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论丛》读后感

《中国文学论丛》读后感

闵行区教育学院 殷秀德

每年读书,总喜欢作个总结:今年那几本书最有价值,那几本不应该读,等等。是给自己一个安慰,也是旁观自己的读书水平。只是每年感叹很多,读几本属于自己的书实在不易!其中《中国文学论丛》是20xx年自己认为极具价值的书,在其感染下,突然热爱起钱先生,于是又读完了钱先生的《论语新解》、《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等,也基本买齐了钱先生的书。钱先生是史学名家,其余的皆不好读,于是想留给时间,慢慢体会。

钱先生与胡适之先生明显是两类学者,极度热爱中国文化,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本书是个证明。从“五四”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备受质疑与打击,但近一百年的现代汉语建设似乎没有让国人看到所希望的结果,随着一位位国学大师的离去,人们发现我们应该从“狂热”中走出,应该重新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时候却发现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不是你不想尊重不想继承,而是这一代人已经失去尊重与继承的能力了!钱先生的《中国文学论丛》算是黑暗中的一抹亮光,也许不能让你拥有继承的能力,可起码能让你知道如何尊重。 其次,这本书的结构宏大,基本是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思考“语言”“文字”“文学史”“散文”“韵文”“诗歌”“戏剧”以及一些具体作品与作家,皆由短小文章构成,凡30篇。不能说对每一类专题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但作者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常常一语中的,对读者启发很大,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理解较浅、常常不辨是非的我辈,算是“启智”的作品,常有醍醐灌顶之感。

一、中国之文字在于“以少得多”与“融合”

钱先生在《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 》与《文化中之语言与文字》中对中国“文字”与“语言”的特点进行阐述,尤其是对文化下的“文字”与“语言” 钱先生认为:“P22:近人为慕西化,竞倡白话文,不知白话与文言不同。果一依白话为主,则几千年来之书籍为民族文化之精神之所寄存者,皆将尽失其正解,书不焚而自焚,其为祸之烈,殆有难言。”“P27: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实则孔子意亦只求白话与书籍文字之相通。中国人每一语言,必求通之文字。语言属现代化,文字则传统化,现代与传统相承,乃可行之久远。故中国

之言,亦能日变日新,而惟中国人之文,则可三千年相传而不变。旧者已扫地无存,而新者即萌芽方茁。求如西欧,求如美国,恐亦终难如意。是亦为国人一憾事,究不知将何道以赴。”这是钱先生对“文言”的爱与忧虑,爱有情愫,忧有理由,尽管此书离今天已有半个多世纪,但今天已经愈演愈烈,因为我们越来越读不懂文言文,于是,我们离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远;因为没有传统文化,我们似乎只能将“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停留在口头,却变成一个只有几十年文明的“新兴”国度,一个只有几十年文明的国度想求助于西方发达文明,却又无法得起精髓,这也许是我们文化的特征:本来黑头发挺好的,偏偏要染个黄头发,国人竞相效之!

其实,我们的文字、语言是智慧的。“P3:中国文字之于其语言乃得相辅而成,相引而长,而不至于相妨。”“P4:中国文字又有一独特之优点,即能以甚少之字数而包举甚多之意义。”“P10:故楚辞以地方性始,而不以地方性终,乃以新的地方风味与地方色彩融入传统文学之全体而益增其美富。”“P17:西方文学家要求之欣赏对象,即在当前之近空,而中国文学家要求之欣赏对象,乃远在身外之久后。西方文学尚创新,而中国文学尚传统。”时间证明,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能流传至今,是有其生存的理由的。最大的智慧就是包容:包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将这些统统合理地安排在自己的语言体系之中。其次,我们的语言总是由极少的形态转化出诸多意思,这是其它语言远远不及的,同时,还有相同的意思转化出不同的内涵,这也是不同智慧的人能读出不同的感受,极其丰富,学中国语言应该是乐此不疲的!

