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圣陶教育名篇体会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

桑杭小学 吴云良

我认真阅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受益匪浅。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本书《论写作教学》一文的阐述更是精辟,谈到写作,叶老这样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学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叶老正是想告诉我们,丰富的生活积蓄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便逐渐萌动和强化,最后不可抑止,不吐不快。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是一种宣泄的快乐和轻松,

目前的作文现状是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苦思冥想,写不出一句话来,或文章空洞无物、或每每以“作文大全”或“作文大宝”类书籍中去“套作“无话可写”。难教、怕教,难写、怕写,是教师和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普遍心态。从教学角度讲,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有效地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以使其“不吐不快”呢?联系平日教学实际,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倾吐,首先得有东西。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泪泪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 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所以我们要创造各种活动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

生活中多是些平淡零碎的小事,稍纵即逝。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方可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

我们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随机观察,及时发现和捕捉日常生活中有意义和有趣的事物。并与日记紧密结合,让学生及时的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让他们在生活中自由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以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锻炼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我会在不断的学习与反思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不断的摸索、尝试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将会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身心发现美,体验美,用笔描绘多彩的生活。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

桑杭小学 刘玉杰

《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给我的启迪还有很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于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思想,总结自己一时收获、得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大自然,认识生活,开阔视野,提高观察分析能力,锻炼思维能力。

生活认识的蓄积,也包括阅读书籍等间接吸收知识的方式获得。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的一个目的就在于给学生树立写作的榜样。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要着眼于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积蓄,以及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积蓄。叶圣陶认为:“阅读的文章并不是写作材料的仓库,尤其不是写作方法的程式。”关键是用这些阅读材料作为榜样,给学生以长久的濡染,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去充实自己“胸中的积蓄”,去发表“胸中的积蓄” 。作为教师,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当然,开展课外阅读不能是“放马式”的,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的地把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其次要注意“三定”,即定时。定向、定位。“定时”,即定时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借书、读书;“定向”即确定学生课外阅读的导向,及时向学生推荐优秀篇目、可读篇目,也可指导学生订阅相应的报刊。“定位”即定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方法到位。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写读书随笔,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长此下去,学生作文时有了思想、生活、技巧上的指导,有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也就不会望“题”兴叹,害怕作文了。 指导学生作文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组织了活动,也指导学

生留心观察了,但总有一些学生临到作文还是不知所云或人云亦云。这也是学生认识分析能力欠缺所至。我们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即锤炼学生思想。

锤炼思想,一方面是指要提高学生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即批判、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生活、对事件、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是指发现思想、创造思想的创造思维能力,即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生活,分析问题,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必“求诚”,“求诚”必先“立诚”,“立诚”就是要提高学生心中对外界生活的感受、思考能力。

锤炼学生的思想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主要要做到:一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问,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课堂教学和班级活动中,学生会有许多感叹和疑问。教师要善待这些天真的童心和思考的苗头,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二要经常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通过思考去解决问题,并逐步养成这样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断丰富他们的经验。三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思考方法的指导,如:逆向思考、纵向和横向思考、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易位思考或变换立场思考以及全方位思考等,把听、说、读、写全都作为思考锻炼的机会。

《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给我的启迪还有很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习作教学这方面而言,我会在不断的学习与反思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不断的摸索、尝试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将会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身心发现美,体验美,用笔描绘多彩的生活。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桑杭小学 刘振国

最近,我再次品读了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名篇。读后我深深地被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所感染,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他像一本字典,让我查到了自己原本不懂得问题。它又像一位长者,在告诉我一些经验和方法。我由衷地敬佩这位老人,尤其是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对我帮助最大。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 而这“一辈子受用的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引领者,来伴同孩子们成长。

读着叶老的话,想想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感觉好习惯的重要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反复,出现波动,但好习惯又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的精神,更要注意讲求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讲到方法,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不断地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并牢记“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这些名言,懂得其身正则不令而行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按时到校,自己就绝不能迟到,即使因事到晚了,也要及时对孩子说明情况。要求孩子爱护环境,教师自己就要率先做爱护环境的楷模,不

