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面世,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向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有利于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发挥更大的效果,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初中生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阅读能力?初中生应具备四种阅读能力:认读能力 理解能力 分析能力 评价能力。

为了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继续强化学生的认读能力

教学是循序渐进的,小学阶段是训练学生加强阅读能力的初始阶段,到了初中就要进一步加强。认读就是要求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读准生字字音,读懂新词的词义。正确流利的诵读课文。由于小学有这方面的要求,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上面这两项任务完成。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认读能力,也可以说初中阶段是继小学对学生认读能力的强化阶段。例如,我在教孙犁的《芦花荡》这一篇小说时,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也比较多,我就布置学生按照自己的认读能力去预习课文。到上这篇课文时,就检查学生是否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可以通过提问,小组交流或个人诵读课文片段的形式检查学生的认读能力。学生无法解决的可以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在学生进行阅读中还要求学生力求对文章的大致了解,在生字词解决之后,让学生谈谈读后的大致感知。通过如此训练,加强了学生初步对课文阅读的认读认知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具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初中生阅读能力具备的最低层次的要求。

二、改革教法,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

1、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的深刻。阅读教学要加强思想的交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读者)的平等自由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读者)“各有会心”的权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如《芦花荡》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就可在作者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中体会出来。那么,怎样理解抗日英雄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呢?学生就在按照自己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还有环境描写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着深远的寓意,这些内容综合起来分析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就丰满了。有的说老头子是有爱心的也是爱国的,你看他对大菱小菱就像对自己女儿一样好;有的说老头子因为爱国才敢出入自如的穿梭在芦苇丛中,不怕日军;有的说过于自尊与自信不好;有的说如果不过于自尊与自信就没有后文对日军的复仇??可以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老头子的形象是有了正确的理解和分析的,只是各自的理解与分析存在个体差异。在语文阅读课的教

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

总之,课堂上阅读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阵地。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阅读材料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而且仅仅靠阅读课的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合大量的阅读练习。

2、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查漏补缺 ,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此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必须注重有效的训练,我认为训练时要讲究“适度”、“梯度”、“力度”。训练犹如登高,坡度太陡,使人无法攀登,当然不行,但如果坡度过于平缓,也会让人无法领略克服困难的愉快而丧失攀登的兴趣。因此,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跳一跳”便“摘到果子”。讲究“梯度”,就是要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以便最终达到学“一篇”而读“一类”之目的,讲究“力度”,就是“除非不练,练就要练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在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第一步,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阅读知识、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充分运用于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可以是各年级教材中的象、《社戏》、和《春》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台阶》、《桥之美》等自读课文,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理论和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具体自读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拔。在此基础上,便开始实施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近几年的中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阅读知识和阅读理论,要熟练运用阅读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初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其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阅读水平也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同时,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论。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文体上,应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在内容上,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 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说明文则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再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段,中心句和关键词。理论结合反复的阅读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也自然是有较大的提高的。

三、重视读与写的结合,培养阅读评价能力

评价就准确客观地把握文本相关问题在理论中的地位和现实实践中的意义及作用。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对语文知识的巩固与完善,对写作能力的顺利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对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有重要的意义。初中生阅读的一方面为了获取信息,阅读能力如果进一步提升,那么就不会单单满足于获取信息,而是进行对说阅读的材料进行评价。这就需要学生具备阅读的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和注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评价能力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平时通过课文的学习后,教师应常常训练学生对所学文章谈谈感受或看法,当然老师刚开始训练学生对文章的评价应先做示范,接着学生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一般地,对一篇文章的评价可以从作者的构思,取材、写作手法、文辞以及写作特点进行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例如引导学生阅读《芦花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入手:确定这是一篇小说。1,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通过哪些方面进行 2,分析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3,环境描写与中心的关系。当然还可以从构思,文辞等方面去评价。

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评价能力,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拿一篇现代诗歌来阅读后加以赏析,写成一篇“我对?的赏析”,让学生努力加强对该诗歌的阅读理解,在理解阅读中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受及评析。

