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中班音乐)

中班艺术活动:《买 菜》

设计意图:

侧重利用看图谱的形式让幼儿进行主动探索,引导他们学习推理与选择。 活动目标:

1.通过图谱提示,记忆歌曲歌词。

2.通过倾听,感知歌曲有说、唱不同形式组成,并学习唱这首歌。

3.在观察、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幼儿识谱匹配的能力。 活动准备:

图片组成的图谱一份。若干种蔬菜。 活动过程:

一、进活动室

幼儿听《买菜》伴奏音乐进活动室。

二、认识图谱学习歌词。

1、出示第一组图谱

这里有一幅图,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我和奶奶去干什么?

2、出示第二组图谱

我和奶奶都买了些什么菜?鸡蛋是什么样的? 青菜、母鸡、鱼儿是怎么样的?”还有什么菜?(在此环节,将形容词渗透其中)。 现在我们用好听的话来说一遍。

以教师示范首句句型,幼儿接后半句的形式完成。

3、幼儿识谱进行对歌词的匹配。

找一找哪幅图表示“哎呀呀”,哪幅图表示“哎!”

4、在教师引导下,用对唱形式将歌词完整展示。

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我说前半句,你们对后半句好吗?

看着图谱把他们连起来念一遍。

三、学习歌曲《买菜》

1.看图谱,倾听老师范唱一遍。

2.刚才这首歌哪句话不是唱的?是怎么说的,谁来试一试。

念的地方菜很多,要把菜名说清楚,稍微快一些。

3.现在请小朋友自己看着图谱,跟着老师来唱一遍这首好听的歌。

4、师生对唱练习歌曲。

5、男孩子女孩子对唱练习歌曲。

5.你认为刚才这首歌可以叫什么名字?我们再把这首买菜的歌来唱一遍。

四、结束活动,尝试替换说词一段,幼儿进行演唱。

1、菜场里有很多菜,看看奶奶又买了什么菜。你还知道什么菜?把它们唱进这首买菜的歌里。

2、下次我们把其他的菜也填进歌里唱唱看好吗?听着音乐离开活动室。

 

第二篇:中班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

音乐是一种语言,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感情。而音乐欣赏则可以萌发幼儿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本学期我班以“中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兴趣培养策略的研究”为子课题,带领幼儿开展了一系列的音乐欣赏活动。在开展中我们发现幼儿的音乐欣赏不同于成人,需要生活化的音乐氛围,故事化的方式,形象化的表现手段,从而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培养其音乐欣赏能力并加以深化。为此,我们建构了一套适合幼儿又能发挥其主体性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以促进其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和激发他们欣赏的兴趣。一学期来,我班在实施这一课题时得到了一些成果,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现将本学期我班在这方面的研究总结如下:

一、选择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教材。

我们在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活动之前,首先对音乐欣赏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充分倾听音乐、音响的前提下,分析教材所表现的内容,情绪、情感及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法。如旋律的进行形态、节奏、节拍的特点,曲式结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特点等。还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以往的音乐欣赏经验,分析出教材难点和重点。如九月份我们选择了《狮王进行曲》让幼儿来欣赏,开始我认为这是以幼儿喜欢的动物故事贯穿的乐曲,一定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可是从开展情况来看,幼儿不论是对乐曲的结构还是对乐曲所表达的情节都很难理解。课题组的老师们建议我重新制定计划,选择适合我班幼儿的乐曲。于是我选择了一首AB结构且情感有明显差异的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幼儿在第一次欣赏时就初步感受到了歌曲所表达的含义,并且通过分段欣赏和老师的提问,很快就能表现出两段乐曲截然不同的情感。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情境,提高音乐的欣赏质量。
     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情感所指向的事物比较单纯,活动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结合歌曲的目标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渲染,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情为之而动,联想为之而生。如:欣赏音乐作品《小鱼和水草》,为了帮助幼儿较快掌握乐曲结构及乐段性质,特设置有关情景如下:A段——水草生长;B段——小鱼游出来探望水草朋友;C段——水草摇动;D段——小鱼和水草游戏,告别水草。在活动设计中我创设了大海、小鱼和水草的情境,让幼儿在环境的烘托下进行自然的学习。并鼓励他们创编水草生长和小鱼游动的动作,从而感受音乐的柔美流畅与灵巧顽皮相结合的性质。很快,幼儿被这优美、安宁、温存的氛围所感染,沉浸在无比温馨的气氛中,以景引入,以情带动,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提高了音乐欣赏的质量。

三、 借助动作感受音乐的性质及表现手段。

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中会出现各种面部表情和动作,这是幼儿表现内心感受的一种方法,同时动作还可帮助幼儿加深感受,是提高辨别音乐性质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在欣赏乐曲《赶花会》时,我让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小鸭和花朵,分别用轻微的动作表示小鸭和花朵。小鸭子们早晨醒来跟着妈妈去赶花会,一路上,小鸭子们一摇一摆高高兴兴向前走,而小花们则跟着乐曲摆出各种花朵的造型。此时不仅加深了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更促进了幼儿对作品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表现。

  四、引导幼儿主动学参与,诱发联想、想象、创造,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音乐欣赏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活动中,我们还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结合音乐作品,引导幼儿去感受,启发他们积极思考,鼓励大胆想象和自由表现。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记忆储存、想象不尽相同,所以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就有所差异,我们应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并留给幼儿更多的创作空间,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不断提高。如我们在给孩子们欣赏《梨子小提琴》的时候,事先没有交待孩子,我们要来欣赏一首什么曲子,是哪一位大师的作品,讲的是什么样的一件事情。在没做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孩子安静地聆听,听完之后让孩子门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把它描绘下来。很多孩子都画了小动物或是小朋友在安静地睡觉;有的孩子画了夜景图,有月亮,星星,池塘;也有的孩子画了小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小鱼在小河里游来游去;甚至有的孩子还画了宁静的一望无际的大海……孩子的想象是如此地丰富多彩,你怎么能轻易地将孩子的创造和想象抹煞呢?

