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老子》读书报告

一、基本要求:

第一,选择一本有关《老子》一书的专著或译作来通读。

第二,通读《中国古代名著导读》中的《否定性思维特质——老子》一章

第三,以下面的问题或思考题作为线索理解并思考《老子》这本文化名著中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并重点理解这本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否定性思维特质。

南京农业大学《老子》读书报告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鲁迅便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洋洋洒洒不过五千余字,但却字字珠玑,可以说是一字就涵盖了一个观念,一句就容纳了几多的妙义。而正是由于《老子》一书的“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对其的解读也就“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几千年来研究老子的人如恒河沙数,流传下来的名家著作,足有百家之多,文字也有数百万之巨,各家各说杂陈,见解不一。黄老派引其义成“君人南面之术”,养生家解其义为安身长命之术,或为救世之书,或为求道之作,近代以来受西方思想影响,学者则多称其为论述哲理的哲学著作。各说杂陈,见解不一,让人读来有治丝益棼之感。我仅仅略读了两部不同版本的《老子》,便深深明白了这种说法,不禁更加为其的广博精微而叹服。宋儒郑樵说过:“学术超诣,本乎心识。”由于我学识浅陋,对《老子》还远远称不上学术上的研究,更没有像前面提到的各家那样有如何高深的见解,仅仅是一些个人浅薄的看法而已。

《老子》通篇围绕“道”“人”两者展开。道为本,而人应穷极道体以用之,最终几于道。道“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为天地万物之始之母,具无穷之用,是天地之根本,因此人应穷究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顺大道而行,做到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人以道为宗极,由下自然而然的产生关于修身、养气、立身、处世、治政等的种种方法道理:“致虚极,守静笃”,“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达“无为而治”。这些方法道理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的建功立业,乃至安身立命都有大用处,可见顺应大道,方可成就功业,所以人更应“惟道是从”,这也是合乎大道的。通读全篇后,我发现《老子》一书虽通篇不离“道”这一字,并将“道”抒发为亘古不灭,至高无上的根本之理,极尽语言来彰显“道”的伟大,但透过这些我更看到的是人的难能可贵,因为道虽为天地之根本,具无穷之用,是至高存在,但人却可以体悟道的伟大,顺应大道而行,将道的无穷之用灵活地掌握应用。所以我认为《老子》的核心在“人”而不在“道”。此外,老子在论证过程中大量运用辩证法,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有”“无”,互为因果,相生互变,始终循环往复,“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一正一反,使读者对事理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加体现老子思想的深邃。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

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古代智慧的底蕴。 据老子所说道是“惟恍惟惚”的,是“独立不改”的,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但“道”之一途太过虚幻,太过飘渺,“道”也是难以在外在世界验证的,是难以掌握的。所以我对《老子》一书更看重的是其中的修身立命的道理,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不是那似真似幻,让人捉摸不透的“道”。以下就是我自书中节选的一些我看重的段落: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开篇以“上善如水”为纲领,提出一个人要效仿水之到无上德行,做到如水般至柔之中却又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与气度。水善于滋养万物而又不与万物相争,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可以用“水唯能下而成海”来形容。人要如水般善于自处,选择合适的位置;心胸如水般深沉静默而又包容一切;与人相处同水一样细腻真诚;说话如潮水般准而有信;立身处世如水般端正持平;做事精明能干发挥所长,像水般无所不往,无往不利;把握时机,及时而动如水般宜静宜动。与物不争,与世无争,便可永无过患而安然出顺。这段演绎出了如水之美般的人生哲理的文字被至今仍被无数人奉为人生至理,不断引用学习。它所描绘出的境界可以说达到了人生处世的艺术的地步。为人当如水般谦容无私,刚柔并济。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