二、中国之文学在于“内倾”与“人格”

在《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中论述“P37:若其表显于文学中,则必性情与道德合一,文学与人格合一,乃始可达此境界。??P39:中国文化精神,端在其人文主义,而中国传统之人文主义,乃主由每一个人之真修实践中而表达出人生之全部最高真理??P59:儒家教孝,上有承,下有续,为孝子即不是一庸俗人。故曰:‘入孝出弟,行有余力,乃以学文。’先培养其德行,乃可进之以文艺。先为一不庸俗人,乃能为一文学作家,乃能有真性情真人生从其作品中流露。有真性情真人生,乃始有真传统。?

这儿钱先生论述的是“文学即人学”,只不过他的论述是从传统文化对“道

德”的要求角度,“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又类似之处,就是儒家文化将人的修为要求放在第一位,其核心是“性情”“道德”“人格”,这对于我们鉴赏文学有个警示。钱先生在《谈诗》一文中就诗人来阐述自己的主张。以杜甫为例:“P115:工部诗最伟大处,在他能拿他一生实际生活都写进诗里去。??P116:他那忠君爱国的人格,在他诗里,实也没用讲,只是将家常。他的诗,就高在这上。我们读他的诗,无形中就会受到他极高人格的感召。正为他不讲忠孝,不讲道德,只把他日常人生放进诗去,而却没有一句不是忠孝,不是道德,不是儒家人生理想最高的境界。”这样的论证与阐述能一一对应起来,读者能比较清晰明白其用心良苦。特别其与西方的文学特征进行对比?P121:西方人分心为智、情、意三项,西方哲学重在智,中国文学重在情与意。情当境而发,意则内涵成体。?以文学的特征来要求作者。

作为阅读者,可能这样的道理我们基本上是明白的,只不过现在的有些作品是无法让读者去审视作者,也就是说还能审视吗?记得有一次读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文章,是写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的,尤其是极力赞美初为人母的妻子,但这位妻子已经成为他的前妻了。文章极美,性情也在,道德与人格呢?也是很难判断。这是为有才力的大作家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些为生活、为金钱而写作的呢?当然,这也是时代的进步吧!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反过来说,也许我们的时代离我们的文化已经很远了,可能需要将学问与人格分开叙说,不然,不是苛刻要求吗?如按照孔子?入孝出弟,行有余力,乃以学文?的要求,岂不是很多“优秀”的文人学者都死在“襁褓”之中吗?那么,社会还能进步吗?

那么,不按照这样的要求(当然,今天就没有这样的要求),社会就进步了吗?显然,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正确的道理和要求,这不过我们因为做不到在回避而已。所以说,对读者来说,钱先生的话今天也许已不能正耳发聩,倒成了期望与理想。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人们在呼吁国学,仅仅是呼吁罢了,若干年后,也许我们再也不用呼吁,我们将放下这个“包袱”,因为我们已无法理解,那个时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希望来得迟点。

钱先生说:?P113:画到最高境界,也同诗一样,背后要有一个人。?我们现在的很多文学作品因为背后没人,大概是境界不到吧,但愿如此!而不是人们不会这样要求。

钱先生关于文学的分类对我们的理解与教学也是有启发的:?P31:唱的文学,原始诗歌;说的文学,原始神话与故事小说;做的文学,即表演的文学,原始舞蹈与戏剧属之;写的文学,此始为正式形之于文学之文学,亦可称为读的文学。我常言中国文化为偏向于内倾型者,而中国文学正亦具此特性。??P38:中国文学正因其较不受时空限制,乃亦不注重特定之时间与空间之特殊背景,与夫在此特殊时空背景中所产出之特殊个性。而求能超越时空与个性而显露出一个任何时地任何个性所能同鸣同感之抽象的共相来。?

说来惭愧,我们现在教学诗歌,还会“唱”吗?教学戏剧,还会“表演”吗?教学原始神话与故事小说,还会“说”吗?仅仅一个字,钱先生将几类文学体裁的特征深刻揭示出来,我们在面对这些文学时,是不是应该慎之慎之!

