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 20xx 年政府工作报告

日照市 2007 年政府工作报告一、2006 年政府工作回顾2006 年是实施日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中共日照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部署,努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一)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认真清理规范新开工项目,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市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初步核算,2006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505.8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9,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2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 16.3:47.9:35.8 调整为 14.6:49.7:35.7。农业生产战胜严重干旱,实现增产增收。粮食总产达到 105.2万吨,比上年增长 4.8;畜牧业、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 6和 7.3。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创历史新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 182 亿元,比上年增长 29.1,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实现利税、利润分别增长 93.9和 118.2,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727 家,新增 242 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98 家,新增 22 家,其中过 10 亿元的 11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 57.8,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上升 2.1 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和营业收入分别增长 28.8和 29.3。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市区新增大型超市、连锁店 16 家,营业额过亿元的商业零售企业达到 5 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145.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23.9 亿元,比上年增长 20.1。33 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 87.9 亿元,制造业、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节能降耗减排取得较好效果,万元 GDP 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COD 排放总量等主要控制指标呈现下降趋势。(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推进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经济作物面积比上年增长 25,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 45家,新创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品牌 11 个。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完成了《日照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9 处全国重点镇、省级中心镇和 5 处市级试点镇的规划建设顺利实施。“三农”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投资 10 多亿元加强了“路、水、电、医、学”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取消农业税,直接减轻农民负担 1918 万元,落实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专项扶持资金 4000 多万元,向农民发放粮食直补资金 1889 万元、成品油价格补贴 7126 万元、农机和良种补贴 473万元。进一步简政放权,创新机制,优化服务,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后劲同步提升,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 年县域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7.8、32.8和 30.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0.9、3.7 和 10.4 个百分点。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和莒县、五莲工业园被正式确认为省级开发区,县域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三)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深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成功承办了第六次泛黄海中日韩经济技术交流会议,扩大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的渠道。坚持“对外主攻日韩,扩大港台,拓展欧美;对内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对接江浙沪粤”的招商工作策略,先后赴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香港和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开展大规模的城市投资环境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 1.36 亿美元,吸引内资 310 亿元。总投资 4.9 亿美元的韩国现代威亚汽车发动机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和商务部批准,成为山东省有史以来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利用外资项目,标志着我市对外开放和工业化实现了新的突破。一期工程将于今年 3 月建成投 有产,

3 个投资过千万美元的配套项目同步开工建设。亚太森博二期、华能日照电厂二期、岚山超超临界电厂等大项目取得了新的进展。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39.15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53.7,其中出口增长 38.9,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工业制品出口比重提高了 18.7 个百分点。接轨青岛工作成效明显,去年两市之间先后组织四次大规模的经贸、科教考察交流活动,两市政府签署了进一步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备忘录。全年我市共从青岛引进项目 219 个、到位资金 19.1 亿元,日照港至青岛港海运直通开航,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在我市设立了虚拟空港。我市成功入选“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对外开放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四)港口发展实现亿吨跨越,特色经济迈出新步伐。日照港总体规划顺利通过交通部、省政府的审查,拉开了港口建设发展的新框架。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全年开工建设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 22个,完成投资 27 亿元,新增吞吐能力 2300 万吨。特别令人振奋的是,经过开港开放 20 年的奋力拼搏,日照港跨入了亿吨大港行列,成为中国大陆沿海第九个、山东省第二个亿吨大港。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1 亿吨,比上年增长 30.7;集装箱运量 25.27 万标箱,增长 18.3。港口资本运营实现新突破,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全省首家上市的港口企业,募集资金 10.81 亿元。港口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开工建设临港工业项目 29 个,完成投资 45.4 亿元;38 家临港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占全市工业总量的 60、67和 72。口岸“大通关”建设取得新成效,港口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日照至韩国平泽航线年客运量达到 13.8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112.2。我市作为全国首站城市,积极参与了“联合国新丝绸之路明珠城市”大型路演和“中国物流万里行对话新大陆桥”等活动,扩大了东方桥头堡的对外影响。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旅游人数达到 1008.6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50.8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28.9和 32.4。“水上运动之都”建设迈出新步伐,成功承办了 470 级帆船世界锦标赛、全国帆船锦标赛总决赛等一系列重大赛事,首届中国水上运动会各项筹备组织工作扎实推进。大学科技园不断完善服务环境,在校大学生达到 5.5 万人。