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个这样的老师》教学反思

《一个这样的老师》教学反思

《一个这样的老师》是美国作家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它记叙了怀特森老师在科学课上运用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新怀疑主义”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又与众不同的老师形象。

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与学生常见的文章有所不同: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人物,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文中既有对怀特森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正面描写,也有对“我”的心理活动、怀特森老师教育效果的侧面描写。二者相互结合,怀特森老师的特点就更加鲜明突出了。

这篇课文的教学需要两个课时,我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参加本次“同课异构”赛课 ,我想我有责任为老师提供新理念、新思路,让第二课时教学展现新的生机。根据本课文本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诠释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诠释让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应该有机结合,诠释教师应好好说话。

教学时 ,我主要抓住两个方面教学目标,在阅读中抓住人重点词、句品味人物形象,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以及对学生的深远影响,进一步明确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老师,同时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中,我确定以阅读思考二为重要突破内容,力求展现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师生整合能力。以一个大问题通揽全文,发挥学生深度挖掘,力求展现真实课堂常态、力求学生参与的广度,把学生由未

知步步深入引向已知。

但这堂课留给我许多的的遗憾:本节课上,对课堂中学生展现的不能走向预期的环节时,教学机智还欠缺。学生的朗读仅仅浮在表面,整篇文章趣味不足。我的教态与学生还有一定的距离,课堂时间把握不恰当。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我,是自己的教学更加实效。

 

第二篇: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孙化化)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语文五组读薛瑞萍丛书有感

各位领导、老师:

晚上好,这是我第二次站上成长讲坛,不过这一次我代表的是咱们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语文五组,向大家推荐一套书。

这就是我们的团队(PPT),导师樊春梅,成员刘娟、刘元、刘兰兰、黄颖媛和我,我们的工作年限都在15年以上,作为一群成熟型的教师,如何在专业领域谋求更大的发展,是我们必须思索的问题。平时我们也常常在一起磨课、讨论语文组的工作,可共读一套专业方面的书,还是头一回。(PPT)

第一次碰头会,我冷不丁问一句:你们现在还读书吗?回答是:也读,少了。为什么呢?没时间啊。也是,每天满负荷的工作让我们身心俱疲,作为妻子和母亲,回家还要打理家务、管教自己的孩子,等歇下来,自然想看看电视上上网,临睡前不忘再到微信上逛上一圈。 在电子媒体盛行的年代,在座的各位恐怕也很长时间没闻到书卷里散发出的油墨香,忘记了纸质书被拿在手里的厚重感了吧。

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读专业书了?回答:看着太累、好像没什么用。读专业书确实伤脑筋、缺少愉悦感,而很多时候理论并不能做出具体的决策,告诉我们下个星期一早上该干什么。于是,我们在仅有的时间里,沉醉在文学作品中,徜徉在孩子们的阅读空间里,顶多在写论文、上公开课时,才会生吞活剥点教育理论,恶补一些名家案例。

19xx年,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提到读书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爱书如薛老师者,她是少有的把这两种读书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人,就像她自己说的,“之所以喜欢‘教书’,只因为——这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让我在上班时间堂而皇之读我所爱

的行当。”

很多老师认识薛瑞萍,是从她编写的《日有所诵》开始的。我在

南京听她的讲座,她开口第一句“小学语文老师实在是一份卑微的工

作”让我对她产生了天然的亲近感。

简介薛瑞萍PPT:她是一位非常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普通到不

是特级,不是名师,可能高级职称都没评。有时候我就在想:不读书

好像成了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不是因为,骨子里喜

欢读书的人,有时并不能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著书立说,是读书之人的传统理想,薛老师做到了,今天我们推

荐的四本书,只是她多年丰硕成果的一部分。先介绍她的课堂实录系

列——《吟诵课》《诵读课》《写作课》。(PPT)读了这三本书,大伙

才觉得自己每天做的大部分工作是教书匠的事。在从网上订书时,我

们以为《吟诵课》《诵读课》没什么区别,经过刘元和刘娟的通读后,

我们知道在《诵读课》中,薛老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温润的母语诵读

课堂、母语诵读教室,并结合具体的教育情境对儿童课堂诵读实践探

索做了生动呈现,书中一个个案例,有儿童诗的朗读、绘本的阅读、

有课外阅读的指导、反思,看得出,她在一直致力于把儿童阅读课程

化。撷取书中的两个镜头:(不读)

镜头一:在快节奏,人心浮躁的今天,看云的办公室是这样的:

四十平米,三张办公桌一字排开,再往里是个破旧的小会议桌,几把

木椅摆放两边。为增添读书氛围,她从家里带来笔筒及练书法的毛毡、

字帖等摆在会议桌上。于是,这里就成了一个可围坐一圈的朗读、听

读的小书吧。在看云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来这里读书的人络绎不绝。

刘娟老师在这段旁边的批注是这样的:教师的第一重要的职业

境界是学习,是永葆孜孜不倦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是孩子能够在

心灵的层面自然感受、自然接受的“不言之教”。

镜头二:看云的班级有每天换书的惯例。一次因看云应拿错了钥匙,折回家中又重回学校,耽误了一会儿,等进了教室,这位“戴着眼镜高度近视,不戴眼镜近乎失明”的老师才看见:学生大半已到,这些早到的学生,没有一个在操场和教室里玩,而是分男女分列,以讲台为起点,细细长长排好两队,人人手捧一本书,静悄悄地在那里等老师来换书。

