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京教育丛书有感

融入教育,诠释信念——读北京教育丛书有感

记得初为人师时,我认为当一名好教师就是教好书即让学生考高分,于是不停的让学生背诵,不断的找题、讲题、学生做题,有时出现了学生背题现象,辛辛苦苦一年下来累受了不少,可教好书的目标离自己好像越来越远。就在我焦头烂额之际,同事向我推荐了北京教育丛书系列,于是我漫步书海,博览众长,教育思路和教学方法有了变化:从只为教会学生知识点变成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从知识的“填鸭式”灌注变成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从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变成关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渐渐地萌生了自己的教育信条:教方法,养习惯,重品质,求发展。

为了自己能更好的诠释教育信条,需要我们用心的走近学生的思想世界,真正的走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中国教育的一句古训曾说“亲其师而信其道”,现代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速度和质量与其认知态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而又积极的学习态度、愉快的情绪、高度的注意力、适度的心理紧张,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叶圣陶先生还曾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我坚决不做那个糊涂先生,可是我所教的初中物理出现在八年级,相对于语数外来说,我们是后来的,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物理接受我,是我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打造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是我的突破口,利用诙谐幽默言语,充满玄机的故事,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成功的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为信其道铺设基础。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知道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可留的几次家庭作业都没完成,私下和班主任沟通知道家庭环原因使他学习没有目标,学习习惯很差,利用询问不交作业原因的机会,肯定他在学校、课堂上的积极表现,指出家庭中的消极,再征求他的意见后,约定只要尽力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取消他的家庭作业。于是课堂上时时的关注提

醒,有意识的创设他展示的平台,鼓励他一点点的进步,他学习积极性高了,也开始和同学交流问题。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县重点高中的学生家长会,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学习方法在终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反思我们初中教育,过多的知识强化而忽略了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因此本学期结合教学内容较简单化,重点教学生如何去学好物理。新课中有趣的现象吸引学生爱学,但如何使知识系统化,便于提取再现利用,是我面临的第二大问题。于是我采用个人和小组两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如何知识系统化复习,如何试卷分析查漏补缺有计划进步逐渐达成目标的方法。

本学期教学要求完成七章内容,于是每章节结束后,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法进行梳理,第一章以讲授为主,学生模仿,对学生作品进行讲评和指导,第二章先由学生梳理小知识点,再小组组织找个知识点的联系,最后个人绘制自己的章节复习思维导图。刚开始,学生对这项活动情绪上有抵触,抄袭现象严重,没有创意,思路呆板;于是我从网络收集关于各学科思维导图的精品与学生分享,慢慢的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开始认可,思维导图完成的质量越来越高,但我又发现学生能做到图但思维上不会运用导图,进行知识再现与运用,所以下一步我行采用学生课堂自我展示方法,来弥补学生运用上的缺陷,可能还会出现问题,我相信只要用心去摸索会找出适合的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由于学校要求每月进行月考,对每一阶段学习进行检测和查漏补缺,我除了阅卷还要进行试卷分析和讲评,学生只能被动的跟着老师思路走,很难针对个人完成查漏补缺,因此本学期另一个重点培养的学习方法就是:教学生个人如何试卷分析,指导小组试卷分析,讲评错题,找到不足寻法弥补,发挥优势再接再厉强化巩固。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接二连三,起初对于长期依赖老师家长学习的学生而言,让他们自己分析,真是使其头疼的事,做起来应付痕迹

重,甚至拒绝完成,针对这些问题,开始第一次我几乎手把手的指导每一位学生,先多肯定他做的不错的地方,然后针对一小点提出改进意见,这样个人试卷分析反复进行了两三次,个别的达到四次;然后让学生拿着自己较满意的分析进行小组分析讲评,这样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针对自己问题在小组中找到了改进措施,最后为自己下一次学习制定了目标。同时有了方法,学生们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真的开始喜欢上物理课了。这也就为后期“信其道”做好更结实的基础。

初中学生虽然意志力比小学有很大的进步,但学生自制力仍比较弱,如何将好的方法变成好的习惯,将是对老师更大的挑战。曾有人说: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必须要有一定时间作保证。需要我反复强化,经常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点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巩固时务必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从一招一式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出现偏差及时给予指导,直到学习方式固定化。为了不使学生积极性消褪,采用方式方法多样,逐渐由课内向课外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慢慢巩固下来。习惯的培养犹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所以培养习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萧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人便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思想。”小组分析过程中,学生们在方法和思想的交流中,认识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增加了学习兴趣,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倾听别人,赏识别人,同学间的相处越来越融洽。各个小组间的比较,激励小组成员为了团队荣誉积极学习,更大的激发了他们上进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提高学习效率,小组分工合作也为孩子们间相互协作创造机会,为今后适应社会做好准备。