市政府与北京大学、山东海洋工程研究院、山东科技大学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市校合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五)深入开展生态市建设,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完成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并提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城市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编制完成了城市燃气、绿地系统、对外交通等专业规划和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等重点项目规划,市区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 91。树立精品意识,高标准推进市政重点项目建设。新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19 个、完成投资 24.4 亿元,城市载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建设完成投资 4.5 亿元,工程进度达到 71,今年 6 月将建成使用;投资 5 亿元、全长 41 公里的南北沿海公路建成通车,成为连接我市南北城区及港口的快速通道;北京路、济南路、临沂路等城市主干道贯通;日处理能力 5 万吨的第二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完成 95;新增城市绿化面积400 万平方米、造林 6 万亩。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对城乡结合部和背街小巷实行重点整治,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善。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对海域、岸线、耕地、森林、山体、河流等自然资源,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重视解决石材加工污染饮用水源等环境问题,依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护了全市生态环境。去年我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城市空气质量在 113 个国家环保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我市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通过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六)财源建设成效明显,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适应转变政府职能、推行公共财政的要求,大力加强财源建设和综合治税、诚信纳税体系建设,制定出台了加强财源建设、税收征管、支出绩效考核、非税收入和专项资金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财税收入的快速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20.76 亿元,比上年增长42.5,增幅居全省第二位;税收

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0.8,居全省第三位。完成地方财政支出 32.67 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基本保证了公共财政的需要。金融运行状况良好,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达到 420 亿元和 450 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 71亿元和 104 亿元;加上异地银行贷款余额 66 亿元,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突破 500 亿元。成功举办了 2006 日照银企合作促进会,签约贷款208 亿元,已到位资金 130 亿元;与国家开发银行正式建立开发性金融合作关系,签约政策性贷款 13.5 亿元;组建成立金融服务中心和担保公司,搭起了银企合作的新平台。保险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全年实现保费收入 9.3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7。(七)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14 项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全面完成。其中投资 1.33 亿元,建成 925 个村的自来水工程,新增受益人口 63 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 92.1;投资 859 万元,对全市 10 处重点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整修改造;新建农村公路 460 公里,硬化路通村率提高到 98;投资 3422万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 4.33 万平方米;对 24000 名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35,比上年末提高 15 个百分点;对 625 户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实施了 对经济适用住房货币直补, 291 户市区低收入家庭落实了廉租房补贴政策;“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进展顺利,新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农家店 663 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 4.14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2,新增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跨区域转移 2.63 万人。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年发放保障金 1095 万元。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 8250 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农民达到 61.3 万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成功举办了海洋科技论坛暨科技合作洽谈会,聘请在青院士、专家成立了海洋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新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5 家,争创中国名牌 2 个、山东名牌 17 个。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 100和 99.8,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 87,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年培训 60 万人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传染病防控工作得到加强,市“120”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组建启动,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完善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和供应网络,保证了群众饮食及用药安全。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两城镇等 3 处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土地、海洋、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4.2‰,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人口控制指标。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优抚安置政策进一步落实,双拥共建工作取得新成效。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档案、史志、人防、地震、气象、驻外机构、红十字会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民主法制和“平安日照”建设深入推进。“五五”普法规划顺利实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社区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认真做好信访工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日照”建设成效明显。全年刑事案件发案、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分别比上年下降 2.3和 10.6。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去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1040 元,比上年增长 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645 元,增长 12.7。(八)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市政府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8 件、政协委员提案 154 件,办复率、基本满意率均达到 100。深入实施政府工作 , “阳光工程” 全面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新闻发布会、重大社会公共事项决策听证等制度,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完善市长接听日制度,做好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信箱、“行风在线”直播等方面的工作,民意渠道进一步畅通,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日照政务网荣获“中国电子政务最佳运维服务机构 20 强”。积极推行充分授权、市区联合审批等制度,行政服务效能有了新的提高。着力推进公共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制订出台应急预案 30 个,成立了省级危险化学品港口应急救援中心,举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森林火灾扑救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大型应急处置演练 16 次。