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大数是小数的倍数,一种是两个数是互质数,还有一种是既不是互质数也不是倍数关系。对于第三种情况,新课标的要求是用列举的方法一一列举出两个数所有的倍数,再找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中最小的。这样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好理解,但是,实际教学是有部分学生不好掌握,所以就补充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效果还是不错。在用短除法的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在前面有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也是用短除法来求的,短除法的方法应该是一致的,重点也是让学生判断是不是除到末尾的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了,书本上说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我觉得这样的说明未必太简单了,怎么把这些乘起来就是最小公倍数了呢?其实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深入的进行探讨,所有的除数就是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所有的商就是不公有的因数,12=2×3×2 30=2×3×2×5 这两个数共有的因数是2、3 不公有的因数是2、5,所以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3×2×5=60。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对最小公倍数理解的更加深透。另外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互质的两个数判断不是很熟悉。对倍数关系的两个数,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没有灵活应用。

通过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众怒难犯倍数。

 

第二篇:《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后感

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小公倍数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数学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涵义,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怎样让学生经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中老师放手让学生合作解决,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体现了找法的多样性,并注意找法的优化,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优化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这样的教学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并能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能够“省下”较多的时间完成练习或学习更多的知识。

二、让学生在开放的问题中自主探究。

教学中,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数学。在研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老师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两数互质和成倍关系的最小公倍时设计了你有什么发现?你会有怎样的猜想?等等一系列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先计算,再观察,在讨论中发现、归纳,寻找“互质”的两个数和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使学生产生了深刻的体验,感受数学的严密性、科学性,感悟“做数学”的基本方法,从中渗透数学思考和数学方法。通过经历这一过程,学生能获得对数学知识更深刻的理解。每个问题都为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积极地、独立地、开放地去探究。使学生获得了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意义的体验。整个知识的获得过程,学生都是在老师的预设下,通过自己的活动生成,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感悟,使学生真正成了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以旧带新,渗透转化思想

在用短除法的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在前面有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也是用短除来求的,短除法的方法应该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探究,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学习。这节课重点也是让学生理解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为什么把这些乘起来就是最小公倍数了呢?其实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深入的进行探讨,所有的除数就是两个数公有的约数,所有的商就是不公有的约数。可能是学习最大公约数时,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还不够,因此,在学习最小公倍数时,为什么乘最后的商时,学生自学时有一定的困难,有待于师生共同研究讨论。

总之,本节课虽然是概念教学,但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学得生动有趣。老师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