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雷《蜀相》教学反思

《蜀相》教学反思

执教人:付 雷

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 在诵读、合作学习中,理解诗歌意义,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 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提升思想境界,进一步培养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执教班级:高二(7)、(12)班

执教时间:20xx年 11 月16日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设置问题

1、诗歌塑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说说颔联里哪两个字跟意境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3、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二、复习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三、诵读

四、鉴赏文本

五、本诗的主题

六、表现手法

七、当堂背诵默写

八、课堂小结:

九、作业:自学推荐作品李白的《越中览古》,完成以下练习题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古今盛衰)

2、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对比)

教学得失:

一、“得”:本节课,我自认为有以下两个地方我做的还是比较合理:

(一)讲析前设置问题。现在的学生都具有惰性,什么都等老师指出来,给他讲明白,而语文科目正是需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科目,所以在讲前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再讲,效果会要好很多。并且限制时间,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考试型的练习,在考试中做到诗歌鉴赏,他才不会怕,才会得心应手。

(二)朗诵。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便是朗读,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悟和

1

品味课文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艺术魅力,古典诗歌更是如此,诗歌是特别适合于朗诵的,在朗诵中品味,在朗诵中沉醉,在朗诵中光芒显现,走进人的记忆,获得持久的传播。而诗歌最好的学习、鉴赏方式就是朗读。反复朗诵,慢慢咀嚼,伴之以细细品味,心胸渐渐深入诗里,那诗歌的“滋味”才能涌现出来,诗歌形象的意味才能显露出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是学习诗歌的基本切入点,是诗歌阅读的第一要素。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能成功地应用抑扬顿挫等各种朗诵艺术技巧来朗读或朗诵,能够把作者的“喜、怒、哀、乐”及其他极细微的“情绪”和“心情”表达出来,这样会使读者整个身心都受到影响,受到感染,让读者一下子浸入到诗的意境里。

二、“失”:经过课后反思,还有些地方做得不好,还要提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启发学生的力度还是不够。

(二)上课时面面俱到,讲的太多,重难点不够突出。

(三)课堂气氛还需要更活跃。 理论思考:

在中学阶段学习诗歌,有人认为就是填考试中的那几个名句默写,或者是做那两道诗歌鉴赏题,仅此而已。其实,学习诗歌,除了前面两方面以外,我们还可以在作文中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魅力;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化涵养,了解各式各样灿烂的文化,不仅仅是为考试而学习。

对于一首诗歌我们一般都从诵读入手,到个别字句,到情感,再到艺术手法。诵读是必不可少的,前面我已经说过了,在此就不赘述。个别字句包括名句鉴赏和字词鉴赏,这是两个考点,我们在讲的时候一定要讲细,讲透,我的看法是把答题步骤写给他们,并且写上例题,以后做题就按照这个格式做,虽然固定了他的思维,我觉得还是行之有效的。情感分析,一定要做好我们本单元的学习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从此出发,就会容易很多,也会准确的答题。艺术手法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难点,很多同学都无法下手,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先系统的讲析,让学生记下来,然后再一步一步的渗透。

对于在新课程背景下开设的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的教学方法,按照传统的方法,每个作家作品挨着讲,显然是不行的。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长期让学生接受单一的内容,难免会造成审美疲劳,从而导致学习

2

兴趣不浓,针对这些实际,我们应该把教学目标细化,每首诗歌不讲太多,只讲一两个突出的点,只要学生能够消化,就会集腋成裘,也许效果会更好。 综上,尽是愚人拙见,敬请领导,前辈斧正。

3

 

第二篇:雷泽琴 10月教学反思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反思

雷泽琴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第三框题的内容。学习本框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资源国情,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付诸行动。为了让学生学好本框题内容,我主要采用来活动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总结法等教学方法.

学习本框第一部分“我们共同的家园”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现了我国几种主要自然资源的总量在世界的排名和人均占有量的排名,我国资源利用情况和发达国家利用情况进行比较,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我国的资源的特点以及产生严峻的原因。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二部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牧场,牧民的两种做法;帮助学生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本框题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利用多媒体展现了一则反映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的一些具体数据材料。让学生从感观上认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性,从而从理性上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为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

本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达到了教学目标,通过具体数据、例子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突破了重点、难点,利用讨论与讲解相结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在通过数据比较和探讨后,不能上升为理论知识,因此学生参与教学的气氛不浓,有时还比较沉默。前面资源量、利用情况比较,课堂讨论时间有点长,导致后面时间有点紧。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