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泊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士”要在学问道德上都做到精微无瑕,玄妙非常,通晓四方,深邃无边,达到“絜净精微”的境界。这种境界勉强形容就是:小心谨慎,如冬天过河般战战兢兢,便是古人所说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意思;犹疑慎重,思虑周全,察晓四周的所有情况;待人处事恭恭敬敬,严肃慎独,犹如上门做客一样;相处时却又如冰雪涣释般,温暖亲切;如朴石般平实无奇,敦厚老实,却又内含宝玉;潇洒大度,豁达空灵,像深山的幽谷一样;浑浑沌沌,大智若愚。“沉静恬淡,似湛深的大海;飘逸无拘,像没有止境”。安静下来将浊物慢慢澄清,活动起来在安定中徐徐前行。要这样就要做到不满不盈,添一毫则嫌重,徐徐而生。本段前面先描述了“士”所具有的慎重、周全、威严、亲切、平实、豁灵、浑朴的境界;而后描述如何修得,要不暴不躁,不盈不满,悠然“徐生”。可以说这段文字生动的描绘出了道家所推崇的那种悠然洒脱的人生境界。这两段皆是《老子》中关于人生境界的描写,而这种凝静洒脱,悠然自得,徐徐而生的人生境界让我不由心向往之。

 

第二篇: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概论读书报告

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获取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的重要性

(1) 农业是不可替代的大产业。农业是世界上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的大产业,有些物质只能在植物体内完成,8种必需的氨基酸和2种必需的脂肪酸。

(2) 农业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3) 农业与粮食和食物安全,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一) 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1.气候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2.市场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

(二) 突发性因素引发的波动性

1.农业生物因素的突变2.农业环境因素的突变3.农业技术政策或措施的失误引起农业波动4.社会的变化与农业经济政策的失误引起的农业波动

(三) 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波动

1.地球的温室效应2.酸雨3.臭氧层空洞

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一)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1.地球上的自然气候有明显的地域性2.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3.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农业生产地域性。

(二)农业生产的综合性

1.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决定其综合性。农业系统是由4个基本要素构成(农业生物要素,农作物、林木、水产、菌、藻等五大类;农业环境要素,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和生物等;农业技术要素,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技术;农业社会要素,农业投入、产出、管理的社会因素);

2.大农业由农业生产8个综合部门组成。农业生产业、工业、商业、金融、科技、教育、建设、行政管理与政策。

3.农业生产由农、林、牧、渔业综合组成。

4.各农业行业由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组成。

5.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性。

三、农业资源的有限性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难题。随着今后人口的继续增长,土地和水资源的矛盾,将会日益趋重。

四、农产品的特殊性

农业产品绝大多数都是鲜活产品(有机物质),保质储存难,保鲜更难,有严格的储存期限。

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同期性

4.农业生产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

5.古代农业基本概念:古代农业是用铁、木具,利用人力、畜力、水力、风力和自然肥料,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

6.近代农业基本概念:近代农业始于产业革命而止于20世纪中期,历时约100年,是从古代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也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阶段。

7.古代农业主要的成就:第一,促进了原始农业阶段驯化的各种动植物资源的传播和交流,极大的丰富了各地的农业生物资源,为各地成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提供了适应的动植物。第二,改变了原始农业只靠长期悠闲,自然恢复地力的状况,创造了利用人工有机化肥提高土壤肥力。还创立了间作、套种等复种耕作制度,提高土地生产力,初步实现了土地的用养结合,自然生态平衡基本维持。第三,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生产体系。欧洲牧,中国农,人们对无法利用的农副产品和农业不能利用的土地,通过发展畜牧业加以开发利用。

8.古代农业的不足:第一,投入古代农业中的能量仅是人力蓄力有机肥,投入不足,数量有限,相应的农业提供给社会的产品也相对不足,其产生的效益低下,进步缓慢;第二,古代农业对环境的维护是低水平的。

9.近代农业的成就:在近代科学技术的直接作用下,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能量输入农业,从而使农业的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分工,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逐渐形成。

10.近代农业的主要不足:由于近代农业的高产依赖于农业以外其他能量的输入,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加上能量输入技术的不完善,能量的利用上出现了极大的浪费。同时,农业化学物质运用于农业生产后,其在土壤以及水中的水中的残留部分,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通过物质循环进入到农作物和牲畜的体内,危害人类健康。

现代农业的基本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农业。它主要依赖机械、化肥、农药水利灌溉、生物和信息技术,由工业部门提供大量物质和能源主要从事商品生产的农业。

现代农业的趋势:平面式-立体,石油型-生态型,自然式-设施,机械化-自动化,农场式-公园,化学-生物化。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实现了生产工具的机械化和智能化,依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现代农业的主要成就:有效的减缓近代农业生态危机,能源危机和由城乡对立,工农对立引起的经济危机。

