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长 陪 读 须 知

家长听课须知

尊敬的学员家长:

鉴于家长朋友们希望从正面直观的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把握老师上课的重点和难点等想法,我校支持家长陪读听课的想法,为了维护教师上课的正常秩序,同时也为了保证其他学员学习效果,现就如何做好陪读工作给家长朋友们提出相关建议和要求:

1) 听课前请和任课教师说明情况,得到校务许可;

2) 上课时不能自由出入、看报纸、睡觉,批评学生;

3) 请关闭将您的手机或调至静音状态;

4) 家长从第二节课开始,必须配笔记本才能进听课(记录老师上课的优缺点和学员表现情况),否则只能去监控处查看学生上课情况或至休息处等候。

谢谢您的支持、理解和配合!

天下父母心,我们和您一样用心!

博 亚 英 语

 

第二篇:读《家》

读巴金先生的《家》 20xx年感动中国给予巴金的颁奖词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以前常常听别人说起巴金先生的著作,像《家》《春》《秋》《雾》《雨》《电》等等,但说来可惜,其中的哪一部以前我都没有读过,今年暑假我拜读了其中的一部《家》,《家》是巴金先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巴金先生这几部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巴金先生对他的这部小说也相当看重,他自己曾说过前前后后他对《家》修改过八次。读完之后我认为《家》算得上是近代文学作品的不朽之作,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的知识,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下面我把自己读完《家》之后的收获与各位分享一下。

《家》中的人物

巴金先生的这部《家》,其主要内容都是围绕高公馆中的人和事所写。这高公馆我认为和《红楼梦》中的贾府差不多,是大的封建家族,表面看似强大,家内看似和谐,其实私底下却是勾心斗角,丑事百出。

高公馆的门墙上有一副木对联“国恩家庆,人寿年丰”,这副对联其实就是巴金先生自己家的一副对联,而巴金先生所写的这个高公馆,其大部分都是以自己家为原型。巴金先生在他的一篇随想录《我的老家》中写到:“19xx年我开始写《激流》当初并没有大的计划,我想写一点点,不知不觉的把高公馆写成了我们家的那个样子。”由此来看巴金先生的这部《家》,就是以自己的家为原型的,而这个原型最多的体现在了任务上。

高公馆中有一个老太爷,他是这个高公馆中的权威。他是一个典型的儒家思想的继承者、思想保守,他说的话高公馆中的每一个人都唯命是从,不敢有一点怠慢。他在临死的时候脑子才算是开了点窍。高老太爷和他的原配妻子一共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二儿子很早就死了。后来他又娶了一个,高公馆的人称之为陈姨太,陈姨太这个人也是被封建礼教残害的一个女性,她很会讨老太爷的欢心,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将近十年,并且还有一个儿子,不过他们的这个儿子不到五岁的时候就死了。

高老太爷一共有六个儿子,刚才我已经提到过,他的二儿子和六儿子死的都非常早,最后仅剩下,老大、老三、老四、老五,高老太爷的这几个儿子都是“克”字辈,每个人名字的尾字从大到小分别取文、明、安、定,即长子高克文,三子高克明,四子高克安,五子高克定。搞老太爷给他几个儿子取的名字都是相当有学问的,我们把高家这几个儿子名字的尾字分一下,然后和高公馆门墙上的对联连在一起,即“文明国恩家庆,安定人寿年丰”。我想这带有浓厚的巴金先

生的思想在里面吧!