也许正是由于在欣赏过程中鼓励孩子们自由聆听,大胆想象,才使他们对音乐才有了独立的、独特的感受与见解,从而也使我们的欣赏教学成为自由、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了孩子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过程。 

音乐欣赏活动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不断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才能赋予这一课题以新的活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班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还将不断探索和实践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全面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

幼儿对自己熟悉的音乐材料的各种音乐表现手段的变化,尤其喜爱与敏感。《小再军》以其雄壮有力的旋律、生动易懂的歌词与动作提示性极强等特点,深受中班幼儿的喜爱。为此,我们尝试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在保持《小海军》原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改变其速度、力度等音乐元素,引导幼儿通过倾听,感受其音乐性质的变化,并结合海军生活录像、教师诗化的语言及幼儿自身的节奏动作、体态表现等,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变化,体验音乐的美妙,进而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欣赏及感悟能力。

活动目标

1.感受<小海军》原曲的坚定、雄壮、有力以及变速后音乐的轻柔与优美.体验音乐变化美的神奇。

2.尝试运用语言、节奏、动作等方式表现《小海军》原曲与变速后曲子的异同,重点感受与表现变速曲中所体现的小海军操练归来的各种生活情景。

3.萌发对小海军的热爱,增强幼儿大胆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活动准备:

初步能演唱歌曲《小海军》;海军生活VCD;海军帽、彩旗等。

活动过程:

一、演唱《小海军》,进一步感受与表现原曲雄壮有力的性质

1.幼儿随进行曲入场。

2.师幼共同表演《小海军》

3.引导幼儿运用语言、肢体动作等方式表达对原曲雄壮有力性质的体验。

提出问题:听了这首音乐有什么感觉?音乐中的小海军们正在做什么?

(幼儿纷纷用“雄壮、有力量、神气、有精神”等词汇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并且用动作、语言等方式表现和描述音乐中的小海军正在开炮艇、格斗、射击、瞄准、操练……由此可见幼儿对原曲音乐性质的理解比较到位,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二、观看表现海军生活的VCD,同时欣赏《小海军》变速曲,引导幼儿感受乐曲变速后轻柔、优美的性质

1.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提出问题:同样是《小海军》的歌曲,现在听起来感觉怎么样?和原来有什么不同?音乐中操练归来的小海军们在做什么?

(幼儿能运用“优美、安静、很慢、很轻、轻柔"等词汇来表达自己听完小海军的变速曲后的感觉。

刚开始他们只感受到和原来相比音乐速度变慢了,并没有发现音乐强弱的改变。教师将原曲和变速曲再次对比,并通过手势变化引导幼儿感受两曲之间力度的不同。幼儿感受到同样是《小海军》的歌曲,音乐的强弱、快慢改变了,听起来的也就感觉不一样了

由于幼儿对海军的日常生活情景比较陌生,因此他们只能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海军身上,认为操练归来后海军会做吃饭、洗衣服、睡觉等事情。)

2.引导幼儿运用身体节奏等方式表现对原曲与变速曲的理解。

(头、肩、手、腿、膝、脚等身体部位都成了幼儿表现的道具,他们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身体节奏较准确地表现音乐的快慢、强弱,不难看出他们对原曲与变速曲的理解进一步深入了)

3.观看海军生活VCD后,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变速曲中小海军的生活情景。

(1)师幼共同表现。

(表现海军生活的VCD是帮助幼儿了解海军操练归来后的生活情景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通过观看VCD,幼儿能用动作表现弹吉他、拉小提琴、写信、看书、打电脑等小海军操练归来后的生活。但是在初次的表现中,幼儿的动作比较单一,如有的幼儿一直做看书的动作,没有变化。)

(2)教师伴随音乐有表情地朗诵散文诗,引导幼儿再次感受和表现变速曲所表达的情景。

(在散文诗的启发下,有些幼儿能边听音乐边根据诗的内容相应地变化动作。)

三、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小海军》原曲与变速曲的区别。并表现小海军操练与生活的情节

1。幼儿在原曲的伴奏下表现小海军操练的情景。

2。幼儿登上“军舰”;完整地表现原曲与变速曲中小海军的不同生活。

(活动至此,幼儿能较自主地、完整地运用体态表现原曲与变速曲中小海军的不同生活。尤其对原曲的表现从动作与力度上都十分到位,但是幼儿运用体态表现变速曲时动作的美感有待进一步提升。)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是“一曲多用”的形式在中班上期的初次尝试,因此我们选择幼儿们熟悉、喜欢的歌曲《小海军》作为活动的载体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罘。在活动中我们运用听听、看看、说说、身体节奏、体态表现等方法逐步引导幼儿感受、体验并表达原曲与变速曲之间的不同感觉。同时,通过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和环境创设,营造相应的氛围,不断推进幼儿的感受和体验。总的来说,这次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晰、教学策略得当。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下一步进行解决: (1)在幼儿听完第一遍变速曲后就请他们说出原曲与变速曲之间不同的原因还早了些,放在身体节奏之后幼儿可能会更容易理解。 (2)幼儿在运用体态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的美感还不够,在下阶段的活动中应引导幼儿注意动作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本文由找教案(www.zhaojiaoan.com)收集整理,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

[ 本日:1 本周:3 本月:6 总数:1421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1

·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100%(1)

·        

·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        

·         中查找“幼儿园中班音乐欣赏活动:小海军”更多相关内容

·         中查找“幼儿园中班音乐欣赏活动:小海军”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中班音乐欣赏教案:小海军

·         ·下一篇文章:中班音乐活动:小鱼和美人鱼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窗体顶端

用户名: !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1分

内 容:

        通知管理员 验证码: 点击获取验证码

窗体底端

栏目导航

·    中班健康教案

·    中班艺术教案

·    中班科学教案

·    中班社会教案

·    中班语言教案

·    中班数学教案

·    中班主题教案

·    中班半日活动

·    中班区域活动

·    中班整合教案

·    中班其他教案

·    中班英语教案

· 

本类热门阅览

·         音乐:《玩具进行曲》教案

·         音乐:《表情歌》教案

·         中班美术教案:七彩雪花

·         中班手工制作活动:太阳花

·         幼儿园中班音乐欣赏活动:小海军

·         中班社会教案:《我长大了》教案

·         音乐教案:在农场里

·         中班音乐游戏活动:袋鼠妈妈

·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蚂蚁搬豆

·         中班音乐欣赏活动:《蝴蝶找花》

·         玩具兵进行曲教案

·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买菜(音乐)...

