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感言

德育感言

以心育心,以德育德。德育课就是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用言语来教育学生,更要用心语来教育学生。言语作用于耳,心语作用于心,作用于心的教育才能起到育人的效果。同时,要用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学生,做到育人先正己。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和体验生活世界,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活的意义,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的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让德育走进学生生活,德育课堂生活化,体现了德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就必须彻底抛弃传统的强制,灌输的教学方法,要建立一种无灌输的德育,一种生活化的德育,一种有效德育,一种无痕德育.就要把学生德性发展看成一种开放的过程,一种道德不断构建,不断选择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德育教学活动的主角,在教学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规范行为,培养情感.学会自尊,自爱,与人合作,品尝成功的快乐,真正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德育课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意联系学生息息相关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产生共鸣.努力揭示和获得提供的内在知识,最终从感性认识,经过内在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让学生觉得德育课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这都是教师为学生着想,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是应该受到学生的尊重的。

我认为,这本书里的德育经典案例是德育经验的结晶,是人生感悟的精华,是德育智慧的凝缩,是人品修养的巅峰。这些德育经典案例促使我们思考,带我们进入触类旁通、豁然开朗之妙境,给我们以动心动情的感受,甚至可以改变我们的德育思想、改变我们的教育人生。

 

第二篇:德育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德育实践活动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抓

住学生中的焦点问题,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形成正

确价值观的一种教育途径。如果能注重“体验”和“感悟”的教育

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参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德育实

践活动就可成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体验是指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去亲历各种实际现象,用自己的心灵

去体验人、事、物、境中所含的各种因素,再通过情感催化达到提

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实施行为教育的目的。俗话说得好,

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难以忘记。在

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现场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完成体验的

过程,使学生在兴趣、求知、探索中实践体验,变枯燥的说教为心

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变深奥的教育内容为无形的渗透与正面的

激励,在浓郁的教育氛围中,使学生心灵有所感悟,使思想道德教

育的丰富内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外化为相应的行为规

范。如“关爱残疾人”主题班会课,课中教师带学生做了一次体验

活动,让大家把教科书拿出来,翻到指定的页数。学生们很快就做

到了。这时教师要求大家不能用手,把书翻到指定的页数,学生尝

试着各种办法,有的用嘴来翻书,有的用下颌,还有的用胳膊肘儿,

学生累得满头是汗,快的要几分钟,慢的要十几分钟。这时教师相

机说,翻书是一个非常容易的动作,大家几秒钟就可以做到。可是

在失去双手的情况下,我们却用了十分钟左右。大家思考一下,生

活中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肢体不健全了,还会那么

容易吗?残疾人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体验过后你的感觉如

何?一名学生这样说,以前我没有感觉到残疾人生活会很困难,以

为不就是缺个胳膊少个腿儿吗,有什么难的呀!今天的体验活动让

我体会到了失去双手的结果有多可怕。今后我一定尽力帮助那些残

疾人,也要保护好自己。通过体验,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残疾人的困

难;实际的体验比语言要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学生接受起来也更

容易。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

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

间的开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

法发生改变。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常常出现“活动有余,思维不足”

的现象。原因是我们更多地关注了看得见的显性的行为活动,如让

学生去调查、访谈、查找资料、考察、社会宣传、公益劳动等,而

忽略了学生隐性的思维活动,导致活动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

动,出现“活动”后无思考的现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

营造安静的空间来思考,要给学生提供思辨的机会,促成他们的静

思、质疑、灵感和相互间思想的交流、碰撞;要引导学生适时地反

思、评价自己的活动,促进学生由“感”而“悟”。如“团结就是

力量”主题班会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南极大冒险》中的

片段。影片中雪橇犬为了救同伴,分工明确,统一行动,成功捕获

小鸟,在都很饥饿的情况下,把食物让给受伤的雪橇犬,最后使同

伴一起获救。教师在观看影片的同时给学生必要的语言引导,学生

不只被雪橇犬的行为而感动,而且有所感悟。于是,教师提出了思

考的问题:如果我是那条受伤的雪橇犬感受是什么样的?如果我是

它们当中的一员我会做什么?放弃同伴可能是最好的办法,你同意

吗?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讲出了自己成长

中的经历,一步步意识到影片中的情节是实际生活的升华,深刻地

感悟到:雪橇犬能做得那么好,何况人呢!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

就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支持,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

好!学生的感悟使活动获得了提升,达到思辨层面的境界,使学生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思想境界等方面得到

发展,让活动达到了较高境界。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过程中的体验目标和感悟目

标的实现。关注那些在过程中非预设性、不确定性、动态性的体验、

顿悟、灵感和不断产生的新的体验、新的观念、新的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不

断丰富和深化学生的认知程度,启发和引导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和

做事的道理,这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才会更喜欢。

e-mail:114153580@qq.com

相关推荐