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化读后感

这本《何谓文化》写得实在是好,以至于我无法写出一个像样的读后感,它本身就是余先生对于文化的感悟,任何感想在其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既然自己无能表达如此精美的尤物,便想摘抄几句吧,可是每篇文章都是那么的完整,以至于摘出任何一句都不足以表现和发挥其在原文中的含义和力量。要想摘抄只能把整本书每一个字都敲出来。这样一来,只好写一篇大体介绍这本书的伪读后感了。

这本书的架构很奇特,分成了四个部分:

首先是“学理的回答”,余先生收集了一些自己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学术报告上的讲座,汇编成一个部分,系统的整理了中华文化的优点,弊病,和近三十年的进步。其中对现实文化的担忧很引人注意,比如复古文化正在冲击着创新文化,使得创新和突破反倒失去了合理性;民粹很像民主,但绝不是民主;文化的耗损机制,使得大部分资源集中在各种官方机构中,而大部分创造力都散落在非官方;文人很难得到尊严等等。在《身上的文化》一文中,四个概念使我一下子就感同身受,“不再扮演”“不再黏着”“必要贮存”“必要风范”,不仅是在文化方面,各行各业的泰斗都应该体现这四个特质。《向市长建言》一文,十分尖锐地指出了现在各种城市奇葩建设的弊病:不恰当的“发掘本地古人”、“重建文化遗迹”、“大话地方特色”,并提出了自己建议市长注意的两个环节“公共审美”和“集体礼仪”。

第二部分是“生命的回答”,余先生回忆了与巴金、谢晋、黄佐临、白先勇、余光中、林怀民等文化巨匠的交往,用十分动情的文笔描述了这些或多或少陷入过“非文化”困境的,或是与常人的活法背道而驰的大家们是如何践行着文化人的责任感,如何承载着文化的重量,如何开辟着生命的疆域,如何追寻着文化的执着。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常常忍不住停一下,哭一会,然后再停一下,再哭一会。也许前些年我读到这样的东西,只会把它当成传记,现在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了一点,又见证了社会的一些大事件,而我又成长到足以感知这些大事件体现的变化,对比之下,这些大师所阐释的东西,实在是太稀缺了,我的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被这些伟大的人格所击到,就像是很多人去了青藏高原见到真正的美景会哭一样,就像那英说的“你的声音打到我了”然后梨花带雨一样(怎么用那英打比方,好俗气,噗)。当然,余先生在这部分也顺带讽刺了一下那些造谣的小人,没有任何人能把造谣和小人阐释的比余先生更深刻,更立体,更有文学色彩了。

第三部分是“大地的回答”,摘录了一些多年来余先生为各地名胜题写的碑文,体现了余先生对古典句韵高超的驾驭能力,同时又不难读懂。书中还印了一些余先生的书法作品,包括那副著名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第四部分是对一些经典的白话文翻译,包括《心经》、《离骚》、《逍遥游》、《赤壁赋》。用序言里的话说,“在把握原文奥义的学术前提下,挖掘出古今文思之通,古今诗情之通,古今哲理之通,然后用尽可能优美的白话散文予以表述。因此,这种翻译,不是拉线搭桥,而是凿通隧道,其难无比”。经典经过余先生的散文化笔法,足以成为当世经典翻译的范例。这里摘取《逍遥游》中的一段,使大家略窥一二:“大鹏从上往下看,只见野马般的雾气和尘埃相互吹息,天色如此青苍,不知是天的本色,还是因为深远至极而显现这种颜色?”再如《赤壁赋》的一段:“不一会,月亮从东山升起,徘徊于东南星辰之间。白雾横罩江面,水光连接苍穹,我们的船恰如一片芦叶,浮越于万顷空间。”《离骚》的翻译更是功力深厚,可是段落太长,就不摘抄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

最后,用本书的内容简介作结:跨时空与地域的双重视角,使本 书既有理论上的厚度深度,又不乏感人的故事与动情的文笔。堪称20多年来余秋雨先生关于文化思索的最诚恳、最隆重、最重要的著述。

 

第二篇:正见读后感

分数:

