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3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榆林市第十二中学 谢美英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从词语入手,体会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2、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具准备 :触控一体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说道森林,我们大多会用这些词或语句去形容它所呈现的画面;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雄伟壮丽的森林,无论是它的形体,还是它的精神,我们只有去仰视,方能入目。但有一种森林,我们只有爬上高高的山岭,才能寻找

到它,这就是“地下森林”,这样的森林让人匪夷所思,让作家张抗抗产生断想。

(出示幻灯片1。展示文章的题目。)

二、整体感知

作家张抗抗在断想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快速地浏览课文,回答此问题。

(出示幻灯片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1——3分钟)

设计意图:找出文章情感的主旨句,由此延伸,为下文体会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做铺垫。

明确: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出示幻灯片3。学生齐读这一情感主旨句。)

师追问:这一句哪一词可以直接点明作者的情感?

明确:景仰。

师过渡:老师想问“那些曾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地下的“种子”一句中,那些“种子”究竟生活在怎样的黑暗之中呢?

(出示幻灯片4。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12段,划出表现地下森林生长环境之黑暗的语句,并指出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地下森林的黑暗。) 设计意图: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在黑暗中,追求光明(出示幻灯片5)

1、请学生找寻地下森林生长环境之黑暗的语句

明确:例1、四面均为悬崖,险崖峭立、怪石嶙峋。深处百十米,浅处少说也有三四十米,谷底开阔,散落着万年山摇地动时崩塌下来的巨石。 (提示:“深处百十米,浅处少说也有三四十米”阳光照不到,显示它的黑暗。)

例2“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提示:这几个词从光线、情感、孤寂的角度点明地下森林处于黑暗之中)

师追问:如果将以上四个ABB词换为“黑黝、光秃、阴森、安静”好吗?为什么?(出示幻灯片6)

设计意图:从词语上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明确:不可以,因为这样弱化了地下森林以前所处的黑暗环境。 例3: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做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

(提示:阳光对它是“从来没有”“吝啬”“徘徊”“装模作样”“从没留意”这些词可以点明它的“黑暗”)

过渡:同学们地下森林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黑暗、寒冷、孤寂”的世界中,但它却是“终于”把“粗壮的手臂伸向了的天顶”,这当中经历了怎样的追寻呢?

四、在听读中,追寻生命的历程

请学生听读课13—2-段,划出相关的句子后,小组合作讨论。讨论过程中应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赏析谈谈自己的理解。

(出示幻灯片7及视频朗读文件8)

设计意图:用听读法进行语言品味,同时,利用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的思辨性,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适时加以指导、点拨,使双边活动热烈。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

提示1、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用数字来体现时间的漫长) 2、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和希望已久的荣光。(“终于”一词体现了它不屈的追求)

3、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勇敢的精神)

......

师追问:同学们,老师想问一下,要从一粒种子变成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它的泥土与水份是怎样来的?

设计意图:寻找文章的细微之处,再次品析文章的语言,感知地下森林生命力的顽强。

提示1:长空的大风把坑口的石块碾成粉末,一点一点地撒落到峡谷的石缝里去。

提示2: 洁净的山泉从石洞里流出来,又一滴一滴渗进石缝里去,把石块碾成的粉末变成了泥土。

提示3:山顶的鱼鳞松为它结下了沉甸甸的种子,呆了秋天,便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

师过渡:帮助的过程是怎样的?那些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缓慢的、艰辛的。(一点一点、一滴一滴、碾进、渗透)

总结过渡:进过经过执着地、默默地、艰难地、互相帮助地、勇敢地漫长地、不屈地......追寻,他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顶,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接下来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跟随作者去感受生命的顽强与其造就的奇迹。(出示幻灯片9)

四、分句朗读,感受生命的奇迹

女生朗读:几千年过去了......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男生朗读:整整齐齐......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

齐 读:叫做地下森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句朗读,再次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师过渡:地下森林不仅壮观,而且在秋日里的艳阳照耀下是多姿多彩的,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要求缓慢的朗读)

(出示幻灯片10 及音频文件)

师过渡:XXX同学朗读是缓慢的,温柔的、令人沉醉的,但此时老师听见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着一声声嘹亮的回声“我是森林”。

(学生齐读、大声读)

