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脉络,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抓重点词语展示斗争过程

本课的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再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当藏有情报的蜡烛被“点燃”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保护这蜡烛:一是取出油灯,借机“吹熄”蜡烛;二是大儿子杰克借搬柴生火之机“端走”蜡烛。当他们的行动没有获得成功,蜡烛被“重新点燃”和被“夺回”时,就在这危急关头,小女儿以上楼睡觉为由,借机把蜡烛“拿上楼”,避免了一场危机。

二、是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心理

课文描绘的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又紧张激烈的战斗。这紧张激烈,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文中写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进行了三次周旋,他们一家人随着蜡烛越来越短而表现出越来越紧张的心理,虽然情况越来越紧急,但他们依然从容镇定地想出方法来保护秘密情报,反映出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之心。如:伯诺德夫人说的那句话可作为一个切入点训练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尤其是个性化阅读,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因为问题的设置没有挑战性,学生不需要深层次的思考就能脱口而出,问题显得多,但思考的度不深,形成了打乒乓球似的问答;当有个别问题学生暂时不能回答时,老师因为追求课堂的完美而不容学生长时间的思考,所以就被老师一一代劳了,这样老师在课上不得不不停的讲,学生除了老师让读时读,让回答时马上回答外,没有自己的想法,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场面,不能很好地体现语文的本色——听、说、读、写。文本内容是“生死攸关”的紧张气氛,但老师为了不让学生在课堂上显得紧张而冷场,于是一直面带微笑,这样老师和学生都一直没有进入那生死攸关的紧张的气氛里。还有,在体会伯瑙德夫人沉着机智时,“急忙”一词,学生说远了,由于课前没深入的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一时不知所措,于是,草草了事,没把学生拉回来。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追求,让每件艺术品少留些遗憾!

 

第二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伯瑙德夫人及其孩子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伯瑙德夫人及其孩子的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一根小小的蜡烛,居然能关系到人的生和死,你相信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就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二、引导初读课文。

教师提示学法:初读全文,借助字典,联系上下问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初读全文情况。

1、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2、检查多音字的认读情况。

3、指导识记的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其——期扁——骗马——闯

B、区别形近字:密——蜜司——同

4、读写词语:生死攸关、危机、持续、摇曳、从容、镇静

5、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重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概括课文的重要内容。

五、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交代这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2自然段:介绍小旅馆主人伯瑙德夫人及家人。

第3自然段:伯瑙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4自然段: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伯瑙德夫人及儿女紧张极了。 第5自然段:儿子捡柴生火走到烛台,却又被德国中尉夺走。

第6自然段:儿子决定陪妈妈战斗到底。

第7自然段:女儿巧妙地拿走了烛台。

2、给课文分部分,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这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介绍小旅馆主人及其家人。

第三部分(第3--7自然段):具体记述伯瑙德夫人及孩子们为了掩护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绝密文件,巧妙地与敌人周旋,避免了一场劫难的经过。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2、质疑:读完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

2、概括重要内容。

3、质疑:“德国强盗“指的是什么?

把“德军”比作“强盗”说明了什么?

四、探究课文第三部分。

1、指读思考:伯瑙德母子三人是怎么巧妙地与德国军官周旋的?

2、先自学课文,弄清内容,完成表格:

人物 怎么做

3、组内交流。

4、班内汇报。

5、师生合作探究。

A、“伯瑙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铁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台上。”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B、“她看着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女儿为什么会“脸色苍白”?从“急忙”、“轻轻地”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了烛台。”你从句中体会到什么?

D、“突然,杰奎琳站起来,娇声娇气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请学生表演读,师生评议,体会小女孩的机智。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教师总结全文。

板书:

生死攸关的烛光

德国军官 伯瑙德夫人及儿女

闯进旅馆,点燃蜡烛 取出油灯点燃吹熄蜡烛

中尉重新点燃蜡烛 假借捡柴生火端走蜡烛

快步上前,夺回烛台 拿灯上楼睡觉避免劫难

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

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脉络,我从以

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抓重点词语展示斗争过程

本课的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再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当藏有情报的蜡烛被“点燃”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保护这蜡烛:一是取出油灯,借机“吹熄”蜡烛;二是大儿子杰克借搬柴生火之机“端走”蜡烛。当他们的行动没有获得成功,蜡烛被“重新点燃”和被“夺回”时,就在这危急关头,小女儿以上楼睡觉为由,借机把蜡烛“拿上楼”,避免了一场危机。

二、是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心理

课文描绘的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又紧张激烈的战斗。这紧张激烈,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文中写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进行了三次周旋,他们一家人随着蜡烛越来越短而表现出越来越紧张的心理,虽然情况越来越紧急,但他们依然从容镇定地想出方法来保护秘密情报,反映出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之心。如:伯诺德夫人说的那句话可作为一个切入点训练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尤其是个性化阅读,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因为问题的设置没有挑战性,学生不需要深层次的思考就能脱口而出,问题显得多,但思考的度不深,形成了打乒乓球似的问答;当有个别问题学生暂时不能回答时,老师因为追求课堂的完美而不容学生长时间的思考,所以就被老师一一代劳了,这样老师在课上不得不不停的讲,学生除了老师让读时读,让回答时马上回答外,没有自己的想法,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场面,不能很好地体现语文的本色——听、说、读、写。文本内容是“生死攸关”的紧张气氛,但老师为了不让学生在课堂上显得紧张而冷场,于是一直面带微笑,这样老师和学生都一直没有进入那生死攸关的紧张的气氛里。还有,在体会伯瑙德夫人沉着机智时,“急忙”一词,学生说远了,由于课前没深入的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一时不知所措,于是,草草了事,没把学生拉回来。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追求,让每件艺术品少留些遗憾!

苏晶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