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农业资源缺乏,水资源不足,土壤侵蚀,地力下降,能源枯竭,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制约当前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11.农业区划基本概念:对农业生产空间分布的一种科学分类方法。它是实现农业合理布局制定农业规划的科学手段和依据,是用严格的科学态度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12.中国主要的农区:①东北区,②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③黄淮海区,④黄土高原区,⑤长江中下游区,⑥西南区,⑦华南区,⑧甘新区,⑨青藏区,⑩海洋水产区。

13.农业自然资源基本概念: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土地、土壤、气候、水和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依赖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化肥、农药和农机具是农业生产依赖的社会资源。)

14.农业环境的基本概念:是以农业生物(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鱼类等)为主体,包括围绕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15.农业环境的特点:范围广(农牧渔生产活动领域广阔,这种农业环境范围广和局部农业的差异决定了农业环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和影响的半自然环境);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察觉恢复。

16.如何加强农业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农业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生态平衡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研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应用技术(农业环境质量的调查、监测和评价;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农业环境污染的控制;农业环境的综合防治;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生态管理与调控)。

17.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又称生物学放大作用,是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度不断升高,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

18.农村产业结构基本概念: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复合系统,是指以资源合理配置为基础的农村地域内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层次之间及各层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农村三大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个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项目之间,项目中各产品之间相互交织的经济联系,以及在占用要素和经济产出等指标上的量的构成比例。

19.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农村产业结构的脆弱性,(演进状态上的低层次性:农村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第一产业;其次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产业结构的承受力差,转换率不高);农村产业结构的基础性(农村产业的巨大资源潜能仍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力量);农村产业结构的产业关联(各产业内部存在单向多向,顺向逆向,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农村产业与农村之外的产业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内在规律(受到双重规律支配,自然规律以及经济规律的支配);农村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农村产业的演进遵循克拉克法则,即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逐步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方向发展)

20.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虽然有所改善,但仍不合理,种植比重过大,渔业林业比重过低;第二产业,近年来农村工业发展迅速,但逐步放缓,原因就是技术水平低,农业工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得不到保障以及缺乏现代管理手段;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依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0.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首先,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严重抑制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进程。其次,农业资本调整不足。(全国基础建设中,农业资本建设投资比重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减少,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事业费不足;本该在农业投入中承担较大份额的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呈下降趋势;农村集体和农村个人对农业投入呈下降趋势)。第三,农业科技水平低,技术落后。(科技进步是农村进步的决定因素)。

2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①因地制宜的原则,②循序渐进的原则,③可持续的发展原则,④以市场为导向,⑤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⑥质量效益原则

2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①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等多种形式办学;②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对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③稳定发展农村第一产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a.保证粮食产量稳重有增b.按照调优,提高与创新的方针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c.积极发展林业和渔业d.积极发展畜牧业e.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④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强政策引导,创造条件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明确方向重点,提高发展规模和档次;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培养经济增长的点;完善企业信用担保营运体系,广开融资渠道;在第一、二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

23. “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

2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

25.农业产业化:是适应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推动力,能有效解决结构调整中的一系列问题,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26.农村产业化的三大基本条件:一,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二,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的分配纽带,处理好这个关系,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果的巩固,若处理不好,则会带来负面影响。三,必须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首位,不能过分重视眼前的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27.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成功经验对我国有何启示:

西方国家:扩大国内农产品市场;扩大国际农产品的贸易;采取宏观调控的方法较好的归法市场流通秩序,将农业的生产和经营转化成一种商业活动,提高农业的商业化水平;注意运用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成果支持农业现代化;发达的农业市场化体系的形成,其门类齐全,分布广泛设备先进,不断采用新技术开发产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自由竞争,有法可依,执法严谨的标准化,规范化,秩序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再者农业生产过程高度商业化,农业市场化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每项活动都转化成商业活动。

我国:推进农业市场化建设是解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问题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农业改革的重大措施;是应对加入WTO,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举措。

①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②农产品期货市场

28.可持续农业的核心:协调好农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其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即在确保农业的生产和农产品产量获得稳定增长的同时,谋求人口增长获得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

一、 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及蔬菜、花卉、瓜果等生产。 广义的农业又称为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其中副业是主业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如农副产品加工、农机具制造和修理、农业能源建设、农业服务业、养虫业。