设计意图: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再次大声齐读,让学生借助声音喊出对地下森林的钦佩之情,并将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

想、信念、精神力量。

五、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板书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生长在黑暗中的峡谷,经过-------的追寻,终于成为地下森林,让人景仰。

过渡:这就是作者带给我们的有关地下森林的断想,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了解其写作背景。

六、走进作家,了解背景。

(出示幻灯片11、12)

设计意图:介绍作品的个人思想烙印和时代精神,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总结:可见作家的经历与其作品,时代与物象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七、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师:同学们,文章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你们学完这篇文章以后,一定有很多的启迪,你能用一句简短的警示语来谈谈你的启迪吗?

提示1: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例,钱学森是参加“两弹一星“的设计者之一,在设计之中,他们会遇到重重困难,但他们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坚持不懈,正是因为他们有坚强意志,“两弹一星”才能实验成功。)(出示幻灯片13)

提示2:坚强者能在命运风暴中奋斗。(张海迪,她从胸部以下全部瘫痪,然而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出示幻灯片14)

提示3:无论遇到任何险境都不能放弃努力,胜利往往出现于坚持之中。只要鼓起勇气,鼓足力量,尽力拼搏,又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战胜呢?(德国诗人海涅生前最后八年是躺在“被褥的坟墓”中度过的,他手足不能动弹,眼睛半瞎,但他去写下了大量誉满人间的优秀诗篇。)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谈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名言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本文的主旨,学生在自主地学习中个性得到张扬,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师:亲爱的同学们,在人生的征途中,只有矢志不渝的开拓,才能赢得光辉的未来;只有坚忍不拔的进取,才能到达幸福的乐园;只有顽强不息的攀登,才能登临理想的颠峰。我将这一段话送给每一位同学。愿我们的人生是无愧、充实而又闪光的人生。(出示幻灯片15)

八、板书设计

景 仰

地 下 森 林 断 想

光 明

追 寻

生命力的顽强

黑 暗

峡 谷

 

第二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

刘玲制作

一.教案背景:

地下森林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因此此教案是借助互联网取得地下森林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欣赏的基础上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在参考网上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制作了本节课的教案。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单元,它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一般进程的抒情性或议论性散文。《地下森林断想》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是篇自读课文。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我国著名女作家张抗抗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本节课设计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

2.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喜欢森林吗?(学生回答)那大家听说过地下森林吗?位于我国黑龙江宁安境内距镜泊湖180公里的山林里,火山喷发形成了七个不规则的大坑,浅的三十多米,深的一百多米,经过几千年的时间长成了一片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世界上的奇迹,看它诠释的人生的道理。

二.出示地下森林相关图片

三.出示学习目标

? 速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 品析语句,感受地下森林的品质

? 探究并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四.了解作者

张抗抗,19xx年生,浙江杭州人。19xx年考入杭州一中。19xx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xx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xx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xx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xx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19xx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19xx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五.检测字词积累

瘠薄

沉湎

孱弱

浩瀚无垠:

隐姓埋名:

愤懑

万籁俱寂

四.读奇迹

审视题目,速读课文,说说作者写了有关地下森林的哪些内容?

五.学精神

地下森林是靠着哪些优秀品格战胜这所有的艰难险阻的 ,你是从哪些句子中具体分析出来的?

六.品语言

如何赏析散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

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从人称和句式的角度品析 )

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情感更加强烈,更充分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运用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在结构上引起下文。

(2)“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

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尔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从修辞和描写角度赏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无情和不公,从侧面衬托出地下森林坚忍顽强得品质。

(3)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

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从蕴含的哲理的角度赏析)

描写了地下森林苦苦挣扎,永不屈服,告诉我们只要忍耐和努力,最终会获得成功。

七.悟情感

本文主要描写了地下森林( )的形成过程,突出了它( )的品质,采用( )的写作手法,寄托了作者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 )的感情。

八.谈启迪

九年级的我们,即将踏上人生新的征途,我们稚嫩的肩膀要挑起责任,我们幼稚的心灵将走向成熟,我们将独自面临风雨……用三两句话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九.练写法

借助一种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用三两句来含蓄地表达你的感情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助网上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整体概括,并且品析语言,了解了本篇文章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并尝试着这种写法进行写作,很好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