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想,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蕴涵哲理,是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情感熏陶的好素材。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体会老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我让学生走进文本,认真自读课文,请学生上白板画出有关语句,然后抓住老人的外貌描写,朗读感受到这是一位身体硬朗、和善可亲的老人。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最后,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电子白板拖放自如的优势,相机扣住三次对天游峰的描写,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具体数据、形象比喻、侧面烘托。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了三次有层次地揣摩人物形象的写词练习,最后扣住“一直伴我回到住地”,引发学生进行想象:

这一路上,作者可能在想写什么?由此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进行内化与积淀。纵观课堂教学,感觉学生学得较为投入,课堂安排也较为充实。

 

第二篇: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课时(盘龙滨江陶敏)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盘龙小学滨江校区 陶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品味感悟课文的1、2、7自然段,感受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其秀丽的景色常常使游客们流连忘返。然而,作家章武【板书:章武】游览完武夷山的“天游峰”【板书:天游峰】后,给他印象最深的不仅仅是那迷人的风光,还有一位普普通通的“扫路人”【板书:“扫路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板书:“的”】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

2、三读课题

谁来响亮地读一读课题? (指生读)

师:这是黄山的扫路人吗?一起读! (生齐读并用重音突出“天游峰”。) 师:这是天游峰的游客吗?再读! (生齐读并用重音突出“扫路人”。)

3、读了课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这篇课文既写了天游峰,又写了扫路人,师在“峰”和“人”下加红点。) 过渡:课题就像一篇文章的窗户,通过这个窗户,我们就能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质疑课题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天游峰在哪儿?它有什么特点?这位扫路人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1

同学们从各个角度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一句话,中

国古人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习是个不断探索,不断登攀的过程,想继续前进吗?(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路同行。

二、检查预习情况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词语 你能把这些词语的字音读准确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武夷山 颇有节奏 褪色

竹扫帚 瘦削 说罢

1)指名读,及时请其他同学纠正读错的地方。重点指导“颇”“削”等字的读音。

2)齐读。

3)红色字体是本课的生字,你最想提醒大家写好哪个字?“颇”“褪”

4)师范写生字,生描红。

2、出示三组不同颜色的词语

精瘦 瘦削 黝黑 慈善 炯炯有神 自在悠闲 朗声大笑 豁达开朗 险峰 银丝 飘飘悠悠 顶天立地 层层叠叠

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1)读读这三组词语,练习课文内容,想想每一组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第一组:老人;第二组:天游峰;第三组:游客

2)指名读,齐读。

3)通过预习,你理解了这里面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知道了课文中哪些词语的意思?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的样子。吁吁:象声词,形容出气的声音。 2

望而却步:看到了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往后退缩。课文形容山势险峻,让人害怕。

炯炯有神:形容眼睛明亮,精神饱满。炯炯:形容明亮(多用于目光)。 打量:观察人的衣着、外貌等。

瘦削:形容身体或脸很瘦,像是被削过一样。

豁达:性格开朗,气量大。

慈善: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

(4)再次齐读。

2、全班开火车读书。谁愿意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想读书的人太多了,老师都叫不过来了,这样吧,每人读一句,剩下的同学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来读 。这样老师就可以听到所有的人的声音了。

三、理清脉络

通过课题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既写了天游峰,又写了扫路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文哪几自然段写了天游峰?(1、2、7自然段),哪几自然段写了扫路人?(3——12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刚刚读了两遍课文就找到了这么多的答案,真是了不起!不过,还有许多问题我们还未解开。天游峰究竟在哪儿,它是一座怎样的山峰呢?一起到书中寻求答案吧。

四、精读课文,深究感悟

1、请大家按要求读书。

▲默读课文1、2、7,用“——”画出直接描写天游峰的有关句子。

▲读一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写出了天游峰的什么特点?圈出重点词,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品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好在哪里?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句子。

3

2、根据交流相机出示相关语段

3、学习第2自然段。

出示: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1)从这段文字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 天游峰 ( 险峻) (这句话采用了形象的比喻把石梯比作银丝。可见石梯的细、窄,突出了天游峰的“险”。)(九百多级:石梯的长,天游峰的高) 板书:比喻 (抛:天游峰的高、峻) (飘飘悠悠、断掉 :天游峰的险、玄)

(2)你能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你能读出天游峰的高、险、陡吗?

(3)出示图片:(3张)

师解释:图1看天游峰的石梯真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图2游人正往上爬呢。

图3石梯又细又窄,天游峰是那么高啊!可以想象游人想攀登天游峰是何等的不容易啊!

3)指导朗读 天游峰如此巍峨险峻,作者又写得出神入化,同学们在读这段时心里是不是一惊,甚至自己的手心似乎也在出汗?这说明你已经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险”了,那么谁能把我们带到那“高”而“险”的天游峰上去呢? (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把这么高、这么险的天游峰读出来!

(齐读第二节)

4)这一段中,除了直接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外,还写了一句: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5) 明明是写天游峰的,作者为什么还写了这一句?(从侧面衬托突出天游峰

的险、高)

4

A、

B、

C、 特别是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终于、好不得意) 小结:天游峰这么高、这么险,能够爬上去,心里怎么能不得意呢? 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登上险峰时的喜悦吧。

交流(侧面描写)

D、让我们来读读历代文人墨客游览天游峰后留下的诗文。

出示三组诗句

天游峰 ,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徐霞客

武夷山,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 ——郭沫若

武夷占尽人间美,愿乘长风我再来 。——刘白羽

过渡:课文中还有没有其它地方也是直接描写天游峰的?

4、学习第7自然段。

1)出示: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用具体的数字写石级的多,反映天游峰的高。) 板书:列数据

指导朗读,能把天游峰的高读出来吗? 朗读指导。

面对这么高、险的天游峰,游客和老人是怎样表现的?读有关句子。

2)出示: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板书:游客 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通过游人的表现,从侧面写出了登天游峰时的不易,从而衬托出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这种写法叫侧面衬托。

可是那位老人呢

5

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5、回味反思。

就是这样一座高而险的山峰,一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台阶,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此时此刻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这位老伯伯? (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你一辈子在这座山上清扫路面,难道就不觉得厌倦吗??? 过渡:是什么力量让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长年累月地辛勤劳作在天游峰那险峻的路上?这不仅是你心中的疑惑,也是老师在读课文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将一起讨论。

6.归纳写法:

(1)作者在描写天游峰的时候采用了哪些写法呢? (运用了比喻、列数据、侧面衬托的方法来突出天游峰高、险的特点。) 板书:比喻、列数据、侧面衬托

(2)我们平常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这样,把事物的特点用多种方法来描写。 (齐读诗句,指名说诗意)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章武 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游客天游峰 高 险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比喻

扫上山 列数据

扫路人侧面衬托

(每天)扫上山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