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生理学实验报告

《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

学院:重庆工商大学 学院:体育学院 班级: 2011级2班

本组成员:宋东来、涂志国、方博、落实中、刘绍雄、肖曦

实验名称:实验五:运动性疲劳的特征、诊断与消除实验

【目的】学生熟练掌握和了解运动疲劳的特征、诊断与消除方法

【原理】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进行连续多次的大负荷运动后,机体在“预定或特定”时间、空间里不能重新建立适应平衡的、复杂的功能变化过程。由于运动的负荷和性质不同,会对人体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运动型疲劳的诊断须依据运动负荷的性质决定。不同时间的全力运动和不同代谢类型的运动项目,疲劳特征不同。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型疲劳,是由于肌细胞代谢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型疲劳,往往与能源贮备运用过程受抑制相关。非周期性练习和混合练习,其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是加深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一级运动中动作多变的练习,则较容易疲劳。静力性练习时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应部位持续兴奋,肌肉中血液供应减少以及憋气引起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是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

消除疲劳的基本原则:依据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特点及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进行。

【对象】正常人

【器材】反应时测定仪 闪烁值测定仪 两脚规 旋转椅 肺活量计 血压计 听诊器 心电图等

【试验方法与步骤】

一、

1、肺活量的测定:

1仪器归零,令受试者取站立位,竭力深吸气后,由吹气口向筒内作最大限度的呼气,记录○

数据,连续测量三次,取最大一次的数值作为肺活量值。

2运动后连续肺活量的测定(在较大运动负荷后测试或技术课后另行测量)○,连续5次肺活量,肺活量的变化。

1、 心率血压的测定:

1静坐五分钟。○以10秒为单位,连续测量三次,其中两次相同并与另一次相差不超过1次,即认为是相对安静状态。

2运动后,以10秒为单位,连续测量三次,观察心率变化特征。 ○

2、 血压的测定:

运动前后分别测试受试者的血压变化,观察运动对人体血压的影响。

3、 心电图:

运动前后分别对受试者进行心电图扫面,观察运动后心电图的变化。

二、不同形式的运动练习的疲劳机制不完全相同,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无氧练习

1、受试者尽力全速百米冲刺3组,运动后即刻测试受试者的心率、血压、肺活量、心电图的变化,并记录数据。

(二)有氧练习

2、匀速尽力跑1000m,受试者跑完后即刻即刻测试运动后心率、血压、肺活量、心电图变化,并记录数据。

【疲劳判断的方法】

1

(一) 主观感觉:

运动时的主观感觉与工作负荷、心功能、耗氧量、代谢产物堆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故而运动时的自我感觉对判断运动性疲劳有一定的客观性。

主观感觉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可参照以下简易判断标准

自我感觉:

1、无任何不舒服

2、疲劳、腿痛、心悸

3、除疲乏、腿痛心悸外、尚有头痛、胸痛、恶心甚至呕吐等征象,且这些征象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排汗量:

1、不多

2、较多

3、非常多,尤其是整个躯干部分。

呼吸:

1、中度加快

2、显著加快

3、显著加快,并且呼吸表浅有时会出现节律紊乱。

动作:

1、步态轻稳

2、步态摇摆不稳

3、摇摆现象显著,出现不协调动作。

注意力:

1、较好,能正确执行指示

2、执行口令不准确,会出现错误的技术动作

3、执行口令缓慢、技术动作出现变形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二) 客观指标

1、 骨骼肌的指标

①肌肉力量,运动引起的肌肉疲劳最明显的特征是肌肉力量下降,一般常以绝对肌力为依据,运动后肌肉力量明显下降,不能及时恢复,可视为疲劳,测试时根据不同的运动形式有针对性的测试运动肌肉力量。

②肌肉硬度:肌肉疲劳时收缩机能下降,而且放松能力也下降,表现为肌肉疲劳时,肌肉不能充分放松,肌肉硬度增加。

③肌电图:肌电图是肌肉兴奋时所产生的电位的变化,也可反映肌肉兴奋收缩程度,运动过程中的肌电图变化可确定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的机能状态,通过肌电图可反映出肌肉是否疲劳。。

2、心血管系统指标:

A心率:心率是评定运动性的最疲劳的最简易、最直接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中心率和恢复心率对于疲劳进行判断。

①基础心率:反映机体最基本的机能状况,机能正常时基础心率相对稳定,如果大运动负荷训练的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10次/min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现象,如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表明疲劳累积,应调整运动负荷。

②运动中心率:一般用运动后即刻心率来代替,按照训练——适应理论,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完成同样运动负荷时,心率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如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 ③运动后心率恢复:如运动后心率恢复到以前的状态的时间延长则可视为疲劳。 2

B心电图:运动中心脏疲劳可使心电图出现异常变化,T波下降或倒置,S—T段下移,可以以此来判断心脏疲劳。

C其他:

①皮肤空间阈来诊断,即疲劳时触觉机能下降,辩皮肤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下降。 ②闪光频度融合:即疲劳时视觉机能下降,根据闪光融合频率的阈值诊断疲劳。

③唾液PH值:即剧烈运动后乳酸生成增多,唾液PH值下下降,因此可用测定唾液PH值来判断运动性疲劳。

C肺活量:运动后肺活量减小,以此来判断呼吸肌疲劳。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一)心血管系统疲劳消除的方法

整理活动:

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效果良好的消除疲劳方法,一般是在运动训练结束后即刻进行。

(二)骨骼肌疲劳的消除方法

温水浴:

水温以40度左右为宜,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为10分钟左右,勿超

过20分钟以免加重疲劳,也可在训练结束半小时后进行冷、热水浴,冷水温度为15度,热水温度为40度,冷浴1分钟,热浴两分钟,交替三次。

(三)调节神经系统法:

按摩:

按摩的部位,根据项目的特点和疲劳程度而定,一般将按摩的重点放在运动负荷最大的部位。采用人工按摩时,肌肉部位以揉捏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抖动和扣打等手法;关节部位以揉为主,穿插使用按压、搓和运拉,按摩开始和结束时用推摩和擦摩的手法,按摩可在运动结束与整理活动一并使用,也可在运动结束洗澡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当运动员非常疲劳时,需休息2至3小时再按摩。

运用消除疲劳的方法也因人而异,具有针对形的进行。

3

 

第二篇: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判断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判断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判断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判断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判断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判断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判断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判断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判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