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昆高速铁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沪昆高速铁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杭州至长沙段

目 录

1、总论

2、工程概况与环境影响特征分析

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4、声环境影响评价

5、振动环境影响评价

6、水环境影响评价

7、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8、施工期风险评价

9、评价总结论

一.总论

1.评价工作等级

(1)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

本工程影响范围大于20km2,造成生物量减少小于50%,物种多样性减 少小于50%,绿地数量减少小于50%,工程不会造成珍稀、濒危物种消失,同时工程建设不会造成所在区域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不会形成土地沙漠化,考虑到本工程穿越了湖北省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 19-199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_非污染生态影响》等级划分原则,结合本工程的特点,本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拟按一级评价开展工作,并在自然保护区内加强分 - 1 -

析。

(2)声环境评价工作等级

本工程属新建性质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工程建设前后噪声级有较明显 增加(噪声增量大于5dBA),工程后受铁路噪声影响的人口变化较大。依据HJ 2.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_声环境》的规定,声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一级。

(3)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

本工程车站新增污水量均在300 m3/d 以下,以生活污水为主,属非持久性污染物,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_6,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为“简单”; 受纳水体水域功能为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Ⅴ类。按HJ/T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_地面水环境》中的相关规定,确定本次水环境评价的工作等级为三级。

(4)其他说明

振动专题因无专业评价技术导则,评价时参照声评价等级开展工作。 本工程不新增生产、生活锅炉,牵引类型为电力。工程实施后无大气 污染物排放,因此空气环境评价从简,仅对施工期空气污染进行分析评述。

2.评价范围

本次评价范围同工程设计范围,各专题的具体评价范围如下所述:

(1)生态环境

① 线路外侧轨道用地界向外300m 以内区域;

② 施工便道中心线两侧各100m以内区域;

- 2 -

③取、弃土(渣)场及临时用地界外100m 内区域;

④ 过水桥涵两侧300m 以内河(沟)段;通航河流桥位上游500m、 下游1km 河段。

(2)声环境

线路外轨中心线两侧200m以内区域。

(3)振动环境

线路外轨中心线两侧60m以内区域。

(4)水环境

工程设计范围内的新、扩建车站污水排放口及受纳水体;对于线路跨 越水体,上溯下扩至最近的环境敏感点;工程建设可能受影响的地下水环境。

(5)电磁

电视受影响评价范围为距线路外轨中心线各80m 以内区域;牵引变 电所工频电磁场影响评价范围为距变电所围墙50m 以内;GSMR 基站评价范围为以天线为中心半径50m 内区域。

(6)固体废物

工程沿线各站生活垃圾及旅客列车垃圾。

3.评价时段

本次评价以工程设计近期(2010 年)为主,根据运量增长兼顾远期 (2020 年)。

4.评价内容和评价重点

(1)评价内容

- 3 -

根据铁路工程特点和环境影响初步识别,确定本次评价的工作内为:

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工程环境概况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声环境影响评价

振动环境影响评价

水环境影响评价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环境风险分析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2)评价重点

1重点评价专题 ○

重点评价专题有:生态环境、声环境、振动环境、水环境。

2各专题评价重点 ○

生态专题:对生态敏感区域的现状调查、影响分析及恢复措施;工程 对沿线动植物的影响分析及减缓措施;水土流失影响及水土保持施。 声、振动专题:对居民区、学校、医院及养老院等噪声、振动敏感点 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水专题:车站水污染源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影响 及减缓措施;铁路跨越水体水环境影响分析及减缓措施;对地下水环 - 4 -

境的影响及减缓措施。

电磁专题:对沿线居民电视收看质量的影响以及牵引变电所工频电磁 场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固体废物:各站生产、生活垃圾及旅客列车垃圾产生量及处置措施。 5.评价标准

环评执行的评价标准以沿线各地环保部门确认标准为准。本次评价初 步拟定的标准见表1-1。

表1-1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汇总表

沪昆高速铁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 5 -

二.工程概况

1.项目范围

(1)杭州至长沙段

A、杭州东站(含)CK0+000至新长沙站(含)CK912+300,正线建筑长度921.426km,包括杭州、南昌、长沙枢纽配套工程。

其中AK0+000(杭州东站站中心)~AK2+482.61段为杭州东站范围,该段在杭州东站扩建工程中实施,本线无工程。AK2+482.61~AK4+746.98段为钱塘江铁路新桥范围,该段全部为桥梁,线下工程在钱塘江铁路新桥工程中实施,本线计列线上工程。AK4+746.98~AK12+950.29段与杭甬客专并行,该段全部为桥梁,线下工程在杭甬客专项目中实施,本线计列线上工程。向莆线东新赣江特大桥在右侧(南边)预留杭长客运专线,其中跨赣江段部分桥梁按四线设计,但仅施工跨江段桥梁33~66号墩下部及通航孔跨(126+196+126)m钢梁部分,其余杭长线桥墩上部暂未施工。向莆线东新赣江特大桥与杭长线赣江特大桥分界桥墩33号(D3K1454+464.45)和66号(D2K1456+443.85)桥墩对应的杭长线里程分别为CK568+512.72、CK566+533.32。

