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读书报告

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读书报告

经济学09(2)班 高佳玲

摘要:农业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主要议题之一,农业能不能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应该如何改造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一直是经济学家们争论和研究的中心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如何改造传统农业是一个一直被提及的问题,本文在简述舒尔茨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的同时联系中国实际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助益与背离。

一、前言

我选读的是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此书对发展经济学有着重大的理论和政策意义并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方面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其中1-4章阐述了传统农业的问题与特征,5-6章阐述了传统农业不能作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原因,7-12章探讨了改造传统农业的途径方法 ,舒尔茨在书中驳斥一些理论在农业方面产生的思想废墟的同时举例引证介绍了一套更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理论。

二、传统农业的特征以及待解决问题

舒尔茨将传统农业定义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他认为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是要素配置的效率很高但是收益率极低,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农民好闲暇、不节约、不勤劳。传统农业处于一个均衡状态,其特征为1、技术状况保持不变。2、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保持不变。3、这两种状况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间足以使获得作为收入来源的农业要素的边际偏好和动机同作为一种对持久收入流投资的这些来源的边际生产力以及同接近于零的纯储蓄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在分析传统农业存在的问题时,舒尔茨摒弃了重农学派和古典学派在农业方面的遗产,他认为农业并不是取决于固定的土地供给而是农业中使用的物质要素的改进和农民能力的提高。若要确定农业中经济增长的机会,必须解决三个问题:1、低收入社会能通过有效地配置其现有的农业生产要素来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 吗?2、各国在农业部门对经济增长作为贡献的成功性方面的巨大差别主要是由哪种农业生产要素所引起的?3、在什么条件下对农业投资是有益的呢?

对第一个问题,本书的3、4两章对其进行了论述,舒尔茨认为大部分穷国的农业部门在使用它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时,效率是比较高的。

对第二个问题,舒尔茨认为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差别是相当重要的,而农民的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

对第三个问题,舒尔茨通过对以长期存在的传统生产要素为基础的社会与使用了某些现代农业要素的社会的论述得出,除非农民有机会并得到刺激去改造先辈的传统农业,否则对农业的投资就是无利的。

三、解释传统农业经济均衡——收入流价格理论

对传统农业长期经济均衡的原因,舒尔茨认为在于传统农业中对原有生产要素增加投资的收益率低,对储蓄和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刺激,而为了说明这个原因,舒尔茨提出了收入流价格价格理论。

收入流价格理论用了收入来源的供求分析来说明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中,收入是一个流量概念,它由每单位时间既定数量的收入流所组成。而收入流的增加就等于经济的增长,因此分析经济增长就要分析收入流,同样要分析获得收入流来源的价格。

在收入流价格分析中,认为持久收入流的供给是不发生改变的,若持久收入流的价格低于与需求者获得和持有持久收入流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相一致的价格,这是需求大于供给,持久收入流的价格上升直到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价格,但是这种调整过程不能引起任何经济增长。由于传统农业中农民持有和获得收入流的偏好和动机是不变的,因此对持久收入流的需求直线是一条水平线,从这些分析中得出结论,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流来源的价格是比较高的,因此传统农业中的资本收益率低,农民没有获得足够的经济刺激去进行投资,传统农业停滞落后,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为了降低收入流的价格,就要向农民提供有关新生产要素的信息,并使农民学会使用这些新生产要素。收入流价格理论为改造传统农业措施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舒尔茨认为,劳动力所获得的技能是收入的重要来源,其他来源还有土地、一切再生产性的物质生产资料等等。贫穷社会中来自农业的收入的传统在生产来源包括灌溉渠道和水坝,役畜和食用畜,简单的设备和手工工具,以及贮藏谷物的建筑物。