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见到地上有纸屑能主动弯腰捡起来。孩子见到老师这样做,自然就会向老师学习,主动捡纸,爱护环境。其次要充分了解和分析班上学生的情况,对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行为习惯、心理素质以及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等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例如要求孩子认真完成作业。这一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容易达到的,但对有一些孩子而言,就不是易事。这就要分析孩子的情况,对于有能力做到但自控能力差的,就要严格要求,决不妥协;对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要帮助,并适当降低要求,让孩子对学习不产生恐惧感。在此基础上,慢慢让孩子养成习惯。第三,要求要具体,切忌空大。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及社会阅历都不足,理解能力也有限。提出的要求过大或过高,孩子都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给孩子提要求一定要具体,如要求孩子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孩子感觉要求较广泛,需要注意的点很多,反而不知该从何做起。不妨将这一要求具体细化为:上学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对人有礼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每天都要按时完成作业;爱护校园环境,见到纸屑、垃圾主动捡起;到教室外和其他教室上课要安静、守秩序;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讲文明……这样孩子就能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把这些要求都做到时,好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第四,尊重、爱护孩子,始终坚持正面教育。对孩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努力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走进孩子的心里,尊重他们充满个性的想法,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努力融入学校及社会生活当中。班级内六十多个孩子生活在一起,难免不发生矛盾和冲突。但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孩子往往都是找别人的错误,很少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并能极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心中再生气,与孩子谈话时都要心平气和,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就事论事,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口服,更要心服。切忌动辄就大声训斥,采取高压政策,甚至挖苦讽刺孩子,或是拉旧账。这样做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五、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发挥榜样的作用。一个班级六十多个学生,长期学习、生活在一起,其相互影响、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努力调动和利用班上的一切积极因素,教育、引导、激励孩子们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班上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在班上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促进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可以利用英雄故事,好习惯故事等,加强孩子对好习惯重要性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向榜样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六,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长每天与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一定要向家长说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明确提出希望家长配合的要求,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对部分不能理解学校做法或教育思想不对、偏袒、娇惯、甚至放纵自己孩子的家长,要多与他们沟通,告知学校的理念,得到他们的理解,形成共识。对部分缺乏教育方法或教育方法不妥的家长,要多与他们交流、探讨,教给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指导他们正确、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有抓住了家长,与他们形成了合力,才能在帮助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最佳方法。

教育是对人的工作,只要我们能用心思考,努力实践,帮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相信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桑杭小学 张吉荣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看了叶圣陶老师写的《叶圣陶教育名篇》,和这位大师在思想上碰撞出许多火花,觉得他的许多教育思想,今天拿来,依然不失深刻与超前,让我感受颇多。

首先叶老师提到:关于课堂里教师的讲,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讲深讲透”,另一个是“精讲多练”。“讲深讲透”是教师方面说,“精讲多练”说到两方面,教师自己要“精讲”,同时也要让学生“多练”。

作者认为在“讲深讲透”方面,虽然就教师方面说,但教师心中总得有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所谓的“深”和“透”都是漫无边际的,心中有学生就得立个标准,或者定个范围。比如说,通过教师的讲,凡是学生应该理解的东西,学生真正理解了,这就是“讲深讲透”。我记得自己在读大学学英语的时候,我的英语老师可以说他的英语水平是全学院最棒的,但他在教我们的时候,心中忘记了我们这些学生,课堂上只有他一个人在讲得天花乱坠,所以当他讲的再怎么投入时,我们听得都是一头雾水,而且他也从不顾及我们的感受,从来不过问我们到底有没有听懂,可想而知,结果我们的英语学得怎样。所以我一直把自己的这个感受带在自己的教学中,我会时常的关注每个学生,当我讲完一些内容时,会让一些学困生来回答我的问题,或者让他们提出不明白的地方,我再做解释。这样让学生应该理解的东西他们真正理解了,一节课才算成功,否则,无论自己一节课讲得再怎么精彩都好,学生没有听明白那都是失败的。

再就是“精讲多练”中的“多练”也很重要,既要学生多练,又要不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似乎太不容易。因为“减负”喊了多年,但表面

