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与《声声慢》的比较教学

《一剪梅》与《声声慢》的比较教学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了配有歌曲的《一剪梅》和《声声慢》,借鉴大学比较教学的方法,尝试在高中阶段进行比较教学,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诗歌中的固定意象。

比较教学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固定意象一、概述学习内容以及这节课的价值

明白词的概念,理解词中蕴含的诗意,体会词可唱的魅力;借鉴比较文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总结固定意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词中感情和婉约的词风,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用多媒体课件感受形象,教师讲授、学生歌唱、诵读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了解作品有关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借意象比较两“愁”差别,知人论世。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初中时对词的知识有一定了解。有诵读的诗词的经历,对婉约的词风有所接触。

四、设计策略

设计理念:借鉴大学比较教学的方法,尝试在高中阶段进行比较教学。 设计方式:以歌曲入手,提高兴趣。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

中学语文资源网、百度图片、鉴赏辞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课时)

教师导入:自古逢秋悲寂寥,所以曹丕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日的清冷衰败常常在诗人心上写下大大的“愁”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清照的秋愁,看看两首词中的愁有何不同?

PPT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动画展示)秋+心=愁

(借动画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

教师回顾有关词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明白词的概念,分清小令、中调、慢词的区别)。

PPT2:唐诗后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每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主要区别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其中,慢词多为长调。“慢词”,就是指文字的篇幅体长的一类词,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教师播放《月满西楼》mp3,学生跟读、歌唱。

PPT3:《一剪梅》原词。

PPT4、5:《一剪梅》赏析。

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写粉红荷花凋谢、精美竹席浸凉的秋天,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词人轻解绫罗裙,独自划船游玩。“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她站立楼头,思夫之情更深。盼望音讯仰头叹望,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伫立凝视,

月满西楼而不觉。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花自飘零”,青春象花空自凋残;“水自流”,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夫妇心心相印、相思却又不能相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思之情笼心头,蹙着的愁眉才舒展,而思绪涌上心头,内心的愁苦挥之不去。

教师总结:“花”指青春;“花谢”指青春易逝,容颜的衰老;“水”指自然永恒,年华如水流逝;“闲愁”指相思。

PPT6“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节行》 教师比较两句:此句是词人对范词的化用。名句也是模仿出来的。 教师总结:闲愁是心中就泛起的相思之愁。

PPT7:《声声慢》学生诵读,播放录音。

PPT8、9、10:《声声慢》赏析。

“寻寻觅觅”可见词人从一起床便如有所失,仿佛要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寂寞。“冷冷清清”寻觅无果,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感到凄惨忧戚。定下愁惨而凄厉的基调。“乍暖”,晓寒犹重,秋风砭骨,借酒消愁。“雁过也”的“雁”,是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故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里虚写作者的乡愁。自家庭院园中开满菊花,秋意正浓。“满地黄花堆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无心看花,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赏。人不摘花,花自萎。及花已损,已不堪摘。这写出了词人无心摘花的郁闷,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守著窗儿”,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更甚。天似有意不黑使人尤为难过。笔直情切以“怎一个愁字了得”作收,可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

提问:这愁有什么不同?愁更浓了更重了为什么?(学生交流、互动。) 教师总结:词暗示了词人经历。

PPT11:词人生平(知人论世)。

教师启发:《声声慢》有那些物象,各有怎么样的感情色彩?

(板书。)

花――菊花――憔悴之菊――人的憔悴――年华的衰老――孤独――家愁 雁――音信――游子家园的见证者――乡愁(雁可北归、词人不可――国愁)

梧桐――愁怨象征

愁――家愁+乡愁+国愁

PPT1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教师总结:这句是词人对温词的化用。名句是模仿出来的。

提问:两词的相似之处?感情差异?(学生分组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换意见。)

教师总结:花――惜花伤春――感慨年华的流逝、功业未建;流水――永不停息,反衬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雁――音信――漂泊的乡愁;梧桐―雨打梧桐愁上愁。

比较两词,相同物象涵盖的感情是相同的。这些有着固定感情的物象,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工具。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意象的积累。词人的人生经历