相关文章

·         ??幼儿园中班2-4月份工作计划

·         ??幼儿园中班9-10月份工作计划

·         ??幼儿园中班11-12月份工作计划

·         ??幼儿园中班工作计划

·         ??幼儿园中班教研计划

·         ??幼儿园中班班务计划

·         ??幼儿园中班安全教育计划

·         ??幼儿园中班教学计划(上半年)

·         ??幼儿园中秋联欢活动

·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

·         ??幼儿园中秋活动方案

·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买菜(音乐)...

音乐欣赏,一般是指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的音乐活动。开展音乐欣赏活动,可使幼儿接触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开阔他们的音乐眼界,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喜爱之情,并使他们初步发展起感知、理解、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中班幼儿音乐欣赏生活化教学活动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音乐教育全面促进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是幼儿能形成有关的初步意识和能力,课题研究主要围绕四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儿童和不同的音乐作品,努力优化组合各种音乐的(倾听、歌唱、 舞蹈、奏乐)和非音乐的(文学、美术、游戏)活动经验,以深化和丰富儿童对音乐的听觉经验。我们把这种 教学思路称之为“多通道参与模式”。“参与”是让儿童尽可能多地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多通道 ”即帮助儿童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 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内容。

人体、日常用品、周围环境都有声音存在。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倾听这些声音,要求幼儿在辩别出某种声音之后并将其模仿出来,大自然的声音无处不有,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有助于增强幼儿对声音敏感性,为幼儿欣赏音乐、记忆音乐打下基础。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如在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欣赏《小燕子》这首曲子,幼儿都说很好听,是小鸟飞来了,而且立刻做出了鸟飞的动作,而且动作优美,当幼儿男孩子在乱蹦乱跳时,有的女孩就会说:“不能这样,小燕子要飞的还漂亮的,要轻轻的”;当我放到热情奔放的音乐时,幼儿个个扭头扭腰,跳起了欢快的动作,而且还在大声说笑,尽情发泄,就连平时不怎么言语的小朋友也在活动室中间蹦跳起来……。当幼儿听到《共产儿童团》的音乐时,立刻做出了解放军的动作,敬着军礼,很神气的走着。嘴里还不时的说着:“我是解放军”。虽然他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在他们的动作、表情中完全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性质的理解和表现。   当然,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有一次我让幼儿听一首钢琴曲,幼儿不感兴趣,因此只顾做自己的事,对音乐置之不理。可见,音乐的选材必要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 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让幼儿在说、拍、跳的过程中感受到节奏的动感。其次还可以让幼儿知道常用乐器的表现功能,如三角铁、碰铃、串铃等是高音乐器,可以表现活泼快乐;沙锤、铃鼓是中音乐器,强弱音均可演奏;鼓是低音乐器,用来演奏重音。幼儿在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音乐进行演奏就能把音乐的强弱、高低、长短、快慢形象地表现出来。此外,还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把游戏、舞蹈、美术、唱歌、打击乐等形式分别有机地融入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幼儿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引导幼儿用形体、情景表演、绘画和语言讲述来进行音乐欣赏,让幼儿在听、跳、画、表演、讲述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体会到音乐的“有趣”。

第二阶段音乐欣赏活动目标涉及到智力(包括音乐与非音乐方面的智力)、情感(包括音乐情感与一般的社会性情感)、个性( 包括自信心、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独立性等)及社会性(包括守纪、责任感、交往合作意识及能力 、公平竞争意识及能力……)等幼儿心理发展的全部领域。

儿童是一个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 经验也是一个整体。虽然在学术研究中,可以把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音乐经验与美术、文学经验等分开进 行研究。但是,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这些经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 目标绝不是人为地强加给各个学科教育的任务,而是教育向儿童提供的一切实践活动能够完成、而且应该完成 的任务。 举例来说,让中班儿童欣赏一首段落上有明显强弱对比的乐曲,若将活动内容定为让儿童想象、创造性地 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和欣赏。这时活动目标中一般不应出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培养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类空洞的提法,而应代之为:“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想象自己是某 种笨重的大动物或轻巧的小动物,用自己想出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强弱变化进行表演,并力争使所做的动作与他 人不同”。“初步培养和同伴一起面对面进行表演的习惯,初步学习看着对方的眼睛与对方交流表情,并体验 其中的愉快感觉。” 第三阶段关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问题 。 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人生实践活动,它充满着 人的活生生的情感。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双向的情感沟通渠道,才能使教育活动不仅具有传递知识、培养个 性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使师生双方共同获得人生意义的积极体验,促进精神享受、精神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功能。 情感教育方面的研究证明:教师个人的情感素质,是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教师个人的情 感表露,能使学生受之熏陶,为之感动;被学生活生生地感受到、体验到,吸收消化,成为学生个体知识、信念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注重音乐对幼儿的心灵滋养,加强其在进行音乐活动中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幼儿音乐教育理念。在审美活动中,用充满童趣的音乐引导幼儿在反复感知中体验、领会音乐作品内涵,引起兴趣,激发情趣。如教唱《小乌鸦爱妈妈》时,老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讲解小乌鸦懂事,“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起幼儿的情感投入,推动幼儿审美感知与艺术想像等活动的开展。我们在选材上要注意选择节奏明快、施律优美、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内容,诱发幼儿的审美情趣。 第四阶段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能够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更多地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戏化的音乐欣赏活动方式。如: 1.串连方式——将欣赏活动的过程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每一个游戏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当全部 游戏完成之后,幼儿便自然地掌握了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获得了其他方面的有益经验。如在欣赏《小朋友散步》时,首先让小朋友坐在座位上,伴随着音乐做睡觉、起床、散步、听雷声观察天气、听雨点声赶快回家,边听音乐边做动作,使幼儿在音乐感知中活跃起来,创造地表现自身潜在的思维能力与表演能力。