的素质教育,实质上的应试教育仍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讲,以分取人的升学制度,造成学校追求高升学率的办学思想,也就有了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管理制度。于是,“时间+汗水+题海战术”就成了大多教师的法宝,他们就把学生推上“书山”。这样学生做题做得辛苦,老师也改得辛苦,评讲时更辛苦,学生听不懂就在课堂上开小差,真是吃力不讨好。叶老师就建议:关键是在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如果真的能做到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练习的形式又多种多样,提个恰当的问,促使学生在关键要点上想一想,也都是练习,不限于写在作业本上,那就不至于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了;他还建议我们掌握一种方法叫“引起动机”法,就是先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切合学生求知的欲望,然后听教师的讲,学生必然专心致志,印入比较深,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情形,当然决不会有了。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他采取的是因材施教法。他不仅主张让学生先思考一番,而且要在学生思考碰壁的时候老师才给教,从这可以看出,他在教学上很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认为学生自己想的通,说得清楚的,自然不必教。想不通了,说不清楚,这就是碰壁了,这时学生的苦闷多么厉害,要求解决的欲望多么迫切,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受老师的教,真好比久旱逢干雨,庄稼就会蓬蓬勃勃地滋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得到不断发展,将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在事事物物中,随时随地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样的人才是任何工作任何行业最为需要的,这是叶老师对我们从事教育的老师们的一个期望。

联系现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支配学,师生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学生成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观能动性根本无法发挥出来。此教学方式严重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一种发展的强大阻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我觉得应从下面几点做起:

1、要帮助学生解放思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学生自习的事,是老师和其他人不能取代的,发现问题和钻研问题也需要独立思考。另外,独立思考还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认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学生,决不是一个好学生。要让他们明白真理是无穷尽的。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的教师采用“警察式”的课堂教学管理,总是板着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动辄就训斥一番。学生紧绷着心弦,学习的主动性还怎么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营造民主、和谐、鼓励、信任的教学气氛,温和的教态,幽默的谈吐,真诚地相待,使得师生关系融洽,心灵相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多种形式的体验中,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互动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3、教法灵活,精讲精炼。千篇一律的教法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设法让学生感到有新意,有新意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精讲要结合精练。设计课堂练习,题型要新颖,量少而精,有梯度,同时结合讨论、动手实验等活动,学生既掌握了知识要点,学习又有兴趣,这样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4、教师要成为善于思考,勇于怀疑的榜样。我们不能想象,一个迷信权威毫无创见的教师,会培养出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学生。所以,言传不如身教。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自己备课钻研教材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比如,一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某一句的修辞到底是什么等。另外,我有时上一节讨论课,让学生就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树立自己的观点。这样争辩的结果使双方认识的互相补偿,不断完善与共同提高。

当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设置学生的学习档案袋,在学习档案中记录学生的进步和活动以及活动评价;开设课后的兴趣小组以及研究性学习,并对学生的成果给予展示和鼓励等等。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钻研课程标准,把握教材内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掌握各门学科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桑杭小学 杨雪梅

叶老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关键是做一名快乐幸福的教师。快乐地工作,享受教育的幸福。快乐一定是用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做底蕴,用智慧绘图案,用爱心着色彩的。教师,应该学会善待自己,回归自我,开心快乐,享受教育的幸福!

用爱心着色彩。在教育上“爱”是个永恒的话题,可以说无爱便无教育。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所教的学科知识,爱每一个学生,爱我们的亲人和朋友,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就会等待,即使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也会欣赏沿途的风光。只要心中有爱,我们会在心灵深处有一份微笑、一份理解一份包容。微笑天下所有孩童的的天真、幼稚和调皮;理解天下所有孩童的懵懂与不谙世事;包容孩子们所有的笨拙与错误。连上帝都原谅的事,我们却为之变色、恼怒、生气,岂不是再给自己过不去。叶老在《如果我当教师》中叶说到“自己忘记了自己是教师,而且使儿童也忘记了我是个教师,只觉得我是他们的环境中的一个同情的互助的伴侣,这才是今后所需要的教育者。”还有“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凡是在我班上的学生,我至少要知道他们的心情和习惯,同时也要使他们知道我的性情和习惯。”(《如果我当教师》P46)

不断寻找工作中的快乐。教育中,痛苦与快乐并存,等待与炼狱同在。让我们多一点快乐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学会倾听花开的声音,享受学生成长的快乐。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喝彩,享受课堂灵动的快乐,师生互动的快乐。我们要学会微笑,享受那一声声“老师好”来自于学生、家长问候的快乐------点点滴滴的快乐,汇集在我们心里,如山涧清泉沁人心脾,如冬

日暖阳感人肺腑!

