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的信任 教学反思

《同志的信任》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大胆地进行尝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对文本进行专题的教学。这节课自己也有很多收获,在教学过程中值得肯定的是:

1 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始终保持着和学生的平等合作,能适当地为学生铺设台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上课很投入,教态自然。与学生亲密接触,有一定的亲和力。

 

第二篇:反思

教学不够大胆,知识的涉及较为浅显,放手不够。学生的常规训练还需进一步的加强,小组学习和同桌交流的习惯要从小培养,才能更好倡导合作学教学反思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努力使自己进入角色,并为学生营造动画式的娱乐活动情境氛围,力争让每位学生能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活动中来,把自己当作是活动的主人,自觉、主动、开心的学习,积极、活跃、有效的操作,坚持、执着、有目的的提问、思考与回答,与数字兄弟一起遨游于奇妙的数字王国。在活动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达成了预设的方案。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行为,凸现教师的多重身份。

人的思想指导着人的行为,人的观念促成人的行为变化。可以说任何一种教育行为都是在某种教育观念支配下的实践。不同的思想观念造就不同类型的教师,从而促进不同的教学行为。而这些行为变化的主题思想是教师要善于转变自己的角色行为,新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实在这次课例中,教师也是围绕这些角色进行具体变化。如果将这节课的活动设计看成是一个精彩的剧本,将课堂内容看成学生体验学习的舞台,将活动过程看成学生参与节目,乐于其中的话,那么,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首先,教师是一位出色的编导,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教师首先有预案,这个预案与传统的备课相比较又有些差异,他更加的具体,涉及的面更广。同时,教师要根据预案的要求,布置教室内的场景,桌椅的摆设,努力事先营造氛围。其次,教师是活动的主持人身份。课堂活动还是要教师进行有效的组织,那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不能改变,但是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教师将自己作为主持人的身份,学生感觉更加的新奇,好玩,教师的话语也就更有吸引力,教师在"节目"中根据情节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气氛。第三,教师是演员。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静"与"活"的有效结合。学生感觉非常的亲切,好玩,参与更加主动,为了得到鼓励,回答更加积极。这样,由于教师多重身份的有效扮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的情境中,快乐的学习,积极的体验。

(二)营造语言氛围,促进知识的体验和问题解决。

儿童的世界是童趣化的世界,儿童的语言是简单、形象、生动、有趣的。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刚离开幼儿园不久,耳边仍荡漾着幼儿园老师们那童趣化的语言。这时,往往很多的学生适应不了教师的表达方式,或是听不懂教师指令性的语言

和要求。在课例中,为增加效果,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情趣,利用童趣的语言向学生提出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比如,一开始,出示智慧树让学生摘果子,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将不同的数字排序,从而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接着通过情境图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会认为,这不是一项教学任务,而是一场游戏。正因为语言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学生参与进来更加的自然,投入。紧接着通过数字5、6、7比比大小,将学生带入矛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就要向问题进行挑战,激起了学生潜在的好胜心。写数是学生最不乐意的事,学生往往认为这是很枯燥乏味的,那么怎样让写数也变成一件人人乐于参与的美差呢?先让学生观察6和7像什么?给它们每人画画相吧。带领学生进入绘画的殿堂,将写数巧妙地设计成为数字画像,让学生感觉理所当然,更加的富有吸引力,同时通过数字兄弟"瞧好了,我的肚子可是圆溜溜的。""我的腰板直直的,可别画成驼背了。"等生动语言代替了以往教师指令性的要求,使得学生书写更加投入,细致。这样,整节课以童趣语言触动学生的活动情绪和参与欲望,利用亲切、可爱的语言调节课堂,并在活动中把握时机,抓住容易促进学生兴奋点的时刻,积极出声,制造活动的小高潮。通过语言带动情感,从而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知识的体验和问题的解决。

三、把握活动情节,展示不同的评价方式。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不同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要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才能满足他们不同的情感。比如,一上的学生还是很稚嫩的,他们需要教师语言的鼓励和物质的奖励。课堂教学要评价学生,使之产生良好的情感反映,则需要教师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为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不同水平、不同智能、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课例中,我们采用语言鼓励,动作肯定,奖励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首先利用不同的活动场景,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调整因长期课堂评价雷同所带来的评价疲劳,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参与。不同与以往教师口头表扬的方式,针对发言好的学生与他握握手,这使学生感到新奇、亲切,不仅让学生发言更加积极、自信,同时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有出色的发言时,能拿出礼物奖给他,这让学生感到惊奇。尽管,以往的课堂我们也采用奖小花,星星等,但是,这样

的给予方式使学生对评价方式更富想象和期待。在学生安静的写数时,我们不适合用言语来打扰学生,怎么办?课例中,教师采用抚摸学生的头,让学生感受到善意的赞许和肯定,学生书写更加的有信心,同时耐心更足。其次,利用不同评价标准促进动态发展。我们在评价时,不能"一刀切",都给学生星星,或都是语言评价。为了在不同的活动情节中,让评价更有价值,我们的评价也按一定的标准实施。大众化的评价,也就是学生的表现好的,采用语言表扬和动作抚摸等评价行为;针对发言较好的,不仅是模仿别人,有自己的想法的学生,采用奖小花和小星星等评价行为;针对发言精彩,表现与众不同的,敢于质疑的学生,采用奖小红旗的评价行为。这样的评价行为制度明显,合理客观,更能增强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能者多得的意识,增加对教师评价的信任。 习的教学理念。 反思:

一、 生活需要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也会有着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我们教学时让数学走进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应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接受认识。"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因此,要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1、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内因,首先就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就设计了“生活中的数”这个环节,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说,使学生不仅认识6、7这两个数,还体验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

的数,为什么平时我们没有注意到呢?由此,引起学生的重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找找生活中哪里用到了6和7,使学生的思维不拘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思维得以拓展。

2、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其实,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设计。例如本课中,教材就利用了一个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面“师生打扫教室”来开展学习。这虽是一个普通的情景,但蕴涵着浓烈的师生之情,以及讲卫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齐心协力互相帮助的人文精神,我就先让学生体会这种和谐的氛围,再进入主题,数出图中人、物的数量,在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的同时,也注重生活传递给我们的情感体验。这样设计远比开门见山直接数数、认数效果要好的多。

3、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从而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在学生对6和7的序数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设计了游戏,这个环节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这个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序数意义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在第3个问题抛出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令人吃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并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把整节课推向高潮。

总之,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承。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才能学好数学。而学好数学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再创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生活经验 (解决)→ 数学问题 (获得)→ 数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

二、 数学学习需要活动,让数学活动进入课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在《6和7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还有培养观察的能力、协作精神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在活动中加强应用。

但是,活动的频繁安排有时也会使课堂显得杂乱,减弱了活动的热情。因此,我舍弃了数算珠的活动,将其与点子图、填尺卡设计成问题,既节约了时间,又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另外,数学活动具有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如果失去了数学思考,活动则毫无意义。我设计的这两个活动主要想让学生通过猜想、填等活动感受6、7的大小关系,渗透知识点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象一股春风,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钻研,努力探索,为新的课程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