2.本体方式——欣赏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设计好的表演游戏。欣赏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层层深入地引导 幼儿熟悉音乐和熟悉表演的过程,直至最后能够完整地跟随音乐进行游戏表演。

3.添加方式——在音乐欣赏活动的中部或尾部添加与欣赏要求紧密相关的游戏情节,诸如智力游戏、体 育游戏或角色游戏,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我根据班级中现有的乐器编了一些生动有趣的声音场景让幼儿游戏和探索。

 通过一学期的研究发现,幼儿不但喜欢上了音乐,而且在音乐的熏陶下,幼儿的自制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不同音乐的熏陶使幼儿的思维得到了锻炼,音乐的感受能力得到了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得到了巩固,幼儿的思维开拓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在其他活动中同样学会了从各个不同的方法去考虑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生感情更融洽了。

中班音乐:对比性欣赏“摇篮曲与进行曲”

一、教材分析:

“摇篮曲”和“进行曲”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乐曲,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根据中班幼儿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特设计本次活动内容,让幼儿学习对比欣赏,并选择不同的动作表现不同的音乐,增强幼儿对乐曲的欣赏水平。

教材选用了勃拉姆斯优美抒情的《摇篮曲》和英国作曲家爱尔加雄壮有力的《威风凛凛进行曲》,让幼儿进行对比性欣赏。通过欣赏,让幼儿了解这两种不同性质乐曲的特点,以提高幼儿对乐曲的理解和鉴别能力。

近代学习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熟悉程度过低的刺激,不易激发起主动探究、操作行为。因此,在本次活动的选材上、设计上,都努力确保幼儿对乐曲有必须具备的冗余度(熟悉程度)。《摇篮曲》是幼儿所熟悉的,小班时也欣赏过与本次活动选用的教材所类似的摇篮曲。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于1868年创作的《摇篮曲》,乐曲采用大调式,4/3拍子,简单的主题充满了温和安详的情绪,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威风凛凛进行曲》这首进行曲因为它非常非常形象,非常非常有感染力,所以现在已经为许多国家军队仪式所采用。速度较快,乐曲是大调式4/2拍。它分三个部分表现了热烈欢快的气氛和辉煌、庄严、壮丽的场面。《进行曲》音乐形象鲜明,节奏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也有精神饱满地队列、踏步、做操、开运动会等的体会。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受音乐的经验,遵循以幼儿经验为基本出发点。

二、目标制定:

在幼儿音乐教育分类目标中,欣赏部分有三点要求,其中第三点指出:“能够运用语言文学、美术造型、动作表演等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对音乐、舞蹈作品的理解认识、想象联想和情感体验。”而在年龄阶段目标中,中班年龄段有这样一条目标:“在有对比的情况下,能分辨差别较明显的高低、快慢、强弱特征……同时,能在一定时间内注意力比较集中地倾听、观赏音乐舞蹈作品。要求过高,幼儿会退缩;要求过低,幼儿会厌倦。因此,按照中班幼儿年龄和能力水平考虑了倾听和反应的要求。

根据音乐欣赏分类目标,以及中班年级段音乐教学目标,同时注重考虑音乐对幼儿的可感性和可接纳性,我制定了本次音乐欣赏活动的具体目标。

1、通过对比性欣赏《摇篮曲》和《威风凛凛进行曲》,让幼儿感受乐曲的不同性质。

2、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3、引导幼儿根据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提高音乐感受能力。

活动重点:1、通过对比性欣赏《摇篮曲》和《威风凛凛进行曲》,让幼儿在倾听、感受基础上,了解两种乐曲的不同特点,并能区别出音乐作品不同情绪及节奏特点。

重点制订的依据是: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是通过各种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速度等而塑造出来的。而音乐又是一门时间艺术,是在时间中流动的,稍不注意就会流失过去,作为乐曲的欣赏幼儿只能借助于专注的倾听来理解作品内容。中班幼儿注意力开始发展,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只有引导幼儿聚精会神地倾听,正确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才能使幼儿与乐曲产生共鸣。

活动难点:能够自主、即兴地创作与别人不同的表情、动作来表现两种不同的音乐。

难点制定的依据是:欣赏音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幼儿的认知程度具有感性大大超过理性的特点。因此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体验及联想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对幼儿来说及具挑战性,同时借助于教师的引导帮助,让幼儿通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三、活动准备

(1)软件上的准备:

教师熟悉两首对比欣赏的乐曲,了解两首乐曲的背景、作曲者。并制作CAI课件,辅助教学所用。

在CAI课件中,抒情柔美的《摇篮曲》配以宁静、祥和的风光与亲情摄影、绘画作品。节奏坚定的《威风凛凛进行曲》,画面配以世纪大阅兵队列行进图片,帮助幼儿感受乐曲的不同性质。

(2)硬件上的准备:

录音机和两首乐曲磁带;森林场景;装有信和磁带的信封一个。

四、活动流程:

引题:拆信→小动物邀请我们参加“森林舞会”,要求小朋友能熟悉他们的音乐,才能去。→对比性欣赏两首乐曲三遍,三遍要求不同(结合CAI课件)。→边听音乐边做动作,前去参加“森林舞会”。

