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面世,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向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有利于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发挥更大的效果,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初中生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阅读能力?初中生应具备四种阅读能力:认读能力 理解能力 分析能力 评价能力。

为了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继续强化学生的认读能力

教学是循序渐进的,小学阶段是训练学生加强阅读能力的初始阶段,到了初中就要进一步加强。认读就是要求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读准生字字音,读懂新词的词义。正确流利的诵读课文。由于小学有这方面的要求,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上面这两项任务完成。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认读能力,也可以说初中阶段是继小学对学生认读能力的强化阶段。例如,我在教孙犁的《芦花荡》这一篇小说时,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也比较多,我就布置学生按照自己的认读能力去预习课文。到上这篇课文时,就检查学生是否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可以通过提问,小组交流或个人诵读课文片段的形式检查学生的认读能力。学生无法解决的可以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在学生进行阅读中还要求学生力求对文章的大致了解,在生字词解决之后,让学生谈谈读后的大致感知。通过如此训练,加强了学生初步对课文阅读的认读认知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具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初中生阅读能力具备的最低层次的要求。

二、改革教法,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

1、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的深刻。阅读教学要加强思想的交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读者)的平等自由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读者)“各有会心”的权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如《芦花荡》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就可在作者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中体会出来。那么,怎样理解抗日英雄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呢?学生就在按照自己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还有环境描写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着深远的寓意,这些内容综合起来分析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就丰满了。有的说老头子是有爱心的也是爱国的,你看他对大菱小菱就像对自己女儿一样好;有的说老头子

因为爱国才敢出入自如的穿梭在芦苇丛中,不怕日军;有的说过于自尊与自信不好;有的说如果不过于自尊与自信就没有后文对日军的复仇??可以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老头子的形象是有了正确的理解和分析的,只是各自的理解与分析存在个体差异。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

总之,课堂上阅读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阵地。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阅读材料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而且仅仅靠阅读课的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合大量的阅读练习。

2、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查漏补缺 ,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此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必须注重有效的训练,我认为训练时要讲究“适度”、“梯度”、“力度”。训练犹如登高,坡度太陡,使人无法攀登,当然不行,但如果坡度过于平缓,也会让人无法领略克服困难的愉快而丧失攀登的兴趣。因此,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跳一跳”便“摘到果子”。讲究“梯度”,就是要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以便最终达到学“一篇”而读“一类”之目的,讲究“力度”,就是“除非不练,练就要练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在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第一步,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阅读知识、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充分运用于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可以是各年级教材中的象、《社戏》、和《春》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台阶》、《桥之美》等自读课文,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理论和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具体自读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拔。在此基础上,便开始实施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近几年的中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阅读知识和阅读理论,要熟练运用阅读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初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其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阅读水平也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同时,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论。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文体上,应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在内容上,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 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说明文则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再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段,中心句和关键词。理论结合反复的阅读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也自然是有较大的提高的。

三、重视读与写的结合,培养阅读评价能力

评价就准确客观地把握文本相关问题在理论中的地位和现实实践中的意义及作用。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对语文知识的巩固与完善,对写作能力的顺利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对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有重要的意义。初中生阅读的一方面为了获取信息,阅读能力如果进一步提升,那么就不会单单满足于获取信息,而是进行对说阅读的材料进行评价。这就需要学生具备阅读的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和注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评价能力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平时通过课文的学习后,教师应常常训练学生对所学文章谈谈感受或看法,当然老师刚开始训练学生对文章的评价应先做示范,接着学生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一般地,对一篇文章的评价可以从作者的构思,取材、写作手法、文辞以及写作特点进行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例如引导学生阅读《芦花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入手:确定这是一篇小说。1,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通过哪些方面进行 2,分析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3,环境描写与中心的关系。当然还可以从构思,文辞等方面去评价。

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评价能力,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拿一篇现代诗歌来阅读后加以赏析,写成一篇“我对?的赏析”,让学生努力加强对该诗歌的阅读理解,在理解阅读中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受及评析。

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师生互动分享心得体会,是学生知道自己的评价合适与否。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