高老太爷的大儿子高克文,其妻子为周氏,不过周氏并不是高克文的原配妻子,而是他原配妻子的一个堂妹,这样的事情在我们仙子阿看来确实荒唐,但是在当时的制度下这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高克文曾做过“典史,后来做了知县。清政府灭亡后,他就在一家供词上班,做 了一家公司的董事。高克文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为高觉新,次子为高觉民,三子为高觉慧,大女儿叫高淑蓉,二女儿叫高淑华。高克文的这三个儿子是这部小说的主角,巴金先生给高克文的这三个儿子取得名字也很有特点。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书中的故事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前后几年,在这段时间中国反封建的运动异常激烈,矛头直指儒家思想,新文化人士高喊: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到的,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觉新中的“新”字就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废旧立新”的思想,觉民中的“民”字则体现了“民主”的意思,觉慧中的“慧”字则体现了“科学”和新文化的的特点。这三人都是“觉”字辈,不正含有“觉醒”的含义吗?这样取名字完全切合这部小说的主旨。高觉新的妻子叫李瑞玉,他们有个儿子叫海臣,后来觉新又有了一个儿子,不过在他这个儿子出世的时候,李瑞玉因为难产死了,没过几年他的这个小儿子也死了。高克文的大女儿淑蓉在这部小说中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因这个名字在整部书中就出现了一次,后来得了肺病死了,为什么会出现淑蓉这个人呢?我也一直想不通,后来偶然间发现“蓉”是四川成都的别称,这就对了,巴金先生是四川成都人,这样一个人名

体现了这本书的地域色彩,至于其他的作用我还真没有发现。

高克明是搞老太爷的三儿子,他曾到日本留学过,是省城有名的大律师。按说一个日本留过学的人,接受了新式教育,应该是一个思想开放,不拘泥于封建社会的人,但是在他这个家庭背景下,他对现实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高克明的妻子姓张,称之为张氏。高克明有一儿一女,儿子叫觉英,女儿叫淑英。淑蓉死后,淑英就成了老太爷孙女中最大的一个。

高克安是高老太爷的四子,他的妻子是王氏,高克安还有两个儿子,绝群和觉世,一个女儿淑芬。高克定是高老太爷的五子,是高公馆“克”字辈中年龄最小的,三十多岁,他有一个13岁的女淑贞,高克定的妻子是沈氏。高克安和高克定是高老太爷的四个儿子中最不老实的两个,特别是高克定在外面还有几个狐朋狗友,走上了邪路,还跟私娼发生了关系。因为这,高老太爷曾让高克定在全家人面前自己抽打自己,简直尊严扫地。另外,高公馆中还有两个叫鸣凤和婉儿的婢女,这两个人是《家》中的重要人物,特别是鸣凤。鸣凤内心喜欢觉慧,觉慧也喜欢鸣凤,可是在当时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背景下,他们两个最终没有能走在一起。婉儿也是一个深受封建流毒残害的人,她最后被迫嫁与他人做小妾。

以上所说是高公馆中的人物,下面我再介绍一下高公馆外的重要人物。

我前面说过了高老太爷有六个儿子一个女儿,他的六个儿子我都说完了,他的女儿在这里说一说,他的女儿叫什么名字,这部书上没

有提到,只知道嫁给了一个姓张的人,所以我们称之为张氏。她有一个女儿叫琴,琴的真名叫张蕴华,是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渴望自由与平等。琴和觉民同年所生,只不过是琴小觉民几个月,琴和觉民相互爱慕,经历了诸多的坎坷和磨难终于走到了一起。高觉新的亲生母亲有一个同胞姐姐,她嫁给了一个姓钱的人,人民称之为钱太太,她有一个女儿叫梅,全名钱梅芬,梅和觉新的年纪相仿,高觉新在结婚前一直喜欢的就是这个钱家表妹,梅可谓命运多舛,出嫁一年便守了寡,后来又受疾病折磨,最终被折磨至死。高家还有一个远房亲戚,他叫陈剑云,和觉新是一辈的。

琴有个同学叫许倩如,徐倩如的父亲和母亲早年都留学过日本,父亲还是同盟会的会员,烦封建的思想特别浓厚和强烈。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生长,许倩如养成了良好的性格,举止大方,谈吐尔雅,在当时许多被看做是违禁的事,琴不敢做,许倩如就敢。高老太爷有一位好友,名字叫冯乐山,也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顽固分子,他六十岁的时候还要纳妾,他本想纳高府的婢女鸣凤为妾,不过鸣凤性格刚烈,没有从他,跳湖自尽了,最后高府用婉儿替代鸣凤,把她送给了冯乐山做小妾。

