论语》中孔子所说的“立人”、“达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与“正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这样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就是由内到外,由个体到一般的过程。完成这种内外,主客的过程,也就接近和达到了“至善”。

所以,大学之道也体现了儒家核心价值观——“仁”的两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明明德”,做到“恕”的境界,也就是“正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层次,“亲民”,做到“忠”的境界,也就是“正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通俗化了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内圣外王

大学之道还表现为一个程式,即所谓八条目。八条目是以修身为核心的道德实践过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包括在修身之中,属于明德的范畴。由修身而推己及人,就是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儒家“内圣外王”之说的具体解释。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外王”。

大学之道不是空洞的道德理论,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儒家的伦理原则落实到“人事”,即现实社会中。这表现了儒家干预生活、改造世界的基本精神。

至于我们这些现代人,对于“大学”的理解应首先切入的是“修身”之道。那么究竟如何“修身”呢?除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外,《中庸》里面有两段极为重要的文字: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之所不见之处,依然自觉遵道而行,坚持原则)。”(慎独就是“诚其意”的体现。)

“故君子尊德性(理性)而道问学(前人的经验),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认识宏深)而道中庸(行动适度),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大学之道与修身之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