五、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依据纲要的精神:音乐教育不是用说理的方法,而是

通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陶冶情操,丰富幼儿感情,启迪幼儿智慧,培养良好的个性。我主要运用了欣赏法、启发联想法和情绪感染法进行教学。
欣赏法,这是音乐欣赏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在欣赏法中又分为完整欣赏和分段欣赏两个层次。整首欣赏,其目的就是保持作品的完整不割裂,给幼儿一种完整的感受。分段欣赏的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受摇篮曲的性质。在本次教学中,无须分段欣赏,所采用的都是完整欣赏,但是三遍完整欣赏有所不同。第一遍欣赏是分别完整欣赏两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给幼儿初步的音乐印象;然后对比完整欣赏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再完整地对比欣赏一次,这是幼儿对两首乐曲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赏析。在运用欣赏法时为幼儿创设安静温馨、有利于倾听的教学环境,借助于动感的多媒体课件。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幼儿积极的刺激,使幼儿对乐曲的节奏、旋律和情绪有充分的感受。
启发联想法,音乐是表现人们的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它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在美的享受中能使听众产生联想与想象。这首摇篮曲表现出的优美、温柔的情绪,妈妈对宝宝无限的疼爱与期望都会引发起幼儿的联想。比如在完整欣赏后启发幼儿:"你想想妈妈在唱着摇篮曲哄宝宝睡觉的时候脸上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在第一次分别欣赏时教师启发幼儿联想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从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产生爱他*的情感。还启发幼儿回忆自己平时出操时雄赳赳的样子。在引导幼儿开展联想时我注意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如语言和动作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情绪感染法,因为音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很容易使幼儿受到情绪的感染,它在引导幼儿欣赏乐曲的过程中起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在活动中除了欣赏录音外,我特别注重让幼儿欣赏CAI课件中的画面,通过形象的视觉冲击,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发挥了音乐作品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六、设计特色: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听、视、动相结合的方法。

1、从“听”入手。引导幼儿养成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音乐是时间艺术,要想获得良好的音乐欣赏效果,注意力集中是先决条件,只有认真地去倾听才能正确地感知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和表达的思想内容。为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指导帮助:(1)根据新纲要中“幼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活动中特别注意了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比如在导入部分,用动感的多媒体课件"美丽的森林"为背景,运用大型软积木搭出颜色鲜艳的房子、花朵、月亮船,引导幼儿在环境中集中注意力进入美好情境。让其心情放松,没有任何压力的去欣赏。(2)在重复对比倾听的时候,设计提问“仔细听一听,两首乐曲有什么不同?”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听。
2、从“视”入手。引导幼儿初步学习怎样欣赏一首音乐作品的方法。采用视听欣赏的形式帮助幼儿感受、理解和记住音乐,视听欣赏的形式能调动起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在不知不觉中带着喜悦、好奇之心进入作品的美好境界之中。其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欣赏过程也在不断地暗示幼儿,应从哪里入手,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一首音乐作品。

3、从“动”入手。利用与音乐相符的动作来感受理解和记住音乐的方法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动作使音乐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随音乐作模仿动作,能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印象。这样,幼儿初步学习了欣赏的方法还会激发幼儿再次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促进了其情感的发展,陶冶了性情。为幼儿今后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另外,由于幼儿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都有所差异,每个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通过音乐产生的联想也都不会一样。在学法指导中我注意了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使其在活动中获得自主权。说说自己的感受、听听别人的想法,这样既有利于自我的发展又有利于幼儿间的相互学习;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又富于音乐作品更丰富更丰满的思想内涵。这也符合了纲要中"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幼儿中班音乐欣赏教学所出现的问题及反思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在幼儿阶段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走进音乐的天地,但是传统音乐教学的难点是教学手段单一,操作性不强,幼儿难以理解音乐内涵。我们尝试运用多种感官通道共同参与,以提高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

这里提到的多感官通道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语言知觉等。其中听觉为主要通道,音乐欣赏当然强调以听为主,余者为辅助通道。各种辅助通道在音乐欣赏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

运动觉的运用

在音乐欣赏中,运动觉的运用主要表现在随音乐做动作、唱歌、使用简单的打击乐器、开展一定情景性的游戏等方面。这是一种最常用而且最易为幼儿接受和理解的辅助通道,让幼儿置身于音乐作品的角色情节中,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

如在欣赏《水族馆>时,我们引导幼儿玩小鱼和水草的游戏,通过游戏中水草舞蹈→小鱼跑来探望水草→水草继续生长→小鱼探望水草并与水草道别,水草收起枝条休息这样一个情节,让幼儿在随乐的动作中感受了曲中ABAB的段落结构,以及每一段的不同情趣。

视觉的运用

在音乐欣赏中,视觉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用幼儿理解的图示与图谱表现乐曲旋律、节奏的变化;用图画的形式表现乐曲的故事情节。

在欣赏音乐作品《啄木鸟》时,我用四棵苹果树来帮助幼儿理解乐曲旋律、节奏的变化。我巧妙地用听音乐绘制心形树冠来表现第一段音乐的平稳、流畅,又用树干上的三个虫眼表现第二段音乐中跳跃的×××节奏,幼儿在美术作品的帮助下更形象地感知了曲子的旋律和节奏变化,在对曲子的把握上显得更为轻松了。

语言知觉的运用

语言知觉的运用主要表现在,恰当地在欣赏的过程中加入故事、儿歌进行烘托,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地、形象地理解作品的情节、内容、风格及艺术背景。

如:聂耳的《金蛇狂舞》是一首情绪欢腾激越的乐曲,象征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的信心与期望。 B段音乐有明显的对答乐句,且“越说越短”越说越情绪高昂,使人联想起中国狮舞中狮子争绣球的场面。由于整个曲子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因此在理解的时候我加入了诗歌《闹新春》,让幼儿在按节奏朗诵诗歌的同时,从儿歌的语言节奏中找到曲子所要展现的欢腾激越的乐曲结构。通过文学作品的辅助作用,有效强化幼儿的音乐感受和音乐享受。

但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各种感官通道在音乐欣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研究。

问题一:过分追求多感官通道运用,反而淡化了幼儿对音乐思想内涵的理解。

如在引导幼儿欣赏《卡普里岛》时,为了让幼儿感受曲中浓浓的热带海洋气息,我绘制了精美的海岛风光图,并将曲中的主要节奏巧妙地设计在椰子树里,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来欣赏图片。在此基础上,我还请幼儿用动作创造性地表现海边嬉戏的场景,再请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听音乐后的感受。原以为整个活动中视觉通道、运动觉通道、语言知觉通道都用上了,孩子对音乐的印象会很深,对音乐的把握能力、理解能力会很好 但令我没想到的是,整个活动下来,孩子们几乎没有一个人对音乐有深刻的印象.很多孩子都对爸爸妈妈说:“今天我们玩海边的游戏了。”“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幅很漂亮的图画。”