巴金先生在他19xx年3月4日为《家》写的新版后记中曾写到:“《家》里面不一定有我自己,可书中的人物却是我爱过和恨过的。”巴金先生的这句话引起了后人的许多猜测,有人认为觉慧就是巴金先生自己的原型,我读书尚浅,对这个定论也无从考究。书中的人物有不少和巴金先生就你较近,像《家》中的人物陈剑云,他的性格就像

巴金先生的一个表哥。还有钱梅芬(梅)就是巴金先生所认识的几个人拼凑起来形成的“一个人”。

巴金先生说,他写梅、瑞玉、鸣凤时 心里充满着同情和悲愤。我读这部作品时 也有同样的感觉,我对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几乎都充满着同情,同情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所有人们。

《家》中人物的命运

巴金先生在《家》中写了许多封建元素,也写了非常多的烦封建元素。所有的这些都反映了一个主题:巴金先生要向当时那种垂死的制度叫出“我控诉”,他要为过去那在这种制度下枉死的人们喊冤。

读完《家》后,我从《家》中找出了四个受封建礼教残害最深的人,他们分别是:鸣凤,梅,觉新,瑞玉。同时找出了四个反封建的代表人物他们他们是:觉慧,觉民,琴,鸣凤。下面我一一介绍这几个人物的命运。

觉新的命运

高觉新这个名字,带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巴金先生在《家》中多次提到“走新的路”这样的话,希望年轻人用蓬勃和朝气去开启另一个时代,但是觉新好像没有做到这一点,

高觉新在结婚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克抱负的青年,在学校里表现得也非常优秀,被老师认为是一个能成大器的学生。他自己也曾做过才子佳人的美梦,一直梦想着能和他那个钱家表妹结婚,但是最后的所有一切证明,这些全都是幻想。

觉新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生母就去世了,后来他的父亲高克文又娶了一个,也就是觉新生母的堂妹。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亲的关怀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保护伞,对于一个刚上中学的孩子来说,失去母亲,对这个人的影响应是相当深远的。失去母亲才是他悲惨命运的开始,觉新中学毕业后在他拿到毕业文凭回家的那天晚上,他的父亲把他叫到了房里,说他也老大不小的了,要给他订一门亲事,说是“老大不小”其实当时觉新才19岁。这件事对于觉新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因为他喜欢的是梅。但是他当时对着父亲一句反抗的话都没有说,几乎就没有反抗的打算,在他思想中他或许还以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包办婚姻才是“正统”。最终觉新娶了一个姓李的妻子,就是李瑞玉。觉新娶的这个妻子全凭“天意”,为什么这么说呢,高克文在给觉新找媳妇的时候,有两家的姑娘都感觉不错,总不能两家一块娶了吧。所以这时高克文想了一个办法——抓阄,抓到哪个是哪个,于是准备了一下,在高家列祖列宗的灵位前,抓了一个,于是觉新的妻子就这样被定下来了。觉新这个“天意”指定的妻子还算不错,瑞玉知书达理,温柔贤淑,觉新和他在一起曾一度忘了他心目中的钱家表妹,沉浸在了这个少女的爱情里。

但好景不长,不过半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我算了一下他的父亲应该终于19xx年,这时的觉新刚刚20岁,高觉新父亲一死,这长房所有的责任都落在了觉新的身上,他上有一个继母,下有两个妹妹和正在上学的弟弟,他的压力陡增。不久他的大妹淑蓉因肺病又相继离去,此时的觉新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我们可想而知。在这一连串的

打击之后,老天爷给了觉新一点惊喜他的妻子瑞玉生了一个孩子,这让觉新高兴不已,他几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这个儿子身上。