- 6 -

沪昆高速铁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B、杭州枢纽钱塘江望江门越江工程,杭州站(不含)至萧山站(不含),正线全长17.044km长沙至昆明段

(2)新长沙站(不含)CK912+300至铁三、四院设计分界CK917+500,正线建筑长度5.200km,以及北西联络线工程。

2.线路地理位置

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杭州至长沙段(简称“杭长客专”)东起浙江杭州,西至湖南长沙,线路横贯浙江、江西、湖南三省,途经杭州、南昌、长沙三个省会和金华、衢州、上饶、鹰潭、新余、宜春、萍乡七个地级市以及浙江绍兴、江西抚州、湖南株洲三个地级市所辖部分区县。杭州东站(含)至新长沙站(含)。为沪昆客运专线的东段,是一条承担区域间长途旅客为主,城际旅客为辅,同时兼顾与南北方向快速铁路之间转换客流的东西向客运专线。

3.项目主要工程内容组成

本工程主体工程组成如下表2-2:

主体工程组成一览表

沪昆高速铁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 7 -

4.设计年度

近期:20xx年,远期:20xx年。

5.主要技术标准

(1)铁路等级:客运专线。

(2)正线数目:双线。

(3)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50km/h,预留进一步发展条件。

(4)最小曲线半径:7000 m。

(5)最大坡度:20‰。

(6)牵引种类:电力。

(7)机车类型:动车组。(8)行车指挥方式:综合调度集中。(9)列车运行控制方式:自动控制。

6.工程用地概况

所经地区用地类型为水田、旱地、林地、经济林、宅基地及建设用地等类型。全线永久用地47061.4亩,其中包含改移道路、改河改沟代征永久用地1072.8亩。取弃土场临时用地17626.5亩。其中水田8807亩,旱地8918.7亩,鱼塘2600亩,河流382.3亩,林地12621.6亩,建设用地2330.9亩,经济林3473.5亩,宅基地6222.5亩,路内用地370亩,站后段所等设施用地262.1亩。

7.土石方工程概况

杭长客专土石方存在填挖分布不均衡和可用填料分布不均衡。区间路基土石方4664.7万m3,站场土石方2333.1万m3,其中填方3010.1 - 8 -

万 m3,挖方3902.9万 m3。全线路基基床表层级配碎石217.0万m3。路堑及隧道弃碴可以用作填料的移挖作填后仍缺少填料约2020.0万m3,填挖极不平衡。根据现场调查,所缺土源由沿线分布的47个集中取土场或部分两侧集中取土提供。

8.投资估算

本段估算总额为12817457.85万元,技术经济指标13657.81万元/正线公里,其中静态投资11144455.75万元,技术经济指标11875.12万元/正线公里,动态投资601740.44万元,机车车辆(动车)购置费10600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1261.66万元。

9.工程建设总工期

全线施工总工期为48个月。

三.环境现状

1.自然环境

工程沿线所经地区可划分为都市生态区、农业生态区、森林生态区及湿地生态区四大生态功能区,其中以农业生态区占主导地位。评价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以耕地占主导地位,其次为水域和建设用地。工程评价范围内约有种子植物124科520属833种(含栽培种及变种),共发现记录在案的古树24棵,其中樟树19棵、枫香3棵、黄连木2棵,主要分布在沿线的村落中及村口边。

评价范围内有记录的陆生野生动物共29目58科190种,其中两栖类动物共2目7科13种;爬行类共3目8科42种;鸟类共17目34科110种;兽类共7目9科25种;共有浙江省省级陆生保护野生动物 - 9 -

29种,江西省省级58种,湖南省省级113种。

本工程沿线降雨量大,但植被发育,从流失成因上看,沿线以水蚀为主,同时沿线山地丘陵、岗地等地区还存在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从流失强度上看,沿线以轻微度流失为主,强度流失主要集中在人为经济活动开发地区,极强度以上级水土流失主要由无序的开发建设与利用造成。

评价范围内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林地面积较小,而所占比例较大的农业植被和水域生产力水平较低,因此整个区域植被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

2.声环境

本工程评价范围内有声环境敏感点700余处。部分敏感点现状声环境受既有铁路噪声影响,声环境质量较差;大部分敏感点位于农村地区,现状声环境主要受社会生活噪声影响,声环境质量较好。

