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作稳定性实验报告

手动作稳定性实验报告

魏晓霞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11150201,山西041004)

摘 要 本实验以山西师范大学11级心理系学生为被试,学习测定手动作的稳定性,并通过比赛一正常情境下检测了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优势手和非优势手对动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正常情境还是比赛情境,被试间的手稳定性差异并不明显,而且优势手和非优势手对其影响也不显著。 关键词 手动作稳定;情境;情绪;优势手;非优势手

1 前言

手动作的稳定性是衡量手部动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他受个体自身和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情绪的波动会引起手臂肌肉的震颤。当一个人尽量控制自己的身体、手臂和手指等保持不动时,往往仍有明显的不由自主的细微颤动,身体某部位的这种颤动范围可作为控制运动能力的指标。颤动范围越大,控制运动的能力越低;反之,控制运动的能力越强。而当一个人出于某种情绪状态时,这种身体的不自主颤动会比心平气和时明显,所以这种颤动范围又可作为情绪强度的指标。

前人在有关的研究中发现:手臂动作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6—8岁最明显;右手的稳定性超过左手,6—12岁比15、16岁明显,成人则有时相反,大多数男孩的手运动的稳定性都超过女孩。

本次实验采用九洞动作稳定器来是学习测定手动作的稳定性,检测情绪与优势手和非优势手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

2 方法

2.1被试

山西师范师大学心理系学生,男生6人女生 32人,平均年龄21岁。

2.2实验仪器

JWG-B心理实验台计时、九洞仪;

2.3实验程序

2.3.1用导线将九洞仪的计时、计数输出与心理实验台的计时、计数输入接好,将测试笔的插头插入九洞仪的探笔插口。

2.3.2打开仪器实验的界面,给被试呈现指导语,等被试看明白指导语后点击进入实验。

2.3.3试验完成后由主试分别记录各被试通过洞地直径和时间,之后由主试设置比赛情境,激发各被试情绪状态,按上述步骤分别测试各被试在比赛情境下的动作稳定性的指标。

3结果分析

表1正常情境下手动作稳定性结果

M SD

非优势手通过的最小直径 3.29 0.429

优势手通过的最小直径 3.316 0.4097

表2成对样本检验结果

df t p

非优势手通过的最小直径

37 -0.329 0.744 —优势手通过的最小直径

*注:p<0.05,差异显著

P>0.05,所以不论是优势手还是非优势手对被试的手稳定性影响并不显著。

表3不同情境下手动作稳定性结果

M SD

竞赛下优势手通过的最小直径 3.24 0.431

正常情境优势手通过的最小直径 3.316 0.4097

表4成对样本检验结果

df t p

竞赛下非优势手通过的最小直径

37 0.845 0.403 —正常情境优势手通过的最小直径

*注:p<0.05,差异显著

P>0.05, 所以不论是正常情境还是比赛情境,每个被试手动作稳定性不存在显著差异。

4 讨论

4.1前人已有的研究表明情境对动作的稳定性是有影响的,但本实验得出的结果与前人的理论恰恰相反,可能是由于以下几方面造成的(1)情境设置的并不到位没有达到竞赛的效果(2)实验对被试产生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4.2前人在有关的研究中发现:手臂动作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6—8岁最明显;右手的稳定性超过左手,6—12岁比15、16岁明显,成人则有时相反,大多数男孩的手运动的稳定性都超过女孩,但在本实验中并没有看出手的优势与非优势对其影响显著可能是被试选取太少和主试的主观期望有关。 5 结论

5.1优势手和非优势手对被试的手稳定性影响不显著;

5.2比赛一正常情境下的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

6 参考文献

6.1郭秀艳,杨志良.基础实验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第二篇:压杆稳定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压杆失稳现象;

2.   通过实验确定临界载荷Fcr,并与理论结果比较。

二. 实验试件

  1.单压杆(如图1所示)

压杆材料为弹簧钢,

比例极限=600MPa,

弹性模量E=200GPa。

 

三.实验方法

为了保证试件失稳后不发生屈服,实验前后应估算试件最大许可载荷Fmax,并估算最大失稳许可挠度dmax,计算dmax的方程为:

实验时画出载荷—位移曲线,根据载荷—曲线的变化趋势来判断压杆的临界载荷。测量载荷和位移是使用应变片来实现的。在杆弯曲的两面相对贴上两对应变片,分别是1、2片,3、4片。通过全桥法接上1、2片可以测出压应变的两倍,通过半桥法测得弯矩来代替位移。通过作图,观察当压应变不明显变化时,计算此时的压力Fcr=

由于杆上端本来已经有一33N的载荷,需要在Fcr加上33N爲实际载荷。

四.实验步骤

1.松开杆的两端束缚,使之成为两端铰链的杆,进行加载,每加一点载荷记录一次压应变和弯矩的应变,直到压应变不明显变化。

2对于一端铰链一端固支的和两端固支的与上述同样记录数据。

3作图观察,找出临界压力。

五.数据处理

1.两端铰链杆的压弯记录

第一次

第二次(为了看两次点的重合度,记录次数少一些)

画出压应变—弯矩散点图,如下:(各点之间用光滑曲线连接,主要看最后那段平的线对应的压应变)

可看出最后压应变稳定在112 113之间。取,由式子

       Fcr=   得         Fcr +33=897N

理论上测得是810N, 相对误差

                (897-810)/810=10.74%

2.一端铰链一端固支

第一次

第二次

用光滑曲线连接各点得:

最后的压应变稳定在了216左右,根据数据,取,则

Fcr=    实际载荷,       Fcr+33=1691N

理论上测得是1850,相对误差为

      (1691-1850)/1850=-8.59%。

3.   两端固支

  第一次

用光滑曲线连接各点得

最后压应变稳定在496左右。

Fcr=实际临界载荷是       Fcr+33=3842N,

理论测得是4100N。

相对误差是 (3842-4100)/4100=-6.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