高觉新被他的两个弟弟称作是一个“无抵抗注意者”或“作揖主义者”,后阿里也因为他的“无抵抗”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在介绍《家》中的人物时,说过李瑞玉是死于难产,瑞玉的死和觉新有直接的关系,这个中缘由是什么呢?觉新的妻子瑞玉快要生得时候,高老太爷刚去世不久,灵柩还在家里,受当时封建观念的影响,陈姨太一直说产妇的血光之灾会冲犯到死者身上,发生血光之灾,要避免这种事情就必须把产妇运送到城外。每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这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是高家的人为了不落下一个不孝的罪名,也没有人反对,瑞玉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因为城外的条件怎么说也没城里好啊,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她肚里的孩子高觉新这个“无抵抗主义者”虽说心中也是极不情愿,但终究没有抵抗。觉新对瑞玉说了这样一句话:“玉,原谅我,我太懦弱了,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觉新这么一个大男人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真是失去了作为男人的尊严,不知当时瑞玉听到这话作何感想。几天后,瑞玉分娩,儿子生下来了,瑞玉却永别了人世,觉新是抱头痛哭啊,但没办法自己种的恶因自己食恶果吧,没过几年,觉新的小儿子也死了。

巴金先生所写的这个觉新在现实生活中或许却有此人,巴金先生曾写过一篇《呈现给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现实中的觉新,对于现实生活中这个觉新,巴金先生写到:“你有一个美妙的梦,你自己把它打破了,你有一个光荣的前途,及自己把它毁了,你在一个时期内也

曾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理想,你又拿‘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把自己的头脑麻醉了。你曾经爱过一个少女而又让父亲用拈阄的方法决定了你的命运,去跟另一个少女结婚。你爱你的妻,却又因为别人的鬼话把你待产的孕妇送到城外荒凉的地方,你含泪忍受了一切不义行为,你从来不说一句反抗的话,你活着完全是为了敷衍别人,任人播弄。”

从巴金先生所写的这个现实生活中的觉新,和书中的觉新是一样的,或许他们就是同一个人。我对觉新这个角色充满着惋惜,他延续走着那条封建道路,最终走到了死胡同,觉新愧对他的名字!

瑞玉的命运

李瑞玉,十八岁嫁入高家,成为觉新的妻子,高家的大少奶奶。她出生在一个清末的官员家庭,父亲是四川广元县(现在已为广元市)的知县。李瑞玉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两个妹妹。我认为觉新这辈子最幸运的事便是遇到了瑞玉,娶了个这么好的妻子,不过可惜啊,在那个旧年代,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瑞玉不到三十岁变去世了。

古代结婚讲究门当户对,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瑞玉德父母给她说了觉新这门亲事(觉新的父亲也做过县令),但是瑞玉估计怎么都不会想到她是被“抓阄”确定的。瑞玉德到来给高家的所有人带来了欢乐,觉新一时也忘记了他青梅竹马的钱家表妹,沉浸在了和瑞玉德爱情里。

十月怀胎后,瑞玉给觉新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做海臣。后来瑞玉也知道了觉新和梅的事,但是瑞玉装作毫不在意,每次遇到梅都显得

非常自然,梅反而有些不好意思。梅和瑞玉曾经有一回经典的对话,其中瑞玉德一番话让我颇为感动,瑞玉这样说:“梅表妹,我明白你的心事,我知道你们(梅和觉新)两个当初感情好……他当初真不应该娶我……现在我明白了他为什么那么爱梅花……梅当初,你当初为什么不嫁给他?……我们两个人还有他,我们三个都错了,都陷在这种不能自拔的境地里面……我真想走开让你们幸福的过日子,我……”瑞玉说着说着就哭了,当时瑞玉能说出这么一番话,不知鼓足了多大的勇气。梅死后,瑞玉带着身孕,听着肚子都坚持要再去看梅一眼。从瑞玉德行动来看,她确实是一位好妻子,她知道梅和觉新的关系,却能说出上面那段话,不得不让让你钦佩。同时梅的那一段话也给我们现在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上了一课,喜欢一个人,爱一个人,比一定非要得到她,更没有必要为了爱情拼个头破血流,当然放到男生身上,男生也没要去决斗决斗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要心爱的人幸福就足够了!