《正见:佛陀的证悟》读后感

课程名称:佛教哲学与佛教文化 指导教师:王照异

学院:日本语学院

班级:2011级04班

姓名:赵梓翀

学号:110120405

《正见:佛陀的证悟》读后感

亲戚中没有信佛的,但是我从小却对佛教耳濡目染,心底里对佛是无比的崇拜。可能最开始对佛教的接触是在西游记中的那些形象,一直到长大了也是觉得佛是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的神。这学期惊奇的发现大学里还有佛学的课,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收获了好多东西。

读了老师推荐的《正见》这本佛学的书,使我更加喜欢上了这么这门学问。《正见》这本书是非常优秀的读本,他会引导你正确理解佛教,以说佛及端正自己的修行。他们让你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一种终于找到了组织的感觉??如果佛教的理论让人感到艰涩或理解困难,那么这本书可以帮人解决。绝对没有故弄玄虚,没有“高深莫测”,只有聊天似的平和。其实从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的文字中更多读到的是——关切,甚至迫切。一位仁波切显得“迫切”,怕也是被这过于追求现实和追求快速回报的世道给逼的吧。总之,如果之前接触过心灵方面的书也好,禅之生活也好,道也生活好,哪怕那些佛教故事也好,那些只能算是看热闹,小资一下。不过,那都没关系。只要有颗向好的心,只要有一个亲近佛祖的心,这本书就是正路子。

《正见:佛陀的证悟》内容概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文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下笔行云流水,诙谐幽默又字字珠玑。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

本书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文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下笔行云流水,诙谐幽默又字字珠玑。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藏传佛教的老师,也是闻名影坛的导演。他爽洁而利落地破除常人对佛教徒的误解:佛教徒等于祥和与非暴力;其实,这并非佛法的核心。对于要成为一位佛教徒,你必须接受佛教的四法印见地: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超越概念。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实证的经验加以分析,体现四见地最精要的部分,对于修行者有甚大的帮助。有缘读此书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见识到法教的神髓,了悟无常,解脱万千烦恼;原来,佛教徒不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而是觉知这四种见地,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

本书的主旨在于四法印:

1、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其实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由不同的物质所组成的,这些物质可以无限的向下拆分,直到原子甚至更低。而正是因为万物的和合性,所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事物的微小变化就会导致不可估量的大变化。而且在整个宇宙中,就没有恒常

的事物。

2、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所有的情绪源于自私,源于主观的感受,而这种情绪有着它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即带来痛苦。即使某件事对你来说是快乐的,但却可能对别人或者别的事物来说是痛苦的。正如佛教不吃荤便是因为自身的快乐是建立在其他物种的痛苦之上。

3、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无我的便是空,就是心经中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所享受的,我们似乎在现实中所经历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能够看透,能够悟出空来,即可成佛。

4、涅槃寂静

了悟证悟之后,便可获得佛的智慧。佛不是神,而是心中的一种状态。 对于这些观点,我只是表示理解,但还没证悟。同时刺激我悟到了一些东西,总结来说就是:意识决定物质。并不是说物质是我们创造的,而是如果没有意识,物质又有何用?

不管是哪个宗派,基本上整个佛家都是在阐述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而藏传佛教无疑更加的接近最原始的佛教。在印度其实第一大的教派是印度教,而我们内陆的佛院似乎总透露着浓重的商业化气息。因此,最近这些年西藏也就成为了许多人的朝圣之地。虽然对藏传的佛学了解不多,但通过这本书也勾起了一定的兴趣,而西藏似乎也对自己有了吸引力,相信不远的将来,也会踏上去西藏的旅途,只为心灵的藉慰。

《正见》我自己一直认为,借着这个身体活在当下,你就应该去做一些你自己认为值得去做的事,并且,我知道全身心的去做一件事,会很快乐,因为正是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而任何事情确实是无常的,生老病死,事业的反复,感情的深浅,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我们在认知这些后,也就能从容地应对一切变数。从而追求心境的平和!相信自己是根本--佛陀说:你是自己的老师。佛法说︰正因为有情倒执有我,所以起惑造业,流转不息,我执即是流转动乱的根源。如悟解无我,没有了这动乱的因,即惑、业不起,当下能正觉诸法实相,一切即是寂静涅槃。呵呵!对于我们任何的所得,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对任何佛陀或神,我认为发自内心的真诚、敬仰是关键,心诚则灵不是没有道理的。无关乎任何形式。关于佛法的知识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缘份,我仅仅是看了一本书以及朋友兼老师间的交流得了感触而自己发一些小小的所谓见解而已。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