也告诉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关联。

PPT13:背诵默写两首词。

六、教学效果与反思

这一课是我为参加市级公开课而准备的,是改变教学模式的尝试,想教会学生在比较中,学会总结。运用多媒体,感悟词可唱的魅力,体会“文章憎命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且学生对先比较再总结能有模糊的感知。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总结诗词固定意象中所蕴含的感情,是我们以后诗词教学的研究方向。

 

第二篇:声声慢

声声慢

课程:《声声慢》

授课人:杨园

单 位:文学院1102班 学 号:2011101010131 电 话:182xxxxxxxx

《声声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找到词中的意象,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体会意象内涵。

2、揣摩叠字在词中的作用。

3、赏析本词情景交融,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在词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情感内涵。

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以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用对比,知识迁移等方法比较词人前后

期作品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赏析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体会词人国愁,家愁,情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找词眼,鉴赏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愁绪,语言技巧的掌握。

【难点】品味叠字;“人”意象的分析;体会作者后期作品中“愁”的内涵与以往作

品的不同;爱国主题的探讨。

三、教学方法

朗诵法,点拨发,鉴赏法,对比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节课刚刚学完古代第一

才女,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词中表达的是词人的闺怨离愁,是一种相

思甜蜜的愁。《声声慢》作为李清照晚期代表作,词的风格内容与前期有较大区别,是

词人创作的分水岭。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李清照,看看我们又会获得什么不同感受。

朗诵原文,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朗诵一遍课文(最好是平时朗诵好的同学,课堂一开始就营

造好的课堂氛围)

2、请同学评价这位同学朗诵,听完之后直观感受是什么?最好用本首词的一个字抓住

本词感情基调。

答:(学生评价,最好能点出哀伤低沉的情感,回答出本首词的词眼是“愁”)

知人论世,对比愁义

3、本词中的愁与《醉花阴》的愁一样吗?还仅仅是闺中之愁吗?有什么一样吗?俗话说知人论世,诗词是诗人内心的显现,要了解词的内涵首先要写作背景。上次布置得任务是哪组同学负责整理写作背景资料的?

答:《声声慢》是李清照的后期作品,词人写这首词时,北宋灭亡,南宋迁都,丈夫病逝,自己也流离失所,客居他乡。(李清照的晚景怎一个“惨”字了得!此时的作者已人到中年,国破、家亡、夫逝,此时的愁当然不能与“夫妻小别”的愁同日而语。) 品叠字妙处虚词,找特殊句式

4、家愁,国愁,情愁,浓浓的愁作者该如何排解?接下来就是我们本堂课的重点。我们要体会这首词,首先要注意它语言上的特点。这首词,什么地方最有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第一句最有特点。这一句连用7个叠字,一下子就把人带到愁得境界中。首先具有音乐感,其次奠定了本次的感情基调。

5、那7个字的安排上有什么技巧没?

答:是层层递进的。“寻寻觅觅”是动作,“冷冷清清”是环境描写,“凄凄惨惨戚戚”是心理描写。它是由外到内的。“寻觅”,只有心里有所失落才会去找,那词人寻什么呢?寻过去的幸福生活?寻曾经的太平盛世?寻到了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只有冷清处”这是由环境,心情凄凉而产生的忧愁。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为全词打下了哀婉凄凉的情感基调。这种创意出奇的叠字起句,一气呵成,淋漓极致表现出的一种凄婉至深的情感。

再次朗读,体会叠词

叠字中无一愁字,但句句是愁,声声是愁。所以同学们在朗读时,注意我们的语速,语调,要尽量的缓慢,低沉。这时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诵一遍。

合作探究 找意象,赏意境

6、意象是诗歌的生命,本词中出现大量的意象。这时同学们分组讨论,找出你们喜欢的意象,并品一品,然后请其他同学来品论你们小组赏析的好不好。

同学们分组讨论。(本堂课重点应该是赏析“雁”、“黄花”、“淡酒”。雁,中的在古代就

是家信的代称,在这里,可与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相联系,在这里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黄花”在这里是词人自比,用黄花的憔悴表达自己年老色衰,孤苦无依,也可以联想到他的“人比黄花瘦”名句。“淡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自古酒和愁形影不离,但词人的高明之处是加了“淡”字,也许不是酒太淡,而是愁太浓。如李白所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课堂总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用这些有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自己的愁形象化,具体化,“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词人感情的最后爆发。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作者通过这些具体的意象将自己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化虚为实的艺术表现手法。 课后作业