在高家,瑞玉和所有人几乎都处地很好,从没的罪过任何一个人。觉新的弟弟妹妹都很尊重她,觉慧甚至说过这样的话:“我爱她(瑞玉)犹如她是我的姐姐”可见瑞玉受人喜爱的程度。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三十不到便结束了那年轻的生命,让人扼腕。瑞玉是因为生孩子难产死的,当她难受的死去的时候,觉新就在屋外,可瑞玉却未见他一面,这也许是她最大的痛苦,自己死去的时候心爱的人未在身边。我们常说:爱是一剂良药可以化解痛苦。可是封建礼教却把觉新和瑞玉德这份爱止步在了门外!

钱梅芬的命运

钱梅芬(以下简称梅)高家的远房亲戚,她得母亲和觉新的生母是同胞姐妹。觉新的生母非常喜欢梅,觉新也把梅当成自己的妻子,因为古代表兄妹结婚是很正常的事,这叫亲上加亲。但是自从觉新的生母去世后,觉新的继母和梅的母亲闹翻了,这是梅和觉新没有在一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觉新结婚后不久,梅也出嫁了。可是,梅的命不好,出嫁不到一年,丈夫就死了,守了寡。出嫁一年,从巴金先生的描述中可知她受了不少苦,头上皱纹深了,脸也憔悴了,她来高家时,觉新差点没认出来。

梅和琴的关系很好,她们常在一起聊天、谈心事,不过梅和琴终归不是一类人,有好多事她们是谈不到一起的。在整部《家》中,我对梅和瑞玉她们两个之间的对话记忆尤为深刻,梅和瑞玉可以说是一对“情敌”但是从她们的谈话中却一点都看不出来是情敌的意思。下面我把梅所说的几句重要的话写出来大家也听听。“大表嫂,你误会了,……是我们的母亲把我们分开的,这大概就是命中注定罢,我跟他(觉新)的缘分竟这样的浅。……你走开又有什么用?我同他今生是不能再一起的了。……你还年轻,而我在心情上已经老了……你不看见我额头上的皱纹?它会告诉你我经历了多少人世的心酸……我已经走上了飘落的路,你还是在可似乎是结果的季节……大表嫂,我真羡慕你……我在人世多活一天,只是多挨一天的光阴,我活着只是拖累别人。”梅的这一番话,说出了心中之事,道出了自己人生的辛

酸。梅和瑞钰两个人都爱着觉新,可她们为了对方的幸福宁愿放弃自己的幸福,让人敬佩。

从梅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梅受封建残害之深。她说自己的心已经老了,因为她对生活已经失去了兴趣,一个对生活失去兴趣的人,徒留一残体,心已经老去的人,便没有未来。梅的一生不尽人意,我们或许可以说梅生不逢时,她所处的那个时代让梅的心灵早早的衰老,那个时代毁了像她一样千千万万的妇女!

鸣凤的命运

鸣凤,高家的一个婢女。鸣凤的母亲死的早,她在九岁的时候被父亲卖到了高公馆。七年来,鸣凤受尽了屈辱,挨骂,流泪,受苦,这一切对她来说也许都习以为常了。鸣凤的世界观是矛盾的,这也许代表着当时她那个群体的一种心理,鸣凤认为时间一切都是神明安排好的,可是她又不屈服于自己的这种命运。她喜欢高家的三少爷觉慧,并且努力的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以前高家大小姐淑蓉在时候,对鸣凤很好,把鸣凤当姐妹看待,经常给鸣凤讲什么人生的归宿,还教她读书、写字等等。但是自从淑蓉走后,就没有关心她的人了,在《家》中,鸣凤有一件事做的相当“壮烈”,就是她“抗婚投湖”那件事。

在鸣凤十七岁的么时候,高老太爷的好友冯乐山要纳小,冯老太太来到高府,寻摸着在高府找一个。鸣凤也知道这件事,并且她知道要在她和另一个婢女婉儿之间选一个,由于鸣凤吃的苦,长得又漂亮,高老太爷便决定让鸣凤去给冯乐山做小。大太太周氏把这件事情告诉

