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 读后感

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理论》读后感

读过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抽象也很是枯燥乏味。似乎是自己的肤浅,没有多的学问去对此反驳,也许自己根本没有必要去深的了解这些关于时代关于风格关于许多不需要那么多人争执的文字词语和对艺术的描述的问题上。艺术的发展不需要那么多的理论家在边上指指点点更不需要他们规定下什么条条框框来约束艺术的发展。

读过此文章我也被无意识的带到比人的理论框架下,为自己去说别人的话。当代艺术中国只是唯唯诺诺地跟着西方,很多情况限制了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的发展。重要的是了解别人、对比自己。少去搬弄的西方的新名词,仿佛高深的学问是用繁复的名词来修饰,让研究的人都对自己产生一种不理解,更何况我们跟着人家后边,气喘吁吁倒是必然,摔个跟头更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我们研究就不要跟着自己受累,让读者也跟着受累。了解西方不要胆怯,要虚心的学习,同时要努力的发现自己(同样适合我们现在,学生和老师在一起研究,不要去畏惧老师,不要怕自己不足,只要自己虚心的去学习,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点)。现在的中国缺少这方面的东西,是因为我们自己把自己蒙蔽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现代艺术结束之后,自然就是当代艺术(也被称为“后现代艺术”)的开始。我们在了解这样的分期时,同时也应该知道,分期是为了书写历史的方便,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并不就意味着到l 860年时,古典艺术就消失了,或者到l960年时,现代艺术就彻底终结了。直到现在,不光现代艺术还在,古典艺术也一样可以存在,只不过它们已经不是主流了,而是作为一个品类存在

了。时期只是便于我们在看文字资料所不被迷混,其实这样的时间间隔对与研究艺术论起到一定的作用罢了,他对艺术的发展并没有丝毫的阻隔,只是对人们的看法和思想起到一定的引领或向导。其实指引的的方向还不知是对是错,只是其中强加了研究者的条框。通过文章的介绍了解西方对古典、现代、当代艺术有这样的描述“古典艺术的特征是写实,美学定义是美。它是一项集体主义的宏大事业。现代艺术的特征是脱蕊写实而走向变形抽象,自由地创造各种个性化风格。因此它的美学定义是个性——从发展艺术家的个性,到强调艺术自身的个性,即让艺术独立。而当代艺术的定义却不能用三两句话来打发,因为它实在是边界模糊,而且手段任意,它不仅没有一个属于自身的风格,也不存在共同的美学主张。”

文中提到了德国学者贝尔廷的关于当代艺术的看法,艺术史是缺乏质疑的,在中国因为少更是缺乏。艺术的观念非常限制人,艺术史的模式也一样限制人。他指出,我们一向接受的艺术史,主要是来自一种观念,即一种对于事情的解释方式,它为了维护自身的框架,会变得越来越脱离事实。这一点还是应该多的引起大家的注意。历史的叙述和艺术的观念推动下,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枷锁般的将人们的思想禁锢在一点的模式中。进而,“艺术史的原则被运用于艺术的理论,结果是艺术理论一旦不符合于此,就引起麻烦。”贝尔廷认为:古代和现代在艺术上的这种循环,纯属编造,它好像是完成了历史的证明——艺术的发展已经在古典时代被发现了,而且可以被后来人再发现,古典成为美的法则的视觉现实,它不能篡改,因而是绝对的。如果后来的艺术不能落实这个法则,那么那种艺术必定是不好的。这也正是我们所被迷惑的。

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区别在文中有很透彻的解释,前者尽可能的去避免平面化,突出三维的空间和严格的结构和科学的颜色;后者却恰恰相反努力地做着平面,夸张的色彩。在艺术史中也同时带入了他们每个鼎盛时期的框架,与其说艺术史是为研究当时艺术还不如说是艺术史是为满足一个历史框架为艺术专门设计的。贝尔廷基于历史的研究向我们指出,“现代主义在传统中的根扎得太深,因此,它所具有的长处是无效的。无论我们情不情愿,我们都是在面对西方艺术普世价值的消解,历史的断裂。”现代艺术因受难而转化成正面的文化代表,由它来标识出一个野蛮时期(战争)的结束,一种文明秩序的恢复。所以现代艺术在那个时期被称为胜利的艺术,成为英雄的角色。由现代主义者发起的对于资产阶级文化的攻击和挑战也破产了,因为资产阶级文化一旦死亡,前卫艺术的对手就消失了,前卫也一样无法生存了。对于高尚文化的争执现在也失去了意义,因为现在是大众文化的汪洋世界,每个人在其中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最后,历史在同样多样化呈现和可延展性中,也失去了它的权威。这也同样意味着艺术史不再是我们历史文化的领头形象了。