二、 农业生产的特点:(一)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因为农业生产过程是通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变化来实现的。生理变化同自然环境要素如光、热、水.气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全部过程都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二)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于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而自然条件在地表的分布是多种多样,具有地域特征。安排农业生产,特别需要重视因地制宜原则。(三 )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农业生产不仅要因地制宜,而且还要因时制宣,认真分析不同季节农业劳动力和各种农业技术设备的需求情况,力求使农业劳动力和各种农业设备,在一年四季中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 农业的发展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

四、 传统农业的特点:一,、生产工具已经从原始农业的石器进步到铁器手工工具。(并利用畜力(牛、马)耕作,农业中已广泛运用快犁、风车、水车、石磨等工具。)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水平逐年提高。1、农时的重要性,农时是农业生产成功的前提。不按农时,任何良种、良法都无法发挥作用。2、精耕细作,表现为耕—耙—耖技术。3、选用大量原始的品种资源。4、积累了多种丰富多彩的技术经验。5、注意用地与养地,有机质循环,保持生态平衡。 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在于是经验性农业,积累的经验长期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难以推广,缺乏现代自然科学和生物学知识,无法深入到解剖学和生理学领域中去。只是局限于肉眼所见,无法认识细胞染色体等微观现象。另一方面,缺乏大功率的机械用来耕种。

五、 生态农业就是依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的特点:整体性、协调性、综合性、战略性、高效性、因地制宜性。

六、 农业生产依赖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土壤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七、 农业环境主要特点:1、范围广,农、牧、渔业生产活动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人迹罕至的远海、荒漠、冻原及星星点点分布的城市和工矿区外,都属于农业环境;2、不稳定性,农业环境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和影响的半自然环境。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觉察和恢复,农业环境质量的恶化是积累性的,一般在宏观上不会立即出现明显变化,其发展过程是非常隐蔽的,因此不易觉察。

八、 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1、光 能,地球上只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才能转化和贮存太阳能为化学能。而一切植物的产品都是由关合作用制造出来的。因而光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2、温 度,生物学温度:指各种作物或各种作物的不同生育期,正常生育所要求的温度范围,通常用三基点温度表示,即最低—最高—最适温度。3、水 分,水是植物生活不可缺少的因子之一,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分不足,会使植物生长发育趋向停顿,严重的会引起旱害和死亡。4、营养要求,作物需要肥料如同人需要食物,没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就不可能使作物获得高产,而且品质也会降低。5、作物个体营养,(1)、个体生长健壮,各部门器官比例恰当,生理机能协调,抗逆能力强。(2)、作物产生较多的生活力强的后代,即获得产量高、品质好的收获物。(3)、作物有机营养物质数量、种类、比例协调,即干物质生产、消耗、运转、分配、贮存和积累协调,要求有机物质积累多、消耗少、分配合理、积累适当,即有机营养供求平衡。6、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土壤,按质地将土壤分为四大类型:砂土、壤土、粘壤土和粘土。

九、光能利用率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光合作用累积有机质所含能量与照射在同一面积上日光能的比率。

十、限制光能利用率的原因和提高途径:1、光能转化率低。2、一年生作物在生长初期覆盖度低。3、中高纬度地区,农业生产每年有一段时间低温时间限制,生长只限于春夏两季。4、光合作用过程受空气CO2含量的影响。5、植物的水气压通过气孔闭合,影响CO2的有效性。6、作物营养物的缺乏。7、病虫的危害。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1、选育高光效品种,从光能利用率的角度进行品种选育。2、增加光合面积,力求“全田皆绿”。3、充分利用时间,力求“四季常青”。4、充分利用空间,力求均衡受光。5、增施CO2。

十一、水分的调节方法:1、喷灌。2、地面灌溉,包括:漫灌,沟灌和滴灌。

3、地下灌溉。

十二、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大量元素:包括C、H、O、N、P、K、Ca、Mg、S 9种。微量元素:包括Fe、B、Mn、Cu、Zn、Mo、Cl 七种元素。

十三、低产田有三个含义:1、低产:产量低于当地常年平均水平的20%以上,经改造后,短期采取常规措施达到一般水平,特殊措施显著增产。2、低产是不良环境造成的如旱、涝三废污染等。3、土壤中有严重的障碍因子,如耕层浅,过酸过碱,有机质少,缺素,地下水位高,土壤结构不良等。低产:产量低于当地常年平均水平的20%以上。