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师生互动分享心得体会,是学生知道自己的评价合适与否。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

 

第二篇:如何培养和提高山区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和提高山区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

芒章中学 郭幸琴

【摘要】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我认为要培养和提高边疆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以下四方面来进行:提高学生的识字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读书,教给学生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培养 提高 山区 思路 阅读能力

前言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反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现实中考压力的影响,我们过分地侧重于一种技能训练,想方设法地去训练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些分数,因此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成为一句空话。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面试,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向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有利于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方向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发挥更大的效果,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新课改、新理念下,我从以下两方面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山区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

一、当前山区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山区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差的原因就目前的情况分析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识字量薄弱,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学校图书不多(而且还都是一些旧书),教师缺少指导等多种因素。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当前山区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差的原因:

1. (一)受应式教育的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潜力得不到发挥。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是单一的为教而教,根本不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特别是阅读能力,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死记硬背考试涉及到的内容,除此之外就不顾一切。学生也只好在教师思维的束缚下和教育模式下进行阅读,因此学生阅读范围受到束缚,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潜力也被埋没,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1. (二)受学习条件的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未能满足,从而阅读能力得不到发挥。

山区学生由于受学习条件的影响,学校及家庭的藏书量不多,有的甚至没

有,这样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从而影响了其阅读能力的培养。农村家庭的家长大多由于没有受过教育,在对子女的阅读指导中方法不当,也不会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去阅读,整天只是让子女读课本,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孩子看一些故事书、报刊、杂志等是对孩子没有帮助的,只会给孩子学习带来影响。山区学校图书不多,还都是一些旧书,时代性不强,自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使学生无课外书可读。这样来学生在学校唯一能读的书也只有教材,回到家在家长的训斥下唯一能读的书还是教材。如此看来,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语言干瘪、枯燥无味,也是无阻为怪的事了。因为教材对于好奇的学生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从而学生失去信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经过调查表明,只有30%的师长非常重视、支持孩子读课外书,这表明大部分师长功利心太重,凡是与课本学习、与考试分数关系不大的事情就不放在心上。这些师长鼓励孩子读书,也多是从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这一点考虑的,很少有人能把孩子读书与他们的身心发展联系起来。

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现在很多家长的做法太过功利色彩,如:买大量的

作文书给孩子看,孩子犯上基本就没有兴趣了。甚至还有逼着孩子抄作文、背作文的。以上种种做法使孩子的课外阅读变了味,失掉了读书的兴趣,貌似看了不少东西,也动了笔,但收获不多,因为很多时候是在应付大人。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 (三)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山区学生受家长思想的影响后认为:读书就是会把书中的文字一一念出来和背出来就可以,其实不然,阅读时应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细细地揣摩文章的要点就能从中获取有用的知识,正如俗话所说的:“秀才不出门,竟知天下事”,这是认真阅读的结果。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根本不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他们只会机械地按家长的要求去读书,去背诵一些课文,不会认真仔细地读好文章,因而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

1. (四)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仍然出现满堂灌的现象,为能完成教学任务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将自己预先设定的教材内容滔滔不绝的灌输给学生(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学生也只能简单机械地围绕教师的思路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会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体会,这样阅读能力就受到束缚。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只要能把一篇课文读完,能简单回答问题,说出简单的内容就可以,就能达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虽然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能给学生一点阅读的时间,但其实最终的目的不是培养阅读能力,而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或者走形式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培养不了阅读能力,反而会导致一种厌学及依赖情绪,反正读一遍,懂也好不懂也好,最终教师都会给一个正确的答案。真正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师,绝不会给学生施加压力,而只是正确的引导学生,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认真的阅读体会,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二、培养和提高山区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思路

山区初中生由于受现实中考压力的影响,其本身语文基础薄弱(识字量薄弱,阅读量少),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学生也只能为考而考去阅读,教师也只能机械地将一些课外书籍强行塞入他们手中,这样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要使学生的阅读从被迫消极转向主动积极,我认为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高:

(一)提高学生的识字量。

现在的初中生认为中学阶段根本没有必要花很多的时间在字词上,反正我会读就行了,甚至有学生说:“就算遇到难字,我就有边读边,无边读中间,也可以跳过,装做看不到,对文章内容也没有多大影响。”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就表现出字词积累不丰富,词汇比较缺乏,语言组织缺乏严密的逻辑思路,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学阶段应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识字量提高了自然而然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因为阅读和识字关系最为亲密,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不识字就无法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认识积累更多的字词。

(二)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是非常必要的,他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学阶段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目前课本上的阅读材料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量。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材料必须要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采取指定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形式,并得法于课内,会读于课外。

(三)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读书。

在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积极性的高低是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好奇、好动、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教师必须要遵循规律,善于启动学生纯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我爱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知道的人比不上爱好的人,爱好的人比不上以它为乐的人。因此,阅读时应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我们可以从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课内阅读

(1)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作业布置科学合理、有层次,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如果学习负担太重,压

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会影响他们的心情沉重、烦躁,逆反心理强,这样难于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2)要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学习语文涉及面广,随意性强,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效益才会好,才能克服盲目性,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3)教学要有新意。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启发;要有适当的深度,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才乐意动脑筋;要引导学生顺应文章思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不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突出课文的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确保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中应依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提问,以便引导学生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会受到较好的效果。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而设计课堂提问应遵循四抓:一抓课题。课文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窗户,透过明亮的窗户可以看到作者写作的目的;二抓开头。有的课文一开头就出现课文的中心句;三抓过渡句或过渡段。课文中的过渡句或过渡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过渡句或过渡段就能把握文章的脉搏;四抓结尾。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很多课文的结尾往往是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在阅读中能抓住以上“四抓”,不但能顺利进行阅读教学,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要多鼓励、多表扬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给予肯定。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他们非常重视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一次不慎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而一次成功的表扬,往往会使孩子终生难忘,成为进步的永恒动力。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寻找机会表扬学生,特别对差生回答与否,对错与否都要给予热情鼓励。

(6)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阅读。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内容,将“趣味”、“音乐”、“游戏”、“故事”等带进课堂,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娱乐、比赛活动,能让学生陶冶情感、振奋精神。这样既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阅读。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皇帝的新装》,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故事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课文通过“看新装、爱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条主线具体描述了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故事内容教师可适当讲解,正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期待结局时,教师戛然而止无不动容地告之他们: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由组合分角色上台表演,这样学生不但有兴趣,有精力表演,同时课文内容只要教师稍加解释,学生就听懂了,特别像皇帝“展新装”这个细节,表演中能把皇帝和大臣们的丑恶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达到阅读培养的最佳效果。

2、课外阅读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学生课余时间经常喜欢看一些课外书籍,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同时告诉学生阅读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并进行评说和欣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等多种形式。这样不但能让学生乐意读书,还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

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志,这种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能取得良好的收效。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阅读使教师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只有适合他们的口味,学生才会对书感兴趣。

(四)教给学生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阅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如果在阅读中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教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

要教学生学会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并善于利用。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正确选择字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字词在文章中的确切意思。使用工具书时不断总结、掌握学习规律,要真真实实地弄懂每个词的含义,才能真正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这样就能流利阅读。

2、阅读过程中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含文学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方法是阅读牧师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抓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明文抓住“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小说抓住“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散文抓住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四到”

古人云:“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者吾之心。”只有通读、熟读课文,才能了解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顺序,但阅读中可因内容而定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有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这样可以做到用最少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让学生谈各自不同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因此,阅读时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并加强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摒弃一些不好的习惯,努力做到“六不”

在学习中学生需要进行大量阅读,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必须采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努力做到“六不”,即:不出声读、不逐字段、不纠缠生字、不扭头读、不指读、不回读。

结 论

总之,广泛的阅读对象,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农村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培养农村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要从低年级抓起,各年级要有侧重点,要有鲜明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并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2)20xx年第414期《初中语文报》

(3)20xx年第2期《德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