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处等方面来体现个体社会心理现象。例如:如何成为受别人喜欢的人。人人都希望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人,被他人赞赏和喜欢,能够让一个人感受到更为强烈的成就感。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中最强烈的欲望便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慕。”被人喜欢和尊重,可以激发一个人做事情的无限热情和精力。

如何成为一个讨人喜欢,并受人尊重的人呢?答案简单而复杂,因为大家都是同一个属种的人,感觉其实在很多时候都是相通的。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那些只知道关心自己的人,人们会不屑地认为他们自私,他们难以成为讨人喜欢的人;而那些只喜欢自己的人,也同样难以成为讨人喜欢的人。

喜欢和尊重应该是相互的,当一个人对自己给予过度的关注和爱护,那么他有限的精力用于真正关心他人的必然少了许多,当另一双目光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和爱护时,却没有得到满足时,你又如何期盼在自己希望的时候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喜欢呢?

喜欢和尊重还应当是真诚的,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的逢迎和讨好,那种虚伪而不真实的感觉总是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当你蓦然回首时,却发现自己总是生活在一种虚假的感情中时,往往会将真实的自己一同丧失了。

努力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当然很好,然而,凡事过犹不及,过分关注他人,希望被他人赞赏和认可,还需要在一个人独立自尊的前提下。否则,一个失去自我的人,只能够生活在他人的影子里面。不了解自己的所需所求,不能体会自己真正的需求,只是为了让所有满意和喜欢自己,可能那种付出是真诚而单纯的,但是这种付出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对于个人而言往往是非常辛苦的,这是同样不可取的。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做一个真诚独立的人,而决非一个中庸的和事佬。其实一个真正讨人喜欢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招致一部分人厌恶的人,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或许能够更为自如和自由看待如何讨人喜欢,以及如何去做一个纯粹的人。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第二篇:《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学科,它的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个人所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之中.社会心理学是指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通过读这本书可以让我明白社会心理学伴随社会发展,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寓益突破历史上形成的“心理—社会或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学框架,用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社会心理状态、过程和社会对社会行为的内在规定性,将会推动社会心理的进一步发展.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中要内容之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的实际是人与人的利害关系.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别人便同样会满足你的需求.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的人,是迷失于方向的人,只会把你原来的想法颠倒过来,只有给予、给予、再给予,那么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喜欢.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的维度是:感情上的"亲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经济交易,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务和物品等.不过当人们建立关系后,分歧就难免,冲突也就可能出现.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性的知觉,人们也由此形成社会判断,并进一步对他人作出有根据的归因.它主要包括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对群体的认识,对社会因果关系的认识.自我知觉的内容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象镜子那样是从别人那里发现自己的".人们对自己首先要有自信,坚强的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其实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还没有上场,精神首先败阵.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的自暴自弃.所以我们要有自信.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对他人的知觉中的社会心理活动规律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而我们也应该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得到启示,对他人要有医生的心肠,但不能有医生的眼光.我们需要被别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积极的肯定与评价的一种精神需要.有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于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励而迈上了成功之路,也有许多一时的误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励而重返正道.因此,我们要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从客观上去看待别人.

社学心理学发展至今,有基础性影响的理论不外乎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进化论社会心理学等几种,每一种理论都不能成为社会心理研究的一般性理论,也就是说每一种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在S.E.Taylor、L.A.Peplau和D.D.Sears所合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也提出了相类似的看法:“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任何单一的一般性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都不能充分解释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因而从不同的理论传统中整合各种观点,就很有实用意义”[3]。相对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困难更大,这也正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所在。

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始终以

人为中心。然而人毕竟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客观对象,人始终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个体的研究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会干扰研究的客观性。更何况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人,研究者在做心理学研究时的客观性也是相对的。正因为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存在,或者说每一个研究对象的主观性,使得社会心理学家在对实验中的研究对象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描述,进而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总会有其适用的局限性。威廉·麦克斯认为心理学至今仍未发展到范式阶段.我却相信心理学永远不会,也不该发展到范式阶段。研究对象和研究者本身的主观性决定了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所建构出的理论,不可能像牛顿开创的经典力学那样统治学界几百年。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应该像前文引文那样“从不同的理论中整合各种观点”,这也许才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正途。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威力几乎冲击到了人类学术大厦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历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都像模仿自然科学,将自身建立成科学的史学,这样的努力已经证明是失败的。研究人的学科固然要从自然科学中吸取养分,但人文学科终究无法成为纯粹的自然科学,强调人文学科本身也具有真理性是19世纪末以来西方哲学家所努力的重点。社会心理学的位置正处在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不偏不倚才是最好的态度,这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

通过看这本书,虽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可以学到和我们的交际心理学一脉相承的知识内容,让我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的知识,让我获益良多.最后希望学好心理学,我想以后应该很有用的,至少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