音乐欣赏中多种感官通道的运用不是“万能钥匙”,还需要老师深刻理解音乐内涵,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他们的发展水平,只有结合了优秀作品与幼儿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灵活把握各种感官参与的“度”,才能使各感官充分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从而感受音乐内涵,使幼儿在欣赏中提高对艺术感悟能力,并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

问题二:感官通道运用不当,反而束缚了幼儿参与的主动性和对音乐自由的想象。

如在欣赏《水族馆》时,我先听音乐播放了一段表现《水族馆》内容的录像,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看着录像里小鱼和水草嬉戏的场景。接着我提示道:“刚才我们听到的曲子让你想到了什么?”幼儿的回答是:“小鱼在和水草玩。”“小鱼和水草跳舞。”为了得到更多不一样的答案,我追问道:“还有呢?谁有不一样的想法?”孩子们都茫然地看着我,继续重复刚才的答案。孩子们的思维全局限在了刚才观看的画面上、没有感受到乐曲中所表达的诡异、神秘意境。而当我把这段音乐无意间播放给了邻班的孩子听时,他们有的说“像是仙女来了”,有的说“这听着很黑”,有的说“像小蛇在追我”,还有的说“像在一个黑黑的山洞里”……对音乐的感受力反而高于实验组的幼儿。

反思:

我们要允许并创造宽松的氛围让幼儿自由地感受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产生再次参与聆听的兴趣和期待。活动的开始部分尽量少用或不用辅助手段,以免分散幼儿对音乐的注意力,固定住幼儿独特的思维和想象。要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制定欣赏的目标。支持幼儿的表现,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释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问题三:低幼阶段,多感官通道的运用使幼儿在欣赏音乐时感到不知所措。

如在引导小班幼儿欣赏《加沃特舞曲》时,我设计了小免子、大熊、小老鼠等形象引导幼儿听音乐按节奏在不同小动物的脚印上走, 以表现曲中的不同段落节奏的不同和情趣。但操作时我发现孩子们手忙脚乱,眼睛跟不上小动物走的频率,往往听了音乐忘了模仿小动物走,而模仿了小动物走路则乐在其中,全然忘记了音乐的引导。在我“费尽心思”的引导下,他们的眼神困惑,手忙脚乱。整个活动孩子在表演,在模仿小动物,却一点也没有体会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反思:

各种辅助手段的运用要灵活,在运用辅助手段前教师必须对音乐进行深入地分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仔细研究各种手段在理解作品时应占的比重,避免盲目累加。运用辅助通道帮助幼儿理解作品时仍要强调以听为主,不要让过多的辅助手段喧宾夺主,把音乐成为“辅助”的“背景”。对于低幼阶段的幼儿,在帮助他们理解作品时要注意以他们已掌握的运动觉参与为主。

以上只是我运用多感官通道参与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研究中的几点疑惑和反思

幼儿感知音乐表现的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分析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旋律进行、结构形式、乐器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段在表现兔子和乌龟时的表现力,进一步引导幼儿领悟音乐的内涵——勤恳、努力使人进步,骄傲、偷懒使人落后。《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是幼儿熟悉的。开始欣赏时,老师的引导语是“听听音乐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这句欣赏音乐的引导语,说得很恰当,这次音乐欣赏本来应当是听音乐“讲”故事,引导幼儿从听音乐中感受兔子和乌龟的情绪情感、活动特点,从而了解故事情节。领悟音乐的内涵。遗憾的是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幼儿没有安静地听音乐.而是迫不及待地做兔子跳和乌龟爬的动作。注意力没有放在听音乐上,老师也没有提示幼儿要安静、注意力集中地听音乐。音乐播放完毕.老师引导幼儿说出故事的内容情节.也让幼儿表演了骄傲和失望的表情。可惜的是。这些语言表述和动作表现都是来自幼儿已知的故事情节。与欣赏音乐无关。幼儿没有认真地听音乐.怎么能从音乐中感知兔子骄傲、乌龟勤恳。兔子失败、乌龟胜利等情绪情感表现呢?在播放音乐的活动中。老师把幼儿分成两组,分别由两位老师带着,幼儿随着音乐一组做兔子跳的动作,一组做乌龟爬的动作。整个活动,老师在引导幼儿分辨速度快慢方面做得比较充分,但作为音乐欣赏活动,又用沙漏又做动作,只是使幼儿知道兔子动作快乌龟动作慢,这样的欣赏效果,从幼儿得到的发展来看,是不是太单薄了。学前教育·幼教版对音乐的欣赏和感受。主要是从听觉得来的内心情感活动,以及对音乐艺术表现的感知、想像和领悟,它不像唱歌、舞蹈有明显的外在表现,这往往使得老师不容易了解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情绪情感、内容,感受、领悟了多少,难以衡量和把握音乐欣赏的效果。因此,可以在幼儿安静地、注意力集中地听音乐,并获得一定音乐感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语言表述或肢体动作来表达欣赏音乐的内心感受,特别是那些使幼儿获得情感激动的欣赏活动。幼儿会迫不及待地想表现。这时,应当给幼儿留有表达、交流内心感受的机会,这对幼儿的欣赏兴趣和能力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这些语言表述和肢体动作只是引导幼儿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辅助手段,用简练的语言、轻微的动作略加示意就可以了,不要使其喧宾夺主,更不要把音乐欣赏与音乐伴随下活动混同起来。音乐欣赏与音乐伴随下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音乐欣赏重要的是听音乐、感受音乐、唤起联想想像、领悟音乐;而音乐伴随下活动是在熟悉音乐的情况下,合着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运用美化的肢体活动表现音乐的情绪情感。在这里,还有必要作一下澄清,音乐欣赏与音乐游戏、舞蹈、律动,在动作与音乐的关系,以及活动的要求方面也是不同的:音乐游戏是用音乐指挥、制约游戏活动。按照音乐的要求做游戏;舞蹈中有一定的舞蹈“语汇”,舞蹈动作是美化了的肢体动作,是与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珠联璧合,来共同表达内容、情绪情感的,因此人们称“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律动,顾名思义就是韵律性活动,是在音乐伴随下的基本动作,包括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律动也是要求幼儿随着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情绪情感合拍地做动作。在幼儿园常常用律动作为音乐伴随下活动的基本练习。或在组织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始或结束时,进行韵律性活动。既进行肢体活动,又营造优美的音乐氛围。可见,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的音乐欣赏、唱歌、舞蹈、音乐游戏、律动、节奏乐等,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活动方式,听的、唱的、动的、奏的,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技能要求,为的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凸现幼儿音乐活动的音乐性