3.振动环境

评价范围内的振动环境敏感目标为居民住宅、学校、医院和敬老院。沿线敏感点环境振动主要来自社会生活产生的无规振动,道路交通振动以及与既有铁路并行区段铁路振动影响。其中不受铁路振动干扰区域环境振动昼间在50.6~57.5dB之间,夜间在50.0~57.0dB之间,全部满足“混合区、商业中心区”或“交通干线两侧”标准要求。与既有浙赣铁路并行区段30m及以外区域环境振动昼间在68.2~76.0dB之间,夜间在68.0~75.7dB之间,满足“80dB”的限值要求。

4.电磁环境

- 10 -

根据现状调查监测结果,该工程沿线电视信号在城区覆盖较好,在区间地区覆盖较差,沿线多半数居民采用有线电视或卫星天线收看电视,收看效果较好,沿线仍有少部分居民采用自架普通天线收看,收看质量一般。

5.水环境

地表水环境质量良好,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饮用水水源水质较好,除长沙市饮用水源水质粪大肠菌群超标外,其他均能满足功能要求。

6.大气环境质量

沿线地区空气质量指标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污染物类型为煤烟型和汽车尾气混合型污染,首要污染物主要为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沿线杭州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南昌市、萍乡市、鹰潭市、抚州市、长沙市和株洲市为酸雨控制区。

四.环境影响预测结论

1.生态环境

本工程沿线地区土地资源较宝贵,工程永久性征地将改变土地原有的生态功能,使沿线地区宝贵的土地资源受到一定损失。临时施工用地在工程施工完毕后,原则上对于耕地予以复耕还田,其他用地恢复利用或与地方协商改变土地利用功能,如利用取土坑修筑水塘等。 工程在方案比选时尽量采用以桥代路的方案,实现了节约土地的目的,缓解了铁路工程建设与土地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对于占用的基本农田原则上按“占一补一”进行恢复补偿。本项目投资总概算中计 - 11 -

列的征地补偿费,充分考虑了补充耕地所需费用。工程拆迁对被动迁

居民和单位的生活、生产在短期内将形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只

要在工程建设期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有关拆迁安置规定做好居民的

再安置工作,这种负面影响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新建线路部分路堤的填筑和路堑的开挖将破坏天然植被,导致土壤裸

露,同时高填深挖路基边坡的极易诱发水土流失。工程土石方除尽量

移挖作填外,由于受运距及土质的限制,还需进行取、弃土。取土场

在取土过程中将剥离表层土,致使附着其上的地表植被遭到完全破

坏;由于植被在防止侵蚀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相同条件下植被的

破坏可导致水土流失量大增;同时,弃土场防护不当或不及时也将导

致水土流失。

本工程研究范围分属钱塘江水系、鄱阳湖水系和湘江水系,贯通方案

线路跨越的主要河流包括:钱塘江、浦江、大陈江、社阳溪、衢江、

信江、抚河、赣江、袁河、浏阳河等。根据调查,贯通方案沿线区域

共分布有生活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35处,环境敏感性较高,对工

程线路方案形成制约因素。另外,一级水源保护区外的二级水源保护

区和其他功能水体对水环境保护要求也较高。桥涵设置充分考虑了通

航、行洪以及农灌要求,但大量桥涵在施工中会减小过水断面,对河

流的通航、行洪及农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基坑弃土、疏排水及施工

人员驻地排放的生活污水若处置不当,还可能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工程隧道洞口的开挖将对局部地区植被造成的一定程度毁损,土壤裸

露、抗蚀性降低,遇雨季极易产生水土流失。隧道弃渣处置、防护不

- 12 -

当,将可能占用一定的耕地资源,在雨水的冲刷下易产生水土流失,影响周围收纳水体的水质。隧道施工还可能引起地下水的流失。 2.声环境

本工程运营后,预测铁路边界处噪声排放值将超过标准限值要求;过渡区范围内昼间基本满足标准要求,夜间多数敏感点超过标准要求,功能区多数敏感点昼夜间均超标。近期距铁路外轨中心线30m处铁路噪声值、各区间达标距离详见下表。

近期距铁路外轨中心线30m处铁路噪声值(dB(A))预测表3-3

沪昆高速铁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注:(1)噪声防护距离预测条件为开阔无遮挡区域,列车实际运行速度为315km/h;

(2)因不同区域声环境背景不同,表中达标防护距离仅考虑本工程铁路噪声;

(3)路堤达标防护距离按路堤高度5m计算,桥梁达标防护距离按桥梁

- 13 -

高度12m计算。

3.振动环境

沿线振动敏感点近、远期环境振动分别在55.2~87.1dB和55.1~88.2dB之间,预测值超“80dB”的敏感点近、远期分别占全线敏感点总数的65.0%和66.7%,超过量为0.1~8.2dB。其中:

① 距线路外轨中心线30m以内区域敏感点中,近、远期环境振动分

别在60.7~87.1dB和60.7~88.2dB之间,预测值超“80dB”的敏感点分别占30m以内敏感点总数的70.9%和72.7%,超过量为0.3~8.2dB。

