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童话,讲的是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为了指导孩子们更好地进行分角色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我采用了板书演示和揣摩人物心理的方式,有效引导孩子们学会用此类方法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下面主要说说揣摩人物心理这一做法:

1、狐狸的心理。当狐狸来到树下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时,我问孩子们:狐狸会想些什么?接下去的问题:狐狸眼珠一转,他会想些什么?当第一次乌鸦没有回答,狐狸会想些什么?当第二次乌鸦还是没有回答,狐狸又会想些什么?当狐狸叼到肉之后,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乌鸦的心理。当狐狸第一次套近乎,我问孩子们:乌鸦会想些什么?接下去的问题:当第二次狐狸问候乌鸦的孩子时,乌鸦会想些什么呢?当第三次狐狸赞美乌鸦的羽毛和嗓子时,乌鸦心情如何?会想些什么?当肉落入狐狸的嘴之后,乌鸦会想些什么?会有什么举动?

通过这样的问题追问,孩子们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入角色,设身处地想人物之所想,从而更深地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好地进行角色朗读。 我来说说我上完狐狸和乌鸦这堂课后的遗憾:

1.备课准备的很仓促,有些环节的设计来不及推敲,比如

在体会狐狸对乌鸦的奉承上,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

2.这节课的内容容纳了两个课时,由于给学生读的时间过于多,导致最后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这也是我课堂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

3.在板书设计上,如杨老师所说,不够简洁。耽误的时间过多。

 

第二篇:狐狸和乌鸦 反思

《狐狸和乌鸦》磨课反思

陈小娟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下面就我在教学 《狐狸和乌鸦》这一课中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善于捕捉使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契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重点对学生进行点拨 、引导;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师点拨、引导自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这 就要求教师不但课前要对教材、学生作深入研究,更要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学生 思维的亮点,让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语言实践。这里,教师紧抓乌鸦的想法, 点拨,引导,让学生思,让学生答。从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他们打开想 象的闸门,他们便妙语连珠,令人拍案叫绝!

二 、注意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 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以读为主是本课教学所体现的又一要点。对于狐 狸向乌鸦的三次亲切问候,我采取自由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小组读、整体读 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注意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语文课堂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应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因为学生作为活生 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底子、自己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师生 互动、生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灵活性。在教学《狐狸和乌鸦 》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请学生谈谈对狐狸的看法?有人觉得狐狸很“聪明 ”,他用自己的话语打动乌鸦,让乌鸦开口。有人觉得狐狸很狡猾,它为了骗 到乌鸦嘴里的肉,尽拣好听的说,说的话不是出于真心诚意的赞扬,而是在欺 骗乌鸦。有人觉得狐狸很有“耐心”,在乌鸦不理睬自己的情况下,察言观色 ,一次次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对于学生自己独特的看法,老师首 先给予肯定,但同时也让孩子明白: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食物,而不 是靠欺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别人受到伤害,是不可取的,我们坚决不能 学习。

三、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那么,就让我们用想象的火种点燃学生的创造 之火吧,这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在教学中,让学生深思,见疑,求同,求 异。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在求同中去创新,敢于挑战教材,推陈出新,有自己 的独特见解。独特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

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

四、注意课内外结合,勇于探索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 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这是《新课标》中明确 提倡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勇于探索。如在完成 《狐狸和乌鸦》教学之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外小练习:“同学们,乌鸦这次上 了狐狸的当,下次它还会上当受骗吗?”“不会”“那么如果乌鸦再碰到狐狸 ,它会怎么做呢?”通过这样具有开放性问题的思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