十四、美国农场所有制形式 :全自耕农农场、半自耕农农场、佃农农场。

十五、国外生态农业的特点:1、西欧和美国:①采用现代农业机械、作物新品种、良好的牲畜饲养技 术。采取水土保持技术和有机废物、作物秸秆管理技术。②完全不用或极少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③以豆科绿肥和覆盖作物为基础的轮作。④用凿形或因盘形装置强耕,大多数农民不用有壁犁翻饼土壤。⑤梯田、带状作业和等高作业,以保持水土。⑥作物的氮素来源主要是豆科植物固氮以及牲畜粪便和作物秸秆还田。只对特别需氮的作物补施一点化肥。磷肥和钾肥则采用磷灰石和海绿石。⑦通过轮作、耕作和中耕控制杂草,极少用除草剂。⑧主用通过轮作和保护天敌控制病虫害。2、罗马尼亚:①实行合理的轮作。主要结构为:麦类一大豆一玉米一饲料。日创这已在全国成为一项带有政策性的生态技术措施。②注重有机肥的使用。强调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的心脏和命脉,其含量不得低了2.5%,③积极开展良种的培育与应用。④重视农田的基本建设,全国l/3农田实现了水利化。⑤强调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利用。3、菲律宾:①奋牧业与种植业结合型。②畜牧业、渔业与种植业结合型。③渔业与畜牧业结合型.④畜牧业与果蔬种植业结合型.⑤渔业与果蔬种植业结合型。⑥渔业与稻田结合数。⑦旱地农牧渔结合型。⑧旱地农牧结合型。

十六、扩大农产品需求方面的基本方法:扩大农产品出口;对有些农产品进口实行严格的限制;扩大农产品的工业用途;实行国内食品的分配计划。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七、产业的划分及包括的种类:第一产业:即广义上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即农、林、牧、渔; 第二产业:即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工业(制造业、采掘业、煤气、蒸汽、电力、供水)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十八、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分别:农村产业结构是指以资源合理配置为基础的农村地域内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层次之间及各层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的是产业在农村这个地域,是个区域性概念,而农业产业结构强调的是产业结构中的行业构成, 从组成内容上看,农业产业主要指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而农村产业由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农村工业、第三产业——农村服务业组成,因而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局限性太大,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三者之间互不协调的状况进行改变,同时改变其各行业内部的关系。

十九、农村产业结构的问题: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虽然有所改善,但仍不合理,种植业比重虽由1978年的80%降至了2004年的50%,但是该比重仍然过大,而渔业、林业比重过低。2、农村第二产业_工业发展迅速,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放缓,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仅少数企业采用现代技术和装备,绝大多数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处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阶段;二是农村工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得不到保证;三是农村工业缺乏现代管理手段,其发展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加剧了其与城市工业对能源和原料的争夺;四是融资渠道不畅,发展资金短缺。私营个体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私营个体企业普遍存在发展资金紧张,贷款难等问题。3、农村第三产业较过去亦有了很大发展,但依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商业与农村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交通运输业紧张,许多产品不能及时运进运出;三是邮电通讯业滞后,电报、信件等传递较慢,且方式落后;四是农村技术服务落后,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且服务质量跟不上;五是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教育基础设施差,教师待遇低,教师队伍不稳等。

二十、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应该具备的特征和方向:特征:一、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增长,能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日益增长,但其比重大小顺序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同时大部分农民进入城镇,农村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远多于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三、种植业内部,粮食比重下降,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比重增加;养殖业内部,以消耗粮食为主的生猪比重下降,草食性的牛、羊、兔、禽等比重上升;四、农产品品质及其商品率大大提高;五、各产业协调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有力保护,真正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开拓市场,搞活流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保证第一产业绝对增长,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快速增长,相对比重尽快提高。

二十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方法:1、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2、实行城乡一元的户籍制度,取消针对农民工的种种歧视性规定与不合理收费,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4、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发展对外劳务输出。

二十二、精确农业:精确农业是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信息科技支持下,组装集成的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它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作物科学、农艺学、土壤学、植保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和智能化农业装备与自动监控技术、系统优化决策支持技术的优化组装。

二十三、现代农业: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二十四、现代农业的主要形态:都市农业、持续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或称观光农业)、植物工厂、农业科技园区、工厂化农业。

二十五、农业科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步向农业领域渗透、移植和交融的结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