了鸣凤,鸣凤听到这句话后,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她的心情,这就犹如一把利剑刺到了她的心,而她没办法只得任由他们刺。鸣凤哭了,因为在平日里“给别人做小”是一句骂人的话,没成想这事情呗自己摊上了。鸣凤平日里没少给高家出力,周氏也很喜欢鸣凤,鸣凤这一哭唤醒了周氏的母性,周氏也两眼湿润了,或许她从鸣凤身上看到了看到了自己以前的影子,可是她也无可奈何,她没有能力改变高老太爷的想法。

鸣凤出嫁的前一天觉慧才知道了此事,此前鸣凤也去找过觉慧,但是敲了几下觉慧的房门,觉慧没听见,便没有见到觉慧。觉慧知道此事后,也去找了鸣凤,不过没有找到。鸣凤一个人沿着花园走,走到了她的目的地——湖畔。鸣凤想用跳湖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束这段人生的苦旅。当她站在湖边的那一刻,发现身边的这一草一木一花一草是如此的美丽,又想一想自己这十多年的经历却满是辛酸和苦楚,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啊。最后她用极其温柔而又凄惨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投湖自尽了,一个十七岁的我花样少女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生命。高家拿不出鸣凤,就让婉儿代替鸣凤嫁给了冯乐山。

鸣凤是一个平凡的女子,但她却让我们看到了她灵魂的伟大,尽管她前面是整个封建礼教和整个高家的人做她的敌人,但她没有屈服,她在反抗,她一直珍藏着内心的那份爱情,而且为了爱情付出了生命。其实鸣凤在跳湖的那一刹那,同时也在呐喊,她不屈服于封建礼教。

觉慧的命运

高觉慧是高家长房中最小的儿子,是个新时代的青年,他是一个典型的人道主义者,觉慧非常害怕别人说他坐轿子。巴金先生在塑造觉慧这个人时花费了不少力气,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觉慧这个人就是现实中巴金先生的原型,但是巴金先生不知为何一直不承认这点。

觉慧和他的二哥觉民关系最好,和大哥觉新的关系不怎么样,特别是觉新结婚后,觉慧和觉新完全代表着社会上的两种人。觉慧和二哥觉民一直觉得觉新是一个“作揖主义者”和“无抵抗主义者”。觉慧和二哥觉民虽然都代表着新时代的青年,但他们俩的性格仍存在着许多差异,觉慧在社会上活动比较广泛,他参加过学生联合会的游行,跟着他们闹过督军府,他还创办过报刊,也因为这几点,觉慧的朋友就比较多,觉民在这方面就逊了点。另外,觉慧几乎处处在和风格就按礼教作对,《家》中有三件事,我们从这三件事中就可以看出觉慧是一二什么样的人。

第一件事。觉慧在学生时代的时候,有一次跟着同学们参加啦视为游行活动,闯了督军府。高老太爷知道这件事情之后,狠狠地训斥啦觉慧一顿,还让觉新看着他不让他出去。觉慧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决定这几天不出去,不过我并不是为了听爷爷的吩咐,而是为了不给你们带来麻烦”,觉慧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两层意思,一我并不畏惧爷爷的权威,我是为家里着想,二我人虽然在家,但我的心仍和同学们在一起。老太爷还有一件事不知道,觉慧在家中一直读着学生联合会编的《学生潮》,这是新文化、新思想的读物。

第二件事就是高老太爷生病了,吃了好多药都不见好,病情还逐

渐加重。陈姨太认为高老太爷的病一直不好是鬼在作怪,于是就想出了一个迷信的办法,请来了几个巫师在家里捉鬼。巫师一个个的搜屋子来捉鬼,等搜到觉慧的房间时,他闭门不出,捂着耳朵当做什么也没有听到。这下长辈们恼火了,都说觉慧不孝,觉慧一听这话也上火了,打开门后给这些长辈们讲了需索大道理。觉慧的三叔高克明是日本留学生,当然也知道“捉鬼”没有什么结果,只是没有人赶捅破这个事,怕担上不孝的罪名。觉慧这一说让高克明有了借口,随后便走了,觉新带着眼泪也走了,陈姨太一看这情形,知道“捉鬼”也进行不下去了,自己也悻悻的走了,就这一场捉鬼行动,让觉慧给“破坏”了。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就以看出觉慧的反封建意识已经非常的强烈