四、如何改造传统农业——从制度、技术、农民素质分析

上面我对舒尔茨的收入流价格理论做了简要的阐述,在改造传统农业的问题上,舒尔茨认为最根本的就是降低收入流来源的价格。

(1)、土地所有制

在农场的规模方面,舒尔茨摒弃了“规模效益”,引证苏联的例子说明大农场并不能解决农业生产率地下的问题,因为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引入一种以上的新农业要素,所以在这种改造所引起的过程中,关键不是规模问题,而是要素的均衡问题,这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问题。

舒尔茨认为,做出生产决策个人与机构的所在地是决定农业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各个组成部分与做出生产决策所根据的经济信息状况,以及与对做出有效决策的经济刺激和奖励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由“规模效益”衍生出来的大农场学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效率地下的问题。比如在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地方,农田的地租受到压抑,农田不能进行有效的配置,而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家庭农场来改造传统农业,改变农业中低效率的不在所有制形式,实行居住所有制形式是必要的制度保证,把一个人视为不可分并不必然需要大农场,这就是证明日本、丹麦和美国的家庭规模农场高效率的关键所在。

为了使资源配置得到调整,产品与要素价格的波动需要得到改善,在这里,舒尔茨支持用农业的期货价格来对付这种价格波动对资源配置的不利影响。

(2)、技术变化外衣下的生产要素

“技术变化”这一概念在实质上至少是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减少或改变的结果,而新要素引起的效益被隐蔽在“技术变化”的名下,这些被掩盖的新要素包括与资本有关的知识、人力。

(3)、供给者角度——新的有利的生产要素供给者

要使传统农业得到真正的改造,穷国农业部门的经济得到增长,从供给者的角度看,就是要降低生产要素的价格。现代农业高生产率的主要源泉是再生产性的源泉,再生产性源泉分为两部分——现代物质投入品和具有现代技能的农民。

适用于一个贫穷社会的现代农业要素首先应该依靠现有的科学与技术知识来进行生产,这样的生产服从两个基本经济特征,第一:生产者一般不能占有由这种生产所得到的全部收入。第二:当一个企业从已经有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着手从事适用于特殊贫穷社会农业的现代要素的生产时,已知的不可分性主要在于所要求的方法和科学家。这样的两个特点要求大部分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或开发研究“社会化”,因此,舒尔茨得出结论,现代农业要素的开发研究需要组织公共和私人非营利集团去完成。

(4)、需求者角度——农民作为新要素的需求者

农民能否接受一种新农业要素主要取决于这种要素的有利性与决定有利性的因素,即

这种新农业要素能帮助农民提高收益率,而这种有利性取决于价格和产量,影响有利性的因素有土地制度、市场制度等。舒尔茨以苏联的土地公有制为例,这种制度使得一种新农业要素的真正有利性只是部分归农民所有,接受、采取并使用新要素的经济刺激收到严重损害,严重打击了新农业要素的投入。

要把这种新农业要素投入到生产中,必须使使用这些要素的农民具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5)、对农民投资

舒尔茨此书的中心论点就是把人力资本作为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在新农业要素确实有利可图时,农民的作用是作为新要素的需求者来接受这些要素。但是典型的情况是,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并不寻求这些新要素,最后就主要取决于农民学会有效地使用现代农业要素,从这点来看,迅速的持续增长便主要依靠向农民进行特殊投资,以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从而成功地实现农业的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投资主要的形式有教育、在职培训和提高健康水平,技术可以通过引进和自己生产实现,对技术的引进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吸引外国人来传授其技能;另一条途径是一些人出国掌握了这些技能和知识后再回来。但国内生产的技术总是现代农业生产所需要获得的各种能力的主要源泉,为了获得这些能力就必须向农民投资。

对农民的投资遇上了很多障碍,比如政治障碍、经济障碍,在这些障碍被克服的前提下,舒尔茨提出了四条措施。

1、对于正在从事耕作而不能上正规学校的成年人来说,农闲期间的短期培训班、教授新耕作法和家庭技术的示范以及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教育的会议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在向农民的投资中,正式建立初等、中等和高等学校是基本的。并且向农民孩子进行投资,建立初等教育是最有利的。

