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稿(20xx)

大学之道

新闻与传播学院 夏永健

去年八月,就在笔者刚刚步入大学之际,周围曾有不少同学戏言,“大学大学,所谓大学,就是大概学学。 ” 哈哈,嬉笑之后,在惊叹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竟有如此超人的想象和搞笑能力之余,笔者懵懵懂懂,不免对“大学”产生了一种最基本的事实上也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究竟什么是“大学” ?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一书中曾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是说做大学问的道理,在于彰显自身的德行,在于亲近普通的百姓,在于追求人格的至真至善。

在古代,儒家学派十分着重强调儒者的个人道德修养,因而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难免将当时意义上的“大学”仅仅局限于道德层面,从而忽视了太学作为学生入仕敲门砖的现实意义;而现如今,大学又作为学生就业走向社会的必要平台,却又有些过分强调自身培养社会所必需的劳动力人才的现实意义,从而忽略了自己对学生群体性人格塑造的道德责任。

在笔者看来,大学不会是体现于规模上的大,亦不会是体现于建筑上的气魄,也更不会是体现在“大概学学”上的庸碌大学生活。 所谓大学,其最重要的是一种让人身心舒

畅的氛围,一种使人流连忘返的意境,沉浸其中,给人一种文化的气息,一种人文的气质。当一个人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渐渐地接受她的陶冶,慢慢地享受她的渐染,品位提高、精神升华,从而塑造出完美人格的高品质人文所在。

而大学之精神,即是由此种高尚的高等院校所培育、呵护、发扬光大的“自由、质疑、平等、诚信、仁爱”的人文主义精神。无论是何种大学,重点也好,普通也好,本科也罢,专科也罢,皆承担着引导社会风尚、引领社会潮流的道德责任,而种种社会道义的担当靠的就是这种大学之精神,亦即“自由之风气、质疑之风尚、平等之观念、诚信之品质,还有仁爱之宝贵人性”。

大学开始的经历是令人难忘的。跟很多人一样,笔者一开始也是对大学生活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因为应试教育的僵化与素质教育的灵活,高中的极端约束与大学的过分自由之间所形成的巨大的反差,广阔的大学天地会使很多人感到迷茫。然而迷茫之后,摆在每个人面前的最现实问题仍是如何在现有的大学条件下提高自身的为人处事能力、完善自我的道德品德修养。

坦然之,开学之初笔者对吉财深感失望,因其与理想中的大学相去甚远,简直是有天壤之别,但这仅仅是就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自然景观而言。一段时间之后,笔者欣喜地发现,

原来在吉财竟有如此之多的人文资源,有那么多睿智而可爱的老师在这一片肥沃的土地上默默地耕耘着,他们秉承着长税“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时刻为学生践行着我吉财“明德崇实”的崇高校训,张扬着“自由、质疑、平等、诚信、仁爱”的大学之精神。

但是俗语说的好,“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在长税更名大学一年之际,如何担当好吉财作为一个综合性文科类大学的责任是每一位吉财师生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大学的自由风气与大学行政化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大学的质疑风尚与习惯了强输硬灌的教育模式之间的冲突该如何化解?大学的平等观念与深受“人分三六九等”封建思想影响的国人之间的隔阂该如何达成妥协?大学的诚信品质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国民素质教育落后导致国人唯利是图诚信缺失之间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一系列的基本问题都值得每一位吉财人慎重思考,而在笔者看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不在学生,不在学校领导层,而是在老师。

韩愈的一篇文章《师说》中曾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说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笔者的院长李老师是一位让人值得尊敬的长者,工作之余多次与学生谈心、交流,频频参加学生活动,在带领着学生畅游文学世界,尽享文学的巨大魅力过程中,以一位家长的身份叮嘱自己的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一句“读书,为了幸福”,在尽到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的同时,也凭自身的人格魅力完成了对部分学生的部分人格塑造,能有如此长者耳濡目染、谆谆教诲,我辈幸甚!

再如笔者的新闻采访课刘老师,上课风格诙谐幽默,倡导课堂自由之风,鼓励质疑、发问,在与学生的现场交流过程中,经常以身说法,以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督促学生扎实学习、勤勉努力,使学生上课压力全无,身心放松,在最自由的上课氛围之中达到了最佳的课堂效果。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大学之精神,就是靠着这些可爱可敬的大学老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此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不过话说了回来,我们大学还是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劳动力人才的现实义务,现实总是残酷的,但是这样的现实与大学之精神并不冲突。我们相信,在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大学已经失去了学生作为工作敲门砖意义的今天,弘扬大学之精神必定会促进大学生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无论我们的学生如何在社会上生存,他们都会秉持着我吉财

“明德崇实”的崇高校训,使得大学之精神能够在今后的路途中支撑起自己的人生,支撑起自己的灵魂!

 

第二篇:大学之道 译文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

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

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

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