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反思

《蜀相》教学反思

利辛高级中学 张金宏

古诗词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重现代汉语的对译,轻对语言的品味和体悟;二是重理性分析,轻对意境的想象和体验。近两年来,我一直在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发现“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是走出古诗词教学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基于这种思想,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力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展开教学。

“知识与能力”方面,我让学生通过大屏幕整体上了解了杜甫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要求学生根据语境准确地理解词义;“过程与方法”方面,我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理解诗意,联系相关诗句感受“空”的意境特点,结合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杜甫的政治理想认识主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组织学生通过体验杜甫对诸葛亮的态度和情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和崇高人格。从教学实际来看,这一切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

解读诗歌的时候,常用“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这样的形式提问,倡导并强调个性化的理解,尤其是通过CAI课件理解“三顾频烦天下计”的时候,更是突出了学生的“自主”认知。而学生共同协作,各自发表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最后在基本面上形成共识,便是“合作”学习的具体表现。至于对“空”这一词语的研究,学生通过对比一组诗句,在争论中认识到了“空”的意境特点,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要求。

其实,本次教学是一节校内的观摩课。接到任务之初,教学设计的主体思路不是这样的。

当时,我也是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理解,合作交流,平等探究。为此,我从尾联提取出“泪”这一关键词,设计了一个主干问题:诗人为什么流泪?试图以此拎起学生对整首诗歌的赏析,让他们在寻找原因中理解诗句,在理解诗句中把握情感,在把握情 1

感的同时分析表现手法。同时,联系相关的诗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这一教学设计出来之后,我和本校的几位语文老师进行了交流,他们一致认为该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赏析”的特点,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思想精髓。可是,在随后设计课件时却遇到了麻烦。由于只有一个主干问题,其它小的问题只是假设,它们出现的可能性、出现的时间和顺序教师都无法掌控。这样以来,CAI课件的播放顺序就无法和问题解决的顺序保持一致。大家斟酌再三,从“带动中青年教师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这一考虑出发,建议我修改教学设计。于是,就有了观摩课上的这个东西。现在想来,这一改动是欠妥的。

首先,虽然这一修改体现了多媒体的作用,使诗歌的形象、拓展的内容更直观地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但是它限制了整个教学过程,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只是按照老师在备课时的预设规程性地赏析文本,致使课堂的生成性严重缺失。

第二,虽然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我在教学中也注意到了鼓励和引导,但是由于事先已经把教学过程步骤化、具体化,并没有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展开讨论,当仁不让的争论更是难得一见。而学生在学习中缺少思维上的交锋,便不可能真正地“自主赏析”,对问题的认识也不可能全面而深刻。

第三,与杜甫同时期其它诗作的联系不够,学生不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如果再让我上一次《蜀相》的观摩教学课,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一种教学方案。

2

 

第二篇:对_错位相减法_的反思

学科教育

教育科学

20xx年第4期

周刊

对“错位相减法”的反思

袁彪 (河北省迁安市第三高级中学 064400)

在数列求和的问题中,有一类经典问题,就是“错位相减法”的问题,即:若{an}为等差数列,{bn}为等比数列,设

an=kn+m,bn=b1qn?1,则对于Sn=a1b1+a2b2+L+anbn的求和问题。

1?(n+1)qn+nqn+11?

对错位相减法的反思

qn

S=kb[]+mb11所以n

??反思一:将一般数列问题化成等差、等比问题本来是解决数列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过分模式化,导致我们只有遇到特定的题型才考虑用这样的思路,从而失去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普遍性和灵活性。在现在的学习和考试中,学生对能记题已经远不能适应了,更重要的是解题的能力,也就是会想会思维,会用一般的思维方式找到特殊的解题方法。所以,打破原来知识和题型之间的“条块分割”,灵活运用通法通则才是学习的根本。

分析二:分析nqn?1的特点,发现它类似导函数公式(xn)′=nxn?1

的一部分,所以结合导数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如下解法:

解法二

n

(n≥1,n∈N)构造函数fn(q)=q,

错位相减法的适用范围明确,解法步骤简单,思维也很清楚,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错位相减法的来源比较突然,学生不知道这种方法是怎么来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只能“硬生生”地直接给学生,或者说是“灌进去”,不符合让学生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理念。所以,应该找到“错位相减法”类问题的一般思考方式,让学生知道这类问题的来龙去脉。经过反复思考,笔者得到了错位相减法的两个“替代”方法,并得到“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相乘”求和问题的公式。

对于Sn=a1b1+a2b2+L+anbn

=(k+m)b1+(2k+m)b1q+(3k+m)b1q2+L+(kn+m)b1qn?1 =(kb1+2kb1q+3kb1q2+L+knb1qn?1)+(mb1+mb1q+mb1q2L+mb1qn?1)

2n?12n?1

=kb1(1+2q+3q+L+nq)+mb1(1+q+qL+q) ①若q=1,则Sn=kb1(1+2+3+L+n)+mb1(1+1+1L+1)

n(n+1) =kb1+mnb1 2

若q≠1,则①中关键是计算1+2q+3q2+L+nqn?1,

则fn′(q)=nqn?1

cn=1+2q+3q2+L+nqn?1

=f1′(q)+f2′(q)+f3′(q)+L+fn′(q) =[f1(q)+f2(q)+f3(q)+L+fn(q)]′ =[q+q2+q3+L+qn)′ =[q(1?q

?

=

n

分析一:我们知道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数列是等差或等比数列,对于很多数列问题,我们都要想方设法将其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所以应该考虑将这个问题等差等比化,通过分组把1+2q+3q2+L+nqn?1 化为若干等比数列的和。

)′]

1?(n+1)qn+nqn+1

(1?q)解法一:

cn=1+2q+3q2+L+nqn?1

所以Sn=kb1[

1?(n+1)qn+nqn+11?qn

]+mb.1

(1?q)1?q

cn=1+2q+3q2+L+nqn?1

?1+q+q2+L+qn?1共n项和和n项共

?n?12

和n?1项共?+q+q+L+q共n-1项和

?和?项共=n行+q2+L+qn?1共n-2项和n?2?+L+??项1共+qn?1共1项 ?

1?qnq(1?qn?1)q2(1?qn?2)qn?1(1?q)

=+++L+1?q1?q1?q1?q

反思二:导函数公式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公式,并且导数方法也是解决很多问题包括数列求和问题的常用方法,由于同样的“条块分割”的思维方式,使得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个公式和“错位相减”类型之间的关系。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能做到积极思考,类比反思,普遍联系,就能更好地发现新的方法,真正建立知识网络,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

1?qn+q(1?qn?1)+q2(1?qn?2)++qn?1(1?q)

?=

1+q+q2++qn?1?nqn

1?q

1?qn

?nqn

?=

?=

1?(n+1)qn+nqn+1

?

16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