第三件事。冯乐山来到高公馆要给他的侄孙女提亲,要把她嫁给觉民,觉民自然是一千个不愿意,因为他内心喜欢的是琴。这件事虽然没有发生在觉慧身上,但是他也不想这件事发生爱二哥身上。于是觉慧给他二哥出了一个点子“反抗,反抗失败了就逃走”,你看这话说的多么的坚定啊。觉慧这样做一是同情觉民,二是他想让二哥在这个家开个先例,给他的兄弟们开辟一条新路。高老太爷知道这件事情后又把觉慧叫到了自己房中,要教育教育觉慧,没成想最后觉慧竟然说服了老太爷取消了婚约。觉民通过这件事想告诉我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之言的包办婚姻时代应该过去了,爱情和婚姻不应该受任何政治好利益的驱使,更不是为之服务的工具。

以上三件事,觉慧所做的每一件都触动到了高老太爷,也就是说他触动了这个家最深层的封建残余。之后,觉慧离开了家,离开了那

个让他伤心的那个高公馆,只身一人去了上海,他要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

觉民和琴的命运

我在这里把觉民和琴放在一起,因为在《家》中我把他们两个看成了是一个整体。觉民所做的许多事都是为了琴,同样,琴所做的许多事也都和觉民有关。觉民所做的事情中抗混那件事最能表现觉民的性格,在觉慧那一段我简单的说了说,现在完整的介绍一下事情的原委。

冯乐山有个侄孙女和觉民同岁,冯乐山呢就希望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以此也能加强他和高公馆的联系。觉民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回答的很果断,就是不答应“我的亲事由我自己做主”。觉慧知道事情之后,准备帮二哥一把,这两兄弟一致决定:反抗,反抗失败就逃走,总之不屈服。这两兄弟做完决定后,觉民就给琴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表明了自己的决心,他是不会屈服的,希望琴能相信他。后来他们的第一个计划落空了,觉民这时踌躇了,他如果再反抗下去真要逃走了。觉民最终在觉慧的鼓励下决定逃婚,他在外面租了一间房子。这招有效,高老太爷在最终临死的时候取消了和冯乐山的这门亲事。觉民和觉慧最终胜利了,他们捍卫了自己的婚姻自由,开辟了一条爱情的新路。

《家》中琴的角色不是太多,但是从她平时所做的小事和她平常说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她也是一个不屈服于封建礼教的新时代女性,在觉民逃婚这件事上,琴给了觉民很大的信心。

巴金先生塑造琴这么一个形象认为起到了一个封建礼教观察员的作用。因为琴在的脑海中出现过一幅画面,这幅画面就是封建礼教吃人面目的最好诠释,这里我就不具体的说了,接下来在《读巴金先生的《家》有感》中我再重点说说。

觉民和琴在这部小说中,我认为是最幸福的两个人,他们经历了许多的坎坷和磨难,不过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这也是他们奋斗的结果,是他们努力争取自己幸福的最好结局。

写到这里,《家》中的主要人物都介绍的差不多了,许多人看到这些人物的命运之后或许都感到悲愤,有的人却也从《家》中看到了希望。不管我们看到什么吧,我们一定要明白一点:每个人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扮演的角色不同,境遇不同就组成了不同的人生。梅、瑞钰、鸣凤、婉儿的命运确实悲苦,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真实面目;琴、觉慧、觉民则让我们懂得了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追求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去走那崭新的道路。

读巴金先生的《家》有感

我在刚开始写对巴金先生的《家》的理解的时候,我就说过,这部作品是中国近代文学作品中的不朽之作,里面很多的东西都触动着我的心灵。特别是里面人物的语言,很多的话语都动人心弦,现在,我想就《家》中的几句话,谈一谈我心里的感受。

