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作稳定性实验报告

手动作稳定性实验报告

摘要 学习手动作稳定性的目的是除了学习其本身,还要学会检测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实验中被试从九洞仪直径大的洞向直径小的洞移动连续点击,只要在每洞中点击三次没碰到边则算通过,当出现连续碰边两次时,则被认为失败。手动作稳定性存在个体差异,并受个体情绪的影响。

关键词:手动作稳定性 情绪 指标

1. 引言

动作稳定性是动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他受个体自身和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情绪的波动会引起手臂肌肉的震颤。当一个人尽量控制自己的身体、手臂和手指等保持不动时,往往仍有明显的不由自主的细微颤动,身体某部位的这种颤动范围可作为控制运动能力的指标。颤动范围越大,控制运动的能力越低;反之,控制运动的能力越强。而当一个人出于某种情绪状态时,这种身体的不自主颤动会比心平气和时明显,所以这种颤动范围又可作为情绪强度的指标。本实验所用的九洞动作稳定器就是一种通过测定手的动作稳定程度来间接测量情绪波动程度的仪器。

前人在有关的研究中已发现:(1)手臂动作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6-8岁最明显;(2)右手的运动稳定性超过左手,6-12岁比15、16岁明显,成人则有时相反;(3)大多数男孩的两手运动稳定性都超过女孩;(4)运动的方向对稳定性有影响。

本次实验目的是学习测定手动作的稳定性,检测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

2. 方法

2.1 被试:三名温州大学女大学生,年龄为22岁、22岁、23岁,其生理各项指标均正常。

2.2 器材:JGW—B型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打印单元。

2.3 实验步骤:

2.3.1 用导联线将九洞仪的计时、计数输出与心理实验台的计时、计数输入联接好,将测试笔的插头插入九洞仪的探笔插口。

2.3.2 将电源插头插入实验台主试侧右方插座内,接通电源。开始计时、计数器电源开关,计时屏幕显示为:“0.000”秒,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显示为“0”工作方式选择“计时、计数”。

2.3.3 指导语:请你用优势手握住测试笔,悬肘使测试笔与九洞仪垂直的伸入洞内,直到与洞底接触(这时九洞仪上方源灯亮)再取出。笔进出洞不得碰洞边,先进大洞完成三次不碰洞边算通过,每次完成一个洞三次,你就用测试笔点击九洞仪,结束点一次,然后向我报告完成哪个洞。如果对同一洞连续碰边两次,该洞就算没有通过,当笔碰边时九洞仪上方红灯亮并有报警声。完成大洞再依次进较小的洞。

2.3.4 主试发出“预备”口令后,按动试验台操作箱内左侧“启动”按钮,被试开始实验,按上述要求做完实验后,另换一被试按同法进行测试,主试分别记录各被试通过的洞的直径和时间,并以三次通过的最小洞的直径的平均数的倒数作为动作稳定性的指标。

2.3.5 主试设置比赛情境,激发各被试情绪状态,按上述步骤分别测试各被试在比赛情境下的动作稳定性的指标。

3. 结果

表1 正常情况下各被试最小洞的平均数及动作稳定性指标

表2 比赛情况下各被试动作稳定性指标

4. 讨论

4.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被试的动作稳定性指标被试2最高,其次为被试1和被试3。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尽量的控制直径身体的各个部位,也会有细微的颤动。其颤动范围越小,动作稳定性越好。由此分析,被试2的动作稳定性最好,其次是被试1,再是被试3.由此可见,手动作的稳定性存在个体差异,但本实验的三位被试存在差异,却不显著。

4.2 将表1和表2对比可以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合比赛情况下各被试的动作稳定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被试3在比赛情境下动作的稳定性下降,被试1和被试2都有一定的提升,其中被试1提升比较明显。被试2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无论在比赛情境下还是比赛情境下,其波动并不大。被试3可能由于紧张,而在比赛中发挥的不是很好,而被试1恰恰相反,比赛情况下可能刺激其更注意力集中,其稳定性更好。

4.3 若要检验练习是否能增强手动作的稳定性,可以在本次试验的步骤下继续让被试练习可能对其有危险的洞,如果练习次数的增加,被试可以通过先前通不过的洞或者说动作稳定性明显提高,则可以说明练习能对被试增强动作稳定性有帮助,反之则无效。练习中腰避免被试出现疲劳效应。

5. 结论:通手动作稳定性存在个体差异,并受个体情绪的影响。情绪越稳定,手的动作稳定性越好。

6. 参考文献:[1] 杨治良,《心理物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304—305

 

第二篇:手的稳定性实验报告

教 科 系 心 理 学 实 验 报 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