我们还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我们从不渴望人生的路上鸟语花香,欢歌笑语。我们深知生活处处有坎坷,日子时常有阴霾。如果说不完美就是人生,那么有问题就是教育。我们深知我们面临的现实不尽人意,教育制度的制约,教育环境的复杂,教师负担过重,评价制度的滞后,校本教研的完善等等,这一切都不可能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生活永远不会给我们每个人都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可一点也妨碍不了我们在灵魂背后的快乐,一点也妨碍不了我们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享受教育的快乐;

记得冰心曾写过这样的话:“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悲凉。”

最后我要说,我们快乐是因为我们有爱心,我们快乐是因为我们善于合作,彼此欣赏,我们快乐是因为我们拥有教育的智慧!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桑杭小学 万启滨

现代关于教育的书籍太多了,每个成功的教育者都有自己的一套成功的教育理念。我从事小学教育,也很想有一套自己独有的教育思想。形成他也是需要大量的养分的。我到底该从谁那去汲取我需要的、适合我的养分呢?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不是常常鼓励学生去阅读经典,让他们从名著中汲取生命的养料,积淀人生的底蕴吗?那在教育领域里有没有经典?中国的教育有没有中国的教育之根?中国的教师有没有自己的灵魂?于是我就想着去寻找经典、阅读大师。我读《叶圣陶教育名篇》。 在这本书里,叶圣陶老先生用他的教育精神,向后辈谆谆教诲着教育的真谛:“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

“通常说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为贵。“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

“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诸如此类的一句句至理名言,如珍珠般散落在一篇篇文章里。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叶圣陶先生用浅显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道理,用易懂的论述揭示了教育的真相。

细细品味,每一篇都让我获益良多。如在第一辑,叶老主要讲的是教育方面的思考,读来发人深省。叶老在《假如我当老师》有这么一段话“我如果是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道出了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师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种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认识到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离开了严格要求,这样的爱很容易演变成迁就与放纵,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责任。我这才领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

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认,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了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我想,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叶老的话给了我们启示,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永远是我们景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

阅读大师,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

读《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有感

昌邑二实验小学 曹雪峰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籍。它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事实性的知识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等等。首先,书名设计得振聋发聩。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乍一看好像与人们的常识相悖。仔细一想,又深感作者切中了要害:今天中国的学生还有多少是开开心心地背上书包去学校的呢?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是否喜欢上学,与孩子是否聪明有关。因为聪明的孩子学习不困难,自然不畏惧上学。而在美国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威林厄姆看来,解决太简单或太复杂的问题,都容易让学生厌学。保持学习兴趣的窍门是让学生解决难易适当的问题。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上学,我们就要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对学校、老师、学习产生兴趣。

此外,书中的许多论断都很新锐,甚至大胆到不可思议,它背后的实证研究还是使我们不得不心悦诚服。比如,他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人避免思考。意识到学生大脑的认知机制和能力限制后,人们才会对学生提出有效率的智力挑战,并且在问题的提法、难度的设计与频率的改变上动脑筋,使学生能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喜欢上学习。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学生们放学后还能记得一些东西。一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对学校里讲授的知识要点学过就忘,对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如电视广告却是一听就会,永不遗忘。这是为什么呢?认知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人类的大脑存储空间有限,只有经过思考的内容才能从短期记忆进入长期记忆中去。记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有一个因素影响最大:学生只会记住他们曾经思考过的东西。还有,题海战术始终背负着恶名,被现代教育者所不耻。批评的人们常说,反复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而威林厄姆用大量的事例证明,反复练习能够获得能力和提高能力,即使在你已经掌握了某种能力,再怎么练也未必能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反复练习还能带来另外3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为学习新技能作准备,防止遗忘,改善迁移。

总之,这本书以心理学知识解释了教师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头疼问题,帮教师从根本上找到了源头及对应策略,迈过了教育教学中的又一个障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