三、中国之散文在于表现人生

前面的很多论述也许是钱先生的期望,而对于散文的论述应该是指点迷津了。?P68: 中国文学的确立,应自三国时代曹氏父子起。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正式的文学批评。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关键。因文学独立的观念,至此始确立。??P69:散文确获有纯文学中之崇高地位,应自唐代韩愈开始。??P72:古文派之所谓文以载道,本来是要抓住人生的道,而来表现在文学之中。并不是即以文学来表现文学。散文之所以被重视,正是因为它最容易表现人生。?至于文学与散文的地位等等只能算是个文学常识,关键在于散文是“表现人生”的,而且是“最容易”的,值得我们思索。还好钱先生用自己的散文创作来告诉读者这个道理。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中《先母寡居》尤其能彰显其散文的认识。摘其一段“先父卒年,余家又迁居后仓滨,即果育小学之隔邻。是年除夕,午后,先兄去七房桥领取义庄钱米。长弟患疟疾,寒热交作,拥被而卧,先母在房护视。幼弟依先母身旁。余一人独坐大门槛上,守候先兄,久久不见其归。近邻各家,香烟缭绕,爆竹喧腾。同居有徽州朝奉某夫妇,见余家室无灯,灶无火,欲招与同吃年夜饭。先母坚却之。某夫妇坚请不已。先母曰:‘非不知领君夫妇之情,亦欲待长儿归,具香烛先祭拜祖宗,乃能进食。’某夫妇每常以此嗟叹先母治家为人之不可及。暮霭已深,先兄踉跄归。又上街,办得祭品数物。焚烧香烛,先母率诸儿祭拜。遂草草聚食,几深夜矣。”每当读到此处,内心戚戚!表现的是

除夕之夜,一家人如何度过难关,其母家教严明,其兄(钱伟长之父)为人忠厚。作者在文中还记叙到乡邻的爱护之情以及民风的淳朴:钱父过世,家境衰落,上街购物,母忧如赊账日后难还,于是让钱家兄弟携资先进前往,可无一店家收,皆言,如其父在世,钱家钱款皆年底结算。到年底,钱家总是被店家收款人视作最后一家,钱家兄弟除夕之夜立于门前,在寒冷中等待收款之人,常常夜深过半。后,聚之母亲房中,母亲打开抽屉,数一年结余,不甚唏嘘。后,钱兄学成归乡,接父业,教授乡人子弟。这也许就是表现人生吧。

钱先生对《论语》有很深的理解与研究,用《论语》中的文章来呼应其对散文的看法,对读者也是启发。?P7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直叙其事的短章,亦有很富文学情味,实当归入文学者。??P8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章也是直叙赋体,但在末尾,运用比兴,犹如画龙点睛。??P81: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文学最高境界,在能表现人之内向情感,更贵能表达到细致深处。如是则人生即文学,文学即人生。二者融合,成为文学中最上佳作。?其点评论述精致妥当,凡再论述者,则为画蛇添足矣。

对散文有同样论述的还有季羡林先生《谈写作》一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来论述散文的写作,集之如下:?P12:用四?真?字来表示:真实、真切、真诚、真挚。??P19: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P29:我为什么对这样抒情叙事的散文情有独钟呢?这可能与个人的审美情趣有关。但是也不尽然。我觉得,一个作者,请于境遇,真情发乎内心,汹涌回荡,必抒之以文字而后已。这样写出来的散文,能提高读者的精神境界,陶冶读者的性灵,使读者能得到美感享受。?这样的论述与钱先生如出一辙。

当然季先生还对散文写作进行了一些比较具体的阐述,在这儿也是对钱先生“表现生活”的一个印证吧。?P39:写身边琐事,小中有大,小中见大,平凡中见真理,琐细之中见精神。??P33:散文不仅要有逻辑性,还要有艺术性。首先要选词造句,要像写诗那样来写散文。光是炼字、炼句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炼篇。首先是怎样开头。整篇文章的结构,还要煞费苦心,惨淡经营。整篇文章一