在这部作品中,一共出现了三队两情相悦的“恋人”,觉新和梅、觉民和琴、觉慧和鸣凤。这三队情人最后只有觉民和琴走到了一起,中国古语有这样一句话“一见钟情何须赤绳系足,两厢情愿焉用红叶题诗”,从这句话我们就知道古往今来,世人都向往那种一见钟情、两情相悦的爱情,但话友说回来了,我们上溯一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真正两情相悦在一起的又有几个?历史上我们熟悉的崔莺莺和张生,两情相悦之人那也是经过了重重磨难才从道一起。再说梁山泊与祝英台明明是两情相悦、天造地设的一对,祝英台的父母偏偏不把祝英台嫁给梁山泊,最后造成了双双化蝶的凄美。巴金先生通过写这个在批判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啊。

巴金先生在《家》中有这么一句话:人的身体可以被囚禁,人的心缺不可以。这句话本来是说觉慧的,现在我们再一次的说起这句话,感觉意义非凡。一个人的身体并不能代表什么,往好了说他代表一个人外在的形象,往不好听了说他只不过是一个躯壳而已,人最重要的还是那份心。鸣凤一个婢女,虽然受着封建礼教和高家的压迫,但是她对觉慧的爱没有变过,她的生命虽然消逝了,但崇高却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一个鸣凤倒下来,有千万个受鸣凤精神鼓舞的人站起来,这些人将会铸成引领人们心灵的灯塔。用到梅身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躯壳的慢慢老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未老,心已枯。老去的眼睛看不到希望,老去的心灵又怎能看到生机呢。金庸先生在他的小说《神雕侠侣》中塑造了一个人物,老顽童周伯通,我想大家对这个人物印象都深刻,他就是一个人老心不老的人。历史上有不少人

费尽心机的找长生不老药,熟不知我们每个人都有“长生不老”的法宝,那就是不要让自己的心灵老去。

我写琴的命运的时候,说过琴的脑海中出现过一幅画面,巴金先生对这幅画面是这样描写的:她(琴)的眼前立刻出现一条很长很长的路,上面躺满了年轻女子的尸体,这条路从她的眼前伸长出去,一直到无穷。她明白了,这条路是几千年前就修好的,地上浸泡了那些女子的血泪,她们被人拿镣铐锁住,赶上这条路上,让她们跪在那里,用她们的血泪灌溉田地,让野兽们撕裂、吞食她们的身体。起初她们hi呻吟、哀哭、祈祷,盼望有人把她们从这条路上救出去。但是并不要多久的时间,她们对希望就破灭了,她们的血泪流尽了,于是倒了下来,在哪里咽了最后一口气。从遥远对几千年都现在,这条路上不知断送了都少女子的青春,不知浸泡了多少女子的血泪仔细看去,这条路上没有一个干净的四蹄,那些女子都是流尽了眼泪,呕尽了心血,做了最后的挣扎,然后倒了下来闭上了她们还有火在烧的眼睛。啊!这里面不知埋葬了多少令人断肠的痛史。

读完这段话,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沉思?是不是每个人的心都在流血?这就是封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这段话也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所写的一段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大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很多时候,许多生命的逝去不是死于衰老疾病什么的,而是死于旧时代的束缚,突破传统,解除束缚,才能让每个生命都焕发出朝阳般的

光彩。

巴金先生在文中曾多次提到“走新路”这样的话,从封建社会通往我们现代社会的道路上,历史的车轮行驶了两千多年。在这一条用生命铺满的道路上,充斥着血泪,已是泥泥泞泞、坑坑洼洼。历史的车轮似乎一直在往前转,但它也有停下来的似乎,或许还往后退退。

巴金先生说“青春是美好的东西”。所以趁我们都还年轻,努力为自己美好对生活奋斗吧!把历史的车轮推向我们自己建设的新路,让历史的车轮在我们这一代加速前进!!!

石洪波

20xx年07.25——08.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