② 沿线距线路外轨中心线30m及以外区域敏感点内,近、远期环境

振动分别在55.2~82 dB和55.1~83.5dB之间,近、远期超标量分别为0.1~2.5dB和0.1~3.5dB

4.水环境

本次工程新增污水2375m3/d,污水主要来源于各站、段,污水性质已生活污水为主。污水处理后均达标排放。

5.电磁环境

(1)电视接收评价

新建杭州至长沙客运专线工程完成后,列车运行产生的电磁辐射使沿线各频道信噪比均有较大程度的降低。18个监测点采用天线接收的80个电视频道中,工程前有44个频道达到了维持正常收看所需的信噪比35dB的要求;工程后,剩下11个频道满足信噪比要求。另外,本工程高架比例较高,列车通过时,车体本身对电视信号产生的反射 - 14 -

和遮挡影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铁路附近居民(采用天线接收方式)的电视收看质量。由于本工程沿线有线电视入网率不高,工程完工后,线路两侧附近敏感点采用普通天线接收电视节目将会受到明显的过车干扰影响。

(2)牵引变电所影响评价

本工程新建18座220kV牵引变电所,根据类比秦沈线绥中北220kV牵引变电所监测数据,变电所围墙处,工频电场强度不超过300V/m;距围墙20m处,工频电场强度为200V/m左右,远低于HJ/T24-1998中工频电场强度小于4kV/m的推荐值要求。距牵引变电所围墙处工频磁场略大于0.2μT;距牵引变电所围墙20 m处工频磁场强度不超过0.1μT,远小于HJ/T24-1998中 0.1mT 的推荐值要求。总的来说,牵引变电所在围墙处产生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感应强度较低,符合HJ/T24-1998中推荐的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的限值要求。牵引变电所高压引入线走廊不属于本工程范围,其环境影响评价由电力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3)GSM-R基站的影响评价

本工程建设GSM-R数字综合无线通信系统,单载频功率为60W,根据预测分析,以天线为中心,长50m(沿铁路方向)、宽25m的矩形区域可定为天线的超标区域(控制区),即超标区外辐射功率密度可满足小于8μW/cm2,符合标准GB8702-88和HJ/T10.3-1996的要求

6.施工期风险评价

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废水、废渣是不可避免的,其对水环境的风险主 - 15 -

要来自于违反水环境保护相关规定,肆意排放污废水、堆放渣土。此外,隧道涌水也会对沿线水源构成风险,其影响主要表现在:隧道大量涌水,导致具有饮用水功能的水库库容减少。

(1)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质量安全监督部门要加大隧道施工安全整治工作力度,加强现场施工安全管理,集中解决责任不落实、环保安全措施不到位、违章作业严重等问题,特别要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

(2)施工中需开展隧道施工专项安全检查。重点是对有水隧道施工安全情况进行全面、细致、深入地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施工不对水源造成影响。

(3)加强隧道施工应急管理工作。对施工可能发生的突水突泥、坍塌等事故,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有水隧道要有充足的防排水设备和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

(4)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生大量涌水事故,应立即停工,并采取有效截堵措施对地下水进行截堵,截断地下水与隧道之间的水流通路,达到限制地下水排放量的目的。

(5)施工过程中,根据综合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成果判定,当在水量丰富、导水性好的断层破碎带等地段围岩无自稳能力,施工中可能产生突水、突泥,可采取超前预注浆措施,当在一般地段裂隙水较发育、围岩涌水量超过允许排放量、施工中围岩可自稳时,宜采用开挖后围岩径向注浆等形式,对围岩自稳能力较好、局部面状淋水或局部渗流、渗水量超过允许排放量等状况,宜采用上述注浆方式进行局部注浆。 - 16 -

通过以上措施,可实现“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目的。

(6)严密监控沿线临近水源保护区路段的隧道工程的施工废水的性质和去向。

(7)制定应急预案。施工中应成立应急事故处理小组,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事故的发生,将突发事故可能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减至最低限度。

五.评价总结论

工程的建设是促进城市间交流,加强中部地区城市圈联系的需要,是 增强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联系,加快实施“中部崛起”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是进一步完善路网布局,发挥铁路综合效益的需要,是进一步完善交通体系,促进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产业繁荣的需要。本工程的建设将占用部分土地,破坏植被;本工程施工运营期列车运行将产生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噪声、振动、水和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设计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次环评又有针对性地补充环保措施和建议,只要这些环保措施与主体工程实现“三同时”,同时加强监控管理,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就可控制国家容许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在落实设计和本报告提出环保措施后,本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在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下,本工程是一项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显著、符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工程,确保工程选线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要求后,从环境保护而言,本次工程建设是可行的。

- 17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