定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P13:信手拈来的妙文是在长期惨淡经营的基础上的神来之笔。??古人写散文最重‘韵味’,这与古代钟嵘《诗品》中有‘滋味’一词,与‘韵味’有点相似。细读中国古代优秀散文,甚至读英国的优秀散文,通篇灵气洋溢,清新俊逸,绝不干瘪,这就是’韵味’。?季先生的散文创作理论又给创作者与读者都有一个警示,好的散文不仅需要真实地表现生活,还要有很好的写作基础,要“惨淡经营”。对于读者,欣赏散文,不仅仅是享受与感动,还要读出作者的“惨淡经营”来。将两位先生的散文论述放在一起时,再加上两位先生创作的散文(季先生有《牛棚杂忆》《留德十年》《季羡林散文精选》等),对我们来说,肯定有较多的启发。

其实,《中国文学论丛》有很多的内容是值得我们回味与研究的。在这儿,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谈肤浅的阅读感受。又想选择一个点能否不肤浅,于是将钱、季两位先生的散文创作论述与散文放在一起,期待能得到一些共鸣,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对这个问题能有较深入的看法,也就不顾读者的感受了,权当自娱自乐吧,读者不怪。

 

第二篇:《中国式离婚》读后感

《中国式离婚》读后感

首先这个故事应该是把生活艺术化,所谓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注解罢。人物刻画的鲜明,各有特色,语言生动。故事的情节辗转起伏,很是有趣。

林小枫,其实这人的样我身边也有,她的偏执,她的歇斯底里,其实都因为她心对宋的爱,不大得法。而且她的爱,占有的成分居多。而且,她遗忘了自己。还是我的那句老话,她犯了一个在恋爱和婚姻中,女人通常都会犯的错误,把对方看做是自己的整片天空。

我其实挺能理解这个人物,(她的一些想法我也曾经有过,也曾经有过和lg吵架,恨不得杀了他的冲动,西西,后来才发现,这样的想法,很多女人都有。)她就是爱的太用力了。其实大可不必。爱一个人其实是要给对方空间,而自己,也需要不断的成长。

人世间,其实男女之爱是最为功利的一种感情,施方总会希望受方能够投桃报李,可是爱情里面,根本没有公平二字可言。所以,广东人有句俗话:“吃的咸鱼抵得渴。”意思是,如果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那就该为其后果负起责任。谁也别怪,谁也别怨。

出现问题,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好。否则,就算再离n次婚,再结n次婚。问题也还是解决不了。

宋建平,在我看来,其实是个好男人了。换了我是林小枫,也知足了:)其实,小枫的作,宋自己也要负起一部分的责任。小枫其实是那种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夫妻间应该有良性的沟通。沟通是打开让彼此打开心扉的最佳途径之一。

顾莉:其实挺佩服她的,虽然有点工于心计。这个社会其实就是这样,人们并不会因为你是弱者而同情你,惟有自己变得强大,尽管:“在夜里,睡在一米八的大床上,她还是会感觉荒凉。”

可是她还是能把父亲能带给的荣耀和母亲能给的温暖都赋予了她唯一的女儿。能够把这两点都做到的女人,确实不多。最叫我感动的是,她唱着:

“onlyyou。”哄着受了小朋友欺负的女儿睡觉的这一幕,真叫我感动。顾莉,应该是那种被受伤害后,看通世情的那种女子吧。

我觉得中国人讲究熟不拘礼。不管是男人女人,婚后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一劳永逸。几年下来,男人会埋怨女人渐渐变成罗罗唆唆的老妈子,女人会怪男人越来越不在乎她。其实,在乎自己就是对对方的最大在乎。

而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感情和婚姻,其实一样适用。男女双方普遍会犯的错误是把对方对自己的付出,熟视无睹,认为是理所当然。其实甜言蜜语谁都爱听,试想想,我们出门在外,面对着我们的客户,领导,同事,上司,下属,因为关乎了我们的前途饭碗命运尚且彬彬有礼。

可是家里的另一半呢?大多男人为了一家老少吃好穿好在外努力辛苦打拼,而大多女人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含辛茹苦。是不是,更应该得到赞美和感谢?

当然,家庭是个可以放松的港弯,可我还是感觉,应该松而不懈。周总理说:“活到老,学到老。”婚姻也应该是这样。学习怎么去爱一个人,以便让自己具有爱人的能力,和被人爱的能力。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安定团结,希望大家都不要患了“爱无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