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

《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汇总

专题二  国民收入核算

一、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核算GDP——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量GDP。

GDP=C+I+G+(X-M),

即:  GDP=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

2、收入法核算GDP——把企业为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而向居民户支付的所有收入加总求和来衡量GDP。

GDP=工资或薪金+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二、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五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1、GDP-折旧=NDP (刺激投资时一般加速折旧,造成GDP和GNP差值增大)

2、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NI

3、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PI

4、PI-个人所得税=DPI

三、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㈠、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㈡、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㈢、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投资和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相等

专题三  消费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GDP=NDP=NI=PI

一、均衡产出

以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或收入、实际消费实际投资

Ø  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计划支出(或称计划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非意愿存货投资 UI-Unintended investment

Ø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均衡产出指与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非计划存货投资为0。

二、投资等于储蓄

注意:与国民收入核算I=S的不同

此处的i=s中,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这是一种均衡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两者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

    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I=S ,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这里是指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实际数字,从而必相等。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消费函数

一、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之间的稳定关系

1、公式:c=c(y;  若存在线性关系:c=a+by      (a:自发消费;by:引致消费)

2、边际消费倾向( MPC):增加的消费支出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MPC在0-1之间,Keynes认为MPC递减)

3、平均消费倾向(APC):在任何一个可支配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APC范围:可能大于1,等于1或小于1;APC也是递减的。 )

4、APC与MPC的关系:APC始终大于MPC。

二、储蓄函数 ——储蓄和可支配收入之间的稳定关系

1、公式:s=s(y),若存在线性关系:s=y-c(y) =y-(a + b·y) =-a +(1- b)·y

即     s=-a+(1-b)y

2、边际储蓄倾向(MPS) ——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例

3、平均储蓄倾向(APS)——指在任何一个可支配收入水平上,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APS=s/y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1、二者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收入。

2、若APCMPC都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MPS都随收入而递增,但APS<MPS

3、APCAPS之和恒等于1MPCMPS之和也恒等于1。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1、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2、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3、乘数论——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第四节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乘数

1、均衡条件:c+i+g=c+s+t,即:i+g=s+t

2、定量税下均衡国民收入公式(变动定量税,不改变s+t曲线的斜率,只会使其发生平移)

使用消费函数:

使用储蓄函数:

3、比例所得税下均衡国民收入公式(变动比例税税率,改变s+t曲线的斜率)

4、三部门经济的各种乘数

⑴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的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

⑵税收乘数:指收入的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定量税)

⑶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的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⑷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的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 )

专题四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二节 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IS曲线上任意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

1、  r为IS曲线斜率,为负值。

2、  IS曲线的斜率即取决于b,也取决于d

3、投资对利率越敏感,d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就越小,IS曲线越平缓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实际货币需求函数:

名义货币需求函数:

用L1表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产生的全部的实际货币需求量,y表示实际收入,k表示比例关系,则:

以L2表示投机动机引起的实际货币需求量,则:

第四节 LM曲线

LM曲线——当m给定时,m=ky-hr的公式可表示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和利率r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图形被称为LM曲线。

(LM曲线斜率)

第五节  IS—LM分析

 

 

 

 

 

 

 

 

 


1、IS曲线的移动——LM不变时:IS右移,收入和利率都上升;IS左移,收入和利率都下降。

2、LM曲线的移动——IS不变时:LM右移,收入提高,利率下降;LM左移,收入下降,利率上升。

3、IS和LM曲线的同时移动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专题五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及其实践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2、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

a、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挤出效应就越大

b、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即k的大小。k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c、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即h的大小。h越小,挤出效应越大

d、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即d的大小。d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3、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二篇: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有:⑴一国的国民收入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⑵一国的社会经济资源是否得到了有效配置?⑶失业和通货膨胀是怎样产生的?⑷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⑸如何维持和促进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总体经济或者国民经济,但国民经济是一个庞大繁杂的体系,因此,有必要首先将它分解和量化。

GDP的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等),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其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的定义:GNP试着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的收入总和。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的局限性:⑴没有充分地反映所有的经济活动,如走私、贩毒等⑵不能真实地反映国民的福利享受状况,破坏和浪费资源的重复建设会在一定时期内推动GDP的增长⑶没有充分地反映产品结构与质量⑷没有充分地反映社会成本。