3、完善保健设施和服务,改善农民的健康质量。

4、使一个人从所从事的一项工作转移到另外一项更好的工作的成本可以作为对做出这种转移的人的一种投资。

五、舒尔茨理论与中国现实的助益与相悖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以人力、畜力、小型机械以及一些大型机械为主。这与人力、畜力和各种手工工具以及一些简单机械相比有所进步。机械化的农具越来越为农民所接受,由此,农业的生产率会得到提高。但是,在许多地区,大规模使用机械农具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这一方面是由于机械农具的投资费用过高,农民难以支付;另一方面则是农民知识文化水平

有限,尽管近年来农民的文盲率有了很显著的下降,但专业知识的缺乏使他们往往难以驾驭机械农具。

从以上资料看,我国的可在生产要素的普及率还是不高的,根据舒尔茨的理论,这就需要生产要素价格的下降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而要素的供给方则可以由公共部门或者私人非盈利性单位承担,同时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使他们掌握使用新要素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把新要素运用到生产中去。我国现在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99.7%,农民的素质较10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专业知识培训仍需普及。

舒尔茨的理论中多次提到了土地所有制的问题,他认为农业生产率要提高就要实行居住所有制形式,并且是私有的,这和我国现行的的土地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形式是相悖的,从某一角度来说,舒尔茨关于土地所有制的看法是有其意义的,因为那能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但是和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相悖。

参考文献

[1]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 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 [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第二篇:改造传统农业读书报告

改造传统农业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把农业划分为三类:(1)传统农业。在传统农业里,传统生产要素的供应与需求实现了均衡,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收人流价格是高昂的。(2)现代农业。农民使用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生产要紊的供应和需求没有实现均衡,收入流价格是低廉的。(3)过渡农业。处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处于失衡状态的阶段。

传统农业有三个基本的特征:第一,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农业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技术条件不变;第二,农民没有改变传统生产要素的动力;第三,农民的储蓄为零,因而没有投资的经济能力。就是说,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处于均衡状态。农民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就可以走出传统农业均衡。舒尔茨问道:农民为什么在几千年的长时间里不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呢?舒尔茨研究了危地马拉的帕拉加撒尔和印度的塞纳普尔两个典型资料,说明了农民不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不是农民对市场信息的刺激不作反映,或者不做出正常的反映。农民是十分精明的企业家。因为在传统农业里,资源配置达到了均衡,资源配置也是有效率的。舒尔茨批评了阿瑟·刘易斯、罗森斯坦一罗丹等经济学家提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观点。这对于舒尔茨的理论体系来说是必然得出的理论结论。

既然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那么如何解说传统农业的停滞落后呢?舒尔茨驳斥了两种长期流行而且影响深远的观点:一种是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另一种是有名的隐蔽失业理论。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民愚昧、落后,对经济刺激不能做出正常反应,经济行为缺乏理性,所以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必然低下。舒尔茨却否定了这种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在传统农业社会重,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并