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和《监督法》,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行风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入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从严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全年共处分违反政纪人员 26 人,形成了勤政廉洁的政务环境。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历考验,克服困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历届市领导班子开创的良好局面,迈出了“十一五”发展坚实的一步。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市各行各业的广大劳动者和建设者,向给予我们支持监督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驻日照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日照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产比重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小,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很重;经济外向度较低,利用外资规模小;县域经济比较薄弱,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县乡财政仍比较困难;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利用水平偏低,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压力大;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仍然存在,部分群众在生活、就业、就医、社保、住房等方面还存在困难;政府职能和作风转变不够到位,一些部门和单位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经济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对这些问题,市政府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二、2007 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2007 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实施“十一五”规划,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关键一年。综合分析形势,我们既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机遇条件,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省委、省政府加强半岛城市群和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一批事关日照长远发展大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都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WTO 过渡期结束、税收政策调整、各项改革深化、财政刚性支出增多、生产要素制约趋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也给我市加快发展、扩大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带来新的考验。全市各级政府及政府组成人员要认清形势,用心把握,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扎扎实实地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总体部署,突出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牢牢把握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改革开放、促进和谐四个关键环节,深入实施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四大战略”,积极推进招商引资、临港产业、县域经济、高新技术、现代农业、服务业、生态市建设、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努力开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在工作中,要注重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节能降耗、自主创新、环境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注重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 1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 1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 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8,新增城镇就业 3.85 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 3以内。主要约束目标为:万元 GDP 能耗降低 4.5,二氧化硫排放减少 9.7,COD 排放降低 4.4,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13.2‰和 6.6‰以内。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今年中央 1 号文件精神,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组织实施好我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坚决防止“一刀切”和违背群众意愿的

形象工程,确保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要求,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重点发展茶、桑、果、菜等特色高效农业,年内新增经济作物面积 5 万亩。大力发展食草、节粮型畜禽,实施无公害水产品行动计划,推广规模养殖、生态养殖,畜牧业和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 6和 10。加大对 45 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质量检测监管和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启动市区农产品监测中心建设。抓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努力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全年扶持培训农村劳动力 1 万人,有组织转移2 万人以上。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北水南调”二期、沭河综合治理一期和第二批百座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抓好节水灌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集中力量抓好中心镇、中心村的试点工作,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村居环境整治,继续推进“路水电气医学”等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完成农村公路改造 300 公里,新建 12 个农村客运站,让农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投资 4860 万元,新建 280 个村的自来水工程,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80,让农民群众饮水更加安全。搞好农村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年内新增沼气用户 2250 户。投入 7163 万元,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全部免除农村 24 万名学生杂费,对 16000 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投入2145 万元,改善农村“五保”对象集中居住条件,“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提高到 45。完成 13 处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补助额提高到 40 元。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和食品药品监管供应网络建设,新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8 处、综合超市 40 处、农家店 300 处。通过努力办实事,让广大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三是加快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以壮大县乡财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工业为主导、开放为动力、农业为基础、城镇和园区为支撑,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产业等优势,积极引进临港工业配套型、产业协作型、农产品加工带动型、财税增收型项目落户县域,培育壮大一批对县乡财力具有支撑作用的骨干企业,全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增长 20和 30以上。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环境,强化扶持,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镇域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培育经济强镇、经济强村,努力形成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