三部门经济的收支均衡:C+I+G=C+S+T,也即I+G=S+T,或I=S+(T--G)

失业者是指年龄在规定范围段,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却没有工作的人。失业人数与就业人数之和构成劳动力人数。

失业率=失业人数/全部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失业的类型:⑴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市场或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正常摩擦所产生的短期、局部性失业⑵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的发展、变化及劳动供求区域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等原因而导致的失业⑶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因而生产萎缩,进而倒置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而产生的失业⑷自愿性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机会,但由于嫌工资太低、工种不合兴趣等原因而不愿就业,宁愿失业的情况⑸非自愿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劳动岗位,导致许多人在现行工资水平愿意工作却找不到工作。 隐性失业:它是指形式上有工作,但实际上就业者提供的边际产值低于企业的边际劳动力成本,甚至提供的边际产值为零或为负数。

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简称通胀,它是指经济社会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的上涨。 通胀的衡量:本期通胀率=(本期价格指数一上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100% 通货膨胀的类型:⑴温和型通胀⑵奔腾型通胀⑶超级通胀

通货膨胀的效应:⑴再分配效应⑵资源配置效应⑶税收扭曲效应⑷经济增长效应⑸通货紧缩效应

通货膨胀的原因: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胀⑴现金交易说 费雪方程式MV=PT⑵货币供给与通胀MV=PY。二、需求拉上型通胀,它是指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了经济潜在生产能力而形成的通胀。三、成本推动型通胀,它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通胀,也称供给冲击的通胀。四、结构型通胀,它是指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所引起的通胀。五、输入型通胀,它是指国外的通胀通过国际经济传导引起本国的总体价格水平上涨。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也即货币的币值稳定)、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政策定义: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改变财政收入与支出来影响宏观经济,以使其达到理想状态的一种宏观经济调节政策。

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的内在机制会自动地调整收入与支出发挥稳定宏观经济的功能。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他要求政府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权衡,积极主动地改变财政收支,以影响总需求和宏观经济。其原则是要逆经济波动的风向行事,即总需求过大时,通过政策实施压缩总需求;总需求过小时,通过政策实施过大总需求。 一、政策手段,⑴改变政府购买水平⑵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⑶改变税率。二、财政赤字与财政盈余。三、政策局限性,从财政收入政策看⑴增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增税在现实社会中总是会遇到很大的阻力⑵经济衰退时期的减税不一定能导致公众增加消费和投资,因为这时的物价看跌,人们往往持币观望或将少纳税的收入用于储蓄⑶税率和税收的变动一般要经过复杂的批准程序,这就有可能错过政策实施的最佳时机;从财政支出政策来看⑴政府如果要减少转移支付,将会面临社会公众的强大压力而使政策变形⑵政府增加转移支付也不一定能使公众增加消费,因为经济衰退时期物价看跌⑶政府如要减少对大公司产品的购买,也将面临大公司强大的宣传、公关和游说活动的考验。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和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法定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授权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最低限度的现金占其吸纳的全部存款的比率。按法定准备金率提留的现金就是法定准备金,有时也叫存款准备金。

货币政策工具:(一)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行为。(二)再贴现率和利率,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支付的利率,或者说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若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将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可贷放资金,导致货币供给增加;反之,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则会减少货币供给。(三)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如果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各种商业银行就增加了可用于贷款的货币量,并将通过存款乘数成倍地扩大货币供给,而且,法定准备金率的降低还会使货币乘数本身增大;反之,中央银行如果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则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四)其它,如:道义劝告。

中央银行的三个职能:⑴发行的银行⑵银行的银行⑶国家的银行(代理国库、发行债券、与国外发生金融关系、执行货币政策、监督管理)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⑴劳动⑵资本存量规模⑶资源配资状况⑷规模经济⑸知识进展⑹其他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总产出的增加,通常以GDP或人均GDP的增长来衡量。

经济周期是指宏观经济活动的扩张与收缩的交替过程和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的成因:⑴太阳黑子论⑵政治周期论⑶心理论⑷消费不足论⑸投资过度论⑥货币因素论⑦创新理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