这是多么温润,令人内心柔软的一幕啊,让人不忍心惊扰了他们的这份对阅读的期待。

刘娟老师合上书,在读书笔记中写道:回想自己也曾一腔热血带着一年级的学生诵读儿歌、阅读绘本、吟诵诗句。可是到底是自己的修为不够,学生的诵读还没初见成效,这一善举就夭折了。和看云相比,这也是我对朗读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还远远不够吧。这一善举凭借的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坚持的、连续的、六年一贯带来的责任感、安全感、师生一体感。(PPT)

《全阅读》、《日有所诵》、《我爱吟诵》,这些都是看云班级学生每天、每周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我爱吟诵》的诵读情况,主要记录在《吟诵课》一书中。

这么一本书让语文素养较高的刘元老师一开始感到头痛,因为?看不懂?。因为?吟诵?在她眼中实在是太高深了,它要求吟诵者必有较深的文学功底,扎实的音韵基础,更重要的是你要狂热的爱它,才会静心学习、感受吟诵的魅力。简单地说,就是依古法吟诵,按古人的调子读、唱。

出示标有平仄的图(PPT),大家是不是也看不懂?

用文字说吟诵,有如?看食不饱?,如果没有听过吟诵,只是读这样的文字也是断然不能感受到吟诵的魅力。这一点刘老师有切身的体会,听书的配套光碟中吟诵的《江雪》,她的内心唯剩震憾,吟诵

者根据古时的平声、仄声、入声在诗中的变化,将声音变得凄凉、有起伏、有情感,和着古琴音,让她直接感受到诗所传达的幽冷孤寒之感,听过之后起了一身疙瘩,怎一个冷字了得。

读完全书,刘元老师“终于明白为何吟诵能让那么多人着迷、坚守。因为这才是诗歌真正的温度,才是它本来的面目,中国的诗歌本身就是有着音乐的特质,可以感染人,这应是古诗词的魂,这么多年我与诗词竟只是在围城之外。

对于吟诵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是我现在读完书后的感受。可谁又知这是不是另一个人与吟诵的缘起呢?”(PPT)

说到写作,不教语文的人也知道,这是个老大难问题。刘兰兰和黄颖媛老师一开始是带着完成任务式的有点不情愿的去读《写作课》的,可没想到最终是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的。刘兰兰说:看云的《写作课》读下来,你会发现她的写作教学没有什么高超的技巧,高明的手法,有的只是对学生实实在在的引导和指导。所以她的作文教学就像她学生写的作文一样,给人以无限的真实感。

看云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每周写一篇日记,因为看云觉得?日记是培养习作水平最重要的基地。?其实,有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但往往会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点评。看云觉得?相比于考前指导、下水示范,更日常、更规律的‘作文课’是每周一次的日记佳作朗读及点评。?看云会有意的选择具有真实感染力的日记来读。有时为了作为奖励,老师还会激情的朗读、背诵学生的日记。她说的一句话很有意思?点评是最好的指导,朗读是最好的发表。在小学生眼里,皇帝都没有老师大!联合国公报发表都不如老师口中发表来得荣耀!老师要充分发挥权威作用,满足孩子对权威的需要,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

黄颖媛看完全书后写道:看云的作文指导是不落痕迹且裹挟情

感暖流的,当然在看云学生的日记或作文里经常能闪现经典的影子。现在觉得,我们作文教学中,老师认真的讲解所谓的作文技巧是多么的徒劳。看来我们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孩子“停下来,看进去;沉下心,写出来。”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作文,也是修身。我们的语文老师,还有在座的,您的孩子如果正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话,不妨读读这本书。

如果说《吟诵课》《诵读课》《写作课》会让语文老师有所触动的话,那么教育理论系列——《薛瑞萍读教育理论》,适合所有学科的老师去细细品读。

第一次翻开目录,我已经被苏霍姆林斯基、杜威这些名字吓到了,这书能好看吗?结果是:好看,我已经为了读她,好几个晚上放弃了微信上的美容养生明星八卦。不知为什么,薛瑞萍的文字能让你平心静气、能让你豁然开朗,十二份读书笔记,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和大师的隔空对话,文笔优美,简洁、质朴、自信,特别佩服她的是:她擅长于把艰涩深奥的理论轻易地化为自己的理解,一段高论,一句妙语,就可以让很多缤纷的记忆和遐思围绕着她,于静中吟唱、于风中起舞。头脑中跳出了这句话,记不得是谁说的了:

书即我,我即书,读文章,读自己。

我明白了,理论阅读的快乐不是在于你看了以后就能嘴里蹦出几个时髦的词,让别人觉得你多专业,而是在于懂得,心灵相通的懂得。就像我以前读过有关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册子,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观察孩子、学生的智力构成,我从质疑,求索、验证、到理解,

再到成为坚定的拥护者、宣传者,也是因为稍稍的懂得。

说远了,听说,随着这些读书笔记在网络的热传,开始影响了不少跟读的老师,循着的视线去亲近原著本身,有时间,我们也去翻一翻吧。

从这套书里,我们读出了一个真实的薛瑞萍,一个坚守着的薛瑞萍、一个底蕴丰厚、永于创新的薛瑞萍。读着读着,总觉得自己在一点一点地渺小下去,可导师樊春梅鼓励大家:薛瑞萍是独一无二的,但我们每天也可以少做点教书匠的事,多读书,多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在小语这条路上,为自己的梦想蜗行摸索!(PPT)

下个阶段,我们打算深入研读这套书,观看书中的配套光盘,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欢迎大家的加入!

今天的好书推荐活动,让我主讲,我不知道有没有恰当地表达出团队对这套书的共同感受,有没有让大家产生向我们借阅的冲动,希望没有耽误你们的时间,谢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