现在已经步入全球化,艺术史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不在延续以前的模式(言行总是不会一致)我们所说的艺术史其实是关于欧洲艺术的一种叙述史,这种以欧洲为主的艺术史,无视其他国家的身份和形象,这个做法现在已经在各处引起了矛盾。艺术史曾长时间地集中于考察和描述风格,并且由此产生一个幻觉,认为这个途径能够理解历史的合理性。当它把这个领域越是开放出来,它就越难把众多的现象和问题集中在一个议题(风格)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多元化不断地将历史改写,那种老套的东西似乎派不上多大用场。任何一件作品,它都会被来来去去的艺术观念赋予不同的解释,它会面临被接受或者被

拒绝,它不仅面临同时代的竞争,还会对后世产生影响。单独作品本身有这样的作用,那么线性的风格进化就不再具有权威性了,人们是和每件单独的作品相处,而不是和风格相处。

这就是对这篇文章的读后感,写到这里我都开始有点摸不着头脑。但是还是认为艺术设计不是限制艺术发展要记录和去分析艺术,史只能走在后。

2010.10.24

 

第二篇:我对当代艺术的感想

我对当代艺术的感想

上了《中国现当代绘画艺术》这门课,我认识了解了许多现当代的艺术家,以及他们作品所要代表的当代的一些深层涵义!~~受益匪浅,现在我来谈谈我对当代艺术的一些感想!~~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类走向全球化的更加开放的世纪。当然,首先是经济全球化。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经济是基础,文化艺术等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将不可阻挡地到来。世界要走向中国,中国也要走向世界。经济如此,文化艺术也必定如此。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挡是挡不住的,躲也是躲不掉的,唯一正确的态度是迎上去,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弄潮儿都有坚实的基本功。这些画家都在名师指导下经过严格的、长期的写实主义训练,他们创作现实主义作品也是上乘的,正因此,他们才有足够的实力进行新的探索与创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连写实的人像都画不象,又如何去创造人性更深刻的内涵呢?人们以为画一些歪扭的样子就是现代艺术,实在是莫大的误解。果真如此,那恐怕只是精神病人的涂鸦而已。正如不是游泳高手就去弄潮,几个浪头就会令之没顶的。

弄潮儿永远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你独立潮头,好;他在潮头上翻腾,也好;两个人乃至更多人共舞潮头,都是好嘛!各个流派百花齐放,新的流派不断涌现,才是艺术的春天。我可以不同意您的艺术理念和风格,但是我尊重您的艺术追求,这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应有的胸怀和品格。各个流派互相借鉴,砥砺切磋,是艺术繁荣的康庄大道。我想这也是这次巡回展的重要意义。

弄潮儿既敢于逆潮也善于顺潮,才有起伏跌宕的壮观。艺术具有社会批判的功能。艺术家们具有最敏锐最丰富的感性认识能力,总是最早感受社会的弊病,而人类认识正是首先从感性开始的。没有社会批判,人类认识如何提高,人类社会如何不断前进!这是艺术家可贵的前卫与可爱的真诚,应该受到赞扬和支持。然而,一个艺术家只是社会批判,一辈子社会批判,仅从心理学上讲也是容易产生心理变态的。艺术家的责任和高超本领还在于揭示人性和人类社会中美好的东西,从而鼓励人们奋斗的方向,指明人类光明的未来。人没有奋斗的理想,就失去生存的价值;人类没有光明的未来,就会落入邪教"世界末日"的陷阱。把社会批判与

揭示美好结合起来,才是完全的艺术真实。

弄潮儿永恒的追求是真善美。艺术要真实,真实是艺术的基础,这难道还有疑问吗?没有真,何来善美?假的东西是绝对不可能善与美的。然而,止步于真,满足于真,艺术是低水平的,因为真的东西并不都是善的美的。谎言是真实的存在,但永远不是善。尽管可能有美丽的谎言,因为不善,本质上失去了美的价值。善的东西本身就是内在美。内在美还要有外在的美的表现形态,两者结合才是完美。内在再美,如果外在的视觉感受难受,总是不完美嘛!艺术应该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因为人民要求完美。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追求和逼近完美的历史。"人民懂得艺术吗?"那你展览自己的艺术品干什么?你出卖艺术品给谁?媚俗不好,玩世也不可取。我青年时代读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作"约翰·克里斯朵夫",傅雷先生的翻译,其中有一段话我记忆终生:"人民应该告诉天才:你的艺术给了我什么?如果一点都没有,去你的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