作者:孙璇泉     来源:    发布时间:20##-04-30      点击量:406


  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我们在关注多元化、综合性的同时,往往忽视了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我们发现某些音乐活动综合性过强,承担的教育目标过多,导致音乐教育目标不突出,因而削弱了幼儿对音乐本身的感受;有的活动用了很多非音乐的缺乏现实操作性的元素(如为了吸引幼儿而使用大量精美的道具),反而转移了幼儿关注音乐的视线。那么在音乐活动中如何体现音乐性呢?
  
  突出音乐领域的教育目标
  
  幼儿在学习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是我们的期待,但是音乐领域的目标仍是重点之一。如在小班歌曲欣赏"谁是懒惰虫"的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熟悉歌曲,教师将许多小动物图片排列在黑板上,让幼儿跟着教师唱歌的节奏来点小动物。唱到最后时,教师点着小动物图片问:"它是不是懒惰虫?"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作回答。在这个过程中,过多的动物图片及对动物是不是懒惰虫的讨论干扰了幼儿对歌曲本身的关注,以至于游戏进行好几遍后,幼儿依然不熟悉歌词和旋律。
  音乐活动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类型都有特殊的目标。就同一个学习材料如歌曲来说,如果是舞蹈活动,就要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充分表现歌曲所表现的内容;如果是欣赏活动,则要通过各种适宜的方式(如故事、动作、图谱等)引导幼儿理解和表现歌曲的意境、结构和音乐形象;如果是歌唱活动,就要引导幼儿用好听的声音和饱满的情绪来表现歌曲,同时还要挖掘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渐强渐弱、重音和休止符等。明确这些,能帮助教师找到教学的方向和重点。
  
  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
  
  首先,选择的音乐作品要凸现音乐的特质,以便更好地为教育目标服务。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特点,挖掘其中的音乐元素。如在小班音乐活动"大狗熊和小蜜蜂"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蜜蜂飞舞的情境,在表现小蜜蜂时,教师选择了形象性更强的弦乐版《野蜂飞舞》。
  其次,为乐曲选择合适的乐器,以保证音色和音乐性质的契合。在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小老鼠的朋友"中,教师给"大力先生"配上鼓,体现沉重、缓慢的感觉;给"皮球小姐"配上沙锤,表现它在地上滚动的声音;用双响筒"的笃的笃"的声音表现调皮的小老鼠。幼儿在给音乐配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音乐。
  
  充分开放幼儿的感知觉通道
  
  音乐活动是一种多种感知觉通道协同感知的活动。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理解、记忆)就越全面、越精确、越丰富、越深刻。为了帮助幼儿顺利打开多种通道,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辅助材料。如中班的音乐欣赏活动"蒲公英",作品轻缓柔美,略带忧伤,幼儿难以理解。但是,教师依托"蒲公英"这一形象,通过课件将幼儿自然带入歌曲的意境。很多孩子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舞动起来,以表现蒲公英飞扬的状态。对于绝大多数缺乏音乐经验的幼儿来说,操作活动应该是幼儿倾听、欣赏的主要伴随活动方式。其中动作,特别是大肌肉动作,对于幼儿感知音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小班音乐欣赏活动"大狗熊和小蜜蜂"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感受又重又慢和又轻又快这两种音乐特性时,借助了游戏情景:森林里的大狗熊偷吃了蜂蜜,小蜜蜂群起攻之,把大狗熊赶跑了。整个音乐活动就是一个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地运用了身体的动作,表现了对两种不同性质音乐的理解。
  但是,教师在充分调动幼儿通过各种感知觉通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面"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手段并非越多越好。如果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而投入大量物力和精力制作"昙花一现"的道具,那就不必要。如果这些道具过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反而会使他们忽略音乐本身。如在小班歌唱活动"小鸭子"中,为了让游戏情境更加逼真,教师在地面上铺上蓝色的布当作"小河",里面放上很多"鱼""虾"。可是在活动中幼儿都去抢那些"鱼""虾"了,他们得到的快乐并非来自音乐本身,而是比谁抓的"鱼""虾"多。后来教师也认识到这个问题,直接利用音乐室蓝色的地毯和高台引导幼儿参与游戏,结果发现幼儿完全能借助想象感受体会音乐的意境。又如在中班音乐欣赏活动"爱跳舞的猫"中,幼儿脸上的几抹迷彩就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了调皮可爱的小猫,较好地理解了音乐。
  
  给予幼儿充分聆听的时间和自主表现的空间
  
  幼儿的认识水平以及有限的生活经验决定了教师引导的重要性,但是活动的核心和主导是音乐,而不是教师。在活动中,我们要给予幼儿充分聆听音乐的时间,而不要一开始就让幼儿"笼罩"在教师的诠释之中。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幼儿初次感受音乐后让幼儿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是非常必要的。如大班欣赏《小白船》时,教师在引入环节只说了一句"请大家欣赏一段乐曲《小白船》"。听完后,幼儿积极调动相关生活经验,表达了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很优美,听了很想划船。""好像看到水的波浪。""好像花儿开放的感觉。""好像进入梦中。"接着,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有的幼儿轻轻摆动手臂表现波浪的起伏,有的结伴表现划小船,有的用柔软的身体动作来表现舒缓的感受。每个孩子都陶醉了,投入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是提供一个自主表达的空间:宽容和尊重,自由和开放。
  