表面看起来,我和学生们相处只有短短的几年,但我仍希望尽我微薄之力为他们终生学习奠定基础。诺贝尔奖获得者、智利诗人米斯特拉尔说:“许多需

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学生不能等,他的骨骼正在形成,血液正在生成,心智正在发育,对学生我们不能说明天——他的名字是今天!”在这条路上还会有更多的荆棘,但我相信及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集体智慧,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在这里衷心感谢北京教育丛书为我成长保驾护航,也希望自己也为教育事业添砖铺瓦。

 

第二篇:3读李镇西随笔丛书《教有所思》有感

读后感

读李镇西随笔丛书《教有所思》有感

松陵高级中学 彭庾鸿

李镇西,以前只知道他是全国著名的优秀班主任,他是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因此没有认真地阅读过他的文章,寒假期间我阅读了他的随笔丛书《教有所思》,感悟很深。他原长期担任中学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现供职于成都市教科所。他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已在多家报刊发表教育文章。这本《教有所思》是他的一些随笔,其中有他对当前一些教育现象的独特见解,也有他对自己教育生涯的难忘回忆,也有他对教育先辈的深切怀念??内容涉及各个方面,但无不显示出他对教育工作的无比热爱,以及对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的不断思考,甚至通过当代思想理论界的热点讨论与国际上的风云变幻都能使他联想到自己的教育。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也是一个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人。

《教有所思》全书内容以教育随笔的形式分为六辑:第一辑:边教边想;第二辑:胡言乱语;第三辑:恩师难忘;第四辑:心动时刻;第五辑;说语论文;第六辑:凝视窗外。

选定这本书,有以下几个原因:

1.从“追星”的角度:近几年我心绪的选择,逐渐由昔日追求时尚中歌星、逐渐转变到近来追求一种有文字力量和思考的教坛名师。工作外,我喜欢上选择了言语有“抓人力量”的教坛名师。

2.从理论的角度:一向以来,我讨厌社会上所谓的学者、教育家那一套套花花绿绿无比繁琐、僵硬枯燥的理论。当你读了他的书后,心灵沉淀的不是新的收获,而是更多的迷惑和痛苦。但在李老师的书中或语文课中,理论是“灰色”,他的语言沉淀的是质朴通俗、亲切儒雅、机智深刻。

3.从本书的角度:本书的内容透视广而实在。反映的是教育中有关读书、写作、亲情、师生情、人生边缘的思考等等。把“教育”这一话题,融入一个个耐人寻味的真实故事中,凸现了现代教育应人性化的特点。使人能开阔眼界,沉淀思想。

因此,我认为:认真读完这本书,定能使自己更深一步了解李老师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我个人的教育认识和教学方法一定有着巨大的帮助。

在众多的李老师的随笔中,我对“也说教不好与不会教”一文印象较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在我们教育界已是人人皆知,因为已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而且引起了争论。这句话最早是由老教育家陈鹤琴所说,李镇西认为陈老当初这样说的目的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和信念,和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换句话说,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李镇西又提出:现在一些教育者——特别是一些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教育者,把这句话当成教训老师的“绝对真理”。于是,便引起了争论。到底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李镇西的回答是:“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时;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绝对量化的标准,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说“有”,是因为在现在的评价背景下,即使老师“会教”,可“教不好”的学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

我比较赞同李镇西的观点,我们应该正视学生智力上的差异,而不应该回避不考虑。那么,我们该做的就是: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优等生,也不歧视学困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而不是单纯的从“教不好”或“不会教”来进行简单评价。

李镇西还认为,我们教育所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都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另外,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家庭与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

确实,在曾经大量关于“教不好”与“不会教”的争论中,面对一些我们“教不好”的学生,我们也曾怀疑自己“不会教”,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但是,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

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李老师对教育是如此热忱的投入,善于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是他工作的不竭动力,他的批判反思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石。“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教育千万不能以损害学生的尊严而去进行教育。我们的教育不能以伤害学生的心灵为代价。剥夺学生的尊严,这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我感悟道:教师在日常教育中既要勤奋踏实,又要勤于反思;既要把爱献给学生,又要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既要严格规范学生言行,又不能践踏学生的自尊性来达到所谓的教育目的。这样的教育才充满温馨和美丽。反思自己,看到有的学生成绩下降了,有时竟用粗暴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来对待学生,有时还把怨气撒到学生头上。读李老师的著作,心中如针在刺着。李老师的文章似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自己自私狭隘的一面。从李老师的文章中,我深深感悟到了: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不是自我感觉的。

掩卷沉思,思绪万千,李镇西老师那博爱胸怀,踏实奋进,勤于思考的形象时常萦绕在我脑中,催我奋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