最后课堂结尾老师想给同学们留一个思考题,词中除了以上找到的意象,还有别的意象没有?还有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技巧?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主要整体赏析《声声慢》,分析了叠词,意象。但是想要深入挖掘,了解词人,这节课我们仍需要继续深入分析本首词。

1、上节课提了一个问题,本词除了那几个典型的意象外,还用没用其他的意象? 答:还有词人本人。在一个下雨的黄昏,外面是黄花凋零满地,孤鸿哀鸣,词人独守窗儿,心中是说不出的苦楚与寂寞。所有的意象都是为了衬托词人这个最重要的意象。 赏析语言技巧

2、还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但是我们往往会忽视人这个意象。词人才是意象的核心,其他的意象是衬托。意象是诗歌灵魂,但所有的一想也要语言来表示,本首词的语言技巧也值得我们去体会,同学们发现本词的句式有何特点?

答:本词出现了四个疑问句。“三杯两盏淡酒,怎抵它晚来风景?”、“如今有谁堪摘?”、“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四个问句,强化了情感,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愁绪。这四个问句,有对晚风的憎恶,有对黄花的怜惜,有对日长难熬的怨恨,最后都归结到一腔无休无止的忧愁。用这种疑问句的语气抒情,能曲尽人意,起到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3、这时,我想请一个同学能为大家朗诵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气势。这首词在语言方面除了叠字,句式外,还有一些虚词也起到了强化抒情的作用。如“梧桐更兼细雨”中的更字,同学们怎么理解?

答:梧桐是一个象征愁绪的意象,再加上细雨,那就愁上加愁了。学古诗词时,不能忽视虚词的用法,有时他们起到画龙点睛之笔。

主题大辩论

4、我们之前通过意象,叠词,句式,挖掘出本词中的家愁、情愁。但是很多学者往往也会说到“爱国”这个主题,同学们是如何看待这个主题?可以给大家一点思考时间,可选择朗诵,或是默读方式,然后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分两组,让后可以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辩论。认为没有的同学可能就是在书本上找依据,诗词中确实没有明说,不像爱国诗那么直接;至于认为有的同学,则要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5、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词本来就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读者理解时往往也会有主观性色彩。如果同学们还觉得牵强附会,老师可以再给同学们一个线索,“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一个”大家怎么了解?

答:孤独之愁,流离之愁,丧夫之愁,家亡之愁,国破之愁,种种无可言说之愁确实“一个”无能代替,一字之中包含千万。在中中愁绪之下,若是追其根源,恐怕还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时代造成的悲剧。如果料想到这些,那么爱国之情也就情在其中。 课堂小结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是不幸的,国破、家亡、夫逝,作为一个词人,她是何其的伟大。因为她的不平凡人生经历,独特的语言天赋,让我们领会到凄惨的境地,凄凉的心情,凄美的语言。最后,让我们怀着对这首词的理解,有感情的再把文章朗诵一遍

六、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下课后将本首词翻译成一篇150字左右的小散文。

七、板书设计

声声慢

寻寻觅觅-------动作

冷冷清清-------环境 化虚为实

声声慢

凄凄惨惨戚戚-------心情

细雨、黄花、梧桐、淡酒、黄昏、风→正衬

愁 意象 雁→反衬

句式 : 四个疑问句,感情的的层层递进

虚字 :“更”,点睛之笔

八、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觉得自己有得有失。在教学环节中,自己设计的比较全面,问题也是层层深入,比较满意的是意象讨论,主题辩论环节,因为这样才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氛围调动了,同学们也动了脑筋,这样他们才学到了真正的知识,为以后学古诗词打下基础,知道改怎样赏析,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自己的观点,不要盲目相信权威。本次课堂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但是因为有太多的探讨题,所以意味着我的备课量增大,因为要预料到学生可能发现的所有问题。也就是常说的“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得先准备好一桶水”,但因为准备不足,所以课堂上还是出了一些故障。这就告诫我自己以后还是要认真全面的背题,不要有懒惰或懈怠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