  让音乐活动本身成为一曲流畅的音乐
  
  音乐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自然流畅的审美过程。一位资深的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说,音乐活动需要"张弛有度",兴奋点的安排要合理,"紧张"和"放松"的合理转换才能产生活动的张力,这种张力与音乐本身一样,会带给幼儿精神享受。
  在音乐活动中,过多的语言和生硬的指令会破坏活动的流畅性。我们提倡多用音乐化的指令,像"起来""坐下""停止"等常规要求只用简单的手势、眼神表现即可。这样既可以减少无用的组织环节,又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
  同时,每个音乐活动的氛围应符合音乐本身的情绪特点。如《青春舞曲》热情奔放,教师可以用活泼欢快的情绪和语言来引导,而《小白船》则要营造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不能让孩子们因嬉戏而破坏音乐的情绪特点。又如在中班歌曲欣赏活动"我爱我的家"中,教师的微笑、柔声细语、轻轻拥抱等让孩子们沉浸在温馨的活动氛围中。对那些调皮的孩子,教师也只是用轻柔的声音说"宝宝,我来抱抱你",就神奇地让他们自然深情地投入到歌曲的歌唱中。因此,营造合适的氛围,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带动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可以令音乐活动达到和谐状态。
  

中国的音乐神韵独特。而《渔舟唱晚》作为一首蕴含诗情画意的优秀筝曲,是其优秀的代表。本次幼儿园的课题研讨活动:船。我们本着本土化的精神来寻找教材。由于《渔舟唱晚》具有曲调优美,如蓝天上的行云,似山涧中的流水;节奏感强,快慢强弱对比强烈,音乐效果明显,表现力突出,音乐形象鲜明。乐曲具有鲜明的中国山水画风格,一曲过后,宛如一张美丽的泼墨山水图从音乐声中绘出的特点。因此我们选此教材做为中班的音乐欣赏活动来进行。
  下面是这次开课过程中的老师的一些策略及孩子的表现情况:
  *第一次活动情景:

  我们的反思:
  一、师的语言策略方面:①引入时老师的故事是否较好地说明了曲子的特点。是否应当以较专业化、准确性的语言来表述乐曲。②分段欣赏方面的解说词会不会让幼儿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找图片时只以解说词为基准。建议不要解说词,引导幼儿找完图片后并说说为什么?二、讲解乐曲知识方面的策略:乐曲ABA的特点师只是一语带过,建议以图谱或符号的形式来较明确地讲解乐曲特点。三、动作策略方面:弹钢琴是否存在误导幼儿的倾向性,欣赏筝曲时可以弹古筝的方式进行较好。四、课件、道具等策略方面:道具的运用较优化。课件建议提供的图片对比性强一点。
  *第二次活动情景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什么样的指导策略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个人经验与音乐偏好,尊重幼儿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与表现,使我们的音乐欣赏活动成为愉悦性、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呢?
  一、赋予音乐以故事情节--情境渲染策略:
  无论何种乐曲,都会表达某种情感或是描述某种场景。根据音乐特点教师可选择幼儿熟悉的和自编的故事,帮助幼儿在音乐和故事情节、角色间建立一定联系,实现幼儿对音乐的感受。
  故事特点:
  ·内容短小、角色与情节不宜过多,不要使幼儿在与音乐相对应时无从下手。
  ·情节与音乐特点贴切,便于幼儿理解。
  如:在本次音乐欣赏活动,教师就根据音乐的变化创编了这样一个故事:今天我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音乐,叫《渔舟唱晚》,这首曲子说的是在黄昏的时候,景色很美的海边,渔夫划着小船去捕鱼,他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划到了海中央,海中央有很多的渔船,渔夫们生怕自己捕不到鱼,就快快地、快快地、快快地、撒网捕鱼,捕到很多鱼后,他们就乘着夜色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把小船划回去。整个故事简单明了,三个突出的情节与音乐三段式的结构特点在故事的启发下幼儿很快听辨出音乐的变化与不同。
  二、结合音乐特点,巧妙设计图谱--直观性策略:
  图谱是音乐活动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适宜的图谱可以将抽象的音乐直观的再现于幼儿面前,实现音画沟通,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助于幼儿对音乐特点的理解。活动前教师要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细致分析与研究,找准音乐的主要特点,有意识的设计图谱。需要注意的是,图谱的作用是将抽象的音乐直观的再现于幼儿面前,起到促进学习的目的,而不应因图谱的繁杂,使幼儿在头脑中进行新的符号转换,使学习更加复杂,影响学习效果。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这样的图谱:蓝色的中间画一直线的卡纸表示第一段和第三段,红色的中间画波浪纹的卡纸表示第二段。这也符合了图谱的两大特点:
  ·直观、形象、简洁、易于幼儿理解
  ·图谱中符号的数量、变化次数、行数要与音乐曲式结构(乐段乐句)相一致。
  三、运用肢体、语言创造性的感受音乐--尝试体验策略:
音乐欣赏不仅是听觉活动,肢体动作的配合对于幼儿感受作品相当重要。教师要掌握引导的艺术,不要以过多的语言、过于具体的描述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听赏,要让幼儿从聆听引发感受、做出表现,说说对音乐的感觉、想像,配合音乐做即兴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表演等等。帮助幼儿体验音乐、增强感受。
  四、不做过多的解说--人性化策略: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发展需要,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也各有不同。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只能起一个主体导向作用,不能用自己的欣赏角度来替代孩子的欣赏眼光,要尊重每个孩子的欣赏情趣。
  五、提供道具引发游戏--游戏化策略:
  游戏表演是孩子领会乐曲的一种升华,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孩子们自由选择道具在快乐的游戏中将自身对乐曲的习得进行自然展现。教师应该多多设计并采用此策略。引发及支持幼儿的活动。
  在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中,以上的引导策略教师能灵活运用,用在最恰当的地方,用在最切合孩子需要的地方,就能成为最佳策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