引用索尔·塔克斯《一个便士的资本主义》对危地马拉的帕纳加撤尔和w·戴维·霍珀对印度塞纳普尔这两个传统农业社会所作的详细调查资料,支持自己的假设。《一个便士的资本主义》中对这种社会人民行为的仔细描述和许多说明价格、成本和收益的表中反映出来的各种证据有力地支持这样一种推论:人民在配置当前生产中他们所拥有的要素事实是很有效率的。生产方法、要素和产品中都不存在明显的不可分型。在男人、女人和能干活的孩子中,即不存在隐蔽失业,也不存在就业不足,而且对他们之中年龄最小的人来说,也没有零边际产品这种情况。因为即使是年纪很小的孩子也可以到农田干活而作出某些有价值的贡献。产品和要素的价格是灵活的。人们对利润作出了反应。在他们看来,每一个便士都要计较。“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接受一种新生产要素的速度取决于适当扣除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之后的利润,在这方面,传统农业中农民的反应和现代农业中农民所表现出来的反应相类似”。“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在农村依靠传统的资源和技术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要素配置能使经济的产量得到提高”?37。综合检验帕纳加撤尔和塞纳普尔生产中要素配置的资料后,舒尔茨将要素的概念扩展到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根据这种全面要素的概念,舒尔次得出了一系列结论:一、这个社会之所以贫穷是因为经济所依靠的要素在现有条件下无法生产得更多。亦即在这些简单化的条件下,所看到的贫穷状况并不是要素配置有什么明显的低效率造成的。二、不管他们适应经济条件变化的速度如何,与这种分析相关的重要事实是,他们的确能做出反应。三、无论本国还是外国的有能力的农场经营者都不能像农民说明如何更好地配置现有生产要素。隐蔽失业理论又称“零值农业劳动假说”,构成零值农业劳动假说的基础是农业中有一些工人对生产没有做出贡献的概念,其基本观点是:传统农业中一部分人的边际生产率是零,尽管这些人

在干活,实际上对生产毫无贡献。这种就业实际是隐蔽失业,把这些人从农业中抽走,并不会使农业生产减少。舒尔茨详细分析了这一学说的理论渊源和基础:这种学说的主要根源是一组通过玩弄花招而形成的错误的统计估算,或是利用了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所达到的生产要素的结合和较高的劳动产量并且把这两个因素的混合应用于贫穷的农业社会。舒尔茨分析了1918~19xx年流行感冒引起印度农业人口的减少和农业生产下降的关系。由于1918—19xx年的传染病,印度的农业劳动力大约减少了8%,谷物播种面积急剧减少。这一事实证明:在传统农业中,农业产量的增减与农业人口的增减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必然是农业产量下降。所以,“贫穷社会中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学说是一种错误的学说。

舒尔茨提出了收入流价格较高和资本收益率低两个假设。他认为,在传统农业里,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流价格是比较高的,投入传统农业的资本收益率比较低。舒尔茨估计危地马拉帕那加撒尔的土地收益率在8.7%-9.9%之间,扣除有关费用,土地的纯收益率不足4%。印度塞纳普尔的土地收益率不到1%。所以,外国资本很少投入到传统农业部门,贫穷社会里的再生产性农业要素很少,甚至政府也很少投资到传统农业部门。

舒尔茨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对策思路。(1)改造传统农业的方式只能采取市场方式,不能采用命令方式。命令方式是政府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政府不仅重组农业生产,而且要指挥农活动,这样必然会束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是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中心人物。采取市场方式.给农民以经济刺激,就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重组农业生产单位。由于专业化的存在,一个农场的规模不要太大。舒尔茨批评了传统的大农场观念,提出了农业生产基本单位的

特点是具有真不可分性。具有真不可分性的单位只能是农户。(3)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投入新的技术、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是农民,供给者是发现、发明、生产和供应新生产要素的那些人和单位。新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有营利的企业和非营利的单位两类。非盈利性单位免费提供新的生产要素,实际上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要继续取得资源才能提供新的产品。能够持续供应新的生产要素的单位,都是盈利的企业。新的生产要素也是商品,通过市场进入农户。在穷国,新的生产要素的市场狭小,因此需要政府提供帮助。农民接受新的生产要素的动机就是有利性。有的新生产要素的使用,需要农了民学习知识,学习是需要化费成本的。所以,要向民投资,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

此外舒尔茨提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理论:资金依然是绕不开的难题。舒尔茨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从经济思得想史上看,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

舒尔茨提出了农业要发展和改造的新思想。在现代化过程中,农业要不要发展,能不能发展是争议的。比如,古典经济学大师斯密就没有看到农业的改造和发展。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里认为,国民财富巨大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而分工只能引入制造业,不能引入农业。“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农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总跟不上制造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都没有提出过改造传统农业的问题。在当时的古典经济学那里,国民经济就是工商业经济,而不是传统农业,也就不存在改造传统农业的问题。

