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

什么是文化,虽然时时提及,但一下子要说出来,还真的觉得无从说起,好像题目太大,下不了手,开不了口。但文化这东西却无处不在,遍布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不是经常说吗,某某人挺有文化的。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一书,虽然似懂非懂,但总体感觉来说,他从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释,例举了大量的例子,让文化这东西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至少我个人认为,通过举例子让别人知道,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这样下来,让人对原本模糊的东西一下子比较容易接受,有说服力。

在书中,我对“学理的回答”一节比较有感触。其中提到,“身上的文化”要有“必要风范”,即书卷气、长者风、裁断力、慈爱相。“书卷气”是一种气质,是基于内在的东西而散发出来的,是一个人内在美的外在体现,不必隐蔽,也不必掩盖。它讲究的是自然而然,一切水到渠成的境界。当然,“书卷气”不等同于“书生气”,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人硬是要摆弄出“书卷气”的话,无异于东施效颦,自取其辱罢了。

“长者风”,就是要告诉我们,做人要大人大量,心胸宽广,要有涵养,要有长者的风度,慈祥、大气。联系到具体工作当中, - 1 -

就是要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包括反对意见。对于别人的批评,要抱着谦虚的心态认真对待,有责改之,无则加勉。对于别人的误会或是不理解,要学会一笑而过。对待群众的反映,要耐得住性子,俯得下身子,学会用心用情地倾听。当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不能把“长者风”混为“家长式作风”,不分青红皂白,不论对错,不许别人解释、申辩,一巴掌拍断。

“裁断力”体现的是一种分辨能力,一种决断能力,一种态度和立场。我个人理解,这应该是文化的底线所在。在面对错综复杂变幻无常的局面时,不保持沉默、不随波逐流。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能够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耐得住孤独和寂寞,即使是“众人皆醉我独醒”都无所畏惧。

“慈爱相”是文化的根本。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慈爱相,是文化的终极之相。所有的风范,皆以此为轴。”评价一个人是否有文化,要看他是否有爱心、有同情心和公益心。知识再高、即使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倘若在国家、民族发生灾难或他人遇到困难时,缩手缩脚、不闻不问,那也只是空有一身文化的躯壳、一具臭皮囊罢了。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可耻的,一个不讲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要担负起历史的责任,把我们的文化学习好、传承好、发扬好,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 2 -

 

第二篇:《何谓文化》读后感

近期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我得到了两种理解:一是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

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观的形成的。比如我们学校创造的无烟文化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位老师,让每位老师能够在无烟的良好环境中工作学习。我们学校一直秉承“深刻的教育来自深刻的体验”这一教育理念,我相信这种文化将会对我们峡山双语学校的学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文化相对缺失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

从书中我了解到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从创造校园文化而言,如果我们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哪个才是文化!?其实文化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开朗后(自认为)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我们要想创造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就要在学习其他优秀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创新自己的校园文化,不能照搬别人的所谓的优秀文化,同时我们又要坚守坚持自己的特色。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

在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表述里面所说的民粹文化,虚假但又惑众,让人误读民主,追捧错误。当功利、扭曲、目的性强的思维模式遭到认同趋同,歪风邪气压倒正气的时候,文化就成了负面的文化,参与到其中的人也形成了负面人格。最危险的是,这些人有的绝然不知,有的假装糊涂,把不正常现象当成正常现象,把歪门邪路当成阳关大道,把负面人格当成正面人格。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比如有的孩子想家就会哭,如果他一哭我们老师就让家长接回家,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这样做会间接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哭的。我们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有自己的正确价值观,自觉抵制功力诱惑,把教育事业作为我们的终身事业。我们要学会克制歪风邪气,用正义之气压倒歪风邪气。并且我们要推而广之,在校园当中用我们老师自己的行动影响我们的学生,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追逐的是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和人生呢?从个体而言,就是善良和爱。只有有了善良和爱心,才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同样,我们的学校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就是教育我们的孩子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等。作为老师,我们完全可以不走邪路文化和守旧文化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实人生。我相信简单和真挚的追求,是不用委屈自己屈就那些负面文化的,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之后,我们就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清晰的处理同事和朋友的关系,擎着真正的文化大旗,打开全新的处世模式,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