约翰·穆勒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到20世纪50年代的一百多年来,

经济增长理论的系统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经济增长,以及农业进步的理论研究,被主流经济学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所忽视。19xx年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也没有给农业应有的重视。阿瑟·刘易斯40岁时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内容广泛,系统研究了经济增长理论,但是仍然没有摆脱轻视农业的倾向,只在第三章第四节用了一个目的篇幅。讨论土地所有制和农户的规模两个农业问题。刘易斯在《二元经济论》里,把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作为现代产业所需要的新增劳动力的来源时,才讨论到了农业。正如不少学者所批评的那样,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忽视农业。其实,忽视农业的不仅仅是刘易斯一个经济学家,而是一二百年来经挤学界的一个普遍倾向。

舒尔茨提出了向农民投资的新观点,现代化需要巨额资金,这是一个曾经困扰了一二百年来无数经济学家的难题。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采取了罪恶的原始积累方式,成功地积累了大量资金,掀起了现代化进程。可是对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可能重走资本主义初期积累资金的老路,积累巨额资金依然是绕不开的难题。不少发展经济学家显得束手无策。比如,纳克斯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经济发展是需要巨额资金,资本缺20世纪20年代,俄国左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了所有谓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就是把农村作为社会主义工业的“殖民地”,剥夺农村的剩余作为工业化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的来源。可能是斯大林讨厌左派经济学家说得那样露骨,而不是反对他们提出的基本思路。从政治上看,斯大林高明得多,他引用了列宁用过的“贡税”这个词,然后说,工业化吸纳农业剩余,是农民向国家缴纳的“贡税”。农民缴纳贡税,不仅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农民自身的利益。如此巧妙的解说也许有助于平息农民的不满。刘易斯研究了一些国家的实际情况,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吸纳农业剩余,不仅

仅是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仅是斯大林经济模式,而是后进国家工业化初期较为普遍的现象,比如.日本、俄罗斯工业化初期都发生过从农业筹措资金的现象。 舒尔茨没有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从何而来,只是明白无误地提出,要向农民投资。他说:“农民得到了知识,如果命令农民去增加生产也必然要失败。需要采用向农民提供刺激和奖励的方法。使得这种改造成为可能的知识是一种资本形式,这种资本需要投资——不仅体现了部分知识的物质投入品投资,而且更重要的是向农民投资。”向农民投资是正确的,但是不解决资金的来源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舒尔茨提出了向农业供应新的生产要素的思想。舒尔茨不同意把生产要素分为土地、劳动、资本(物品)和技术变化两大类,因为这种看法把技术看作是单独的生产要素,好像独立于土地、劳动和资本。技术不是单独存在的生产要素,而是隐蔽在生产要素中间。农业生产过程就是把有关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农业劳动力,农业机械等组合起来的一个运动过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就在于把传统的生产要素向现代生产要素过渡。农民作为农业劳动力,始终是一种生产要素。传统农业里的农民与现代农业中的农民,都是劳动力,但是有一个根本区别:传统农业里的农民,投入的人力资本很少,从事消耗大量体力的简单劳动;现代农业里的农民.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资本,不但从事简单劳动,而且要从事主要消耗脑力的复杂劳动。所谓技术实际上都是以人力资本的形式,臆蔽在农业劳动力里面。所以.向农业投入新的生产要素,即技术和知识,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举措。舒尔茨的观点是一个新思想。传统经济学研究农业比较注意农业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往往忽视农业生产要素的更新,农业自身发展阶段的提升。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农民处于分化过程中,农民作

为小生产方式的代表,“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如果说农民是革命的,那是鉴于他们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马克思恩格斯确信,在现代化过程中,小农那种生产方式,“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他是未来的无产者”,将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替代。马克思恩格斯忽视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没有提出传统农业将改造成为现代农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